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略颂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十恶业道,亦教他人令行十恶。是名第五犯根本罪。

  那么,国王里边第五条的根本罪「谤无业果诸邪见」。假使说一个.国王他有自在力,在他国土里边,起个邪见,拔无因果,说造了坏事将来不会受报的,那么造十恶业道,杀盗淫妄,贪瞋痴,两舌绮语恶口等等都做,自己做,也叫人家做,这个就是犯菩萨戒的根本罪。

  

  善男子,是名灌顶剎利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

  这五条是国王的。当然,不是国王,犯了也一样犯罪。《虚空藏菩萨经》是针对国王说的。那就是我们这里后边的第五条,「盗三宝物」,三宝的东西,佛法僧的东西,以国王的权力拿来,这是根本罪。「六、谤三乘」,佛法不管声闻缘觉菩萨乘,你毁谤它,都是属于犯根本罪的。叫人家不要修了,不要去学这些东西,只有国王有这个自在力。那么,下边对于那些在佛的教下出家,穿了出家衣服的,逼得他还俗,甚至于打骂,关起来或者是断命这些都是菩萨的根本罪,当然你断命另外还有断命的罪还有一条。这里,就是只要是「七、夺衣反俗」都是属于菩萨戒的根本罪。这个当然,你一个在家的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这个权力,这是国王的罪了。那么,第八,造「五无间」罪那就是不分那一个了,造了之后都是犯菩萨戒的根本罪。「九、谤无业果」,那是同的,国王自己、其他的人也是一样。这前面的五六七八九这五条,就是主要是对国王说的。

  

  丙十、破坏村等

  复次善男子,大臣亦有五根本罪犯波罗夷,若有犯者,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永失一切天人之乐。何等为五?谓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则名犯初根本罪。

  那么,下边,在《虚空藏菩萨经》里边有五条是大臣的。大臣也有一定的权力,他也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他依靠王的势力,他统理他的地方,取佛法僧的东西,自己取,或者叫人家取,也是根本罪,这跟国王一样,所以说不重复了。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第二条,「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大臣亦有五根本罪,第一、三、四、五,同灌顶刹利王第一、二、三、四。)大臣统领他的国土依靠王的势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就是说破坏那些有老百姓住的地方,自己破坏,或者叫人家破坏,这是犯第二条根本罪。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破坏村等」,是第十条,那是大臣的,一般的人没有这个力量破坏,大臣他靠王的势力可以破坏。那么在海公上师的《讲录》里边他发挥一下,不但是人间的村邑聚落,乃至是鬼神村,一般就是说,我们这个树林、有大树都有鬼神住的,五年以上的树一般都有鬼神居住,那么你破坏那些树林也是等于说破坏了鬼神的村邑聚落,也是算根本罪,因为破坏村邑聚落都是伤命的事情。这是大臣的第二条,因为前面国王没有了,这里就摆了第十条。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亦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第三犯根本罪。

  大臣的第三条,他靠王的势力毁谤正法,也是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自己毁谤,也叫人不要修不要学。这一个也跟国王一样,这一条不重复,也摆在前边。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若见有人,以如来故,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持戒毁戒有戒无戒,脱其袈裟,逼令还俗,或加杖捶,或复系缚,或截手足,乃至断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恶。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第四条,大臣的罪,他靠了王的势力,看见有人依如来故,就是在如来的教下,「剃除须髪,身被法服」,穿了出家衣服,不管他是持戒的毁戒的或者是有戒无戒的,凭他的势力不准他穿袈裟,「脱其袈裟,逼令还俗」,逼他还俗的,甚至于打缚,关起来断命的,这样子的也是一条根本罪。前面国王也有,所以这一条不重复。

  

  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作五逆罪。何等为五?一者杀母,二者害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无间罪,若犯一者,是则名为犯根本罪。是名第五犯根本罪。

  善男子,是名大臣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

  大臣的第五条,也是造五无间罪,依止国王的力量,作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随做一个,是根本罪。所以这一条也不重复。

  这里把国王的、大臣的十条罪合拢来,六条,就是说,从第五条盗三宝物,第六谤三乘,第七夺衣反俗,第八五无间,第九谤无业果诸邪见,第十破坏村等,那就是对国王大臣的十条把它浓缩到六条。下边从十一条开始到十八条是属于对初发心菩萨犯的根本罪。

  我们先对照海公上师的注解看有没有补充的。

  

