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學習資料
(爲講寺灌頂前菩薩戒學習資料)
智敏上師講授
多寶講寺
下邊是菩薩戒了。我們只能講一個願,因爲時間快到了,下邊燒飯的人要到大寮去了。
菩薩戒裏邊,我們以前講菩薩戒,講得比較仔細的,這裏呢,我們略略地講一下。但是,也是某些方面以前沒有詳細講的,這裏要補充一下。那就是說,真正要完整的,把兩個一起學一下,那就完整的。
具體說,在哪裏不一樣呢?我們上次講菩薩戒是根據宗大師的《菩薩戒論》——《瑜伽師地論》講的,《虛空藏經》沒有廣開講。這裏,菩薩戒的根本戒有十八條,前面四條是《瑜伽師地論》裏邊的,我們今天筆記裏也有。菩薩戒十八條根本罪,從第一條到第四條是從《瑜伽師地論 · 菩薩戒品》裏邊來的,它只有四條根本罪,而第五到十八,這個十二條是從《虛空藏菩薩經》裏邊來的。上一次我們講菩薩戒重點是講《瑜伽師地論》和宗大師的《菩薩戒品》,《虛空藏經》是帶著講的。這一次我們把《瑜伽師地論》不廣講了,那麼宗大師的《菩薩戒品》也不那麼廣開了,而把《虛空藏菩薩經》裏邊十二條根本罪就比較仔細地來講一下,那麼這兩邊一對照之後,那完整的就得到了。
壹、序分
《講錄》:菩提願:菩薩道爲六度四攝,須令願與行配合。
今天,我們先把頌念一下,菩薩戒的願。菩薩戒有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願菩提就是發菩提心,行菩提就是受菩薩戒,有戒相戒條的。那麼先是菩提願:
菩提願
叁寶財法應守護 勿因怨愛起貪瞋 勿執持愛心怨心而起貪瞋諸惡門
于善知識應依止 受用作善回向余 受用衣食等應思來處有情而發願度脫每作一善必回向一切有情
這是發菩提心。你說菩提心好象空空泛泛的,到底具體的是什麼內涵呢?這裏給你標了一些。
「叁寶財法應守護」,很重要,叁寶的財法一定要保護,因爲其他人的財法你侵損之後你固然有罪,而叁寶的財法屬于十方的僧的,十方所有的僧都是它的主,那麼你侵損叁寶的財物的話,受的罪就特別重。我們以前講《僧護經》裏邊就講了很多的公案。有一個小沙彌,他爲了他師父,采了七個果子給他師父吃,叁寶東西,應是公的,要有大家有,要沒有大家沒有,你自己拿七個給師父吃,結果下惡道,受地獄的苦受了很多年,很多時間,受了之後,出來之後,餓鬼,餓鬼身上長了七個疱,經常流膿血,痛得不得了。這個果報很厲害,這七個果,我們看了是很小的事情,沒有幾個錢,但是叁寶財物,就特別重。
叁寶財物侵損了、偷去了,當然是嚴重了;你保護的不好,損壞了或者黴爛了,同樣的有責任的。所以說執掌叁寶財物的人,最高的要求是阿羅漢,他不會錯因果;再起碼的最好還是初果;再往下的,要懂戒的人。所以這個是個重大的事情。一般人去了,他不懂戒,或者因果不很看重的,是害人了,叫他去造罪去了。所以說我們管叁寶財物的人呢,自己假使當了這個執事,要好好學戒,把《僧護經》多看一看,要愛護叁寶財物比自己的眼珠還要嚴重,這樣子才可以避免造很重的罪。
「叁寶財法應守護,勿因怨愛起貪瞋」,菩薩戒、菩提心,一切衆生都作父母想,不要因爲那些有情是冤家起瞋恨心、是親家起貪著心,不能起不平等的貪瞋的心。
「于善知識應依止」,善知識就是我們說依止善知識,那些善知識要好好地依止他學法。
「受用作善回向余」,自己受用,衣食等等,我們在觀堂吃飯的時候要五觀,起五個觀想,作善事情都要回向給一切衆生,不要爲自己。總之,發菩提心的人,他的心量是大的,一切好事情都送給衆生的,都是回向衆生的,自己情願爲衆生而吃苦。這是總的菩提心。
下邊是兩段,一段是不能做的,一段是應當做的。
諸師尊前作欺诳 他人作善令悔疑
瞋恨罵辱于菩薩 心不正直作谄诳 以上爲應斷四黑法
「諸師尊前作欺诳」,善知識應當依止的,而你在他們面前,「師尊」,自己的師父,或者那些阿舍黎之類的,「欺诳」,騙他。
「他人作善令悔疑」,人家作好事,你使他起「悔」,他捐了好多錢,「哎呀」,他說,「你捐錯了,你這個捐了廟裏幹啥哩?他們的廟裏的僧人不作又不勞動,他們吃得好好的,你自己辛辛苦苦換來的錢都給他們去用了。」使他追悔:「哎,該不要供養的。」或者「疑」,供了之後到底有沒有因果、到底能不能得福報?恐怕不一定吧?使他作悔作疑,這個都是壞事,都是損壞菩提心。
「瞋恨罵辱于菩薩」,這個更嚴重了,菩薩發了菩提心的、受了菩薩戒的人,不管是聖者也好,凡夫也好,你對他起了瞋恨心,罵他、侮辱他,罪很大。
「心不正直作谄诳」,發菩提心的人要直心是道場,「心不正直」,在人家面前作一些谄曲的樣子或者欺诳的事情,這個是直接危害菩提心的。
這四種壞事是不能做的,下邊是要做的事。
于諸有情不欺诳 于諸有情正直心
于諸有情如來想 令諸有情圓菩提 以上爲應修四白法
