..續本文上一頁要執著。你一執著的話,享受那個味道了,那進不去了,不但進不去,還會退下來。那麼禅定工夫進不去是一回事,你犯菩薩戒卻是另一回事。你要貪味禅的話,本身就違背菩薩戒了,犯一條了。
這是障礙禅定的。下邊說障礙般若的。障礙般若的有八條。
丙六、障般若八
一輕聲聞乘二廢自乘 叁勤修異道四樂外論 五于大乘中分勝劣 六自贊毀他七不往聽
八依文舍義不敬法 如是八者障般若
丁一、輕聲聞乘(妄謂菩薩不應修學聲聞乘法)
《講錄》:障般若八種:⑴法無大小,大小由心,聲聞乘教爲出生死之法要,不可輕也。
第一個是「輕聲聞乘」。這個我們講過了,這個「輕聲聞乘」跟前面的毀謗聲聞乘不一樣。毀謗聲聞乘呢,就是把聲聞乘一概抹殺,說不是佛說的,這個是錯的東西。那麼,這裏輕聲聞乘呢,他就是說小乘的人你發二乘心的,聲聞乘要學,這是自了漢,出叁界;現在修大乘菩薩,那就聲聞乘不要學了,你再去學聲聞乘的話,你不是菩薩了嘛。這樣子的話,他並不是說聲聞乘一概不要學的,就是小乘要學的,大乘的人不要學的,這樣子謗聲聞乘屬于惡作罪。
我們前面說過了,菩薩沒有別解脫戒的基礎你怎麼上去呢?你的般若也開不開的。我們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沒有戒,你慧那裏來?所以說輕聲聞乘本身就障礙般若。那麼,這個看起來好象是矛盾,般若是智慧了,持戒是呆呆板板的,好象是那些笨蛋才去持戒的。實際上卻不是那回事。我們講《中觀》的時候經常引那句話,龍樹菩薩的那句話——「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先要把一切法的緣起搞清楚了,智慧得到之後,最後一切法空性的智慧才能得到。那麼你現在聲聞乘講的一些道理都是緣起法,你不要它的話,你如何得空性智呢?所以障般若,對般若是有障礙。聲聞乘它是基礎,並不是究竟。我們究竟上邊還加,但是聲聞乘基礎不要的話,那還是不行的。所以說輕毀聲聞乘,說菩薩不要的,那本身就是障礙般若的一條。
丁二、廢自乘(廢棄大乘,學聲聞乘)
《講錄》:⑵廢自大乘,一向勤習聲聞法。
第二條是反過來了,他就是廢大乘,「廢自乘」,自己大乘不修了,卻是一心去學聲聞法了。那就是兩了極端,一個是聲聞乘一概不要學,你只要學大乘好了;一個是聲聞乘要緊,我大乘都放棄了,不學了,那個也是一個執著,又是一個極端。既然是菩薩,大乘法怎麼能不學呢?聲聞乘要學,不是說把聲聞乘學了,大乘就不要學了,那你成什麼菩薩呢?所以,這個當然很明顯的,「廢自乘」,單學聲聞而不學自己大乘的話,那就是犯菩薩戒了。大乘都不學了,你還稱什麼菩薩呢?那麼,該怎麼做呢?就是大乘要精進地學,也要兼學聲聞乘,不能輕視聲聞乘一點都不要學,這才是正規的道路。
丁叁、勤修異道(未精佛教,勤修異道)
《講錄》:⑶不依八正道及自性叁寶是名異道。得四禅後,始得可修異道法,與彼辯論,以破其執。
下邊是第叁條,「勤修異道樂外論」,「勤修異道」。有的就是說對外道的那些東西,「異道」、「外論」在《瑜伽師地論》兩個連在一起的,第叁條也是異道外論,第四條也是異道外論,這裏是把它分開說,實際上就表示這兩條都有異道外論。
「異道」、「外論」到底指什麼?這個海公上師有注解,宗喀巴大師也有注解。
我們先看海公上師的:「不依八正道及自性叁寶是名異道。」不依八正道來修的,或者是依自性叁寶,這是指我們本身的那個心地的功德,不是從這一方面出來的,就是「異道」,也是心外求法了。
現有可精研之佛教,未精研究,而于自教不勤研究,反于不應專究之異論外論,精勤修學,是染違犯。言外論者,《傳釋》說,爲外道因明聲明等論。前戒所應勤修之事,謂菩薩藏,此戒總說佛教。就自身者,謂若上聰敏,若能速受,若經久時能不忘失,若于其義能思能達,若于佛教如理觀察,成就俱行無動覺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精學佛語,一分學外,則無違犯。上聰敏者,謂少許時便能記念。最勝子雲:「能思義者,謂慧通利。能達義者,謂慧明了。如理觀察者,謂俱生大慧。能速受者,謂能速學。」(《菩薩戒品釋》卷五)
「外論」,宗大師有注解,一般指因明、聲明,就是說邏輯和文學,這一類東西要不要學?菩薩自己的內明學好之後,要度衆生,要學,如果你自己學好了,你文學也不懂,邏輯也不懂,因明也不懂,你怎麼說服人家呢?一點學問也沒有,人家看你不起,不會聽你的話。那麼你要度衆生的話,你必須要學一點。但是什麼時候學?自己內明學好了,還得要兩分學內,一分學外。大部份時間,一倍的時間,兩分的時間學內明,雖然學好了,還得學,抽一部份的時間來學這些,爲了度衆生,並不是爲了自己說這個東西怎麼了不得,是怎麼好,是爲度衆生用的工具,那必須學一下,這是可以的。如果你勤學異道,對異道拼命地修,而自己的真正要修的本分的修法放下了,那當然錯了,犯菩薩戒。
海公上師「得四禅後,始得可修異道法」,這個異道法是修法,那麼「與彼辯論,以破其執」。海公上師是以教證來分的,「勤修異道」是證方面的,「樂外論」是教方面的。
