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略頌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怎麼做要有凶禍的,等等。這 個東西,出家人不能看相,不能說吉凶。你這樣子做呢,人家相信你了,就要供養你了,說了半天,還是要受供養了。

  「(四)高聲現威」,說話的時候說大話,就是聲音很響,表示自己無畏,這樣子做也就是突出自己,表示自己了不得,了不得麼人家好供養。

  下邊,「(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于彼得利,則于此說之」,你得到供養了,對其他的人的說,激動他也供養。假使你說,昨天你得了某人供養你一千塊錢,今天跑到某居士面前,就跟他說,你看那個居士真好,他供養心很大,他昨天供養我一千塊。這個話裏邊,就是說你比他還要有錢,你起碼得二千塊了。這個話是邪命,是不能這樣子做的。

  

  丁六、(及)掉動(爲掉所動,心不寂靜,嬉戲騰躍)

  下邊,是「及掉動」。「掉動」就是說,身語不寂靜,喧嘩、嬉戲等等,動手動腳,高聲喧嘩的。

  《講錄》:⑹在修行處,身語掉動,擾亂大衆。

  看海公上師的話:「在修行處,身語掉動,擾亂大衆。」在修行的地方,人家在聽經或者人家在念誦,你大聲說話,或者拿東西乒乒乓乓地搞,這是「掉動」,不寂靜的表現,那是菩薩戒犯一條了,不是小事情。人家說,罵一句就算了,「這是不規矩」,這不是小小的不規矩了,還是一個犯菩薩戒了。所以說,很嚴重了,法會的時候不要亂吵亂鬧,都是犯菩薩戒的事情。

  

  丁七、不樂涅槃(妄謂菩薩不應忻樂涅槃,求斷煩惱)

  《講錄》:⑺具立異論,不樂涅槃,自無解脫正見,何能教人出生死海。

  下邊是「不樂涅槃」,第七條。我們看《講錄》:「具立異論,不樂涅槃,自無解脫正見,何能教人出生死海。」那就是說,對人家說,入了涅槃,這就是外道說的話了,灰身滅智,你要行菩薩道,你入了涅槃就不能行菩薩道了,你不要求涅槃,你應當流轉生死,這樣子你才可以利益衆生。這些話聽起來似是而非的。好象說行菩薩道是不能涅槃,那你不要涅槃了,那你在生死裏邊好了,那才能夠度衆生。

  這個話我們說對不對?我們說,錯的!涅槃是出生死苦,不但菩薩自己要出生死苦,要把一切衆生都度出生死苦,涅槃是要求的,但是不是爲了自己一個人的涅槃而把衆生的生死就不管了,這是菩薩的心。你說叫大家不要求涅槃了,就在生死裏流轉好了,那你不是顛倒了嘛!所以,這個是犯菩薩戒的,好象看起來是大乘的心,實際上是真正的說是違背菩薩戒的。這樣子叫人家不要厭離生死,不要怖畏生死,行菩薩道的人該在生死裏流轉的,這個話錯的。菩薩求涅槃,不是不求涅槃,但是不是爲了自己安樂樂涅槃,要爲衆生的一切苦都除掉了再說自己的話。

  所以說,「不樂涅槃」這個話是違背菩薩道的,是錯誤的。這都是相似佛法。

  

  丁八、不避護(不防惡名,不雪流言)

  《講錄》:⑻己有大過,須遷地忏悔,避其舊處,勿使見者生惡,加持則改過失,若實無過,受人毀謗,應表其非,善護衆心,不避不護,是染違犯。

  「不避護」,不避護就是自己有些譏嫌的時候,該避的避,該護的護。

  什麼叫該避該護呢?下邊我們看《講錄》:「己有大過,須遷地忏悔,避其舊處,勿使見者生惡,加持則改過失……」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假使自己真正犯了很大的錯誤,人家對他有譏嫌,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就是要避,避到其他地方去,回避一下。不要使人家看到他的事情得惡加持,自己也可以改正過失。這是「避」。

  要是「護」呢,假使自己沒有做壞事,而人家卻譏嫌很多,那麼這個時候要護,護就是什麼?就是應當表白自己的實相,就是清晰了,真相要給人講清楚,不要使人家誤會,以爲他犯了不好的事情,實際上沒有。這就是「護」。

  所以說,人家對自己有譏嫌的時候,確實犯了過失的,要避地,免得人家起煩惱。假使沒有犯過失的話,要使這個事情清晰,使大家知道這個實相,不要受這個蒙蔽。假使你有這個譏嫌的時候,不避又不護的話,犯菩薩戒。因爲你菩薩戒的人行菩薩道,大家對你恭敬你才能行菩薩道,大家對你譏嫌了你怎麼行菩薩道呢?人家還罵你了,所以說這樣子的情況之下要采取措施,一個就是有罪的要避,沒有罪的要護,要清晰。

  

  丁九、于他煩惱不製止(姑息將護,不作義利)

  再下邊一條,「于他煩惱不製止」。「他煩惱」,就是這個有情他本身是煩惱很重的,那麼你菩薩要調伏他呢,在某些必要的時候诃責、處罰甚至于驅擯,都要做,如果你不做,你講面子,讓他煩惱去發展,不製止他,他不能改過,他不能製止煩惱,造了很多罪,那你是有責任。他的煩惱你不製止他的話,那你犯了菩薩戒了,你爲什麼不製止他呢?他有了煩惱造壞事的話,你該製止他,該罰的罰,該罵的罵!那你不做的話,跟菩薩戒就不符合了。

