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略颂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

  另一方面,「应不共学」。声闻戒里边它的遮罪,一方面是护持他心,这是要共学的。声闻戒另外有些遮罪是为了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就是说声闻乘要少的事情,专门修行的,也不能藏很多的东西,他只要是自己够了就行了,不要藏的,那么就是三衣一钵了,吃得东西,一天托钵,托好了之后也不藏,吃完了就算了,如果还多一点,就布施蚂蚁、虫、蛆之类的,他不藏过夜东西的,晚上没有东西的。菩萨就不行了,菩萨要利益众生,你如果没有东西的话,没有财物你怎么利益众生呢?所以,菩萨对声闻的某些如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的那些遮戒呢,菩萨不能跟他学。菩萨一学的话,那你什么事情都不干了,东西也没有的,要布施要供养都没有了,你菩萨道怎么行呢?

  所以说,「应不共学」,某些遮罪菩萨是不能跟声闻学的呢,你就不要跟他学。如果你还是照这么做了,那么有犯菩萨戒。

  

  《讲录》:⑶菩萨有不于声闻共学者,如佛制比丘不得蓄藏财宝衣物,菩萨为欲广度众生,多积财宝,以济贫苦,律所开许。

  这个我们看海公上师的,「菩萨有不与声闻共学者」,行菩萨道的人跟声闻的遮罪有一些是不能共学的。「如佛制比丘不得蓄藏财宝衣物」,比丘不能藏多的衣服,只能三衣,那么财宝更不能拿,金银财物都不能拿的。但是「菩萨为欲广度众生」,你要利众生的话,你没有财怎么利益呢?要「多积财宝,以济贫苦,律所开许」,这是菩萨戒开的。

  那么就是说,这是辨证的,声闻乘里边有些避讥嫌的罪,菩萨要共学,而且要学得比他更好;而声闻乘里边有些为了自己单独清净地修行,少事少恼少希望住的那些遮罪,菩萨是不能跟他学的。菩萨要利益众生,目的不一样,所以说一个是共学,一个不能共学。一个不共学,犯罪,一个是共学犯罪。

  

  丁四、开性罪

  下边一条是「开性罪」。什么叫性罪?我们前面说的,除了佛制的那些遮罪之外,其余杀盗淫妄这四个是根本的,是性罪。管你制不制,都是犯了有罪,要堕恶道的,叫性罪。

  「开性罪」是什么意思呢?菩萨在利益众生的时候,有的时候要开性罪,开性罪的目的是为了利他,不是为自己。我们说,偷东西,你偷来自己用,这是犯罪的,犯盗戒,但是菩萨有的时候他要度众生,他自己又没有东西,那些东西虽然是人家的,但是对人家也没有妨碍,拿过来用,可以利益众生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开这个罪。「为利他」,但是绝对没有一毫的自利的心在里边,如果有一毫的自利心在里边,那就是根本罪,没有话说的。

  我们记得以前宋朝有个永明延寿大师,他以前在作一个官的时候,是管仓库什么的,他把很多东西拿来救济那些灾民去了,是公家的东西,他认为公家这个藏在那里没有用,很多灾区的老百姓苦得要死了,他就救掉了,结果他犯罪,犯了罪之后国家的东西随便散掉了,要杀头了,但是人家上面看到他不是自私自利的心,是为救老百姓的心,所以把他免掉了,后来他就出家了。这样子的情况是不犯罪。

  但是这个,我们要很慎重,要开性罪的菩萨不是初发心菩萨。在我们这些凡夫,才受了菩萨戒了,你说你开性罪,杀盗淫妄干起来了,哪就是犯根本戒。

  那么什么资格的菩萨可以开这个性罪呢?一般说是要求很高的。在宗大师的《戒品释》里边,他说这一类菩萨「此是无染获得自在」(注:《菩萨戒品释》卷五: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颂曰:『悲愍无不善』。〖释〗……又为利他,而作杀生等业之身,旧译《集学论》说:『意谓未得大地,勤修六度行者,非许余人。』《新疏》说为『已入大地』。有说,若已得大地,则又云修六度行,其言无义。故旧译为善,似为应理。然如前《集学论》引经所说,非本得地前略行六度便以为足,必须多劫修道,善巧方便成就大悲之菩萨众。此谓正受菩萨戒已,如理修学菩萨学处,具菩提心爱他过己,除杀生等更无救他方便。菩萨于此为利他故,乃可开许,非开一切大乘之人。若仅能学菩萨律仪尚不开许,况诸自许大乘不护律仪,纵有相似悲心及菩提心,定不应作。譬如别解脱中,若病苾刍,不非时食,于病有损,食则有益者,虽可开许,然余一切苾刍,皆应守护。又《集学论》文,虽是说不净行,然杀生等余根本罪,皆应同尔。又妄语等四及不与取,如下所说,于彼有情见有大利,无余方便可得之时,如理善护菩萨律仪,具足尔时所说发起,当审视察有犯无犯。以此惟是诸佛境界,最极微细,损益重故。云海论师及最胜子,并《传释》中,杀生时说,此是无染获得自在清净意乐菩萨所行,非少善根、智慧驽钝、贪着自利、于素怛缆如言取义者之所行境。惟是诸佛现量证知,非余所作,作而反招非福果故。)没有染污心,自私的染污心没有,这些贪瞋痴慢的心没有,同时得到自在的菩萨,受了清净意乐的菩萨,登地以上的,这样子可以做。不是少少一点点善根,受了一点菩萨戒——受菩萨戒当然也有善根才能受,但是凡夫智慧很差,他是对自私自利的心没有放下的,像这一类的人是不能开的。再一点,杀盗淫妄四个罪,对比丘来说,即使是清净意乐心的、高的菩萨,也不开。因为要护持比丘的尊严,所以说出家的菩萨对于不净行的这条淫戒是不开的。……(5A始,中间可能有缺)在海里乘了一个船,船里边有五百个商人,带了很多珠宝金银,那么船老大就起黑心,要把这五百个商人杀掉,把他的财宝吞没。那么,他在动这个念头,还没有下手之前,释迦牟尼佛因地的菩萨,他就知道他的意图,他想,要是船老大下了手之后,五百个商人的命断掉了,这个船老大将来下一辈子也要堕地狱,都受苦,倒不如我把这个船老大杀掉了,我自己受苦,我杀人要受苦,但是救了这五百商人,船老大下一辈子地狱的苦也没有了。那么还是这样子,牺牲自己,把他杀掉了。这样子的心杀人没有罪,可以开。但是不是这样子的心的话那就是有根本罪的。这也不是一般的菩萨,是高地位的菩萨。

