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是我自己开悟的,不是从人家那里来的,目的是为了贪求利养,「贪利衒卖言自得」,贪这个利养,赞叹大乘,为人家说大乘,说我自己得到的,这样子的人,根本罪!很严重。我们是不是会有这个心思?可能事情不一定做,这样的心会不会生起来?不敢说。不学菩萨戒的人可能很容易犯这一条。这几条都很容易犯的,学了之后就要提高警惕,绝对不要这样做。
《讲录》:16.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不言从他开解,诡谓自得,以贪利故,轻自炫卖。
海公上师的注解里说,「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不言从他开解,诡谓自得,以贪利故,轻自衒卖。」大乘经典自己学了,不说是从他那里学来的,说自己开悟的,为了贪利,「轻自衒卖」,为了贪利养可以像拍卖一样的,就讲给人家听,目的是要得利养。把佛法来当商品拍卖了,这样子的人又说自己开悟的,不是从人家听来的,如果具足这些条件的,犯菩萨戒的根本罪。
丙十七、恃力夺取禅给诵
《讲录》:17.国王大臣,凭自权威,夺习禅者之产业,以给念诵者。佛法产业,由诸施主愿力而来,千辛万苦之所积聚,历史虽久而不磨灭,施主宿愿,未可少违(买砖之资不可买瓦),取禅给诵,故犯根本也。
下边一条,「恃力夺取禅给诵」。先看海公上师注解。「国王大臣,凭自权威,夺习禅者之产业,以给念诵者。佛法产业,由诸施主愿力而来,千辛万苦之所积聚,历史虽久而不磨灭,施主宿愿,未可少违(买砖之资不可买瓦),取禅给诵,故犯根本也。」也不一定是国王大臣,就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也可以,佛法的产业是施主发了愿的,他辛辛苦苦积了钱,他供养哪一个,就哪一个该享受,而凭国王的权力把它夺过来给另外一个僧团,那跟施主的愿是不合的了。施主的愿不能违的,所以说修禅定的地方这个僧团的财产,你夺过来给那些念诵的,虽然都是好的僧团,但是也犯根本罪。海公上师就说了一句话,「买砖之资不可买瓦」,就是专款专用了,就是因果了。假使这个钱,施主供养是买砖的,你不能去买瓦。错因果了,人家发的愿是买砖的,你怎么去买瓦去呢?人家发了愿是造大殿的,你不能拿去盖其他的寮房。那么这是专款的,这个佛教里边因果讲得很严格。
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旃陀罗行,谓剎利旃陀罗、婆罗斗旃陀罗、大臣旃陀罗、大将军旃陀罗、毗舍旃陀罗、首陀罗旃陀罗。何等名为旃陀罗义?彼谓造作诸恶心业。此恶比丘自言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放逸憍慢,瞋嫌憎嫉余善比丘,共相斗诤,恃王臣力,取善比丘物以奉大臣,大臣得以传以上王,佛法僧物亦复如是。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七根本罪。
所以,《虚空藏菩萨经》里边这一条是这么说的,这个人,初发心菩萨,他行动很卑鄙,他依靠国王大臣的力量,自己说自己有智慧,因为靠了国王大臣的力量,有了一点资财,他也拿去布施,「放逸憍慢,瞋嫌憎嫉余善比丘,共相斗诤……」它的原文是这样子的,这些恶比丘,就是受了菩萨戒的恶比丘,依靠国王大臣的势力,自己放逸憍慢,对那些善比丘妒忌,互相斗诤,依靠王大臣的力量把善比丘的东西来供养大臣,大臣得到之后再去供养国王。那么,比丘的东西如此,佛法僧的东西也同样,他去夺过来,献给大臣,大臣又献给国王。这样子的受了菩萨戒的初发心菩萨和国王大臣同样都犯根本罪。这是这里的菩萨戒里边的第十七条。
那么,这里就是说,原文是明显的,就是以善比丘的东西拿来献给国王大臣,这属于根本罪。这里是「禅给诵」,意思有点不一样。如果用禅给诵来说的话,真正修行的比丘的东西给那些不是真心修行的人,那么这是根本罪。
丙十八、退菩提等廿五心
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旃陀罗行,谓剎利旃陀罗、婆罗门旃陀罗、大臣旃陀罗、大将军旃陀罗、毗舍旃陀罗、首陀罗旃陀罗。此恶比丘恃怙国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轻戏毁辱诸善比丘,鬥诤恼乱,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舍正经律,颠倒义论,断学般若,离慈悲心,不信如来所说经典,巧方便戒,违法立制,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无苦恼者生其苦恼,有苦恼者复令增长,恒怀恶心,坏善威仪,行住坐卧无复时节,毁禁破戒,实非沙门自言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不解经典为他解说,邀致四众供养恭敬。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八根本重罪。
最后一条,「退菩提等廿五心」。这一条在《虚空藏经》就没有说二十五心,它但是说一些罪行,犯了这些罪的就犯了根本罪的。那么,这一条的原文,我再念一下:
