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略頌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法是指空性的,不可思議的法是指神通之類的,那麼這兩種法,任何一種他不相信,誹謗它,不能引生好的事情,不是佛說的,那麼這樣子就犯一條菩薩戒的惡作罪。

  那麼,海公上師把它引申一個它的意義,他說「佛法引人得自性叁寶,不立一法」,本來佛法是無法可說的,正是因爲衆生有病,根據你的病就給你說對治的法,所以說佛法裏邊都是治病的,不要執著那個法高那個法低。這句話是印光法師經常說的,海公上師也引了:「藥無高下,治病爲良」,這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我們的毛病習氣的,那麼這個藥哪個貴就是好,哪個藥賤就是差,這個不能這樣說。能把病治好了就是好的藥,假使你再貴的藥吃下去把病搞壞了,治不了,甚至把病加重了,那這個藥也不好。藥並不在它的價值高低來看,只能說能治病的就是好的藥,不能治病的藥就不是好的藥,再貴的藥不治病也沒有用。假使熱病,你吃紅參,紅參很貴,但是你熱病吃這個反而把病弄壞,那就沒有意思。

  所以說不能從價值來分高下,這個是不對的。只要能夠對治病,就是好藥。那麼你是什麼樣子的毛病習氣,就是說這個藥對你有好處,不能說這個藥好,其他的藥都差、都不行。這不能一概而論,因爲你是這個病,他是那個病,你叫他跟你吃一樣的藥,你不是害他嗎?所以說不能執著。

  那麼根據《瑜伽師地論》的意思,大乘裏邊分深廣兩種,一種是甚深的法,一種是廣大的神通、不可思議的法,這兩種你任何哪一種說他是不對,它謗法的情況他們分了四條,就是深廣二派,這兩個宗裏邊,你隨便謗哪一種,說這個好,哪個不好,就是「分勝劣」了。那麼這個謗有幾種:說它「不能引義」,不能産生智慧,是一種;「不能引法」,不能培福報;第叁個說它不是佛說的;第四個是因爲前面這叁個原因呢,「不能利益安樂有情」,對衆生沒有利益。這四類的話,毀謗大乘任何一派,廣的或者深的,哪就是屬于這一條的犯罪。那麼,海公上師就把它分勝劣了,把它更引申一層,這樣子我們看起來更清楚一點。

  

  丁六、自贊毀他(有愛恚心自贊毀他)

  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他人所,有染愛心,有瞋恚心,自贊毀他,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爲摧伏諸惡外道,若爲住持如來聖教,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欲令其未淨信者,發生淨信,已淨信者,信複增長。(《菩薩戒品釋》卷五)

  《講錄》:⑹以愛染瞋恚,自贊毀他(希求名利)。此處較前條根本罪輕。

  再下邊一條,「自贊毀他」。我們說,「贊己毀他悭法財」,「贊己毀他」是根本罪,那麼「自贊毀他」怎麼又成了惡作罪呢?這兩邊有不一樣。

  這裏的「自贊毀他」,就是說自己有染汙的心,就是憍慢的心,或者是瞋恚的心,自己有憍慢的心贊歎自己,自己有瞋恚的心毀謗人家,那麼這樣子贊己毀他是從煩惱心出發,這是屬于惡作罪。前面的是「贊己毀他」是貪求利養,所以菩薩戒對貪求利養特別重。如果你貪求利養的自贊毀他是根本罪,不可悔的,那麼你從煩惱出發的自贊毀他呢,這是可以悔的,是惡作罪,可以忏悔。所以這兩個同樣是自贊毀他,但是輕重不同,那是因爲他不是貪求利養的,不是求利養,如果你貪求利養的話,那就是根本罪了。所以,這裏海公上師「愛染瞋恚,自贊毀他」到此爲止。希求利養是屬于根本的。所以說,這個罪比根本的要輕一點。

  

  丁七、不往聽(聞說正法,憍慢嫌恨,而不往聽)

  《講錄》:⑺四十裏路講經,應往聽法,以驕慢心而不往聽,是染違犯。

  「不往聽」,人家來講經說法,四十裏以內有人講經說法的一定要去聽,你如果以憍慢的心、或者是看他不起的心、或者對這個法不尊重的心不去聽的話,犯一條菩薩戒的惡作罪。那麼這裏就是說在一般的情況之下,假使人家講的經,你自己已經懂了,學得相當好,或者正在修禅定,或者你正在生病,等等,這些情況不去,不犯,這是開許,這個我們在講菩薩戒的時候已經廣講了,這裏就不多說。

  

  丁八、依文舍義不敬法(不敬說法,妄加批評)

  《講錄》:⑻看經論而不求義,不依傳承,是爲今日之通病。依文解義,故所見異,有承傳則同正見,恭敬法寶經書,始能增長智慧。

  第八條,「依文舍義不敬法」,它就是說,對講經的那位法師只看他講的文字好不好,他講的內容不去管他的,那就是依文不依義的,那就是犯一條菩薩戒。

  看海公上師的:「看經論而不求義」,這裏一般是請法師講經了,假使某一位法師,他學問很好,他講經的時候都是講的典故,很高雅的文字、古文等等的,那你就認爲他講得好,而對他講的內容不管了。那麼,有的法師他文化不高,但是他佛法學了很多,或者是已經開了悟的,那麼他講的時候,語言比較粗鄙,比較通俗,但是他的意思都對的,你認爲這個講得很粗,不要聽,那麼這個就是違背這一條。

