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站在中間,不讓路,你位置坐滿了,你坐在那裏,不站起來,不讓他坐等等,看到他來了也不睬他,也不好好地含笑先言,這些不敬耆德,對于戒臘高于自己的、有功德的人不恭敬的話。那麼,在家的說呢,那些比你先皈依的、先受五戒的、學法比你時間長的、有戒定慧聞思修功德的,你一點也不恭敬,也是一樣。
丁四、不好答(他來請問,憍慢嫌恨,不如理答)
「不好答」,是第四條。人家是如法地來問你一些問題,你心裏懷著憍慢心,或者嫌恨心,對這個人討厭,或者起瞋恨心,不善答,不好答,就是不正規地答,不按著道理回答他,故意給他亂說,說一些繞圈子的話。或者他問這個,你說那個,或者這個話明明這樣子的,你說是那樣子的,不是正規的,顛倒的回答他的話,那麼就違犯一條菩薩戒。
丁五、延請不往(他來延請,憍慢嫌恨,不受所請)
第五條,「延請不往」,人家來請你,假使應供,出家人人家要供養你,有功德嘛,他請你去受供,你自己心裏有憍慢心或者是嫌恨心,或者以前對他有看法的,你認爲他不恭敬你的,你討厭他的,或者認爲這一家太窮了,我這麼大的大比丘到他那裏去應供丟臉的,不去,這樣子的話,也是犯一條菩薩戒。不管哪個請,人家東西供養好不好,人家有請的話,要滿人家的願,要去。如果人家請了你的話,那麼如法地請了,假使不如法地請,他請了你去有刁難的,或者有別的用意的,那不去可以的。如法地來請的話你自己不去的話,那就是你自己有憍慢心或者嫌恨心,不去,那是犯菩薩戒。
丁六、不受施(他來奉施,憍慢嫌恨,違拒不受)
第六,「不受施」,那就是他不是請你去應供,供養你東西,財寶了,金銀了,或者什麼東西,你對他心裏有嫌恨心,或者是有什麼事情對他起煩惱心、討厭的心、瞋恨的心、恚惱的心,這樣的心 ,「不受施」,他來供養的東西你不要,這樣子把他的善心給挫傷了的話,那是違背菩薩戒的。菩薩戒總是利益衆生的,你這樣子對衆生沒有利益,他想培福,你不給他培,他要供養,好心,你不接受他,使他心裏難受,這都是違背菩薩戒的。
丁七、如理求法不施法(他來求法,嫌恨嫉妒,不施其法)
第七,「如理求法不施法」,求法有兩種,一種他來問你什麼問題,一種是你有什麼好的經書,他要請這個經書。他是如理地求,就是合理的求,不是不合理的,或者以憍慢的心來求,或者是故意地刁難地問你,或者是外道盜法,不給,是可以的;如理的,就是不是那些情況,正規的、恭恭敬敬的,頂禮要求的。那麼你因爲心裏的憍慢心,瞋恨心或者是妒忌心,不給,憍慢心,你認爲這個法很高,看他不起,你懂啥東西?不給你說,或者是這個經書你看不懂的,不給你——真的看不懂不給,可以的,他如果看得懂,你如果嫌他這個人怎麼樣子,不歡喜他,不給,這些都是犯菩薩戒的。
那麼,還有一個,有些經書很難得,解決很多問題的,他來要這個經書,你不給,爲什麼?妒忌心,怕他學了這個法之後,他勝過自己,他在自己之上了,四衆弟子就對你不恭敬,供養他去了,以這樣的妒忌心而不布施的,也犯一條菩薩戒。
這個我們說,很容易犯。凡夫總是維護自己,對自己有利的,總是盡量做,對自己不利的,就不做,甚至要阻礙人家做。我們說,經書,那些不如法的,假使密法的經書,你不是那個器,還是沒有到那個水平,不給你是對的,這是保護你,使你不受損。密法是開飛機,如果你是個沒有空中駕駛飛機的技術,把飛機交給你了,那就是害死你了,你開了上去,肯定要掉下來粉身碎骨的。那不交給你飛機是悲心,是不給你受罪。但是,他是那個器,他要求那個法,你不給,那是妒忌心,就不好了,就犯菩薩戒。
「此之七種障于施」,這七條,就是對布施度有障的,就是違背布施波羅蜜多的,所以說犯了是菩薩戒裏邊的惡作罪。下邊,對屍羅,對持戒波羅蜜多有違背的有九條。
丙二、障戒有九
一于惡有情懷瞋恨 二護他律儀不共學 叁應不共學四開性罪 五邪命取財及六掉動
七不樂涅槃八不避護 九于他煩惱不製止 如是九事障屍羅
丁一、于惡有情懷瞋恨(于惡有情,嫌瞋恚惱,棄舍不顧)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諸暴惡犯戒有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戒爲緣,方便棄舍,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講錄》:障戒九種:⑴于犯戒之有情,須憫其爲無明所覆,不當懷瞋。
