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功德 或加前叁之一二 如是名爲中品犯 唯前叁者下品纏
若犯上品即舍戒 若犯中下得惡作 舍戒現身堪更受 不同比丘別解脫
菩薩于四(及十四種)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複堪能于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複堪能于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爲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種(及十四種)他勝處法,不舍菩薩淨戒律儀。上品纏犯,即名爲舍。若諸菩薩,毀犯四種(及十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舍菩薩淨戒律儀,如諸苾刍犯他勝法,即便棄舍別解脫戒。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舍菩薩淨戒律儀,于現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別解脫戒,犯他勝法,于現法中不任更受。略由二緣,舍諸菩薩淨戒律儀:一者棄舍無上正等菩提大願,二者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若諸菩薩雖複轉身遍十方界,在在生處,不舍菩薩淨戒律儀,由是菩薩,不舍無上菩提大願,亦不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若諸菩薩轉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爲欲覺悟菩薩戒念,雖數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四纏頌 下二頌須連誦
一于罪有犯更欲造 二無慚愧心叁深愛樂 四不見爲罪謂功德 四纏具足上品犯
《講錄》:四纏頌:纏爲煩惱之異名。所謂四纏者:⑴犯罪之後,數數欲造;⑵心無慚愧;⑶深生愛樂;⑷不見爲罪,反謂功德。
下邊四纏頌。四纏頌就是犯戒的輕重來看了。「于罪有犯更欲造」,它分了四個條件了,「無慚愧心深愛樂,不見爲罪謂功德,四纏具足上品犯。」纏,就是煩惱,四種煩惱對于這個罪又分四類來看,這四類就來判犯戒的輕重的。
第一條,「于罪有犯更欲造」,這個罪犯了之後心裏還想做,他因爲心裏對這個罪,做這個事情他感到痛快、感到舒服、感到歡喜做,做了之後還想做,這是一條。
第二,「無慚愧心」,做了這個壞事了,沒有慚愧心。慚愧心,對自己來說,是慚,自己感到不對,或者從法上這個看是不對的,是忏;對人家說,這個事情人家知道了,感到不好意思,這是愧。慚愧的意思很多,《俱舍》裏邊講了很多,我們就介紹一個容易懂的。那麼,自己做了壞事沒有慚愧心,對自對他不起慚愧心。
第叁,「深愛樂」,對這個壞事深愛樂,心裏歡喜做。第四,「不見爲罪謂功德」,不但是說不知道做了之後有罪,反而說做了這個事情有功德。這個外道就很多了,外道殺了人祭天,不但是沒有罪,有功德,他殺雞殺羊那就很多了,殺人還少一點,他過年了把叁牲,豬羊牛殺了,把頭砍下來供神,認爲是功德,這個就顛倒得不得了。殺生是壞事,要墮惡道的,他說是功德,邪見!
那麼假使受了菩薩戒的,違犯了,做了那些壞事之後,做了之後還要做。第二是做了之後沒有慚愧心,不怕,自以爲沒有關系。第叁個,歡喜做,這個事情心裏歡喜。第四個,不但是歡喜,還認爲是有功德。如果你這個四條具足的話,那麼你做的事情就是上品犯,「四纏具足上品犯」,最重的罪,上品,根本的。
下邊不是上品的,是可以悔的。上品是不能悔的,破了根本罪的話那就是戒就破掉了。
叁品犯頌
若但以罪爲功德 或加前叁之一二 如是名爲中品犯 唯前叁者下品纏
「若但以罪爲功德」,假使你單單以罪爲功德,「或加前叁之一二」,前面叁條加上一條,或者兩條,叁條不具足,這樣子是中品犯。就是說,罪不知道是罪,還認爲是功德,前面的叁條裏邊隨便加上一條或者兩條,沒有叁條具足的,那麼這樣子中等的犯,中品犯。假使只有前面叁條,不以罪爲功德的,因爲以罪爲功德的是邪見,這是最重的,那麼單是前面叁條,犯了之後還想犯,也不知慚愧,同時心裏也歡喜做那個壞事,這個叁個裏邊有一個、或者兩個、或者叁個,而第四個沒有,不見爲功德的。知道這是壞的,不是好事,這樣子的人呢,下品纏,就是下品的犯。那就是犯的罪分叁種,上品的犯,中品的犯,下品的犯。
舍戒複戒頌
若犯上品即舍戒 若犯中下得惡作 舍戒現身堪更受 不同比丘別解脫
