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0,有见如须弥,你执有,很多很多有的见跟须弥山那么大,你因为执有不能出生死,但是,执有知道因果,害怕恶道,你还会造善,人天福报还能得到。如果你执空的话,一切法都是空,持戒也是空,犯戒也是空,涅槃也是空,生死也是空,都是空的,地狱是空,天堂也是空,都是空的,无所谓。那就糟糕了,那是恶取空。这个恶取空将来的果报是什么呢?就是恶趣,必堕恶趣,决定到恶趣去的空,这是断空,断空是最危险的。断空起了芥子那么大一点点,比执有的见跟须弥山那么大还不如。你说份量很轻嘛,只有芥子那么一颗,它有须弥山那么多,怎么还是它好啊?就是它好,他还能得到人天福报,你坏了因果之后必下地狱。我们学法就最怕堕到顽空、断空。断空进去之后呢,因果都破掉了。
我们讲这些公案,“野狐禅”就是这个东西,经常要讲的“野狐禅”:一个禅师在那里给人家讲经,人家问他:大彻大悟之后还有没有因果?他说:大彻大悟之后是不落因果了,得了空性之后因果管不住了。结果因为这句话说错了,他本来修持很好,就这一句话说错了,堕入野狐身,五百世不能超脱。后来这个地方又来了一个禅师,这个野狐很痛苦,这个禅师很有名,它就问他,说他以前说的大彻大悟之后不落因果,这个话到底对不对?禅师说:“怎么不落因果呢?不昧因果啊!大彻大悟之后因果还是丝毫不错的。”结, 果它开悟了之后,当下野狐身就脱了。他还是一个很讲修行的禅师,就是知见错了一点点,尚且不免要堕五百世的野狐,碰不到后来的那个禅师还脱不了身呢。那么如果你行持不如他的话,那不是畜生的问题,恐怕是地狱的问题了。41
“正真净不违,善符合法印”,我们的见要符合佛的三法印或者是实相印,三法印就是实相印: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空。无我当下就是空,那么一切法实相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从无常进入空、无我。实相也就是这个东西。一个东西三面观,不要把他拆成两个,以为实相印是大乘,无常空无我是小乘。这个,现在很多的法师已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无常跟三法印是一个不是两个,没有大小乘之分。宗大师也说了,大小乘证的空性是一样的,就是菩提心有没有、菩萨行修不修的问题。如果发起菩提心、修了菩萨行,你证了空性就是大乘的见道;如果你不发菩提心、只是出离心,你证了空性是二乘的见道。所以空性是一个,大小乘分别在菩提心、菩萨行。
那么我们说一切法,心里的观点都要符合法印的,你说这个话合不合佛的法印?不管你实相印也好,三法印也好,都要符合。反过来,不符合法印的就是邪见。般若是正真净,是正的。那么不符合般若的,不符合法印的——以般若的眼光看就是符合法印的,以般若的眼光去观察一切宇宙的事情,绝对符合法印的——那么假使不符合的就是邪见了。
我们现在经常说那个话,般若很深,我们把一部《菩提道次第广论》拿来,前面的很难,很难也好懂,后面止观章,尤其讲毗钵舍那,那实在不好懂。跑马山有句话“宁肯背石头,不愿学止观”,这个学止观比背石头还要恼火,还要难。法尊法师到西藏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始的人一大堆,人多得不得了,因为《菩提道次第》是学法的一个重要论典,宗大师的一个代表作,大家都要听。听到后来,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最后止观章讲完了,毕业了,一个——法尊法师(笑)。那就是说这个止观章不是好学的,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很多人都有,你去翻翻看,毗钵舍那那一章,眼花缭乱,不知所云,不好懂的。那么不好懂,你般若掌握不住,法印搞不清楚,怎么办?依戒!这个我们讲过,戒就是从般若里边流露出来的,依戒走,你不会错,不会违背般若。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的话,就会跟般若背道而驰的。所以一切魔都是破戒为先,他要你入邪见入魔道,把你戒先破掉,你不依戒了之后,你就脱离般若了,那就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你依戒的话,你还在般若的框框里边拉不走。所以说这个戒很重要,不要轻于事相,事相跟理是一致的。以理坏事,以事坏理,都是执一边去了。我们不要执一边,学法要学中道。
这是见和,见解大家要一样。这很难做到。我们说一个僧团里边得一个见解的很不容易,因为各人先入为主的见很多,要经过磨练,慢慢地才能达到一致。这个磨练还要自己下工夫,还要自己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可以吸取那些如法的见解。如果你自以为自己满足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对了,那好的东西你接受不进去了,那永远见和不了。我们说,不管你哪个派,佛教的最终标准就是中观见。我们说格鲁巴——黄教固然是以最高的应成派中观见地为正知正见,那么禅宗和国内的其他宗派也是要达到最高的中观见,天台宗也不离开中观。那就是两个门进去,空门进、有门进,总是最后达到的那个中道——中观,能达到这个,见就和了;如果达不到这个,要向这个方向趣入,大家谦虚,也可以保持和。如果你执自己的为对,人家的不对,好的也吸不进去,那见永远和不了。