丁四、樂外論
《講錄》:⑷樂著外論,妨修勝法,于世間科哲學等,須俟佛法通達,二分學內,一分學外。
「樂外論」也是,「樂著外論」,聲明、因明之類的,「妨修勝法」,妨礙自己的殊勝的大乘法。它這個外論呢,海公上師就是說,古代的注解是因明、聲明,那個時候的學問就是這兩門,那麼現在來說就是世間的科學、哲學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看到有的人很執著,拼命地學這個,尤其是氣功師拼命地把這個世間的科學、生理學的東西給他自己的氣功配套,也配上去,那就是說我們的東西是符合科學的。這個呢,在某些地方對于弘揚佛教也可以用一下,但是也不必專門去搞這個,因爲畢竟現在的科學還沒有到絕頂,很多佛的道理科學還解釋不了,你一定要把它硬配硬拉硬湊的話,會搞出錯誤。
我記得好象是《內明》雜志,有一位寫一篇文章,他說我們宇宙裏邊有四個力場,這正好配好我們佛教有四個緣。但是四個力場是一個一個發現的,以後萬一發現了第五個力場的時候,那佛教裏只有四個緣,沒有第五個緣的,那你怎麼配呢?所以說,不要硬配。我感到有些科學很多地方說明佛教是真理、是對的,但是一定要把佛教和科學拉平拉等號,也沒有這個必需,現在我們的科學還是很幼稚,真正離開全部知道宇宙的奧妙的話還很遠。再加上一個,我們觀察的工具,眼耳鼻舌身,有限的,有一定的局限的。你眼睛能看到的只不過是光波裏邊極小的一段,紫外的、紅內的都看不到,那麼你看到這一點點,你能說宇宙真理就看完了嗎?耳朵聽到的聲波也僅僅是中間那個聽得到的聲波,再短的聲波、再長的聲波,你也聽不到了,你可以說你宇宙的東西你能夠觀察完了嗎?鼻子嗅到的、身體碰到的也一樣。
我們從佛教的業報來說,一條河,餓鬼看到的是糞池,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人看到的是水,魚看到的是宮殿,你這個本身觀察的器官就不一樣,你怎麼能以人間五官所見的東西來統理一切宇宙的真理呢?一般說是不可能。要真正地要達到佛教的真理,要現量的證才能證到,不是我們五官接觸的相對而就得到真理的。這個是要定中的現量證的。有些不要勉強地去拉。
昨天我們菩薩戒講到障般若有八種,第一種是輕聲聞乘,第二種是廢自乘。第一個是叫人家不要學聲聞的法,第二個就是自己大乘法不學,專門學聲聞乘法,這是兩個極端,都不行,都犯菩薩戒。第叁條,勤修異道,第四條樂外論,那就于大乘中分勝劣是說第叁條修外道法,是證,第四條是樂外道的論,是教,這兩條,一個是修一個是學,兩個意思是一樣的,外道不是佛道,不依八正道的,不依自性叁寶的,都是異道。外論就是過去的因明、聲明之類的,現在來說科學哲學之類,邏輯之類的,都是屬于外道。外道法,我們說,菩薩道在自己內明學好的時候,爲了要給外邊的人辯論,要說服人家,要弘法,那也得要學,但不能耽著、樂外論。在學外論的時候,要感到這個當它是一個很不好吃的藥一樣,爲了要使外道那些人轉化到佛教來,不得不學這些東西,並不是對它生什麼意樂心。它這個第四條,樂外論的話,對這個外道的論就是非常之歡喜,味著,甚至于放不下。這樣子學是不對的。真正內明學好了,佛法學好了,還得兩分學內,一分學外,只能是一般的時間去照顧那些說服外論的書,不能全部時間去學。那麼你樂外論呢,就是全部把外論當作一個很有味道的,執著、貪著那個東西,那就犯菩薩戒。
丁五、于大乘中分勝劣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于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毀謗:不能引義、不能引法、非如來說、不能利益安樂有情。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如是毀謗,或由自內非理作意,或隨順他而作是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谄曲,應如是學:我爲非善,盲無慧目,于如來眼隨所宣說,于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于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如是正行,無所違犯。雖無信解,然不誹謗。(《菩薩戒品釋》卷五)
,
《講錄》:⑸佛法引人得自性叁寶,不立一法,于大乘中,不應分判何宗爲劣。藥無高下,治病爲良。
下面一條,「于大乘中分勝劣」,大乘裏邊不要分這個好、那個不好。
這裏邊它原來的意思,《瑜伽師地論》裏菩薩戒是這麼說的,菩薩對于甚深的法或者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法,他不生信解,甚深的…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