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践靠眼耳鼻舌身体这五个官观察的客观现象。第一眼睛,观察的是不是绝对正确?这个,深的我们不说,一切法执实的性,没有自性,你看起来都有自性的,那这个根本就错了;再一个,我们眼睛看的是光波,红内紫外的光都看不到,只看到这么一段一段的光波,你能说你这个是真理吗?耳朵也是一样的,听到的声波的频率,高的你也听不到,低的也听不到,只听到那么一段一段,鼻子闻到、身子碰到的,都是有局限性的,不会是绝对真理的。一样的一条河,鬼看起来是脓血,人看到是水,天人看起来是琉璃,那就是客观的东西在各人的意识里边反映是不一样,你怎么说这个客观的科学是绝对正确的呢?何况你还有一个执实在的执着在里边,一切法本来是如幻如化没有自性的,你说都是有自性的,凡夫哪个说东西没有自性的?都有自性的。这些东西执在哪里,都是错误的因素。所以说以世间的眼光看问题都有错误,都有诳——欺骗性。
我们在汽车上或者火车上,车开的时候就看到树往后倒;一个云,风吹的时候就看到月亮在跑。这都是欺骗眼睛的东西。一根筷子放在玻璃杯里边,倒一杯水,就看到筷子是断掉的、弯曲的,这都是眼睛骗人的问题。所以说我们以世间的知识看问题,得的结论就是“虚幻构画”,不真实的。
如何才是真实的话?因为佛是超脱这个世间虚幻理想的,那么这是“真语”。
第二“实语”:“依戒定慧学,此行堕染污,此行得清净,如言行不虚,是名为实语。”这个实语就是说依戒定慧来修,这个样子修行——这样子的行动要堕染污的、这样子的行为是能够得到清净的,这个佛如实的跟你说了,一点也不错、不虚的,这叫实语。就是说我们修行依戒律而修,决定会能够证果证道,能够得到什么果,某一个中间什么站口、什么里程碑,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这样子做,会得到什么成效;反过来,你烦恼起业造恶,又会得到什么果?地狱、饿鬼、畜生!讲得一点也不错,“实语”。
“现量第一义,真谛十如等,如来随自语,是名为如语。”
这是胜义谛、第一义谛,依现量得到的。我们以比度得到的是比量,当下直观得到的叫现量。这个现量是佛的现量,不是我们五官的现量,五官的也是现量,这个现量是假现量,真正的现量是佛的智慧,无分别智得的现量,这个现量得到的呢,一切法的空性,就是第一义谛,真谛十如。这些都是佛亲自证到的,随自己所证到的说的,所以叫如语,如佛亲自所证到而说的——“如语”,这是第三个语——“如语”。
第四个,“世尊见言见,知闻言知闻,现实有不虚,是名不诳语”,看到的就说看到,没有看到就说没有看到,听到就说听到,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没有不实的话,叫“不诳语”,没有欺骗性的。诳语就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明明是心里知道的这个,却说那个,这就是虚诳语。这是“不诳语”。
“教海广无边,自语不相违,四十九年说,初中后一贯,大哉十力尊,无说说种种,契机施悉檀,三藏语一致,是名不异语。”
第五是“不异语”,五语的最后一个“不异语”。佛说的法广无边,我们单是看看大藏经,就看得吓人,那么大一堆都是佛说的法。这还是说了一点点,没有说的跟大海水一样,佛说了的才跟牛迹水那么多。那么佛说的教法是多得无边的多,但是这些无边的教法,没有一句话自语相违的,都没有违背的,都是一个,体系一贯的。“四十九年说”,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初中后一贯”,都是没有矛盾的。但是有的人,我们看看,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赞叹出离,一会儿诃责小乘,好象是矛盾的。这个就是要看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了,对那些才发心的人,他贪着五欲的,当然说出离、清净了,他才能进道;对那些执着声闻自利的,他以此为满足了,当然诃责他了,你但求自利,利众生的事还没有做到,成佛的广大利益你还没有得到,不能以此为足。那就是看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人说什么话,话里边好象是不一样,实际上目的是一个,最后都是达到成佛度众生的最高目的,所以是一贯的。但是你如果不会看经,就看得来矛盾百出。
我记得以前一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一个欧洲人写的,什么人我记不起了,他说,佛的经说那么多,他研究下来是个大杂烩,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没有体系、没有中心思想的。——那是他自己愚痴,看不出来。我们旁的不要说,三藏十二部我们把它摄持起来作一个宗派,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把宗大师的《广论》看一看,基本上不会再生这个邪见了,说“佛的话是东说西说,好象不成体系的,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前后是矛盾的”,不会说了。因为宗大师的《广论》里边基本上把一个原则性讲出来了,为什么这时这么说,为什么那个时候又那么说,都基本上讲了,这本《广论》如果学通的话,这个问题基本上解决。
