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略颂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怎么做要有凶祸的,等等。这 个东西,出家人不能看相,不能说吉凶。你这样子做呢,人家相信你了,就要供养你了,说了半天,还是要受供养了。

  「(四)高声现威」,说话的时候说大话,就是声音很响,表示自己无畏,这样子做也就是突出自己,表示自己了不得,了不得么人家好供养。

  下边,「(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说之」,你得到供养了,对其他的人的说,激动他也供养。假使你说,昨天你得了某人供养你一千块钱,今天跑到某居士面前,就跟他说,你看那个居士真好,他供养心很大,他昨天供养我一千块。这个话里边,就是说你比他还要有钱,你起码得二千块了。这个话是邪命,是不能这样子做的。

  

  丁六、(及)掉动(为掉所动,心不寂静,嬉戏腾跃)

  下边,是「及掉动」。「掉动」就是说,身语不寂静,喧哗、嬉戏等等,动手动脚,高声喧哗的。

  《讲录》:⑹在修行处,身语掉动,扰乱大众。

  看海公上师的话:「在修行处,身语掉动,扰乱大众。」在修行的地方,人家在听经或者人家在念诵,你大声说话,或者拿东西乒乒乓乓地搞,这是「掉动」,不寂静的表现,那是菩萨戒犯一条了,不是小事情。人家说,骂一句就算了,「这是不规矩」,这不是小小的不规矩了,还是一个犯菩萨戒了。所以说,很严重了,法会的时候不要乱吵乱闹,都是犯菩萨戒的事情。

  

  丁七、不乐涅槃(妄谓菩萨不应忻乐涅槃,求断烦恼)

  《讲录》:⑺具立异论,不乐涅槃,自无解脱正见,何能教人出生死海。

  下边是「不乐涅槃」,第七条。我们看《讲录》:「具立异论,不乐涅槃,自无解脱正见,何能教人出生死海。」那就是说,对人家说,入了涅槃,这就是外道说的话了,灰身灭智,你要行菩萨道,你入了涅槃就不能行菩萨道了,你不要求涅槃,你应当流转生死,这样子你才可以利益众生。这些话听起来似是而非的。好象说行菩萨道是不能涅槃,那你不要涅槃了,那你在生死里边好了,那才能够度众生。

  这个话我们说对不对?我们说,错的!涅槃是出生死苦,不但菩萨自己要出生死苦,要把一切众生都度出生死苦,涅槃是要求的,但是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涅槃而把众生的生死就不管了,这是菩萨的心。你说叫大家不要求涅槃了,就在生死里流转好了,那你不是颠倒了嘛!所以,这个是犯菩萨戒的,好象看起来是大乘的心,实际上是真正的说是违背菩萨戒的。这样子叫人家不要厌离生死,不要怖畏生死,行菩萨道的人该在生死里流转的,这个话错的。菩萨求涅槃,不是不求涅槃,但是不是为了自己安乐乐涅槃,要为众生的一切苦都除掉了再说自己的话。

  所以说,「不乐涅槃」这个话是违背菩萨道的,是错误的。这都是相似佛法。

  

  丁八、不避护(不防恶名,不雪流言)

  《讲录》:⑻己有大过,须迁地忏悔,避其旧处,勿使见者生恶,加持则改过失,若实无过,受人毁谤,应表其非,善护众心,不避不护,是染违犯。

  「不避护」,不避护就是自己有些讥嫌的时候,该避的避,该护的护。

  什么叫该避该护呢?下边我们看《讲录》:「己有大过,须迁地忏悔,避其旧处,勿使见者生恶,加持则改过失……」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假使自己真正犯了很大的错误,人家对他有讥嫌,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就是要避,避到其他地方去,回避一下。不要使人家看到他的事情得恶加持,自己也可以改正过失。这是「避」。

  要是「护」呢,假使自己没有做坏事,而人家却讥嫌很多,那么这个时候要护,护就是什么?就是应当表白自己的实相,就是清晰了,真相要给人讲清楚,不要使人家误会,以为他犯了不好的事情,实际上没有。这就是「护」。

  所以说,人家对自己有讥嫌的时候,确实犯了过失的,要避地,免得人家起烦恼。假使没有犯过失的话,要使这个事情清晰,使大家知道这个实相,不要受这个蒙蔽。假使你有这个讥嫌的时候,不避又不护的话,犯菩萨戒。因为你菩萨戒的人行菩萨道,大家对你恭敬你才能行菩萨道,大家对你讥嫌了你怎么行菩萨道呢?人家还骂你了,所以说这样子的情况之下要采取措施,一个就是有罪的要避,没有罪的要护,要清晰。

  

  丁九、于他烦恼不制止(姑息将护,不作义利)

  再下边一条,「于他烦恼不制止」。「他烦恼」,就是这个有情他本身是烦恼很重的,那么你菩萨要调伏他呢,在某些必要的时候诃责、处罚甚至于驱摈,都要做,如果你不做,你讲面子,让他烦恼去发展,不制止他,他不能改过,他不能制止烦恼,造了很多罪,那你是有责任。他的烦恼你不制止他的话,那你犯了菩萨戒了,你为什么不制止他呢?他有了烦恼造坏事的话,你该制止他,该罚的罚,该骂的骂!那你不做的话,跟菩萨戒就不符合了。