「于惡有情懷瞋恨」,一些惡的有情,這個「惡有情」是對犯了戒、或者做了壞事的人來說,對這一類人你懷了瞋恨心,看他不起,不對他做饒益的事情,那麼這樣子是犯菩薩戒。那是沒有悲心了。我們說一切衆生都是有佛性,他雖然現在做了很多的惡,這是他煩惱促使他做的,我們應當可憐他,煩惱使他做了這麼多的惡的話,他將來要受很大的果報,那麼只有使他煩惱慢慢地消除,希望他將來不受苦報。你對于那些壞的破戒的或者作惡的有情,「隨他去,他是一個壞家夥,聽他受報去!」這樣子的心不作饒益的話,那就是沒有悲心,對于菩薩戒是違犯的。「于惡有情懷瞋恨」,違犯這一條,就是說不去管他,不作饒益,這個樣子,對他還有瞋恨心,恨他。我們凡夫都會有這個心,好的人希望他怎麼好怎麼好,也願意幫助他,那些不好的人呢,破戒的、犯戒的、做壞事的人,隨他去,隨他受報去。雖然沒有害他,但是你對他不做饒益的事情,在菩薩戒來說是違犯的。
丁二、護他律儀不共學(別解脫戒爲護他故所立遮罪,菩薩應與聲聞共學,而不共學)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毗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今信增長,于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爲勝,尚不棄舍將護他行,爲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爲勝。
「護他律儀不共學」,這個是說,聲聞的戒當中,有一些戒是護他心的,在別解脫戒裏邊,有一種是「性罪」,性罪就是說,就是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犯了之後都是要墮惡道的,要受報的;「遮罪」,就是佛製的,叫你不要做,保護你修行,或者是避免在家人的譏嫌的,像這一類的罪呢,聲聞戒裏邊,包括我們比丘、比丘尼戒裏邊就有很多這一類的戒。
我們說,出家人跟女人一起走路,或者是吃酒、吃肉等等,這個都是在家人很譏嫌的,像這一些罪呢,遮罪 ,菩薩也要學,菩薩也要防譏嫌,如果人家對這個人有譏嫌,認爲他不對頭,那你菩薩道就行不開了,人家不要你幫助了。聲聞如此,菩薩更要如此,菩薩要饒益有情,要利他的,如果一般的人對他有譏嫌的話,那就是不能做菩薩道的事情,有妨礙,所以說「護他律儀」,雖然是聲聞乘的,是防止他心、避免譏嫌的那些罪,那些遮罪,菩薩同樣的也要學,甚至比聲聞還要進一層地學。如果你不學的話,認爲這是聲聞的事情,跟菩薩沒有關系的,那麼這個就犯一條菩薩戒。
《講錄》:⑵護他律儀,謂端其外表,所行如律,使人見之,未信者信,信已增長,由是杜絕煩惱流嫌。菩薩動身發語,均須利益衆生,故于將護之遮戒,應于聲聞共學,若不共學,即有違犯。
在我們海公上師的《講錄》裏邊,「護他律儀」,就是一些避免譏嫌事情了,他具體地舉了一些,「端其外表」,就是行動,行住坐臥都要有端正的相貌,我們出家人走路就是端端正正地走,不能勾肩搭背的,不能兩個手攙了走,也不能兩個人肩膀搭了走,也不能跳跳蹦蹦地走,走路有走路的樣子。所以,我們在漢地有些居士喜歡穿袈裟、甚至要披缦衣,人家遠看就像個出家人,但是頭發又長長的。這個在漢地開許,在念佛、拜佛的時候穿一下,已經是開許了,照規矩是不能有的,缦衣是沙彌穿的。那麼如果你出了殿之後,還是穿了這個衣跑來跑去,又是個居士又沒有學過威儀,走路的樣子、坐的樣子等都不如法,假使這個人頭發是禿的,人家看起來你到底像個出家人,對出家人就不推崇,有譏嫌,所以居士不要隨便穿出家衣服。
「端其外表」,出家人經過戒堂的訓練,行住坐臥都有一定的威儀,使人家産生恭敬心。
「所行如律」,所做的事情都是合戒律的,「使人見之,未信者信,信已增長」,有這個作用。所以,威儀是有這個作用的。這些護他律儀都是威儀或者行動方面的事情。
「由是杜絕煩惱流嫌」,那麼,這樣子做的話有什麼好處?自己煩惱可以製止。你跟女人不一起走路,不見面,不說話,那當然你不會動煩惱了,那麼人家看起來,對佛教徒確實好,出家的人很規矩,不會說譏嫌的話。
「菩薩動身發語,均須利益衆生」,聲聞是爲了自修了,出叁界了,而菩薩動身也好,說話也好,都是著眼于利益衆生。所以,這些戒一定要護持,如果不護持的話,人家對你有看法,那對你利益衆生的事情有阻礙的。
所以說,這些戒「故于將護之遮戒」,將護人心的,那些遮戒,跟聲聞乘同要學。假使不學的話,違犯。在宗大師的菩薩戒裏邊說,不但是跟聲聞同學,而且要學得比他更要好!因爲你要利衆生,人家對你有譏嫌了,你怎麼利衆生?人家本身對你有看法,你做的事情就否定了,就不接受你的菩薩道了,那麼這個效果就沒有了。所以說,一定要做得更好。這是一方面,聲聞乘裏邊有些戒是要共學的,而且要學得更好。
丁叁、應不共學(別解脫戒爲令聲聞少事少業所立遮罪,菩薩不應共學,而與共學)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枷梵于別解脫毗奈耶中,爲令聲聞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于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