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授」裏邊有八種。「施與教授有八:心未住者爲令心住所緣境故,有五教授,謂于上品貪瞋癡慢及尋思者,如其次第不淨、慈悲、緣起、界別及以隨念阿那波那。」前面五種是對治他的煩惱心,使他心住下來。
「心已住者,爲令獲得自義利故,爲說能治常斷二見,遠離二邊處中之行,爲一教授。」第六種就是正說正法,遠離二邊,說中道。
「爲令舍除于道未作而謂已作,于果未得而謂已得,諸增上慢,爲二教授。」第七、八兩種,修道也好,果也好,沒有得到的,不要自以爲得到了。很多人會搞錯。修定,自己感到自己有點定的味道了,自己身體忘掉了,或者看到什麼東西都是飄飄茫茫的,好象是不實在的一樣了,就說「我證了空性了!」——這個你離開空性還遠得很,這才是奢摩他的境界,還沒有真正得止,毗缽舍那的空觀根本還沒有起來,你怎麼說你得了真空觀呢?還差得遠!像這一些,未得謂得、未作謂作的道理要告訴他,不要起增上慢。這是教授有八種。
五種教誡
二施與教誡有五:一、遮止有罪現行。二、開許無罪現行。叁、若有行所遮止,谏誨止息。四、雖已如是谏誨,若仍不舍,如法治罰。五、若有正行開遮,贊令歡喜。(菩薩戒品釋卷一)
「教誡」有五種,那些有罪的現行要把它遮止,就是不要犯罪,不要犯戒;那些沒有罪的事情,開許可以做;假使有什麼犯了,要告訴他,要息下來,要忏悔;如果說你好好地勸解他之後,他還是要犯,不肯舍掉,要罰——師父教徒弟嘛,就要罰了,該罵就罵,該打就打,該驅擯就驅擯了;那麼能夠如法修行的人呢,要贊歎他,使他心裏歡喜。
這是五種教誡、八種教授,法攝持內容就是這些。
丙九、不隨他心
《講錄》:九、于善事應隨順他心,不逆其意,惡事不隨。
第九條,「不隨他心」。這個內容就很多了。我們這裏就簡單說一下,根據海公上師的「于善事應隨順他心,不逆其意,惡事不隨。」凡事不要跟人家頂了去幹。他做的事情是善的,那麼就將就他好了,不一定要去跟他反起來叫他改掉。但是壞事卻不要隨他了。你說壞事隨順他,隨喜衆生,他作壞事我隨喜,殺人放火都隨喜,那你是個糊塗蛋了。殺人放火要勸他不要做的,好的事情不要固執一定要照我的方法做,他那樣子做,他認爲好,你隨他去,不要一定要叫他順著自己的方式做,假使是壞事呢,卻不要隨他了。如果你不隨他心的話,他做的是好事,非要他照自己的方式做不可,叫他放下他那一套,這個也犯菩薩戒。
丙十、不贊揚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贊善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菩薩戒品釋》卷五)
《講錄》:十、人有功德,嫉而不贊。
第十,「不贊揚」。「人有功德,嫉而不贊」。功德,我們佛教一般所說的功德是聖財,信、戒、聞、舍、智慧這一些,「七聖財」,就是信戒聞舍慧慚愧。佛教的功德指這一些功德。人家有這些功德的話,你妒忌,不贊歎,你雖然沒有說他不好,但是不贊歎,也不行,犯菩薩戒,非贊歎不可!
這個人家想了,菩薩不好做了,有些事情我不想做的,你非逼得我幹,不幹就是犯戒,怎麼辦呢?那你菩薩戒不要亂受。你自己考慮考慮,你能受就受,你是菩薩,就要受菩薩戒,你還不是菩薩,慢慢來,等到你心發起來了,再受。但是不是說你不要受是可以的,你不要受的話,你成不了佛,也度不了衆生,你修行也趕不上路,你修了半天的法,菩提心沒有,等于說,這部機器是進口貨,好得很,沒有汽油,再好……(6B)都是菩提心的事情。
我們前面講過,修行,什麼儀規、什麼善的事情,都是叁個步驟,一個是加行,一個是正修,一個是回向。加行重點是菩提心,歸依發心是重點,那個儀規都是歸依發心,沒有菩提心,大乘的法、密乘的法,尤其是密乘的法,談不上,沒有菩提心,你修了都是背道而馳,不會得好果的,有的是白幹的;正修的時候是要解空性,能夠知一切法沒有自性;最後回向法界一切衆生,不爲自己。這叁個東西不但是儀規如此,做一切好事都如此,要這麼做,正在做的時候要知一切法自性空,做的加行以菩提心出發,最後是回向法界衆生,不是爲自己,這樣子就是菩薩心,也是我們菩提道應做的事情。
這裏呢,就是你不贊歎,不贊歎的話就是沒有菩提心了,人家有功德你不高興,你即使不反對,你不贊歎就是犯菩薩戒,那就一定要你贊歎。當然,不是勉強地贊歎,「哦,你好你好」,這麼說,還是心裏不高興的說,這也不是真的贊歎。
丙十一、不作擯責
《講錄》:十一、于作惡者,不加擯責。
