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略颂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心怀嫌恨,而不受悔。比较根本罪中,不忍忏谢反打辱为轻。

  「不受悔」,假使人家触犯自己了,那么他那一方面自己感到不对,来忏悔,你不受他的忏悔,那么是犯一条恶作罪。

  那么,前面我们根本罪里边「不受忏谢反打辱」,人家来给你忏悔,你不受他的忏悔,根本罪,怎么这里是恶作罪呢?这里是轻一点。我们看海公上师他写得有,「他曾犯己,来谢前愆」,他曾经触犯自己,来忏悔他过去的罪,但是「心怀嫌恨」,对这个人不欢喜、嫌恨他,「而不受悔」,故意使他起烦恼,不受他的悔。这一条是恶作罪,它比根本罪要轻一点。根本罪里边「不受忏谢」,还要「打辱」他,打他骂他侮辱他,这个是根本罪。这里单是不受悔,是恶作罪,这两个不一样。从颂里边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反打辱」已经标出来了,颂里边也可以看的出来了。这是第三条。

  

  丁四、怀恨他恶执不舍

  《讲录》:(四)于他起忿,执恶不舍。

  第四「怀恨他恶执不舍」,他的这个人不好,就是心里总是记住,执恶不舍。这个我们说修忍辱的人,人家有什么不好马上过了就忘掉了,心里不要去执着它。心里有一个执着的话,以后他一来了就起一个讨厌的心,那什么事情都会搞僵的,对自己的悲心有损。对菩提心有损,所以说「怀恨他恶执不舍」,对人家的恶,坚执不舍,坚持对他有成见的,这个属于菩萨戒有罪的。我们也回想起来了,我们这个登了坛受比丘戒的,三坛大戒都受的,都是菩萨戒受过的,如果同学里边有一点意见,永远搁在心里边,你想想看,你菩萨戒犯了没有呢?这个要放下,不要执恶不舍。

  这是障碍忍辱的四种。

  

  丙四、障精进三

  

  障碍精进恶作三 一摄徒二眠乐三喜世论

  

  下边是障碍精进的恶作罪有三种,「障碍精进恶作三,摄徒、眠乐、喜世论」,三种。

  

  丁一、摄徒(为贪供事,摄受徒众)

  《讲录》:障精进三种:⑴贪摄徒众,希图供事。比丘摄徒普通为一至三人,再多须有特别办法及组织。

  「摄徒」,这个一般指出家人,那么在家人也可以做,在家人也可以带学生「摄徒」。比丘一般收徒弟最多三个,不能多,多了之后你不能教啊!徒弟收了之后要负责把他教好的,如果徒弟收了之后没有教好,师父有罪。所以说为了要把他教好,一定不能太多,三个。那么超过三个怎么办呢?不收!就是不收!那么,勉强一定要你收呢,不买面子,就是不收!

  但是什么情况之下可以开?要是你有其他特别的办法及组织,像我们这个寺院讲戒、讲经、讲论,在这个情况之下勉强开一开,但是也不能乱开。你假使确实不能教好这个弟子的话,就是不要剃好一些。

  这个对我本人来说就是很担心,剃的人呢非要你剃不可,不剃么好象是看他不起,实际上剃一个,担子重一个,教不好的话罪很大的。我们以前也发现很多,剃了之后,他没有教好,跑掉了,这个东西心里就是一个不踏实的、歉然的,没有教好了,你给他剃了,最好还是还掉了,你另外再去找个剃了算了。我这个剃了要取消了。为什么呢?我剃了没有把你教好了,我责任是背在那里的。所以说,尽量能够少剃,好一些。

  「摄徒眠乐」,徒弟太多了,你自己肯定精进不起来了。他要教这个要教那个的话,你不是太忙了吗?自己要修行就成问题。所以说,在这些地方,真正要精进的话,确实不能搞得太多。

  

  丁二、眠乐(耽眠卧乐,非时非量)

  《讲录》:⑵耽乐睡眠,懈怠放逸。每日须计划应修之法,不可虚度岁月。

  那么第二「眠乐」,一天到晚贪睡觉,懈怠放逸了。我们这里不晓得有没有,空下来就躺在床上,好象是很会养生。我们说养生是好的,你把身体要健康可以修行了。但是过分的养生了,不修行了,那你这个生养了干啥呢?目的就不对头了。我们的生养了是要修行的,你修行不修了,一天到晚躺在那里,吃好的穿好的,睡懒觉,不去动它。我们说不动的话,反而身体要垮掉了。一个人还是要活动一下。我听说,哪个人给我说的,一个狗他很宝贝它,平时不太放出去的,有一次山上跑了一次回来就死掉了。过分劳动了,劳动太过分,山上走了一转,就吃不消了,就死掉了,它就是平时没有锻炼了。

  出家人要修行的话不能太懒惰了,懒惰了你精进不起来了,你偶尔精进一下子,你受不了。「耽乐睡眠,懈怠放逸。每日须计划应修之法,不可虚度岁月。」那就是海公上师说的,每天你修要多少法,都要有计划。我们这里很多是不错,每天上殿照规矩上,上课、听讲之外,修加行等等,排得足足的,空的时间也没有,还要办常住事情,这些是好的。

  

