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沒有這個力量做的時候,不要勉強做。我們以前講菩薩戒的時候都講過了,什麼地位的時候行什麼布施,都有一定層次的,不是隨便的。那麼開性罪也一樣,殺盜淫妄的罪在某個利他的時候可以開,但也要什麼樣的菩薩能開,初發心菩薩不能開,不要說可以開的話就亂開,這個下邊要講這一條。那麼,財啊,法啊,人家需要的法,人家是那個基,不是盜法也不是外道破壞的,那是要給,不給的話,就是根本罪。
丙叁、不忍忏謝反打辱(內懷猛利忿恨,不舍怨結)
第叁條,「不忍忏謝反打辱」。人家有些地方做錯了,他認罪來忏悔,你就是心裏懷恨,不接受人家的忏悔,還要反過來打罵侮辱,這樣子是根本罪。後邊,不受忏悔呢,惡作罪是有的,這裏不但不受忏謝,還要反過來打罵,那麼,這樣子就是根本罪。後邊的,單是不受忏悔的不是根本罪,反過來有打罵的罵辱的,這樣子的就是根本罪。
丙四、棄舍大乘持僞法
第四條,「棄舍大乘持僞法」。僞法就是相似佛法,表面上看是講的是佛教,實際上從內涵上跟佛教是不一樣的,甚至于是相反的。最害人的就是相似佛法,那就是穿了佛教的外衣,做反佛教的事情。我記得在《廣論》磁帶裏邊,日常法師向大家很痛切地說了一句話,就是破壞佛教的有兩個事情,外邊的人是破壞不了的,都是內部,內部是哪兩個事情破壞呢?一個說相似佛法,說的佛法表面上看引經據典講的是佛教,內涵呢卻抽掉了,講的是反佛教的東西,這是一個破壞佛教的因素。另一個是取籌,取籌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在末法時期,大多數的人都是凡夫,知見不正的,而極少數的人卻是知見正的,如果一取籌的話,少數服從多數的話,那就是正知正見的人就要服從那些邪知邪見的啦,所以說這也是破壞佛教的一方面。相似佛法,我們在末法時期最要注意這個事情,講的是佛法,內涵卻不是佛教。在宗大師注解裏邊,他這麼說,一切非清淨法、一切隨順黑法的都叫僞法,相似佛法。那麼,真正的大乘法你不去學,去執持那些不是清淨的法、隨順黑法,黑法就是惡法,順了那些惡法的東西,你卻是執持它,那麼這樣子的人就是犯一個根本罪。
這前面四條是《瑜伽師地論》裏邊說的四根本罪。我們現在請大家把五字真言的《講錄》請大家翻了對照看,因爲這個裏邊講了比較詳細的,我們可以對照看。
《講錄》:
1.由貪名利恭敬而贊己毀他。2.悭惜法財,不以給施。菩薩于來問法,及求財者,最少須施一句、一錢,不虛其願。3.他來忏謝前罪,其心真切而不聽許,不舍怨結,而反打辱。4.棄舍大乘開示,建立相似僞法,于佛法中夾雜煩惱,即名爲僞。此條障智慧。
它這裏說《瑜伽師地論》的四個罪。第一條「由貪名利恭敬而贊己毀他」,「贊己」也是犯菩薩戒的,「毀他」也犯菩薩戒,這在宗大師的注解裏邊分的。不要說我沒有毀他,單是贊歎自己——也是犯的,那麼毀他當然更犯了。
第二條,「悭惜法財,不以給施,菩薩于來問法,及求財者,最少須施一句、一錢,不虛其願。」那麼,這個我們法流有傳承的,就是路上碰到要錢的,你身上沒有錢,你給他一分錢也好,現在來說五分、一毛錢也好,總表示你願意布施他,如果你不給的話,受過菩薩戒的人那就是戒律上有違背了,……(3B)從悲心出發,他既然跟你來要錢了,他總有他的困難,我們如果錢多,給個一塊兩塊,錢少,給個一毛兩毛也可以,乃至給一分錢也可以,總表示願意布施。求法也一樣的,人家誠心誠意地如法地來求法,多少給一點,你再忙給一點點也好,總之表示自己願意布施。在某些地方,假設有特殊情況之下可以開了不犯的也有,但是總的來說,能夠布施一點總是布施一點好。
下邊,第叁條,「他來忏謝前罪,其心真切而不聽許,不舍怨結,而反打辱。」罵,打辱,你不聽他忏悔,已經是不對了,人家真心誠意地來忏悔,不聽他,反而打他、侮辱他、罵他,這個太過分,根本罪。
第四條,「棄舍大乘開示,建立相似僞法,于佛法中夾雜煩惱,即名爲僞,此條障智慧。」這是海公上師的注解。他是說,在佛法裏邊把自己的煩惱主觀知見加進去的,都是僞法。
所以說我們學法一定要有傳承,傳承的法就是上邊的師承他一貫地下來的見,我們是把它接受下來又把它傳下去,這是正知正見。如果自己憑自己的智慧來看經書,沒有傳承,在西藏,你再看得多,再講得好,沒有傳承,人家不聽你的。那麼,漢地就沒有這個優良傳統,只要你說得天花亂墜的,很多人就會相信。我們說,自己看經就是一個毛病,自己的主觀知見,那就是我執煩惱,都會插進去,順了我的,就大大地發揮,不順自己的就把它淹沒,甚至于把它歪曲、改變,所以這樣子講呢,相似佛法。我們的佛法要原原整整的,不能改變的,你改變了一點點,那性質就不一樣了。我們說一個複雜的機器,假使一個線路,裏邊的電線你把它弄掉兩根,自己來安排自己來接那個頭,那這個機器肯定壞掉了,接不響了,因爲它是你自己搞的。那麼,我們佛法一樣,你把整個的佛教自己的東西摻進去一點點就變了質了,何況你摻了很多。
所以說,相似佛法是一個破壞佛教最厲害的東西,因爲人家看起你來還是在宣傳佛教,你也引了很多經典,但是你引的裏邊沒有把意思拿准,或者是斷章取義,或者是強調某一方面,或者是不完整,甚至于走到反的方向去。在菩薩戒裏邊都是屬于根本罪的,很重。