「于作惡者,不加擯責」,這一條更難了。做壞事的人你要诃責他,甚至于他太壞了還要驅擯。我們說,做好事當然要贊歎,做功德要贊歎,假使這個人信心好,就要贊歎他信心好;假使持戒好,哎,你持戒很好;假使他有智慧,法學得多,都要贊歎,不是亂贊。他明明很笨,你說:「啊!你智慧大得不得了。」你這個到底是譏諷他呢還是贊歎他呢?這個要不得。是智慧大的、學得好的,贊歎他智慧大;信心好的,贊歎他信心好。還是根據前面的,信、戒、聞、舍、慧,這些功德,如實地贊歎。
作惡的,就看他了,犯的過失分上中下叁品。你犯了上品罪的人呢,心裏是對他要菩提心、悲心出發,沒有對他不好的心,但是行動上就是要诃責,上品犯罪的上品诃責,中品犯罪的,中品诃責,下品的罪下品诃責。诃責之後,如果這個罪該罰的,該罵的、該處分的,就是要處罰。
處罰的又分上中下叁品。上品犯的上品的處罰,中品犯的中品的處罰,下品犯的下品的處罰,乃至于他實在過失太大的,要驅擯。中下二品的驅擯,就是說叫你參學去,到外邊去,這個叁個月這裏不能住。你到外邊住叁個月再來,或者半年再來,或者一年再來,或者兩年再來,這是臨時的驅擯,權擯。還有一種呢,滅擯,就是說永遠不要再來了,上品犯的人,過失太大了,你不要來了,這個地方你不要來住了。
這個看起來沒有慈悲心,是不是沒有慈悲心?實際上,他這樣上品犯的人過失很大,他不能消受檀越的布施,在清淨的僧伽藍裏邊他也是造了很多罪,爲了使他不造罪,不浪費施主的財物,還是不要住在這裏好,免得他墮落。這還是好心。這是從好心出發,表面上呢卻是要嚴格處理,就是說對那些作惡的人不能姑息、講情面、馬馬虎虎。你對他馬馬虎虎,一則他作壞事不知悔改,二則他犯了罪,又是消耗了信衆的財物,再是在清淨道場使人家生譏嫌,這些都是危害正法的事情,也是危害他個人將來受苦的事情,這個不慈悲。真正的慈悲,要擯,要擯就擯,要诃就诃,要罰就罰,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所以說,我們佛教的慈悲不是女人的慈悲。女人的慈悲,對孩子,管你好不好,都是歡喜。心裏是歡喜,但是表面上是該罰是要罰的。孩子不罰的話,不罵的話,將來出了個流氓、阿飛,或者是土匪的話,那你才糟糕了,害他一生,將來槍斃,死了之後還要入地獄了。
丙十二、不作神通等
《講錄》:十二、菩薩具足神通,而不方便顯示調伏衆生。
第十二,「菩薩具足神通,而不方便顯示調伏衆生。」這是神通的,「不作擯責」是一種,「不作神通」是一種。假使有些衆生,這是有神通的菩薩,這是大菩薩了,不是一般的菩薩了,有神通的菩薩,如果對衆生需要用神通調伏的時候,他就得要用神通調伏,如果你不用神通調伏他的話,那麼也犯菩薩戒。但是有一條,你要以神通調伏他的話,不說這是我的神通,我叫你怎麼怎麼,或者故意現給他看一些稀奇的事情。
我記得以前有一個國王,他出家了,出了家修行很好。後來有一次,聽到人家有個消息告訴他,他的國家裏邊,他國侵犯還是國家有什麼內亂,他就是感到,他以前是國王了,國王的心起來了,他要去把這個事情平下來,或者是敵國來侵犯了要把他打出去。他一定要告假回去。他師父看他回去是不妙了,你好好修行修了一半,怎麼放下了又做國王去打仗去了呢?這個完全是不行的事情了,他就用神通調伏。他也不在他面前現什麼神通,他就說:「好好,你要回去,今天好好休息,早點休息,明天早上你回去好了。」
晚上休息的時候,他用神通給他加持一個夢,這個夢怎麼樣子呢?就是說,這個國王做夢他已經回去了,他就征調他的軍隊,跟敵國打仗,打了半天,打敗了,給抓起來,後頭插了一根雞毛,要殺頭了,綁到刑場要殺了,正在刀要砍下來的時候,他大叫「師父救命!」大叫的時候,師父跑進來了,問他:「哎,你幹啥?」他醒過來了,這樣子他把夢說一下。
師父說:「叫你不要去嘛。」「啊」,他說,「不去了。」就不去了。這就是用神通調伏,他師父也沒有說這是我給你現的通。現在有些人就是說,「你這個人前輩子是我的什麼什麼人」,這個我看看恐怕是不對頭的,菩薩戒裏也沒有叫你這麼做。菩薩戒裏邊說,現神通是大菩薩,而且不要讓對方知道是你現的。現在有些人,有沒有通還成問題,到處宣傳「我怎麼怎麼的」,這個是末法時期的現象。
那麼,「此之十二益有情」,這十二條都是饒益有情戒裏邊攝的,如果違犯了都是犯菩薩戒。這是菩薩戒的饒益有情戒。
叁、結分
總攝叁聚應修學
總的來說,菩薩戒裏邊有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叁聚,都是要修學的。那麼菩薩戒講完了。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