「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旃陀罗行,谓剎利旃陀罗、婆罗斗旃陀罗、大臣旃陀罗、大将军旃陀罗、毗舍旃陀罗、首陀罗旃陀罗。此恶比丘」那就是受了菩萨戒的比丘,他「恃怙国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己说有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轻戏毁辱诸善比丘,斗诤恼乱,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舍正经律」,真正的经律舍掉;「颠倒义论」,去说那些颠倒的义论;「断学般若」,般若不学,「离慈悲心,不信如来所说经典、巧方便戒」,佛说的经、善巧方便的戒不相信,而「违法立制」,违背佛教的法,另外立一个制度;「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立这个制度使那些清净的修行的比丘不能坐禅、不能读颂经典,禅诵都搞不成;「无苦恼者生其苦恼」,没有苦恼的人使他生起苦恼;「有苦恼者复令增长」,使有苦恼的人更加增长他的苦恼。「恒怀恶心」,经常怀坏的心;「坏善威仪」,心里边是恶心,外边的威仪也破坏好的威仪。「行住坐卧无复时节」,行住坐卧不合时节,就是白天睡觉,晚上走路等等。「毁禁破戒」,毁犯佛的禁戒。「实非沙门自言沙门」,本来不是沙门,已经沙门的体没有了,自称是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实际上没有修梵行,自己说我是修梵行的。「不解经典为他解说」,经典自己也没有懂,就来不及跟人家讲,讲的目的是「邀致四众供养恭敬」,他的目的是要四众弟子对他恭敬供养,所以说自己懂不懂不管,自己乱说。这样子的人,「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包括王大臣,包括这样子的恶比丘,都犯根本罪。
《虚空藏经》里边原文如此。海公上师就把这些事情把它列成二十五条,每一条都是退菩提心的,所以说「退菩提等廿五心」。那么,这个二十五条在《讲录》上有,我们念一遍。内容是一样的,就是海公上师把它分成二十五条,这二十五条属于退菩提心的内涵。
《讲录》:
18.退菩提等廿五心:(1)恃怙国王及大臣力。(2)自言智慧。(3)自恃财宝,行于布施。(4)轻戏毁辱诸善比丘。(5)斗争恼乱。(6)法说非法。(7)非法说法。(8)舍正经律。(9)颠倒议论。(10)断学般若。(11)离慈悲心。(12)不信如来所说经典。(13)巧方便戒。(14)违法立制。(15)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16)无苦恼者,生其苦恼。(17)有苦恼者,复令增长。(18)恒怀恶心。(19)坏善威仪。(20)行住坐卧,无复时节。(21)毁净破戒。(22)实非沙门,自言沙门。(23)实非梵行,自称梵行。(24)不解经典,为他人说。(25)邀请四众,供养恭敬。
第十八条,「退菩提等廿五心:(1)恃怙国王及大臣力」,依靠国王大臣的力量做一些坏事。「(2)自言智慧」,这些都是《虚空藏经》原文有的话,我们这个跟原文对照一下。原文是「此恶比丘恃怙国王及大臣力」,这里是「恃怙国王大臣力」,一样的。「自言智慧」,一样的。「(3)自恃财宝行于布施」,「自恃财宝行于布施」,一样的。「(4)轻戏毁辱诸善比丘」,一样的,还分一条。「(5)斗诤恼乱」,一样的。「(6)法说非法」,一样的,「(7)非法说法」,也一样的。「(8)舍正经律」,一样的,「(9)颠倒议论(“议”《虚空藏经》作“义”)」,也是一样的。「(10)断学般若」,一样的。「(11)离慈悲心」,也是一样的。「(12)不信如来所说经典」,这是不信如来所说的经典,也是一样的。「(13)巧方便戒」,也一样的。「(14)违法立制」,也一样的。「(15)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一样的。「(16)无苦恼者生其苦恼」,一样的。「(17)有苦恼者,复令增长」,一样的。「(18)恒怀恶心,(19)坏善威仪」,全部一样的。「(20)行住坐卧无复时节」,一样的。「(21)毁坏破戒」,这里「坏」字可能是写字的人写错的,在《虚空藏经》原文中是禁戒的「禁」,禁止的「禁」。「毁禁破戒」,也是一样的。「(22)实非沙门,自言沙门;(23)实非梵行,自言梵行」,全部一模一样。「(24)不解经典,为他人说。「(25)邀致四众供养恭敬」。
文字全部是原文,海公上师把它分成二十五个,这二十五个犯了之后,都是退失菩提心的,随便犯一条,都是根本罪。这里我们就把菩萨戒的十八条的根本罪都说完了。中间基本上跟原文是符合的,就是这个「退菩提等廿五心」,在原文是没有分类的,凡做这些事都犯根本罪,而这里把它分了二十五个,意思是一样的。反正犯了这些罪的话都是犯根本罪的。
「如是十八根本罪」,这十八个根本罪讲完了。那么,我们就知道,前面四条是从《瑜伽师地论 · 菩萨戒》里来的,后边的十四条,是从《虚空藏菩萨经》里边取下来的。
乙三、四缠三品犯及舍戒复戒之相
于罪有犯更欲造 无惭愧心深爱乐 不见为罪谓功德 四缠具足上品犯
若但以罪…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