佛说的法,四十九年说法,初中后是一贯的。这“一贯”看出来了,你才是把佛的中心思想得到了,如果你看的佛经是东说西说、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的话,你根本没有体会,佛说法的密意,根本没有得到,就是执在文字上看问题。那么这个很不容易啊!说了那么多的法,都是一贯的,这伟大得很,“大哉十力尊!”“十力尊”就是佛,佛有十个力,佛的十八不共法里边,我们在《俱舍》里讲过,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这个“十力尊”就是指佛。
(12A)佛是伟大得不得了,他“无说说种种”,一切法本来无可所说,四十九年说无说。四十九年说无说有两个解释,本来一切法不可说,但是又说了很多,这是一个解释。另外一个解释是四十九年说了很多,但是还没有说的更多,这个是佛的法。这两个意思都没有问题,都可以讲。这里说的“无说说种种”,本来一切法不可说,都没有自性,都没有相,但是为了对机,就说了那么多的法,“无说”,无可说中又说了很多。
“契机施悉檀”,因为对机,佛就说了四个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这四个悉檀一般人都知道了,我们以后黑板抄一抄也可以,今天时间快到了,我们就不打开讲了)。他之所以“无说”之中说种种,主要是为适合各人的机,用四种悉檀来说,所以说了很多。而说了那么多呢,“三藏语一致”。经、律、论三藏,我们把佛说的话分成三藏。论,不一定是菩萨说的,佛自己说论——阿毗达磨也有的,那么律当然是佛亲自说的了。经律论三藏那么多,又分三大体系——经律论三个,但“语”都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这是“不异语”,就是一点矛盾也没有,前后不矛盾,中间也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这就是讲佛的“五语”。“佛子应学佛”,我们说话,先来个最高的标准给你看,我们应该要学佛一样。“五语心常念”,这佛的五语心里一定要常常记住,就是我们说话的标准要学佛一样说五语。那么有些我们可以学了,有些我们还学不到,学不到,发愿,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学,要朝这个方向修,将来能够做到。真正做到不妄语,是要妄语戒守得最好,最高的标准就是佛的五语,那成佛的时候才最圆满。我们经常说的,一切戒真正绝对圆满的是成佛。我们都在学,所以叫学处,都在学,粗的先学,细的慢慢学,最后完全圆满了,成佛的。
那么我们现在讲“妄语戒”,今天就介绍了佛的五语。我们做佛子的,应当要学佛一样,把五语经常要放在心上,常常念。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讲
昨天讲到“五语”,五语里边,这个也是《金刚经》里就有,那么这里就是讲《金刚经》了,“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我们说佛的“五语”。昨天因为时间到了,“契机施悉檀”没有打开讲。
“契机”,我们看到佛说的法好象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小,一会儿说大,一会儿说世间法,一会儿说出世法,好象是不一样,实际上都是对机而说,总的原则是一个,就是引他入佛的知见。 42《法华经》说的三乘会归一乘,把佛的密意都说出来了。那么中间我们说一些善巧方便就是对机而说法了。
“四悉檀”也是对机的,也是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做法布施。“世界悉檀”,根据世间上所欢喜的事情,顺了世间上而说,这是最初机的,根机最浅的那些,他世间知见很深,你说得太高了他接受不了。他世间上欢喜那一套东西,你顺着他说,但是不违背原则的,不是说你要吃喝玩乐,“哎!吃喝玩乐好”,不是那回事。顺了世间的一些意乐心,次第而说法,使他产生欢喜心——“世界悉檀”。
“为人悉檀”就是观根机了,你是大根的跟你说大法,小根的说小法,浅根的跟你说浅法,深根的说深法,说的各种法不一样,使他增加信心、增长善根。
“对治悉檀”就是说,你是贪心大的跟你说不净观;你是我执大的叫你修界分别观;你是瞋心多的叫你修慈悲观,等等,“对治悉檀”。
“第一义悉檀”就是说把佛的真正的道理告诉他,这是对善根比较成熟的众生,就是佛的真实的意思告诉他,不是权说,是实在的、了义的说法了,不是不了义的。前面是方便善巧,各式各样的方便,这个是真正了义的东西拿出来了,“第一义悉檀”。
这四种悉檀,当然说的方式不同,但是总的是一致的,这是“不异语”。
“佛子应学佛,五语心常念。”我们是佛的儿子,就是继承佛家业的,是佛的子了,“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我们是从佛的口生的,从法化生的,那就是听到佛的教而依法修行,佛子应当学佛了。我们说要承担佛的家业,你不学佛怎么承担呢?要跟佛一样,所以要学佛。要学佛那就是说话的时候就要跟佛的话一样,“五语心常念”,心里经常要记住佛说的话是这五种样子的话,那我们说话也是要这么五种的说法…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