那么怎么和不和?看也看出你是不是“正真净不违”的。你是符合法印的,这样就见和得起来;如果你对正真净两个合不拢,不符合,对法印也不符合,那和不了了。如果你和的话,决定是一个见,不会第二个见的。
“利和如法分”,最后是利养的问题了。“如法分”,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假使我们说一件衣服,五个人分,绝对平均主义——把它剪开来,一人一块,这是糟蹋施主财物!该怎么分呢?一件的话从上座分起,先给上座,以后来了,第二上座第三上座一个一个挨下去,不能说“裁了五块,大家一人一块”,这个是不对的。如法的分,不能凭我们自己的想象来分。
“羯磨事不背”,要作羯磨的时候,不要违背事相——就是事情不要违背。
“僧利不回己,六法以相亲。”僧团的利养不要拿到自己来,我们比丘戒就有一条,犯戒的!僧团的利养你不要转到自己身上来。是供僧的就供僧的,你不能说自己拿去了,也不能说这个人想供僧,你说:“哎呀!供僧有什么大利益呢?你要供养如法修行的人才好,你供他一百个不如供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哪个是如法修行的?说了半天就是我,供养我好了,把人家——“对对对,我供养你的功德大”,好了,把这个本来供僧的钱供养你了。这个不对啊!你犯戒了!而且还有邪命在里边呢。
这个就是说讲杀戒的摄修最后是归入六和,有了六和,你瞋心都起不来了,你怎么还杀呢?所以僧团里边的标准依六和是我们要求做到的。我们这个僧团也开始要求大家做六和,知客师、纠察师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处理事情的时候都要依六和的标准来看;每一个人也要自己尽量做到六和,自己看看身和不和、口和不和,说起话两句话就抬杠子的,你口就不和,那你是六和没有做到,那就是自己有欠缺,要好好改。身不和、口不和还好办,那些意不和、见不和的更难改了。见跟意比起来,见更难改,见和了意才会和,见不和的话,意也和不了。这里边是有辩证关系的。
下面是妄语戒,妄语戒更长。
这四个“摄修心要”,要求大家都要背。这个不是说我讲了之后非要你背不可,好象是表示给你们一个压力,不是这回事。你们修行必需要的东西了。如果这些你修行做不到,你还修什么行呢?这是起码的要求了。你如果背也背不下来,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你说“我修行,如法而修行”,如什么法了?法都没有,你照什么修行?这个是最基本的东西,经常要把它忆念在心,才可以如法地做起来。你就是背下来也不一定做得到。说个老实话,你背得滚瓜烂熟的话,做起来是不是行呢?但是你不背的话你根本就不能做了,知都不知道你怎么做?所以说第一个要求是背,第二个要求是做,这两个是要连贯起来的。不是说背了就算数,也不是说不背就能做,不背做不到的,背了之后还要求你再进一步做。
乙四 妄语戒摄修
丙一 五 语
如来真实语 各各不诳异 离世间理想 忖度虚构画
是名为真语 依戒定慧学 此行堕染污 此行得清净
如言行不虚 是名为实语 现量第一义 真谛十如等
如来随自语 是名为如语 世尊见言见 知闻言知闻
现实有不虚 是名不诳语 教海广无边 自语不相违
四十九年说 初中后一贯 大哉十力尊 无说说种种
契机施悉檀 三藏语一致 是名不异语 佛子应学佛
五语心常念 说必引义利 慰问身安适 顺缘吉祥愿
逢兴盛庆悦 赞施问戒定 放逸者谏诲 念无常精进
于学修有疑 决择开正知 邪倒恶见生 方便使入正
说制戒缘起 犯戒引还净 说法依法印 圆满据三支
不作无稽语 传语街巷论 若初修行人 说断障盖等
加行前方便 若心已调柔 说谛理相应 愚者说更殷
这是“妄语戒摄修”。妄语戒摄修更长了一点,但这都是重要的东西,也不见得很长。妄语,——先来个标准,佛的五语先告诉你,你照佛的五语做,那绝对没有妄语的。
“如来真实语,各各不诳异,离世间理想,忖度虚构画,是名为真语。”
先说佛的五语之一,第一个“真语”,如来的话是真真实实的话,真真实实的话主要是超出世间上的那些虚妄分别、忖度构画。世间上都是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想了半天自以为了不得,自以为是非常科学非常合理,结果呢?都是世间的知识,跟实际上是不符合的。科学里边有很多事情现在证明是不一定正确,某一时候执着得非常之严格,一定是非此不可,但是后来更新的科学出来了,就感到前面里边不是那么死板板的。这些东西我们学科学的人都知道,世间的思想都不一定是那么正确的。
我们为什么说世间的思想不正确呢?因为世间的观察,一般说都是根据实践来的,理论是从实践里提取出来的,…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