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站在中间,不让路,你位置坐满了,你坐在那里,不站起来,不让他坐等等,看到他来了也不睬他,也不好好地含笑先言,这些不敬耆德,对于戒腊高于自己的、有功德的人不恭敬的话。那么,在家的说呢,那些比你先皈依的、先受五戒的、学法比你时间长的、有戒定慧闻思修功德的,你一点也不恭敬,也是一样。
丁四、不好答(他来请问,憍慢嫌恨,不如理答)
「不好答」,是第四条。人家是如法地来问你一些问题,你心里怀着憍慢心,或者嫌恨心,对这个人讨厌,或者起瞋恨心,不善答,不好答,就是不正规地答,不按着道理回答他,故意给他乱说,说一些绕圈子的话。或者他问这个,你说那个,或者这个话明明这样子的,你说是那样子的,不是正规的,颠倒的回答他的话,那么就违犯一条菩萨戒。
丁五、延请不往(他来延请,憍慢嫌恨,不受所请)
第五条,「延请不往」,人家来请你,假使应供,出家人人家要供养你,有功德嘛,他请你去受供,你自己心里有憍慢心或者是嫌恨心,或者以前对他有看法的,你认为他不恭敬你的,你讨厌他的,或者认为这一家太穷了,我这么大的大比丘到他那里去应供丢脸的,不去,这样子的话,也是犯一条菩萨戒。不管哪个请,人家东西供养好不好,人家有请的话,要满人家的愿,要去。如果人家请了你的话,那么如法地请了,假使不如法地请,他请了你去有刁难的,或者有别的用意的,那不去可以的。如法地来请的话你自己不去的话,那就是你自己有憍慢心或者嫌恨心,不去,那是犯菩萨戒。
丁六、不受施(他来奉施,憍慢嫌恨,违拒不受)
第六,「不受施」,那就是他不是请你去应供,供养你东西,财宝了,金银了,或者什么东西,你对他心里有嫌恨心,或者是有什么事情对他起烦恼心、讨厌的心、瞋恨的心、恚恼的心,这样的心 ,「不受施」,他来供养的东西你不要,这样子把他的善心给挫伤了的话,那是违背菩萨戒的。菩萨戒总是利益众生的,你这样子对众生没有利益,他想培福,你不给他培,他要供养,好心,你不接受他,使他心里难受,这都是违背菩萨戒的。
丁七、如理求法不施法(他来求法,嫌恨嫉妒,不施其法)
第七,「如理求法不施法」,求法有两种,一种他来问你什么问题,一种是你有什么好的经书,他要请这个经书。他是如理地求,就是合理的求,不是不合理的,或者以憍慢的心来求,或者是故意地刁难地问你,或者是外道盗法,不给,是可以的;如理的,就是不是那些情况,正规的、恭恭敬敬的,顶礼要求的。那么你因为心里的憍慢心,瞋恨心或者是妒忌心,不给,憍慢心,你认为这个法很高,看他不起,你懂啥东西?不给你说,或者是这个经书你看不懂的,不给你——真的看不懂不给,可以的,他如果看得懂,你如果嫌他这个人怎么样子,不欢喜他,不给,这些都是犯菩萨戒的。
那么,还有一个,有些经书很难得,解决很多问题的,他来要这个经书,你不给,为什么?妒忌心,怕他学了这个法之后,他胜过自己,他在自己之上了,四众弟子就对你不恭敬,供养他去了,以这样的妒忌心而不布施的,也犯一条菩萨戒。
这个我们说,很容易犯。凡夫总是维护自己,对自己有利的,总是尽量做,对自己不利的,就不做,甚至要阻碍人家做。我们说,经书,那些不如法的,假使密法的经书,你不是那个器,还是没有到那个水平,不给你是对的,这是保护你,使你不受损。密法是开飞机,如果你是个没有空中驾驶飞机的技术,把飞机交给你了,那就是害死你了,你开了上去,肯定要掉下来粉身碎骨的。那不交给你飞机是悲心,是不给你受罪。但是,他是那个器,他要求那个法,你不给,那是妒忌心,就不好了,就犯菩萨戒。
「此之七种障于施」,这七条,就是对布施度有障的,就是违背布施波罗蜜多的,所以说犯了是菩萨戒里边的恶作罪。下边,对尸罗,对持戒波罗蜜多有违背的有九条。
丙二、障戒有九
一于恶有情怀瞋恨 二护他律仪不共学 三应不共学四开性罪 五邪命取财及六掉动
七不乐涅槃八不避护 九于他烦恼不制止 如是九事障尸罗
丁一、于恶有情怀瞋恨(于恶有情,嫌瞋恚恼,弃舍不顾)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讲录》:障戒九种:⑴于犯戒之有情,须悯其为无明所覆,不当怀瞋。