那麼,這樣子犯了之後,到底得了什麼後果呢?下邊就是說,「若犯上品即舍戒,若犯中下得惡作,舍戒現身堪更受,不同比丘別解脫。」假使你犯了上品的戒的話,就是四個煩惱都具足的話,那麼你菩薩戒體就破掉了,不成爲菩薩了,不可悔,不能忏悔了。纏那麼,假使你犯了中品或者下品的犯,不是根本罪,是惡作罪。惡作罪是可以忏悔的,就是說,就是前面十八個根本罪裏邊看你犯的時候心裏的煩惱怎麼樣?如果你裏心煩惱四種煩惱都具足的,那是根本的罪,戒體破掉了;假使你四個根本煩惱裏邊有叁個或者是單是前面叁個,或者加後面一個的,那是中等的或者下等的,是惡作罪,這個都可以忏悔。
那麼這裏再交代一下,上品的罪犯了之後,舍戒了,戒體沒有了,能不能再受?能受!只要你菩薩的心沒有斷,就是菩提心的願心沒有斷掉的話,還可以再受,跟比丘的別解脫戒不一樣。比丘別解脫戒根本罪犯了之後,永棄于佛門之外了,不能再重受了。犯了根本罪就要驅擯了,要驅除出僧團了,好象大海裏邊不納死屍一樣的。屍體放在大海裏,大海不容納的,要把你漂到岸上來的。佛法裏邊再慈悲,那些破戒的僧,犯了根本戒的出家人是不能容納的。那麼,比丘戒是如此,但是菩薩戒不是,菩薩戒只要你菩提心沒有斷掉,即使你犯了根本戒舍掉之後,也可以再受,就是現身都能受。這是菩薩戒與比丘有不同之處,也是重點是菩提心的關系。
我們說,菩提心能滅罪,這麼大的罪造了之後只要菩提心還在的話,還可以再受戒。所以說,菩提心的力量大。但是菩提心不是一句空話,菩提心就是要把一切衆生的利益作爲自己的擔子來做,要爲一切衆生的利益犧牲自己的頭目腦髓都願意的心,這個心起來了,很多的罪也消了。所以我們說修菩提心能滅罪也是這個道理。
那麼,這裏就是說你只要菩提心不舍掉,哪怕是犯了上品戒,這輩子還能再受。再受是再受了,你犯戒的罪可是要受的,你沒有忏悔幹淨呢,那你還得要受這個罪。
假使犯了罪怎麼辦呢?「于四力門精勤忏」,就是昨天講的。根據這四個門好好地忏悔。
我們現在這個道場裏,每天《上師供》裏邊有叁十五佛忏悔文,希望大家念的時候誠心誠意地念。這是海公上師慈悲,我們說《上師供》本來裏邊原文是沒有叁十五佛忏的,叁十五佛忏是西藏宗大師提倡的四加行中的一個忏罪法,是專門修的忏罪法,是屬于加行的。海公上師慈悲,感到漢地的人罪障大,念《上師供》後邊那些法,罪不幹淨的話不能修,就是前面的密乘戒、五方佛戒沒有經過忏悔你不能受那些戒的,所以說把《上師供》裏邊加上叁十五佛忏。原來的我們的這裏倒是也有,老本子叁十五佛忏是在後頭的,不在原文裏邊的,是加進去的,現在因爲一些老婆婆文革以後翻來翻去搞不清楚,只好給他們加在裏邊,順著念下去就行了。實際上,這不是原文,是海公上師慈悲加進去的。這是一個叁十五佛忏悔法。
那麼,另外忏罪的方法我們這裏道場用的也不少了,就是念四皈依,、修金剛薩埵了,還有大禮拜,還有修曼茶也可以忏罪,叁皈依觀纏也是觀想身上的罪障、在佛法僧上師面前的罪都消滅了,這些觀想都是忏悔法,那麼就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地拿起來用。法就是武器,敵人是哪個?敵人就是煩惱、業障,你如果武器交給你了,你武器不用,或者生鏽,煩惱業障來了你毫無抵抗力,給他鼻子牽起跑了,那就可惜了。所以我們交給你的武器就是希望能夠善于利用。這個武器拿了之後不是擺了好看的。
我們說陳列館裏邊、曆史博物館是給人家看的,是曆史的陳迹,過去了的事情,是給人家看看的,我們這個修行的武器決不是曆史博物館給人看看的,是拿來防身體的,防止自己的命的,保命的。什麼命?法身慧命!
尤其是比丘,得了比丘戒,那就是紹隆佛種,是要弘揚佛法,住持正法的使命在我們身上的,那麼這個法身慧命從我們傳戒的時候得到之後,就要好好地保護。保護的方法,我們的武器也給了不少。這些武器都是保護你法身慧命的武器,那就是要隨時隨刻鍛煉得精熟,那碰到敵人的時候拿出來應用,馬上就打勝仗的。如果你武器擺在那裏不用,那麼,敵人來了毫無抵抗力,那就可惜了。所以說,我們說,法不是拿來增加好看的,或者是拿來做學問的,拿來給人家講講,或者是欣賞的文學的這些東西,真正的佛法是拿來教我們修行,對治煩惱,對治業障,煩惱障、所知障,這些東西把它對治好了之後,能夠證到人空法空,那就是我們的大事才能夠究竟。絕對不是說拿個學問到處衒賣,或者是感覺這個佛講得好,贊歎:「好得很!好得很!」。
我記得以前有個公案,有一個人,他弄了一把寶劍,龍泉寶劍,是最有名的,我們說寶劍是用來幹什麼的?寶劍是防身,可以對付敵人的。他拿了這個寶劍之後就挂在牆上,每天說:「啊呀!這個寶劍好啊!這個寶劍很鋒利啊!它砍下去砍鐵就跟砍豆腐一樣,什麼人來了都能戰勝……」。盡是贊歎,沒有用,也沒有練,那麼敵人來了你怎麼辦呢?沒用的!所以說佛法也是同樣的,不是贊歎就了事的,更不是拿來賣錢的。這個我們再叁地強調,菩薩戒裏邊絕對不要拿佛法來作博取名利的事情。
再一個我要說一下的,就是居士在投稿也好,有些居士給人家助人念經,或者超度人家也好,最好不要取錢。你投稿稿費來了,你供養叁寶去,如果拿佛法的錢來養自己家庭的話,這個罪是受不了的,不但你自己受不了,你家裏的人也受不了!將來的後果很嚴重。
在居士團體裏邊趕經忏的事情現在也有了,這個怎麼說呢?如果你是要好朋友,他家裏有事,你給他念…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