乙二、《虛空藏菩薩經》十四根本罪
五盜叁寶物六謗叁乘 七奪衣反俗八五無間 九謗無業果諸邪見 十破壞村等
下邊,「盜叁寶物謗叁乘,奪衣反俗五無間,謗無業果諸邪見,破壞村等」,這個六條,屬于在虛空藏菩薩戒裏邊。它分了幾類,一類是國王,刹帝利王,他憑他自己的權力做一些壞事,有五條,還有一些大臣依靠他的職權做一些壞事,也是五條。這個十條裏邊,國王五條,大臣五條,有四條是相同的,那麼大臣裏邊有一條不同的,加上去,一共是六條,所以說這六條在原來《虛空藏菩薩經》裏邊是十條。
我們把《虛空藏菩薩經》的內涵先給大家念一下,然後再來看我們的文。
丙五、盜叁寶物
善男子,所謂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則名犯初根本罪。
在《虛空藏菩薩經》裏邊這麼說:「善男子,所謂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則名犯初根本罪。」灌頂王就是國王,他統領國土,他有自在能力,他可以自己做主了,第一條,就是把佛法僧的東西自己拿來或者叫人家去取,「盜叁寶物」,這個盜實際上不是偷盜,是用國王的權力來拿的。這樣子,這個國王就犯第一條根本罪。
丙六、謗叁乘
複次,善男子,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毀謗正法,舍聲聞乘、辟支佛乘,舍無上乘,又製他人不令修學。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第二條「謗叁乘」。灌頂剎帝利王「毀謗正法,舍聲聞乘辟支佛乘,舍無上乘,又製他人不令修學。」這個毀謗正法,把整個佛教都毀謗了,聲聞乘也好,辟支佛乘也好,無上的大乘也好,全部毀謗。自己毀謗,還叫人家不准修,這是犯的第二條根本罪,「謗叁乘」。後邊,單謗聲聞乘,不謗大乘的,惡作罪,這個後邊有的。整個佛教的叁乘都謗的是根本罪。
丙七、奪衣反俗
複次,善男子,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若複有人,以如來故,剃除須發,身被法服,持戒毀戒有戒無戒,脫其袈裟逼令還俗,或加杖捶,或複系縛,或截手足乃至斷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惡。是名第叁犯根本罪。
第叁條「奪衣反俗」。就是有人因爲信佛的緣故,「剃除須髪」,那就是出家了,「身被法服,持戒」,這個出家的,穿了出家的衣服的,這類人,不管你是持戒的,毀戒的,有戒的就是得了戒,無戒的沒有得戒的,只要他是在佛的教下出家,穿了出家的衣服的,如果國王以他的權力把他的袈裟脫掉,逼他還俗的話,甚至于加刑罰,杖捶,就是鞭子、棍子打,或者把他抓起來,或者是割手割足,或者是斷命了,自己作,或者叫人家作這些壞事的,根本的他勝罪,是菩薩戒的根本罪。那就是說,不管是有戒無戒、持戒毀戒,只要他是在佛教裏邊出.家的穿了法服的,都不能逼他還俗。所以,奪衣反俗是一個根本罪。
丙八、五無間
複次,善男子,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作五逆罪。何等爲五?一者殺母,二者害父,叁者殺阿羅漢,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無間罪,若犯一者,是則名爲犯根本罪。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第四條「五無間」。如果國王他自由自在地,他造五無間罪,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條裏邊只要犯一條,就是犯五無間罪,而且還犯了菩薩戒的根本罪。這當然是對受了菩薩戒的國王來說了,所以說造五無間罪的,你隨便犯了一條,那就是犯了根本的菩薩戒。
我們這裏就想起了皈依的力量。阿阇世王他聽了提婆達多的話,他害了他的父親,又把他母親關起來,那就是五逆罪了,提婆達多要殺佛要作新的佛,他勸阿阇世王把瓶沙王,他的父親,把他殺掉,做新的王,這兩個人合起來這麼搞。最後,阿阇世王皈依佛之後,在佛面前誠心忏悔他造的罪,因爲靠了佛的加持力,靠他自己的忏悔力,本來造無間罪要墮阿鼻地獄的,他因爲憑他的忏悔,憑他皈依叁寶真誠的心,所以地獄只去了七天,馬上就超脫了,那就是說皈依的力量大。前面我們說滅罪可以靠皈依叁寶的力量可以滅罪,這就是一個證明。這裏說了,五無間任何一條犯了,也就是菩薩戒的根本罪也犯了。
丙九、謗無業果諸邪見
複次,善男子,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謗無因果,不畏未來,造…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