「于恶有情怀瞋恨」,一些恶的有情,这个「恶有情」是对犯了戒、或者做了坏事的人来说,对这一类人你怀了瞋恨心,看他不起,不对他做饶益的事情,那么这样子是犯菩萨戒。那是没有悲心了。我们说一切众生都是有佛性,他虽然现在做了很多的恶,这是他烦恼促使他做的,我们应当可怜他,烦恼使他做了这么多的恶的话,他将来要受很大的果报,那么只有使他烦恼慢慢地消除,希望他将来不受苦报。你对于那些坏的破戒的或者作恶的有情,「随他去,他是一个坏家伙,听他受报去!」这样子的心不作饶益的话,那就是没有悲心,对于菩萨戒是违犯的。「于恶有情怀瞋恨」,违犯这一条,就是说不去管他,不作饶益,这个样子,对他还有瞋恨心,恨他。我们凡夫都会有这个心,好的人希望他怎么好怎么好,也愿意帮助他,那些不好的人呢,破戒的、犯戒的、做坏事的人,随他去,随他受报去。虽然没有害他,但是你对他不做饶益的事情,在菩萨戒来说是违犯的。
丁二、护他律仪不共学(别解脱戒为护他故所立遮罪,菩萨应与声闻共学,而不共学)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今信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
「护他律仪不共学」,这个是说,声闻的戒当中,有一些戒是护他心的,在别解脱戒里边,有一种是「性罪」,性罪就是说,就是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犯了之后都是要堕恶道的,要受报的;「遮罪」,就是佛制的,叫你不要做,保护你修行,或者是避免在家人的讥嫌的,像这一类的罪呢,声闻戒里边,包括我们比丘、比丘尼戒里边就有很多这一类的戒。
我们说,出家人跟女人一起走路,或者是吃酒、吃肉等等,这个都是在家人很讥嫌的,像这一些罪呢,遮罪 ,菩萨也要学,菩萨也要防讥嫌,如果人家对这个人有讥嫌,认为他不对头,那你菩萨道就行不开了,人家不要你帮助了。声闻如此,菩萨更要如此,菩萨要饶益有情,要利他的,如果一般的人对他有讥嫌的话,那就是不能做菩萨道的事情,有妨碍,所以说「护他律仪」,虽然是声闻乘的,是防止他心、避免讥嫌的那些罪,那些遮罪,菩萨同样的也要学,甚至比声闻还要进一层地学。如果你不学的话,认为这是声闻的事情,跟菩萨没有关系的,那么这个就犯一条菩萨戒。
《讲录》:⑵护他律仪,谓端其外表,所行如律,使人见之,未信者信,信已增长,由是杜绝烦恼流嫌。菩萨动身发语,均须利益众生,故于将护之遮戒,应于声闻共学,若不共学,即有违犯。
在我们海公上师的《讲录》里边,「护他律仪」,就是一些避免讥嫌事情了,他具体地举了一些,「端其外表」,就是行动,行住坐卧都要有端正的相貌,我们出家人走路就是端端正正地走,不能勾肩搭背的,不能两个手搀了走,也不能两个人肩膀搭了走,也不能跳跳蹦蹦地走,走路有走路的样子。所以,我们在汉地有些居士喜欢穿袈裟、甚至要披缦衣,人家远看就像个出家人,但是头发又长长的。这个在汉地开许,在念佛、拜佛的时候穿一下,已经是开许了,照规矩是不能有的,缦衣是沙弥穿的。那么如果你出了殿之后,还是穿了这个衣跑来跑去,又是个居士又没有学过威仪,走路的样子、坐的样子等都不如法,假使这个人头发是秃的,人家看起来你到底像个出家人,对出家人就不推崇,有讥嫌,所以居士不要随便穿出家衣服。
「端其外表」,出家人经过戒堂的训练,行住坐卧都有一定的威仪,使人家产生恭敬心。
「所行如律」,所做的事情都是合戒律的,「使人见之,未信者信,信已增长」,有这个作用。所以,威仪是有这个作用的。这些护他律仪都是威仪或者行动方面的事情。
「由是杜绝烦恼流嫌」,那么,这样子做的话有什么好处?自己烦恼可以制止。你跟女人不一起走路,不见面,不说话,那当然你不会动烦恼了,那么人家看起来,对佛教徒确实好,出家的人很规矩,不会说讥嫌的话。
「菩萨动身发语,均须利益众生」,声闻是为了自修了,出三界了,而菩萨动身也好,说话也好,都是着眼于利益众生。所以,这些戒一定要护持,如果不护持的话,人家对你有看法,那对你利益众生的事情有阻碍的。
所以说,这些戒「故于将护之遮戒」,将护人心的,那些遮戒,跟声闻乘同要学。假使不学的话,违犯。在宗大师的菩萨戒里边说,不但是跟声闻同学,而且要学得比他更要好!因为你要利众生,人家对你有讥嫌了,你怎么利众生?人家本身对你有看法,你做的事情就否定了,就不接受你的菩萨道了,那么这个效果就没有了。所以说,一定要做得更好。这是一方面,声闻乘里边有些戒是要共学的,而且要学得更好。
丁三、应不共学(别解脱戒为令声闻少事少业所立遮罪,菩萨不应共学,而与共学)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枷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何以故?以诸声闻…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