  丁三、喜世论

  《讲录》:⑶喜谈世事,空度光阴。

  第三条,「喜世论」。这个出家人里边,在家人更多了,碰上之后就说话,说什么话?不是说经上的话,也不是说律上的话,也不说修行的话,世间的话,王贼水火妇女,甚至是淫欲,享受五欲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说王贼,那些看报纸、看国家大事也在里头的了,对真正修行的话……当然我们说关心国家大事是要的,但是你逢人便谈、津津有味地谈,那是不对的。自己知道了就可以了,人家不知道告诉他一下也可以。谈得很有味道,念经念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烦死了,就不想念了,这个话说起来,两三个小时乃至晚上不睡觉的都说不完的话,这就是精进的心没有。你这个也是精进吗?「我这个说话不睡觉不是很精进么?」这个我们说,对正法的不精进就是懈怠了,管你不睡觉也好,你天天打麻将也好,你这个是懈怠了。你说我不睡觉还是懈怠啊?就是懈怠!你没有修法啊,你修了法就是精进了。你把法放下了,去搞那些空事了,也叫懈怠。

  这是违背精进度的三条,「摄徒眠乐喜世论」。

  

  丙五、障净虑三

  障碍禅度亦三种 一不问二盖障三贪味禅

  

  下边,障碍禅度的,障碍禅定的也有三种:「障碍禅度亦三种,不问、盖障、贪味禅」。就是对禅定方面有妨碍的有三条。

  

  丁一、不问(嫌恨憍慢,不求师教)

  《讲录》:障禅三种:⑴于善知识所,不求教授禅法。入住出相,欲修何禅,须问次第。

  「不问」,自己想修定,心要定下去,修定有修定的办法,对善知识不去问,或者看不起这个善知识,或者对他有看法,嫌恨心,或者憍慢:「他这个算什么?我比他高得多了,我去问他?」这样子的话就不去问。不问的话,你自己修定该怎么修就不知道了。

  我们看海公上师的,「于善知识所,不求教授禅法」,修定有一定的方法的,「入住出相」,入定的时候要怎么入,住定的时候怎么住,出定的时候怎么出,都有一定的方式的。你不去问,不去问的话,总不外是嫌恨心、瞋恨心、憍慢心这一些。「欲修何禅」,该修什么禅也不去问,「须问次第」,你要修什么禅的话要去问这个次第。入定住定出定这个次第都要问清楚,然后自己修。盲修瞎练,自己搞一套,书上看一看,看懂看不懂也不知道,就搞起来了,你不出毛病哪个出毛病呢?

  我们记得有个居士,他说他修气功,就是看了气功的书就这么自己搞起来了,后来他出毛病了。我说,你就要出毛病了,气功么,你还得要找一个气功师了,气功师找到了他本身还会出毛病的,你现在连一个气功师都没有,就看了一本书,书上万一印错了一个字那你怎么办呢?你勘误表没有拿到,你糟糕了!所以说单是看看书什么的话,这是冒险了!那么,气功师你就是照了他也会出毛病。真正佛教里的东西……(5B始,中间可能有缺)你可能执了一边去了,有所偏执的话也会出毛病,所以说不问的话是犯菩萨戒,违背禅定波罗蜜的。

  

  丁二、盖障(于五盖等不知调治)

  《讲录》:⑵盖为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盖,障谓烦恼、所知二障,修禅以去障,如先贪着禅味,即无进步。

  第二种是「盖障」,你修禅的时候,就要去盖,五盖,贪、瞋,这个贪是欲贪,主要是欲贪,瞋恚的盖,昏沉……你怎么会得定呢?这是加持的。什么加持呢?佛菩萨是不会加持你的,佛菩萨要你断了烦恼,去了五盖,才会给你得了正规的定,这个加持的定是邪定,是鬼神定了,得了那个定不是好事情。所以说,你五盖还在的话,你决定不会得定。如果你说你得了定,那不是你自己修的定,是人家加持你的定。加持你的当然一般修气功会有啊,但是并不是好事情,给人家牵了鼻子走了有什么好呢?

  这个五盖,真正要修禅的话,一定要得初禅之前,五盖去掉了,才能得初禅。那么,如果你要见道,以初禅的心见道,那也是要五盖都要除掉,这个疑盖就是对四谛的疑都要除掉。那就是欲贪、瞋恚盖、昏沉睡眠盖合一个、掉举恶作合一个、疑第五个。「不问盖障」,这个「盖」是五盖。这里「障」是什么呢?在《瑜伽师地论》里边就是说五盖,这里加个「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这个也要知道。这个知道之后,实际上这个五盖就是烦恼了,那么你修定的时候那些烦恼的盖该要知道的,如果不知道的话,不能进入定,甚至犯一条戒。

  

  丁三、贪味禅(贪味静虑,见为功德)

  《讲录》:⑶修禅以去障,如先贪着禅味,即无进步。

  第三「贪味禅」,修禅的时候会产生喜乐的感觉,很舒服,一般肯做的人都会有感觉。但是我们说修定目的是要开智慧,要用禅定的工具来达到开智慧的目的,所以说禅定不是目的。他得了禅定之后,感到很舒服,有轻安、有喜乐,就呆在那个里边享受那个味道,就是贪味禅。贪着这个禅的味道的话,最起码的话就是你呆在那里不动了,不能进步了,如果再进一层说的话,会退。我们《俱舍》讲过了,味禅是会退的,那是靠不住的,因为你在那里已经执着那个禅了,起了贪的烦恼了,那就是染污定,它会退,你想进呢,反而退!

  所以说一切不…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