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经,不是坏事,但是不要取利,不要拿东西、拿钱。还有的,你佛法学了很好,你能够给人家说,也能写文章宣传佛法,好事情,但是不要取报酬。你讲了经之后,居士不受供养的,如果一定要供养你的话,转供养三宝;投了稿之后,稿费来了之后,这是他们规定的,投了文章多少字要给钱,你这个钱不要拿来自己享受,转供养三宝,这样子做福报越来越大,功德越来越大。如果你把弘扬佛法的东西来养身、养家,这样子的罪从今天菩萨戒里看看,就够大的了。即使没有够上根本罪,也是不轻的罪。
所以说,佛法是好事情,跟原子弹一样的,会用的是大好事情,会给人类造很大的幸福,不会用也会造很大的罪,你自己反而衒卖了,到处这样搞起来了,那是罪也不小!所以说学佛法一定要谨慎,再三强调不要凭自己的智慧看两本书,你看了这本书,没有看到那本书,这个利害你不知道。
我们有传承的,海公上师或者其他的法流,这些话,耳朵里经常能听到,不是书上这本看看、那本看看,经常有这些教授教诫听到的,那是一定的一个模式,海公上师座下的弟子,人家有一个评价,说的话好象一个印板里印出来的,不会移动的,甚至于口吻都会有相同之处,因为对大家对海公上师都十分崇敬,很多说话的口份都仿照海公上师的原话,所以说出来都会有很相同之处,共同语言极多。凡是接触过海公上师弟子的人都有这个评价,一听就听出来的,你是海公上师弟子,因为他们的话,缠知见也好、甚至于方言也好,很多是相同的。这个我们说有法流的传承跟自己看书截然不一样,自己看书你看到这边没有顾到那边,看到那边没有顾到这边,不会完整,有些漏洞自己补不了,甚至于会断章取义,以自己的私心杂念来吸取佛的意思。那么,有传承就不一样。西藏为什么重传承呢?就是这个原因!当然,真正能够法成就的人,他的加持力那就跟佛菩萨的加持力同等。真正即身成就的,绝对佛的功德都有,那么这个更不要说了。即使没有的话,从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习惯势力也可以使我们避免很多错误。所以说,传承我们是很重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4B)昨天我们把根本的罪十八个讲过了。但是中间有一些要简别一下。在十五页,第四条,「弃舍大乘持伪法」,下边是五、六,「盗三宝物谤三乘」。这里「谤三乘」呢,就是说,对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都毁谤,一共有三个罪。在这条里边,如果谤无上佛乘的,那就是根本罪;如果谤声闻乘的,也是一个罪;如果谤缘觉乘的,也是一个罪;如果三个一起谤的,就是三个他胜罪。所以说这个一条里边,谤三乘法,每一乘他自己毁谤、让人家不要去学这个,都是根本罪。
那么这里边,假使谤大乘的话,大乘里边有深广两派,讲甚深的、空性的,讲缘起的,两个一起谤,如果谤一个,没有根本罪;那么,声闻乘的话,一般是四谛法,如果你把四谛法全部谤了,那就是根本罪;缘觉乘是十二缘起,如果十二缘起整个推翻了,毁谤它不是佛说的,那就是一个根本罪。
那么,假使声闻乘里边谤一部份,或者是缘觉乘谤一部份,大乘里边谤一部份 ,那不属于他胜罪。这是一条。
另外,在后边,就是第十四条根本罪,「毁谤声闻缘觉乘」,前面一条(第十三条)谤别解脱戒,这个也是属于二乘的东西,好象有重复,但是不重复。我们说,谤别解脱戒,就是说你劝人学大乘,不要别解脱戒的,那这一条也是根本罪。
下面的谤声闻缘觉乘,它跟前面的「谤三乘」,也有声闻缘觉乘,它们有什么差别呢?前面的谤的是声闻缘觉乘不是佛说的,要舍弃的,那么是谤「教」。我们说,佛的正法分教证两部份,前面第六条谤三乘是谤教,不是佛说的,这个教是不合理的,不如法的。那么,这个谤声闻缘觉乘呢,是谤「证」。它就是说,声闻缘觉乘你再怎么学,也断不了烦恼,了不了生死,它不能证出三界的果的,这是谤证的一方面,所以跟前面第六个谤三乘中的谤声闻缘觉是不同。
后边我们讲下去的时候,在恶作罪里边,障般若中也有「轻声闻乘废自乘」,也有轻声闻乘的,这个有什么差别?一个是他胜罪,一个是恶作罪,两个轻重不一样。这个里边的轻声闻乘不是全部毁谤声闻乘,就是菩萨不要学声闻乘的,学小乘的人还是要学的。那么这个「轻声闻乘」跟前面的全部把声闻乘抹杀、不要的那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是恶作罪,不属于根本罪。
大概我们把昨天的他胜罪里边有些该要简别的把它简别一下。今天开始讲恶作罪。
昨天把他胜的四缠颂,就是你犯他胜罪的时候心里的四种烦恼,四种烦恼具足的,那么是根本犯,上品的,是犯根本罪。假使第四种「不见为罪谓功德」是有,前面三种是不具足,或者一个或者两个,那么是中品的罪,可悔。假使你「不见为罪谓功德」,这是邪见了,假使这条最重的邪见没有的,单是前面的三个或者一个、两个,这是下品的犯,下品的烦恼。下品烦恼罪是最轻的,下品罪,但是也有罪,这个也是可悔,可以忏悔的。上品烦恼不能忏悔,只有重来,只要菩提心没有退掉,还可以重受。