  海公上師他說的,聽法如此,看書也一樣,「看經論而不求義,不依傳承」,這是強調傳承了,「是爲今日之通病」,現在的人呢,看經論只看它的文字,不求他的意義對不對,也不依傳承,這裏特別強調傳承。「依文解義,故所見異」,因爲一本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看的話,同樣一本書你看的內容各人各人的就會不一樣。因爲你沒有把自己的煩惱、見撇開,帶著自己的主觀見去看的,那就會産生不一樣的效果。

  所以說,盡管有人聽《廣論》,也有人看《廣論》,或者看了很多佛書,他的知見是錯的,爲什麼原因?他就是本身以自己的主觀意見來吸取,經裏跟我合的,我就說它對,跟我不對的,就把它撇開了,甚至于背後還說一些跟經論反的話,那就是完全是在學自己,不是學經論了。這個日常法師經常說的,我們學的是佛的經論,不是學自己,你自己來主觀取舍經的內容,符合我的,以佛的經論來充實自己,引經據典,不符合的,就撇開不說,甚至于是誹謗,這樣子不能得到經的真義。這是「依文舍義不敬法」的一個地方的解。

  「有傳承則同正見」,有傳承的見會一樣,這個我們昨天就講了。我們在海公上師座下的人基本上是一個見的,一個事情的看法相同的,不會說你這樣子看、他那樣子看,不會的,這是傳承的見的關系。那麼你自己看書就會了,自己看書十個人看了之後,對一個事情有十個看法,沒有傳承啊,所以傳承是重要的。

  「恭敬法寶經書,始能增長智慧」,那麼我們說,傳承是要緊,恭敬心也非常重要,法寶經書如果不恭敬的話,你想增長智慧,不可能!只能增長邪知邪見,增長我慢,自己看了很多書,自以爲懂了,實際上是錯解了,我慢心卻是增長了。我們看到有些,這是親眼看到的,我們也給他提出來了,他看經書躺在床上,跟看小說一樣,把書撒在那裏看,這個絕對不恭敬的!放在腿上看,翹起腿上看,都不行的,最好是端端正正坐著看,要桌子抹幹淨,手洗幹淨,這樣子看書得益,恭敬。

  印光法師經常這樣說,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你要得益的話就從恭敬中求,沒有恭敬就得不到利益了。我們說,以前有人拜《大般若經》,拜《華嚴經》,拜了開悟的,這是什麼?恭敬!他沒有看書,也沒有念經,就是拜,一心的恭敬禮拜,會開悟,這是感應了。你不恭敬的話,即使你把書背下來了,你還是知見是錯的,沒有把經的精神實質掌握好。那你講了半天,說麼是引了很多經典,實際上都是引錯了,那個就是知見不正麼,那就不好了。所以「依文舍義不敬法」,這些都要避免。

  「如是八者障般若」,這個是八條違背般若的波羅蜜多。

  那麼這樣子呢,叁十四條,攝善法戒違背的都講完了。

  

  乙二、違犯饒益有情戒

  

  一八事不助二不看病 叁不濟七苦盲聾等 四見作非理不正說 五恩者不報六不解愁

  七求財食等不給施 八不以財法攝徒衆 九不隨他心十不贊揚 十一不作擯責十二神通等

  此之十二益有情 總攝叁聚應修學

  

  還有十二條,饒益有情戒有所違背的,就是下邊的十二條。饒益有情戒裏邊有十二種。

  

  丙一、八事不助

  《講錄》:障饒益有情戒十二種(即四攝):

  一、菩薩于有情應作助伴八種:⒈代思彼彼行業合律法否。2.現前助彼作業。3.往來行旅爲作導引。4.方便開示耕農等類。5.守護資財,示其作用。6.合作乖離解忿诤。7.助理合法之集合。8.興建叁寶之福會,爲之擇時助修。

  「八事不助」,這是第一條。有八個事情,你要幫助他,你不幫助他的話,就犯菩薩戒。哪八個事情?海公上師的書上寫得很清楚。

  第一種,「代思彼彼行業合律法否」,他做事情你要給他考慮考慮,他這個事情該不該做,是不是合法,是不是合戒律,如果不合法不合戒律的就勸他不要去做。

  我們也碰到過一些青年,他的工作是做什麼的,有個上海的青年,他是作攤販的賣黃鳝的,賣給哪個?賣給酒家館子,賺錢很多,一天要賣好多好多,發財的,但是這個職業不好,所以說勸他不要做,但是他沒有放下,沒有放下,將來的果報就不好。

  黃鳝我們大家都知道,很慘的了,我們也看到他們一些鄰居割黃鳝,一個臉盆裏邊擺了一盆,拿一個刀或者什麼片片,在肚子上一挑、一拉,拉開了,成了兩半,就趴在裏邊,還在動,黃鳝還在掙紮,活的死的就放在一起,還沒有死透,都擺在一起,又拿一條,又這麼一剖,又甩進去,在活活地受苦,然後把它吃掉。這是很殘酷的事情,但是一般就認爲無所謂,那麼這樣子就不好了,我們希望他們不要做那些事情。那麼,打漁之類的同樣,現在看看是很好啊,發財了,但是果報來了你就來不及了。所以說菩薩戒裏邊一般職業他做什麼事,就需要給他考慮考慮,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合法。

  第二種,「現前助彼作業」,那麼他如法的事…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