「于諸有情不欺诳」,對一切有情不要欺诳的心。「于諸有情正直心」,直心是道場,是什麼就是什麼,正正直直的,菩提心就是一切有情作父母想,怎麼欺诳他呢?什麼事情都要老實地告訴他。「于諸有情如來想」,一切有情都當作佛的看。「令諸有情圓菩提」,最後一切有情都要使他們成佛。
我們發菩提心的人,自己情願受一切苦,要使一切有情得到最高的安樂,最大的安樂就是成佛。就是要使一切有情都能成佛,自己吃點苦沒有關系,這個心有了,菩提心。那麼,假使你自己斤斤較量,爲了自己的利益要犧牲人家的利益的,那就是跟菩提心差得太遠了。菩提心太遠了之後,那你修行的話是背道而馳的,你做的事情是好事,但是你發的心是壞事,這兩個東西就不相稱,你念經經常念要發菩提心的,碰到事情的時候又自私自利的要損害人家的,那不是兩個不相稱嗎?你要得感應、要得效果,怎麼會得到呢?而且你還是在騙佛了,在佛面前說,發菩提心,「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結果你經一念完了,去害衆生去了,去惱害衆生去了,你佛面前說的話你怎麼說呢?這些是發菩提心的人,該怎麼做、哪些不要做的,這裏講了。
下邊是菩薩戒的戒條。有的人想受菩薩戒,當然我們說一般受的是優婆塞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這是瑜伽菩薩戒,但是原則是一樣的。可以學一下,以後有機會也可以受。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昨天,我們把菩提願的偈講了,菩提願就是發菩提心。下邊是菩提行,菩提行就是菩薩戒。所以我們抄的筆記上就說明了這個十八個根本的罪,其中有四個是從《瑜伽師地論》來的,還有十二個從《虛空藏經》裏來的。那麼,這個菩薩戒我們以前在講《菩薩戒頌》的時候已經廣講了,今天還是略略地講一下。但是我們昨天講了,《虛空藏經》裏的內涵今天還是要比較詳細的發揮一下。以前講過的就略,以前沒有講的就廣一點,將來跟菩薩戒合起來看呢,可以把意思比較完整地拿出來。
貳、正宗分
甲一、十八他勝罪
《講錄》:菩提行偈:別解脫戒爲總法,菩薩戒因人而施,各各不同。十八根本罪,初四出瑜伽,余出虛空藏經。
現在我們先看總的菩提行偈裏邊十八個根本罪,這十八個根本罪都標有字,一、二、叁、四,這是《瑜伽師地論》裏來的,第五到十八是《虛空藏菩薩經》裏邊來的。這個我們等一下講的時候,把《虛空藏經》仔細分析一下。先講前面四個。
乙一、《瑜伽師地論》四他勝
菩提行偈
一贊己毀他二悭法財 叁不忍忏謝反打辱 四棄舍大乘持僞法
丙一、贊己毀他(爲貪利敬故)
「贊己毀他悭法財」,第一條是「贊己毀他」。贊己毀他的原因主要是爲什麼?爲什麼贊己?爲什麼要毀他?主要爲貪求利養、恭敬,它的目的就是爲求名聞利養,以這樣子的出發點來贊歎自己毀謗人家的,這樣子的人就是根本罪。假使爲了叁寶的事情,爲了其他法上的事情,偶爾講到一些自己或者人家的過失,是從法上出發,不屬于這個根本罪。這就要求抓住這個重點,他之所以要贊自己毀謗人家,都是爲了自己貪求利養恭敬,那麼這就是犯根本罪。
丙二、悭法財(性悭財法,不修惠施)
第二條,「悭法財」。自己有法有財,人家來求,不布施。那麼這個在一般的人來看呢,我的東西人家來求我不給,最多是小氣,也沒有什麼大的罪,但是菩薩戒,發的菩提心,要利他,要舍棄一切自己的利益來利益人家的,那這個心發了之後,人家來求你東西的時候,你不給,那就違背菩提心願的,所以說這是犯很重的罪,菩薩戒裏邊是一條大重罪。自己的財或者法人家如法地來求,你不願意,悭貪,不給,那麼這個就是菩薩戒裏的根本罪。求財物,人家要,那麼求法,你自己有的法,只要對方是這個根基,不是盜法,也不是外道來偷法破壞佛教,對這個要求那你要滿人家的願。菩薩是滿一切善願的,你要是不給的話呢,那是根本罪。
我們大家都知道舍利弗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假使人家要眼睛,就布施眼睛,那個菩薩道就是這樣做的。我們說,在沒有證到一定高位的時候,哪些不能布施的,我們也講過,像布施眼睛,不是一般初發心的菩薩要做的,假使人家要你身上的肉或血什麼東西了,這個都是要見道以前正式行六度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或者是證了空性以上的菩薩,正規的說,證了空性的菩薩,他作這樣的布施那是廣大利益衆生,對于他自己說,因爲證得空性了也感不到很大的痛苦,假使在沒有證到空性之前,初發心菩薩這麼做,自己受了極大的苦痛,可能會退心。舍利弗就是施了眼睛之後,退了心了,退了心之後,不但是菩薩道行不成,還是起了瞋恨心,墮落到畜生道做毒蛇…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