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略颂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为功德 或加前三之一二 如是名为中品犯 唯前三者下品缠

  若犯上品即舍戒 若犯中下得恶作 舍戒现身堪更受 不同比丘别解脱

  

  菩萨于四(及十四种)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及十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及十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四缠颂 下二颂须连诵

  一于罪有犯更欲造 二无惭愧心三深爱乐 四不见为罪谓功德 四缠具足上品犯

  《讲录》:四缠颂:缠为烦恼之异名。所谓四缠者:⑴犯罪之后,数数欲造;⑵心无惭愧;⑶深生爱乐;⑷不见为罪,反谓功德。

  下边四缠颂。四缠颂就是犯戒的轻重来看了。「于罪有犯更欲造」,它分了四个条件了,「无惭愧心深爱乐,不见为罪谓功德,四缠具足上品犯。」缠,就是烦恼,四种烦恼对于这个罪又分四类来看,这四类就来判犯戒的轻重的。

  第一条,「于罪有犯更欲造」,这个罪犯了之后心里还想做,他因为心里对这个罪,做这个事情他感到痛快、感到舒服、感到欢喜做,做了之后还想做,这是一条。

  第二,「无惭愧心」,做了这个坏事了,没有惭愧心。惭愧心,对自己来说,是惭,自己感到不对,或者从法上这个看是不对的,是忏;对人家说,这个事情人家知道了,感到不好意思,这是愧。惭愧的意思很多,《俱舍》里边讲了很多,我们就介绍一个容易懂的。那么,自己做了坏事没有惭愧心,对自对他不起惭愧心。

  第三,「深爱乐」,对这个坏事深爱乐,心里欢喜做。第四,「不见为罪谓功德」,不但是说不知道做了之后有罪,反而说做了这个事情有功德。这个外道就很多了,外道杀了人祭天,不但是没有罪,有功德,他杀鸡杀羊那就很多了,杀人还少一点,他过年了把三牲,猪羊牛杀了,把头砍下来供神,认为是功德,这个就颠倒得不得了。杀生是坏事,要堕恶道的,他说是功德,邪见!

  那么假使受了菩萨戒的,违犯了,做了那些坏事之后,做了之后还要做。第二是做了之后没有惭愧心,不怕,自以为没有关系。第三个,欢喜做,这个事情心里欢喜。第四个,不但是欢喜,还认为是有功德。如果你这个四条具足的话,那么你做的事情就是上品犯,「四缠具足上品犯」,最重的罪,上品,根本的。

  下边不是上品的,是可以悔的。上品是不能悔的,破了根本罪的话那就是戒就破掉了。

  

  三品犯颂

  若但以罪为功德 或加前三之一二 如是名为中品犯 唯前三者下品缠

  

  「若但以罪为功德」,假使你单单以罪为功德,「或加前三之一二」,前面三条加上一条,或者两条,三条不具足,这样子是中品犯。就是说,罪不知道是罪,还认为是功德,前面的三条里边随便加上一条或者两条,没有三条具足的,那么这样子中等的犯,中品犯。假使只有前面三条,不以罪为功德的,因为以罪为功德的是邪见,这是最重的,那么单是前面三条,犯了之后还想犯,也不知惭愧,同时心里也欢喜做那个坏事,这个三个里边有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而第四个没有,不见为功德的。知道这是坏的,不是好事,这样子的人呢,下品缠,就是下品的犯。那就是犯的罪分三种,上品的犯,中品的犯,下品的犯。

  

  舍戒复戒颂

  若犯上品即舍戒 若犯中下得恶作 舍戒现身堪更受 不同比丘别解脱

  

  那么,这样子犯了之后,到底得了什么后果呢?下边就是说,「若犯上品即舍戒,若犯中下得恶作,舍戒现身堪更受,不同比丘别解脱。」假使你犯了上品的戒的话,就是四个烦恼都具足的话,那么你菩萨戒体就破掉了,不成为菩萨了,不可悔,不能忏悔了。缠那么,假使你犯了中品或者下品的犯,不是根本罪,是恶作罪。恶作罪是可以忏悔的,就是说,就是前面十八个根本罪里边看你犯的时候心里的烦恼怎么样?如果你里心烦恼四种烦恼都具足的,那是根本的罪,戒体破掉了;假使你四个根本烦恼里边有三个或者是单是前面三个,或者加后面一个的,那是中等的或者下等的,是恶作罪,这个都可以忏悔。

  那么这里再交代一下,上品的罪犯了之后,舍戒了,戒体没有了,能不能再受?能受!只要你菩萨的心没有断,就是菩提心的愿心没有断掉的话,还可以再受,跟比丘的别解脱戒不一样。比丘别解脱戒根本罪犯了之后,永弃于佛门之外了,不能再重受了。犯了根本罪就要驱摈了,要驱除出僧团了,好象大海里边不纳死尸一样的。尸体放在大海里,大海不容纳的,要把你漂到岸上来的。佛法里边再慈悲,那些破戒的僧,犯了根本戒的出家人是不能容纳的。那么,比丘戒是如此,但是菩萨戒不是,菩萨戒只要你菩提心没有断掉,即使你犯了根本戒舍掉之后,也可以再受,就是现身都能受。这是菩萨戒与比丘有不同之处,也是重点是菩提心的关系。

