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略頌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情呢,他做的時候你要幫他忙,他要是能力不夠,幫助他。

  第叁,「往來行旅爲作導引」。出門去一般是人生路不熟,很困難,那麼假使你看到有旅行的人給他帶路或者指點他哪裏有吃飯等等,這是好事情,也是菩薩戒裏邊的一個,你不作的話那是犯菩薩戒,所以說這些都要做的,不要說那不管我的事,就不去管他了,那你行什麼菩薩道呢?

  第四,「方便開示耕農等類」。人家假使做耕地的,或者做生意的,他不內行,那麼你要告訴他,怎麼做能夠把地耕好、把生意做好,能夠賺錢,當然不是暴利、不是做投機倒把,合法的利潤是可以賺的。

  第五種,「守護資財,示其作用。」那麼,你賺了錢之後,告訴他怎樣子守護資産,不要去浪費亂用,如何去把它保持好。

  第六種,「和合乖離解忿诤」(“和合”,《講錄》原文爲“合作”)那些有矛盾的把他們兩個和合起來,有什麼鬥诤的把它解除,和合了,幫他們解決矛盾的事情。

  第七是「助理合法之集會」(“會”,《講錄》原文爲“合”),第八是「興建叁寶之福會,爲之擇時助修。」那些定期的福祉(吉會),培福的事情(福業),或者是興建叁寶,造作大殿,……(6A)我們四月間造大殿了,那不可能的。這個時候我們大殿還沒有,那麼要造大殿,這是臨時産生這個事情。那麼這是培福事情了,那麼就幫助他去做這些事情。

  那這個八條呢,它是有一定的聯系的,最初的兩條是幫助他怎樣得到資財的,中間幾條是告訴他做什麼事情,保護他的資財,增長,不要失掉。最後兩條,你資財、錢有了,也給你保護好了,你該怎麼用,就告訴應該哪裏去用。這八條是菩薩要做的事情。不是亂做,你說有資財,你錢多了,我和你打麻將去,我和你那裏去玩去,跳舞去,這個是害人了。所以說,先是教他怎樣積集資財,積集資財之後怎麼守護,守護裏邊鬥诤怎麼解除,然後你最後錢多了怎麼用,都告訴他!這是饒益有情戒裏邊的第一種,八事要幫助他。如果不幫助的話,就犯菩薩戒。

  

  丙二、不看病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菩薩戒品釋》卷五)

  《講錄》:二、不慈悲看護病人。

  第二條是「不看病」。看病是第一福田。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生的病很髒很厲害,大家都嫌髒不願意去看護他,那麼佛看到那個病人那麼苦,就親自給他照顧,同時規定僧人必須要看病。佛就問那個病人:「你爲什麼沒有人照顧呢?」 他就說他以前也不照顧人的,那麼果報了,佛就給他說法,他也感到自己的不對。同時佛也製定僧團裏一定要看病,不看病是犯戒的,菩薩戒裏邊也有這麼一條。如果人家有病你不去看護他的話,那犯菩薩戒。那麼居士,家庭的人不說了,鄰居有害病的,不是叫你天天去給他燒飯,但也得去看看他,或者送點東西,安慰安慰他,這是屬于看病一類的。見了不管,隨他去,那就違背菩薩戒。當然,你說我沒有受菩薩戒,但是菩提心總是還要嘛,你修行沒有菩提心,你成就什麼東西呢?你菩提心要有的話,這些事情都要做。

  

  丙叁、不濟七苦盲聾等

  《講錄》:叁、不濟七苦。身苦四:⒈疾病,⒉根殘,⒊缺支,⒋遠行疲困;心苦叁:⒈五蓋,⒉四障(煩惱、所知、業、報),⒊八尋思(欲、恚、害、親屬、國土、不死、他輕鄙、資財族姓覺)。

  第叁條,「不濟七苦盲聾等」。有七種苦,你不去救他的話,犯菩薩戒。那就是要做的事情,你說你不關我的事,我家裏好好修行,他們的事情我管不了——犯戒!哪七苦呢?七苦裏邊,分身苦四種,心苦叁種。

  看《講錄》有的,「身苦」四:「疾病」是一種,「根殘」是一種,「缺支」是一種,「遠行疲困」是一種。疾病一般是害病,根殘就是身體有殘缺的,缺支就是眼睛瞎的、耳朵聾之類的東西,根殘就是沒有手沒有腿的那些了。遠行疲困,從很遠、遠途來,幾天幾夜沒有好好休息,或者路上碰到大水大雨或者夏天大太陽的,鬧了幾天,非常疲困,這樣子身上的苦,都要救濟他,給他解決問題。有病的要給他吃藥看病,給他守護;根殘的,走路不方便,扶他一下;缺支的,他眼睛不行,你給他牽著他走一段路。這都是該做的事情。遠行疲勞的,你找個地方給他休息,給他吃點點心,喝點營養品,等等的,你自己沒有錢的話,你指示他地方,那裏有吃東西的,那裏可以休息的,這些都是菩薩應做的事情。

  我們以前,城市裏邊公共汽車上,現在不知有沒有,看到老人、病人或者是殘缺的人,都讓座,這個是好事情,符合菩薩道的。據說文革以後,我是不大乘車的,他們說再年輕、再身體好的人看到那些老人、病人、殘缺的人來,他眼睛往窗戶外一看,只當沒看到,坐我的位子,我不動。這樣子就沒有悲心,這個就不好。有的時候馬路上,有瞎子、老人橫穿馬路,他穿不來,你陪他走過去。大城市馬路車很多,年紀大的、有病的、或者腿有不行的,他走路不方便的,那就幫助他,這都是菩薩道的事情。

