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懷嫌恨,而不受悔。比較根本罪中,不忍忏謝反打辱爲輕。
「不受悔」,假使人家觸犯自己了,那麼他那一方面自己感到不對,來忏悔,你不受他的忏悔,那麼是犯一條惡作罪。
那麼,前面我們根本罪裏邊「不受忏謝反打辱」,人家來給你忏悔,你不受他的忏悔,根本罪,怎麼這裏是惡作罪呢?這裏是輕一點。我們看海公上師他寫得有,「他曾犯己,來謝前愆」,他曾經觸犯自己,來忏悔他過去的罪,但是「心懷嫌恨」,對這個人不歡喜、嫌恨他,「而不受悔」,故意使他起煩惱,不受他的悔。這一條是惡作罪,它比根本罪要輕一點。根本罪裏邊「不受忏謝」,還要「打辱」他,打他罵他侮辱他,這個是根本罪。這裏單是不受悔,是惡作罪,這兩個不一樣。從頌裏邊是看不出來的。但是「反打辱」已經標出來了,頌裏邊也可以看的出來了。這是第叁條。
丁四、懷恨他惡執不舍
《講錄》:(四)于他起忿,執惡不舍。
第四「懷恨他惡執不舍」,他的這個人不好,就是心裏總是記住,執惡不舍。這個我們說修忍辱的人,人家有什麼不好馬上過了就忘掉了,心裏不要去執著它。心裏有一個執著的話,以後他一來了就起一個討厭的心,那什麼事情都會搞僵的,對自己的悲心有損。對菩提心有損,所以說「懷恨他惡執不舍」,對人家的惡,堅執不舍,堅持對他有成見的,這個屬于菩薩戒有罪的。我們也回想起來了,我們這個登了壇受比丘戒的,叁壇大戒都受的,都是菩薩戒受過的,如果同學裏邊有一點意見,永遠擱在心裏邊,你想想看,你菩薩戒犯了沒有呢?這個要放下,不要執惡不舍。
這是障礙忍辱的四種。
丙四、障精進叁
障礙精進惡作叁 一攝徒二眠樂叁喜世論
下邊是障礙精進的惡作罪有叁種,「障礙精進惡作叁,攝徒、眠樂、喜世論」,叁種。
丁一、攝徒(爲貪供事,攝受徒衆)
《講錄》:障精進叁種:⑴貪攝徒衆,希圖供事。比丘攝徒普通爲一至叁人,再多須有特別辦法及組織。
「攝徒」,這個一般指出家人,那麼在家人也可以做,在家人也可以帶學生「攝徒」。比丘一般收徒弟最多叁個,不能多,多了之後你不能教啊!徒弟收了之後要負責把他教好的,如果徒弟收了之後沒有教好,師父有罪。所以說爲了要把他教好,一定不能太多,叁個。那麼超過叁個怎麼辦呢?不收!就是不收!那麼,勉強一定要你收呢,不買面子,就是不收!
但是什麼情況之下可以開?要是你有其他特別的辦法及組織,像我們這個寺院講戒、講經、講論,在這個情況之下勉強開一開,但是也不能亂開。你假使確實不能教好這個弟子的話,就是不要剃好一些。
這個對我本人來說就是很擔心,剃的人呢非要你剃不可,不剃麼好象是看他不起,實際上剃一個,擔子重一個,教不好的話罪很大的。我們以前也發現很多,剃了之後,他沒有教好,跑掉了,這個東西心裏就是一個不踏實的、歉然的,沒有教好了,你給他剃了,最好還是還掉了,你另外再去找個剃了算了。我這個剃了要取消了。爲什麼呢?我剃了沒有把你教好了,我責任是背在那裏的。所以說,盡量能夠少剃,好一些。
「攝徒眠樂」,徒弟太多了,你自己肯定精進不起來了。他要教這個要教那個的話,你不是太忙了嗎?自己要修行就成問題。所以說,在這些地方,真正要精進的話,確實不能搞得太多。
丁二、眠樂(耽眠臥樂,非時非量)
《講錄》:⑵耽樂睡眠,懈怠放逸。每日須計劃應修之法,不可虛度歲月。
那麼第二「眠樂」,一天到晚貪睡覺,懈怠放逸了。我們這裏不曉得有沒有,空下來就躺在床上,好象是很會養生。我們說養生是好的,你把身體要健康可以修行了。但是過分的養生了,不修行了,那你這個生養了幹啥呢?目的就不對頭了。我們的生養了是要修行的,你修行不修了,一天到晚躺在那裏,吃好的穿好的,睡懶覺,不去動它。我們說不動的話,反而身體要垮掉了。一個人還是要活動一下。我聽說,哪個人給我說的,一個狗他很寶貝它,平時不太放出去的,有一次山上跑了一次回來就死掉了。過分勞動了,勞動太過分,山上走了一轉,就吃不消了,就死掉了,它就是平時沒有鍛煉了。
出家人要修行的話不能太懶惰了,懶惰了你精進不起來了,你偶爾精進一下子,你受不了。「耽樂睡眠,懈怠放逸。每日須計劃應修之法,不可虛度歲月。」那就是海公上師說的,每天你修要多少法,都要有計劃。我們這裏很多是不錯,每天上殿照規矩上,上課、聽講之外,修加行等等,排得足足的,空的時間也沒有,還要辦常住事情,這些是好的。
丁叁、喜世論
《講錄》:⑶喜談世事,空度光陰。