  所以说,「开性罪」这条戒也不是随便开的。有的人就抓住这一点就乱开杀盗淫妄,打妄语乱打,杀也可以开,「杀了众生吃了他的肉,我度他!」这样子的话,恐怕不是那回事了。

  第五条「邪命取财」。那就是邪命,那就是指出家人的事情。我们把《讲录》念一下。

  

  《讲录》:⑷菩萨安住净戒,悲心救众,乃开性罪杀人,胜如杀己,不可以小事辄开,稍涉一念之私,便获大罪。

  第四条「菩萨安住净戒」,净戒就是菩萨戒了,「悲心救众」,他的出发点是大悲心,要救济有情来开性罪,这样子才能开。为自利的心是不能开的,也是初发心的菩萨是不能开的,要悲心成就的菩萨。「杀人胜如杀己」,杀人家比杀自己还感到难受,这样子的菩萨才可以开。「不可以小事辄开」,不能一点点事情就开性罪,找个借口。「稍涉一念之私,便获大罪」,要是你要有一念的自利的心,不是大悲心利益众生的,只要这么一个念头夹在里边,就是根本罪!所以说,不能随便开。

  再要强调一下的,凡是出家的菩萨淫戒任何情况之下不能开,所以说出家人不能说这个借口,开性罪,犯淫戒是不允许的。哪怕是高的大菩萨的,现出家相的,绝对不开这条戒,菩萨戒里有规定的。(注:《菩萨戒品释》卷五: 何故惟于非梵行,分别在家出家差别耶?答云:无过。以虽违犯杀生、不与取、妄语业道,然不定犯他胜处罪。若制后苾刍,犯非梵行业道,则亦定犯根本重罪,依此密意说其差别,与《集学论》亦不相违。总修梵行即最胜之利他,舍此更无增上利他。设见别有增上有情义利,须犯别解脱根本罪时,当舍学处而作。故亦是许在家菩萨,非许出家。若许出家,无须先舍学处之义。)

  

  丁五、邪命取财

  那么,第五条,「邪命取财及掉动」,这也指出家人了,以不如法的事情来养命的,作不如法的事情为生活而养命,生活就是养命了,那么这样子作五种邪命的事情来求生活利养的,反正是作这些事情都是求利养了。所以出家人里边他把在家的工作和事情都放下了,但他还要生活了,那么要受供养了,就在受供养的时候会产生很多问题。要追求大大的供养,高的供养,多的供养,那么想了很多的方法,这就是邪命。

  邪命一般说是五种,这是根据《智度论》里来的,在《俱舍》里边那是更严格了,凡是从贪心生出来的身语业所造的都是邪命,那就是从贪心出发的身语业都是邪命,这里《智度论》限制的小一点,做了这五种事情的人算邪命。

  

  《讲录》:⑸行不如法之事,而为生活现五邪命,以求生活利养。「(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说之。」

  哪五种呢?「(一)诈现异相」,做一个奇怪的样子,就是与众不同的样子,表示自己突出,不同一般的人,你既然不同一般的人呢,那人家就要恭敬你呀,或供养你了。「诈现异相」,故意做的与人家不同,衣服故意穿得不一样,说话故意做得那个样子,总之是使人家看起来突出。

  第二种,「自说功能」,自己说自己怎么怎么了不得,怎么能够不倒单,能够吃一顿,打饿七,几天不吃饭等等。你修行很好,不要跟人家说嘛,你把功德给人家说,什么意思啦?那不是要人家要供养你,还要什么呢?没有其他说法了,你赖也赖不掉了,你跟人家说这些话,你不是要人家恭敬供养,你要什么呢?为什么要给他说呢?「自说功能」,本身就是想得恭敬利养的一个表现了。

  第三,「占相吉凶」,给人家看相,这件事怎么能够大吉大利…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