下边是恶作罪。菩萨戒里边,只分两种罪,一种是根本罪,一种是恶作罪。根本罪不能忏,恶作罪是可以忏悔的。
甲二、四十六违犯罪
乙一、违犯善法障六度
恶作罪十颂
如是恶作四十六 摄诸善法益有情 摄善法者摄六度 其中总有三十四
障施有七戒有九 忍四精进禅定三 障般若者为八种 余摄饶益戒十二
《讲录》:恶作罪十颂:恶作共四十六,其三十四属摄善法戒,十二属饶益有情戒。
第二轮的罪是恶作罪。恶作罪有多少?「如是恶作四十六」,有四十六种。那么,这恶作罪包含哪些范围呢?是「摄诸善法益有情」,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两个合起来的。
我们说,菩萨戒里边有三聚净戒,一个是别解脱戒,一个是摄善法戒,一个是饶益有情戒。别解脱戒跟一般的别解脱戒一样,五戒、八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这是一样的。那么,摄善法戒呢,是修六度的时候,违犯的一些罪。假使修布施的时候,某些地方做错了,对布施有违背的,那就是犯一个恶作罪。那么,这六度里边一共有三十四条。最后是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的,那有十二条,一共四十六条。那么,别解脱戒专门是护持不犯那些非法的事情不做;摄善法戒是修六度,也是对于有情有好处,利益有情的,但是总的来说,是完成自己功德的;饶益有情戒是全部是利他的,对自己自利方面是没有的,专门是利他的。那么,这三聚净戒的差别不一样。
恶作罪里边,重点是摄善法戒里有三十四条,饶益有情戒有十二条,一共四十六。「如是恶作四十六,摄诸善法益有情」,他的性质分两种,一种是「摄诸善法」,摄善法戒,一种是「益有情」,饶益有情戒,两种,加起来四十六。
摄善法戒是什么?「摄善法者摄六度」,就是修六度的时候,有违犯的有三十四条,「其中总有三十四」。那么,这三十四是怎么配置的呢?「障施有七戒有九,忍四精进禅定三,大欲无足数数贪,障般若者为八种。」布施度的时候,违背布施度的有七条;违背持戒的、戒波罗蜜的有九条;违背忍辱波罗蜜的有四条;违背精进的有三条;违背禅定的也是三条;违背般若的有八条,一共是三十四条。
「余摄饶益戒十二」,其余的饶益有情戒的违背的,有十二条。一共是四十六。这是算帐了。下边分开讲。
丙一、障施有七
一三业不敬于三宝 二大欲无足数数贪 三不敬耆德四不好答 五延请不往六不受施
七如理求法不施法 此之七种障于施
《讲录》:
摄善法中,障施七种:⑴身口意三业,日夜空度,不供三宝。⑵于诸利养,贪得无厌。⑶不敬硕德高年。⑷他来请问,骄慢嫌恨,而不善答。⑸他来延请,不受不往。⑹拒绝施予。⑺如理求法,恚恼不施,遇盗法或非器,乃不应施。
丁一、三业不敬于三宝(于三宝所不供养礼赞随念功德)
第一是违背布施的,「障施有七」了,障碍布施度的有七种。这几种罪是什么?「三业不敬于三宝」,第一条。「三业」,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对三宝不恭敬,这是第一条。这个内涵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受了菩萨戒的,每天身口意对于三宝一定作恭敬的表现,不能空过一日。哪怕你磕一个头,念一个赞,赞叹佛,或者供养一点东西,总之必须每天要做一点。一点也不做,这一天空过了,就是违背了布施的波罗蜜多的那一条戒。三业对三宝不恭敬,没有供养了。身是礼拜供养,口是赞叹,心里边也是对三宝的恭敬了,那么如果这三个都没有的话,那就是这一天就空过了,就是犯一条戒。那么,你少至磕一个头,唱一句赞偈,或者多少供养一点东西,那这一天没有空过,这一条戒就没有犯。这个你们可以对照我们的《讲录》的十二页,可以对照看。
丁二、大欲无足数数贪(于利养恭敬贪着不舍)
第二条,「大欲无足数数贪」,我们受了菩萨戒的人,他不能有贪心,一切要利益众生,不能自己享受,假使说对这个利养你贪心太大,「大欲无足」,人家供养你了还嫌少,不断地要,数数地贪,一次一次地贪,就是难养也难满,这样子的人不容易对付。像这样子对利养、恭敬,就是希望大家对他恭敬、赞叹,或者是顶礼、或者是供养,吃的穿的,或者是红包。这样子要了还要,不断地要,不满足,这样子的人就犯一条菩萨戒。
丁三、不敬耆德(憍慢嫌恨,不敬不迎)
第三条,「不敬耆德不好答」,这些一般都是对出家人来说的,但是在家人也可以相仿地来比度。「耆德」就是说戒腊高于自己的,有功德的、闻思修戒定慧功德有的,这些上座、有德的人,你对他不恭敬,不好好地问讯、推座、让路等等,对他不恭敬,人家过来了,…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