  《讲录》:5.取三宝物,或教人取。6.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及无上佛乘。今日五、六两病最深。7.夺僧侣衣,迫使返俗。8.作五逆罪,一者杀母,二者杀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若犯其一,即名根本。9.谤无因果,不畏未来,造十恶业,不畏未来受报。10.破坏村邑,伤众多命。此戒国王、大臣,欲其慈心不杀。又五年以上之树,有鬼神村。

  第五条,「取三宝物,或教人取。」自取、教人取。第六条,「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及无上佛乘。」都在里边,一样的。第七条,「夺僧侣衣,迫使返俗」,就是夺衣反俗,一样的。第八条,「作五逆罪,一者杀母、二者杀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随犯其一,是名根本」,一样的。第九条,「谤无因果,不畏未来,造十恶业,不畏未来受报」,这个都是根据《虚空藏经》来的,一模一样,内容一样的。第十条,「破坏村邑,伤众多命。此戒国王、大臣,欲其慈心不杀。又五年以上之树,有鬼神村。」国王大臣有势力了,他破坏那些村邑国土,假使打仗的时候,屠城等等都是这一类的。那么,这当然是犯菩萨戒的根本罪,因为是杀害众生的。这里海公上师加了一点,五年以上的树有鬼神村,如果破坏了鬼神村,当然不是人的聚落,但也有罪,也属于这个罪的范围,当然不能说一定是根本罪了,这个不敢说,但也是属于这个罪的范围之内的。所以,鬼神村也不能随便破坏。

  下边开始关于初发心菩萨的事情。初发心菩萨有八条根本罪。我们根据《虚空藏菩萨经》念一下,然后再对照我们这里的,因为这里有一些是有一点不同的,我们看下去就知道。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何等为八?

  十一妄说空 十二退他菩提十三谤别戒 十四毁谤声闻缘觉乘 十五嫉毁妄慢过人说

  十六贪利衒卖言自得 十七恃力夺取禅给诵 十八退菩提等廿五心 如是十八根本罪

  

  丙十一、妄说空

  谓彼菩萨宿业因缘生五浊世,有馀善根近善知识,归趣甚深大乘之法,发无上心,智慧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根本重罪。

  《讲录》:

  11.于诸愚人浅慧者前,解说读诵甚深空法,不当其机,是人闻已,惊疑怖畏,便退成佛无上道心。

  先看第一条,初发心菩萨的第一条「妄说空」。它说这个初发心菩萨因为过去的因缘生在五浊恶世,他有善根能够亲近善知识,归敬大乘,发无上的心,但是他的智慧不厚,智慧很小,他「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第一根本重罪。」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些菩萨生在五浊恶世,这个时候的人根基很差,他总算过去有些善根,能够亲近善知识,也归向大乘,也发了菩提心,也受了菩萨戒。但是他的智慧很小,他从其他的善知识里边听到一些甚深空性的法,他听了之后就受持读诵,自己受持读诵之后,又给一些没有智慧的、愚痴的人去讲,那么这些人听了空性的东西他不能理解,产生恐惧,什么修了半天都是空的,他害怕,他对菩提心就退掉了,宁愿修个声闻乘去了。那么你把人家的菩提心退了,这个菩萨有罪了,这是第一条根本,就是妄说空。

  妄说空是什么呢?就是不是那个机,他不能理解甚深空性法的人,你不要给他乱说空,你说了之后,人家害怕、退道心,那自己就是犯根本罪了。人家是退道心了,自己讲的人也犯了菩萨戒的根本罪。所以说,说法要当机。甚深空性的法如此,密法更不要乱说。你说了密法之后,人家诽谤之后,你自己犯什么罪也可想而知了,把人家也诽谤了密乘法,也是金刚地狱的罪人了,所以说,这都是两败俱伤的事情,千万不要做。那就是说法要对机,不是那个机就不要说。密法,有的人说是保密,保密是保密了,但要看是什么机?是那个真的机,是密器,是能够接受密法的根器的人,要说,他什么地位就说什么法,高层次的说高级的法,低的说低的法,应当说。但是不是那个根器的人就不能说,一说的话,对方产生了毁谤的话,自己也犯戒,对方也堕落,这是有罪的。那么,妄说空,甚深的空性的法也不能随便说,要对机而说。这是一条。

  

  丙十二、退他菩提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能乐于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罗蜜,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早发声闻辟支…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