  下邊「心苦」,有叁種。一種是「五蓋」,一種是「四障」,一種是八個「尋思」。

  五蓋我們昨天講過了,欲貪、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還有一個疑,這些都是心裏的煩惱。有這些煩惱的話,心裏很苦,愁苦,那麼你告訴他如何想辦法幫助他去掉這些煩惱。那麼四個障,煩惱障、所知障、業障、報障,這四個障是心裏面也是痛苦的,那麼你也可好好地幫他排除,勸說,使他把心放下。

  還有八個尋思,八個尋思就是打妄想,八種妄想。

  一種是「欲」,就是貪欲,貪男女色之類的。

  「恚」是心裏不高興的事情,對那些人那些事情心裏懷恨,心裏記仇。

  「害」,對于冤家想害他,想整他一下,這些都是不好的妄想。你看他呆呆地坐在那裏,他在打這個妄想,有的在想淫欲的事情,或者在想報仇的事情,或者是想過去有什麼氣憤的事情,盡量回憶,那都是不好的尋思,心裏也會生苦惱。

  「親屬」,那就是親裏覺,對自己的親屬,想到他,甚至于他有什麼苦,想救他。這個你說想救他不是好事嗎?你出家了還打這些妄想幹什麼?那些事情,尤其是在修定的事情都要放下,不能盡想自己的眷屬。

  「國土」,就是想家鄉,想家鄉味,這裏吃了水土不服,什麼都不方便,最好到自己家鄉去,吃一點家鄉味,過一下瘾,這都是不正的尋思。

  還有「不死」,就是想不要死掉,求長生,修長壽法。佛教裏邊爲了自己成就或者弘法利生,修長壽法是對的,他這個是跟氣功師一樣的,修了長壽法是爲了享受,自己身體不好,想修一點氣功,把身體搞好了,好享受什麼男女的事情,什麼東西,那個目的就不對頭。不要說方法對不對,目的就不對。那麼這個不死覺也是一種不好的尋思。

  「他輕鄙」,就是說心裏怎麼感到人家看他不起,人家不認識他,好象我這麼有才有德的人,你怎麼看我不起、不重用我等等,就是不識英雄,那這樣子的心盡量在他腦筋裏盤算、這麼想,這些人會不會有?有的。我們這裏以前就來了一位,大學生,才來了沒幾天,正在考驗,就跑掉了。據說他爲什麼跑掉?沒有重用他。他是大學生,很有本事,你沒有用他,把他丟在一邊,這些都是自己找煩惱了。你怎麼知道人家不重用你呢?你才來,總得要有熟悉的過程了。

  那麼,還有一個,第八個,「資財族姓覺」,他總是想發財,想族姓呢,就是想高貴的家族,就是要求自己名利、地位那些東西。這些都是妨礙我們修行的尋思,這些都要放下。假使這些人有這些惡尋思的話,那就要勸他放下。

  這是七種苦,我們看到之後,身苦也好,心苦也好,都要幫助他,救濟他,解除他的苦。

  

  丙四、見作非理不正說

  《講錄》:四、見彼有情所行非人義,不以戒律正說其過,令之改悔。

  第四條,「見作非理不正說」。「見彼有情所行非人義,不以戒律正說其過,令之改悔。」(這個「非人義」可能有一點錯了)看見有情作的事情不合理,做錯了,那你要以戒律來勸他,說他的過失不對,要改,「令之改悔」。你看到他作的事情不對頭,你不說他,隨他去,你說少事少惱好嘛,這個不行,菩薩不能少事少惱,看見人家作錯了、犯戒了,將來要受苦的,趕快勸他,不要這麼做,做下去,害人害己,將來的果報不好。要勸,不勸的話,就犯戒。

  

  丙五、恩者不報

  《講錄》:五、于有恩者現如未報,應常表己圖報之心。

  第五條,「恩者不報不解愁」。對你有恩的一定要報,現在報不了,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報。「于有恩者現如未報,應常表己圖報之心。」假如現在還沒有報的話,現在沒有力量報的話,常常要使他知道自己有報恩的心,現在雖然自己力量不夠,但是我有心將來有機會會報的。但是也不要經常挂在嘴上,使他知道就行了。那麼,現在有能力報的呢,馬上就報。「恩者不報」,假使對你有恩的人你不去報答他的話,犯菩薩戒。所以,忘恩負義的人就是犯戒律的人。

  

  丙六、不解愁

  《講錄》:六、有情喪失財位,應善爲之開解愁結,示以世間無常,本來是苦;人命尚在呼吸之間,隨時不免危險;身外財物,終歸散滅;自心清淨,則境清淨;因果決定,憂惱無益;應速修行,不可放逸;常憶叁寶,危而獲安。諸佛菩薩,遍周法界,正法現前,便得與之相應,苦難當下解脫。

  下邊一條,「不解愁」。有情心裏有愁悶的時候,他心裏有打不開的時候,你要勸解他,幫他放下這些愁惱。

  「有情喪失財位,應善爲之開解愁結」,喪失財位也好,家庭裏邊有什麼人死亡也好,或者碰到什麼不幸的事情也好,使他心裏愁憂的話,就要想辦法勸說,使他解除那些愁憂。「示以世間無常,本來是苦」,那當然用佛教的道理去開示他,不是用世間的道理:「你今天苦,我和…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