  所以行菩萨道跟行声闻的持戒不一样,声闻只要不做好了,什么坏事不做,他就持戒清净,菩萨戒就不行了,你看到这件事情,你不管,不管本身就犯菩萨戒。要做,要做的事情你不做的话你就犯菩萨戒,不能袖手旁观了,不行的。菩萨戒就是要直接干预这些事情的,非法的事情就是要制止的。

  

  《讲录》:⑼于恶有情现行烦恼应加制止,而不制止。

  所以我们看海公上师的,「于恶有情现行烦恼应加制止」,那些坏的有情他烦恼很重的时候,该制止他就是要使他调伏烦恼了,这是悲心了,悲心出现的时候,如果这个是刚强难调的众生的话,那你该骂的就要骂,该打的就是要打。铁棒喇嘛为什么要打呢?我们打香板还是木片片打的,不痛的,铁棒喇嘛打的是铁棍子,痛得很,那就是你悲心要调伏的时候就得要打,这样子才能使他烦恼制止。你假使不制止他的话,「应加制止而不制止」,那你就犯菩萨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懮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懮恼。

  在《瑜伽师地论》的里边就是说,你要制止他烦恼的时候,各种各样辛楚加行、处罚等等,要做的就要做,不要姑息。有的人看到好象太严格了,不讲人情,其实我们说这是大悲心。为了使他烦恼降伏下去,使他不造那么大的罪,该这么做的时候就要做,如果你不做的话,你就犯菩萨戒。不负责了。所以,师父对徒弟该打的时候要打,该骂的时候就是要骂,不能一味客气的。徒第很听话,那是好的;如果不听话,烦恼重,做坏事,不骂的话,那你失责,这个师父有罪的。

  「如是九事障尸罗」,这九条,如果你犯了的话,对于持戒波罗蜜多就是有亏损的,障碍持戒波罗蜜多的。下边是忍辱方面的。

  

  丙三、障忍有四

  

  障忍四者一瞋报瞋 二犯他不谢三不受悔 四怀恨他恶执不舍

  

  丁一、以瞋报瞋

  「障忍四者瞋报瞋」,障碍忍辱的有四条,第一条就是「瞋报瞋」。这也指沙门,但是在家人一样通用。

  沙门四法,我们考过的,「瞋不报瞋,骂不报骂,打不报打,弄不报弄」,这是沙门(出家人)应当具的德行。人家瞋恨心对你,你不以瞋恨心对他,人家骂你,你不回骂,人家打你,你不还打,人家作弄你,你不作弄。我们有些人就作不到了。他不骂你,你也不骂他,如果他骂了你,你就要回嘴了,「怎么他骂我我不回他这不是一个傻瓜吗?」那么,还有他弄一些方法,各式各样的想些阴谋作弄你,你发觉了,你也作弄他,你也弄一套方法作弄他——这个不行的!「弄不报弄」,沙门是不能这样回报的。假使你是以瞋报瞋、以打报打的话呢,违背忍辱波罗蜜多,犯菩萨戒的一条。

  

  《讲录》:障忍四种:(一)人之见瞋,己须容忍,不可以瞋报瞋,以打还打。

  大家看海公上师的书:「障忍四种:(一)人之见瞋,己须容忍,不可以瞋报瞋,以打还打。」人家看见你起瞋恨心,你要修忍辱,不要去以打报打,以瞋报瞋,以骂报骂。这个是不能这样子回报。

  

  丁二、犯他不谢

  《讲录》:(二)侵犯有情,而不忏谢。

  第二条,「犯他不谢」。犯了他有情,就是触犯了人家了,不忏悔,感到他这个人我给他忏悔,这个不好意思的,那犯菩萨戒的,忍辱嘛,他即使地位低,你触犯了他了,就得要向他忏谢。

  我们记得佛在世的时候,毕陵伽婆蹉他是大阿罗汉,因为很多劫里都是大富长者家里享受的大少爷,所以说烦恼是断掉了,习气没有断,他家里使唤的人很多,他一开口就是丫头、奴才的喊的,但心里没有烦恼。有一次,他经常走过恒河,这河神是个女的,她尊重他是阿罗汉,每一次他经过,把水排开,使他从河里走过去,脚不打湿。这是恭敬他了。但是这个阿罗汉因为过去习气——阿罗汉习气没有断的——他总是走过河的时候,因为经常河神给他开路呢,他就说,「丫头,给我开开路。」他心里是没有看不起她,但是这个「丫头」这个话无始以来喊惯了,是脱口而出。那这个河神很不愿意了,她说我恭敬他,帮他的忙,给他把河水排了,让他过去,他天天骂我丫头,这个我受不了。她就到佛那里去说了,这个阿罗汉好是很好,但是天天叫我丫头,骂人好象不太好啊。

  佛就把毕陵伽婆蹉喊来,是不是有那一回事?毕陵伽婆蹉说:「啊,是的,我是叫她丫头的。」佛说:「你怎幺叫她丫头?」「我这个不是烦恼,我是习气太重了。」佛说:「你给她忏悔了。」他就给她忏悔了,阿罗汉给河神忏悔,他也忏悔了,你触犯了她,就该忏悔。但是他忏悔的时候又是「丫头,我对不起了」,还是喊丫头去了,因为习气的关系了。这个就是犯他不谢的话,触犯了他,不管对方是多么低,该忏悔的要忏悔。

  

  丁三、不受悔(他来忏悔,怀嫌恨心,不受其谢)

  《讲录》:(三)他曾犯己,来谢前愆…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