  所以行菩薩道跟行聲聞的持戒不一樣,聲聞只要不做好了,什麼壞事不做,他就持戒清淨,菩薩戒就不行了,你看到這件事情,你不管,不管本身就犯菩薩戒。要做,要做的事情你不做的話你就犯菩薩戒,不能袖手旁觀了,不行的。菩薩戒就是要直接幹預這些事情的,非法的事情就是要製止的。

  

  《講錄》:⑼于惡有情現行煩惱應加製止,而不製止。

  所以我們看海公上師的,「于惡有情現行煩惱應加製止」,那些壞的有情他煩惱很重的時候,該製止他就是要使他調伏煩惱了,這是悲心了,悲心出現的時候,如果這個是剛強難調的衆生的話,那你該罵的就要罵,該打的就是要打。鐵棒喇嘛爲什麼要打呢?我們打香板還是木片片打的,不痛的,鐵棒喇嘛打的是鐵棍子,痛得很,那就是你悲心要調伏的時候就得要打,這樣子才能使他煩惱製止。你假使不製止他的話,「應加製止而不製止」,那你就犯菩薩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以種種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義利。護其懮惱,而不現行,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觀由此緣,于現法中少得義利,多生懮惱。

  在《瑜伽師地論》的裏邊就是說,你要製止他煩惱的時候,各種各樣辛楚加行、處罰等等,要做的就要做,不要姑息。有的人看到好象太嚴格了,不講人情,其實我們說這是大悲心。爲了使他煩惱降伏下去,使他不造那麼大的罪,該這麼做的時候就要做,如果你不做的話,你就犯菩薩戒。不負責了。所以,師父對徒弟該打的時候要打,該罵的時候就是要罵,不能一味客氣的。徒第很聽話,那是好的;如果不聽話,煩惱重,做壞事,不罵的話,那你失責,這個師父有罪的。

  「如是九事障屍羅」,這九條,如果你犯了的話,對于持戒波羅蜜多就是有虧損的,障礙持戒波羅蜜多的。下邊是忍辱方面的。

  

  丙叁、障忍有四

  

  障忍四者一瞋報瞋 二犯他不謝叁不受悔 四懷恨他惡執不舍

  

  丁一、以瞋報瞋

  「障忍四者瞋報瞋」,障礙忍辱的有四條,第一條就是「瞋報瞋」。這也指沙門,但是在家人一樣通用。

  沙門四法,我們考過的,「瞋不報瞋,罵不報罵,打不報打,弄不報弄」,這是沙門(出家人)應當具的德行。人家瞋恨心對你,你不以瞋恨心對他,人家罵你,你不回罵,人家打你,你不還打,人家作弄你,你不作弄。我們有些人就作不到了。他不罵你,你也不罵他,如果他罵了你,你就要回嘴了,「怎麼他罵我我不回他這不是一個傻瓜嗎?」那麼,還有他弄一些方法,各式各樣的想些陰謀作弄你,你發覺了,你也作弄他,你也弄一套方法作弄他——這個不行的!「弄不報弄」,沙門是不能這樣回報的。假使你是以瞋報瞋、以打報打的話呢,違背忍辱波羅蜜多,犯菩薩戒的一條。

  

  《講錄》:障忍四種:(一)人之見瞋,己須容忍,不可以瞋報瞋,以打還打。

  大家看海公上師的書:「障忍四種:(一)人之見瞋,己須容忍,不可以瞋報瞋,以打還打。」人家看見你起瞋恨心,你要修忍辱,不要去以打報打,以瞋報瞋,以罵報罵。這個是不能這樣子回報。

  

  丁二、犯他不謝

  《講錄》:(二)侵犯有情,而不忏謝。

  第二條,「犯他不謝」。犯了他有情,就是觸犯了人家了,不忏悔,感到他這個人我給他忏悔,這個不好意思的,那犯菩薩戒的,忍辱嘛,他即使地位低,你觸犯了他了,就得要向他忏謝。

  我們記得佛在世的時候,畢陵伽婆蹉他是大阿羅漢,因爲很多劫裏都是大富長者家裏享受的大少爺,所以說煩惱是斷掉了,習氣沒有斷,他家裏使喚的人很多,他一開口就是丫頭、奴才的喊的,但心裏沒有煩惱。有一次,他經常走過恒河,這河神是個女的,她尊重他是阿羅漢,每一次他經過,把水排開,使他從河裏走過去,腳不打濕。這是恭敬他了。但是這個阿羅漢因爲過去習氣——阿羅漢習氣沒有斷的——他總是走過河的時候,因爲經常河神給他開路呢,他就說,「丫頭,給我開開路。」他心裏是沒有看不起她,但是這個「丫頭」這個話無始以來喊慣了,是脫口而出。那這個河神很不願意了,她說我恭敬他,幫他的忙,給他把河水排了,讓他過去,他天天罵我丫頭,這個我受不了。她就到佛那裏去說了,這個阿羅漢好是很好,但是天天叫我丫頭,罵人好象不太好啊。

  佛就把畢陵伽婆蹉喊來,是不是有那一回事?畢陵伽婆蹉說:「啊,是的,我是叫她丫頭的。」佛說:「你怎幺叫她丫頭?」「我這個不是煩惱,我是習氣太重了。」佛說:「你給她忏悔了。」他就給她忏悔了,阿羅漢給河神忏悔,他也忏悔了,你觸犯了她,就該忏悔。但是他忏悔的時候又是「丫頭,我對不起了」,還是喊丫頭去了,因爲習氣的關系了。這個就是犯他不謝的話,觸犯了他,不管對方是多麼低,該忏悔的要忏悔。

  

  丁叁、不受悔(他來忏悔,懷嫌恨心,不受其謝)

  《講錄》:(叁)他曾犯己,來謝前愆…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