第叁條,「喜世論」。這個出家人裏邊,在家人更多了,碰上之後就說話,說什麼話?不是說經上的話,也不是說律上的話,也不說修行的話,世間的話,王賊水火婦女,甚至是淫欲,享受五欲的事情。這些事情,我們說王賊,那些看報紙、看國家大事也在裏頭的了,對真正修行的話……當然我們說關心國家大事是要的,但是你逢人便談、津津有味地談,那是不對的。自己知道了就可以了,人家不知道告訴他一下也可以。談得很有味道,念經念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煩死了,就不想念了,這個話說起來,兩叁個小時乃至晚上不睡覺的都說不完的話,這就是精進的心沒有。你這個也是精進嗎?「我這個說話不睡覺不是很精進麼?」這個我們說,對正法的不精進就是懈怠了,管你不睡覺也好,你天天打麻將也好,你這個是懈怠了。你說我不睡覺還是懈怠啊?就是懈怠!你沒有修法啊,你修了法就是精進了。你把法放下了,去搞那些空事了,也叫懈怠。
這是違背精進度的叁條,「攝徒眠樂喜世論」。
丙五、障淨慮叁
障礙禅度亦叁種 一不問二蓋障叁貪味禅
下邊,障礙禅度的,障礙禅定的也有叁種:「障礙禅度亦叁種,不問、蓋障、貪味禅」。就是對禅定方面有妨礙的有叁條。
丁一、不問(嫌恨憍慢,不求師教)
《講錄》:障禅叁種:⑴于善知識所,不求教授禅法。入住出相,欲修何禅,須問次第。
「不問」,自己想修定,心要定下去,修定有修定的辦法,對善知識不去問,或者看不起這個善知識,或者對他有看法,嫌恨心,或者憍慢:「他這個算什麼?我比他高得多了,我去問他?」這樣子的話就不去問。不問的話,你自己修定該怎麼修就不知道了。
我們看海公上師的,「于善知識所,不求教授禅法」,修定有一定的方法的,「入住出相」,入定的時候要怎麼入,住定的時候怎麼住,出定的時候怎麼出,都有一定的方式的。你不去問,不去問的話,總不外是嫌恨心、瞋恨心、憍慢心這一些。「欲修何禅」,該修什麼禅也不去問,「須問次第」,你要修什麼禅的話要去問這個次第。入定住定出定這個次第都要問清楚,然後自己修。盲修瞎練,自己搞一套,書上看一看,看懂看不懂也不知道,就搞起來了,你不出毛病哪個出毛病呢?
我們記得有個居士,他說他修氣功,就是看了氣功的書就這麼自己搞起來了,後來他出毛病了。我說,你就要出毛病了,氣功麼,你還得要找一個氣功師了,氣功師找到了他本身還會出毛病的,你現在連一個氣功師都沒有,就看了一本書,書上萬一印錯了一個字那你怎麼辦呢?你勘誤表沒有拿到,你糟糕了!所以說單是看看書什麼的話,這是冒險了!那麼,氣功師你就是照了他也會出毛病。真正佛教裏的東西……(5B始,中間可能有缺)你可能執了一邊去了,有所偏執的話也會出毛病,所以說不問的話是犯菩薩戒,違背禅定波羅蜜的。
丁二、蓋障(于五蓋等不知調治)
《講錄》:⑵蓋爲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蓋,障謂煩惱、所知二障,修禅以去障,如先貪著禅味,即無進步。
第二種是「蓋障」,你修禅的時候,就要去蓋,五蓋,貪、瞋,這個貪是欲貪,主要是欲貪,瞋恚的蓋,昏沈……你怎麼會得定呢?這是加持的。什麼加持呢?佛菩薩是不會加持你的,佛菩薩要你斷了煩惱,去了五蓋,才會給你得了正規的定,這個加持的定是邪定,是鬼神定了,得了那個定不是好事情。所以說,你五蓋還在的話,你決定不會得定。如果你說你得了定,那不是你自己修的定,是人家加持你的定。加持你的當然一般修氣功會有啊,但是並不是好事情,給人家牽了鼻子走了有什麼好呢?
這個五蓋,真正要修禅的話,一定要得初禅之前,五蓋去掉了,才能得初禅。那麼,如果你要見道,以初禅的心見道,那也是要五蓋都要除掉,這個疑蓋就是對四谛的疑都要除掉。那就是欲貪、瞋恚蓋、昏沈睡眠蓋合一個、掉舉惡作合一個、疑第五個。「不問蓋障」,這個「蓋」是五蓋。這裏「障」是什麼呢?在《瑜伽師地論》裏邊就是說五蓋,這裏加個「障」,就是煩惱障、所知障,這個也要知道。這個知道之後,實際上這個五蓋就是煩惱了,那麼你修定的時候那些煩惱的蓋該要知道的,如果不知道的話,不能進入定,甚至犯一條戒。
丁叁、貪味禅(貪味靜慮,見爲功德)
《講錄》:⑶修禅以去障,如先貪著禅味,即無進步。
第叁「貪味禅」,修禅的時候會産生喜樂的感覺,很舒服,一般肯做的人都會有感覺。但是我們說修定目的是要開智慧,要用禅定的工具來達到開智慧的目的,所以說禅定不是目的。他得了禅定之後,感到很舒服,有輕安、有喜樂,就呆在那個裏邊享受那個味道,就是貪味禅。貪著這個禅的味道的話,最起碼的話就是你呆在那裏不動了,不能進步了,如果再進一層說的話,會退。我們《俱舍》講過了,味禅是會退的,那是靠不住的,因爲你在那裏已經執著那個禅了,起了貪的煩惱了,那就是染汙定,它會退,你想進呢,反而退!
所以說一切不…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