  我们说,菩提心能灭罪,这么大的罪造了之后只要菩提心还在的话,还可以再受戒。所以说,菩提心的力量大。但是菩提心不是一句空话,菩提心就是要把一切众生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担子来做,要为一切众生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头目脑髓都愿意的心,这个心起来了,很多的罪也消了。所以我们说修菩提心能灭罪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这里就是说你只要菩提心不舍掉,哪怕是犯了上品戒,这辈子还能再受。再受是再受了,你犯戒的罪可是要受的,你没有忏悔干净呢,那你还得要受这个罪。

  假使犯了罪怎么办呢?「于四力门精勤忏」,就是昨天讲的。根据这四个门好好地忏悔。

  我们现在这个道场里,每天《上师供》里边有三十五佛忏悔文,希望大家念的时候诚心诚意地念。这是海公上师慈悲,我们说《上师供》本来里边原文是没有三十五佛忏的,三十五佛忏是西藏宗大师提倡的四加行中的一个忏罪法,是专门修的忏罪法,是属于加行的。海公上师慈悲,感到汉地的人罪障大,念《上师供》后边那些法,罪不干净的话不能修,就是前面的密乘戒、五方佛戒没有经过忏悔你不能受那些戒的,所以说把《上师供》里边加上三十五佛忏。原来的我们的这里倒是也有,老本子三十五佛忏是在后头的,不在原文里边的,是加进去的,现在因为一些老婆婆文革以后翻来翻去搞不清楚,只好给他们加在里边,顺着念下去就行了。实际上,这不是原文,是海公上师慈悲加进去的。这是一个三十五佛忏悔法。

  那么,另外忏罪的方法我们这里道场用的也不少了,就是念四皈依,、修金刚萨埵了,还有大礼拜,还有修曼茶也可以忏罪,三皈依观缠也是观想身上的罪障、在佛法僧上师面前的罪都消灭了,这些观想都是忏悔法,那么就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拿起来用。法就是武器,敌人是哪个?敌人就是烦恼、业障,你如果武器交给你了,你武器不用,或者生锈,烦恼业障来了你毫无抵抗力,给他鼻子牵起跑了,那就可惜了。所以我们交给你的武器就是希望能够善于利用。这个武器拿了之后不是摆了好看的。

  我们说陈列馆里边、历史博物馆是给人家看的,是历史的陈迹,过去了的事情,是给人家看看的,我们这个修行的武器决不是历史博物馆给人看看的,是拿来防身体的,防止自己的命的,保命的。什么命?法身慧命!

  尤其是比丘,得了比丘戒,那就是绍隆佛种,是要弘扬佛法,住持正法的使命在我们身上的,那么这个法身慧命从我们传戒的时候得到之后,就要好好地保护。保护的方法,我们的武器也给了不少。这些武器都是保护你法身慧命的武器,那就是要随时随刻锻炼得精熟,那碰到敌人的时候拿出来应用,马上就打胜仗的。如果你武器摆在那里不用,那么,敌人来了毫无抵抗力,那就可惜了。所以说,我们说,法不是拿来增加好看的,或者是拿来做学问的,拿来给人家讲讲,或者是欣赏的文学的这些东西,真正的佛法是拿来教我们修行,对治烦恼,对治业障,烦恼障、所知障,这些东西把它对治好了之后,能够证到人空法空,那就是我们的大事才能够究竟。绝对不是说拿个学问到处衒卖,或者是感觉这个佛讲得好,赞叹:「好得很!好得很!」。

  我记得以前有个公案,有一个人,他弄了一把宝剑,龙泉宝剑,是最有名的,我们说宝剑是用来干什么的?宝剑是防身,可以对付敌人的。他拿了这个宝剑之后就挂在墙上,每天说:「啊呀!这个宝剑好啊!这个宝剑很锋利啊!它砍下去砍铁就跟砍豆腐一样,什么人来了都能战胜……」。尽是赞叹,没有用,也没有练,那么敌人来了你怎么办呢?没用的!所以说佛法也是同样的,不是赞叹就了事的,更不是拿来卖钱的。这个我们再三地强调,菩萨戒里边绝对不要拿佛法来作博取名利的事情。

  再一个我要说一下的,就是居士在投稿也好,有些居士给人家助人念经,或者超度人家也好,最好不要取钱。你投稿稿费来了,你供养三宝去,如果拿佛法的钱来养自己家庭的话,这个罪是受不了的,不但你自己受不了,你家里的人也受不了!将来的后果很严重。

  在居士团体里边赶经忏的事情现在也有了,这个怎么说呢?如果你是要好朋友,他家里有事,你给他念…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