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50

  ..續本文上一頁0,有見如須彌,你執有,很多很多有的見跟須彌山那麼大,你因爲執有不能出生死,但是,執有知道因果,害怕惡道,你還會造善,人天福報還能得到。如果你執空的話,一切法都是空,持戒也是空,犯戒也是空,涅槃也是空,生死也是空,都是空的,地獄是空,天堂也是空,都是空的,無所謂。那就糟糕了,那是惡取空。這個惡取空將來的果報是什麼呢?就是惡趣,必墮惡趣,決定到惡趣去的空,這是斷空,斷空是最危險的。斷空起了芥子那麼大一點點,比執有的見跟須彌山那麼大還不如。你說份量很輕嘛,只有芥子那麼一顆,它有須彌山那麼多,怎麼還是它好啊?就是它好,他還能得到人天福報,你壞了因果之後必下地獄。我們學法就最怕墮到頑空、斷空。斷空進去之後呢,因果都破掉了。

  我們講這些公案,“野狐禅”就是這個東西,經常要講的“野狐禅”:一個禅師在那裏給人家講經,人家問他:大徹大悟之後還有沒有因果?他說:大徹大悟之後是不落因果了,得了空性之後因果管不住了。結果因爲這句話說錯了,他本來修持很好,就這一句話說錯了,墮入野狐身,五百世不能超脫。後來這個地方又來了一個禅師,這個野狐很痛苦,這個禅師很有名,它就問他,說他以前說的大徹大悟之後不落因果,這個話到底對不對?禅師說:“怎麼不落因果呢?不昧因果啊!大徹大悟之後因果還是絲毫不錯的。”結, 果它開悟了之後,當下野狐身就脫了。他還是一個很講修行的禅師,就是知見錯了一點點,尚且不免要墮五百世的野狐,碰不到後來的那個禅師還脫不了身呢。那麼如果你行持不如他的話,那不是畜生的問題,恐怕是地獄的問題了。41

  “正真淨不違,善符合法印”,我們的見要符合佛的叁法印或者是實相印,叁法印就是實相印: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空。無我當下就是空,那麼一切法實相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從無常進入空、無我。實相也就是這個東西。一個東西叁面觀,不要把他拆成兩個,以爲實相印是大乘,無常空無我是小乘。這個,現在很多的法師已經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了,無常跟叁法印是一個不是兩個,沒有大小乘之分。宗大師也說了,大小乘證的空性是一樣的,就是菩提心有沒有、菩薩行修不修的問題。如果發起菩提心、修了菩薩行,你證了空性就是大乘的見道;如果你不發菩提心、只是出離心,你證了空性是二乘的見道。所以空性是一個,大小乘分別在菩提心、菩薩行。

  那麼我們說一切法,心裏的觀點都要符合法印的,你說這個話合不合佛的法印?不管你實相印也好,叁法印也好,都要符合。反過來,不符合法印的就是邪見。般若是正真淨,是正的。那麼不符合般若的,不符合法印的——以般若的眼光看就是符合法印的,以般若的眼光去觀察一切宇宙的事情,絕對符合法印的——那麼假使不符合的就是邪見了。

  我們現在經常說那個話,般若很深,我們把一部《菩提道次第廣論》拿來,前面的很難,很難也好懂,後面止觀章,尤其講毗缽舍那,那實在不好懂。跑馬山有句話“甯肯背石頭,不願學止觀”,這個學止觀比背石頭還要惱火,還要難。法尊法師到西藏學《菩提道次第廣論》,開始的人一大堆,人多得不得了,因爲《菩提道次第》是學法的一個重要論典,宗大師的一個代表作,大家都要聽。聽到後來,越來越少、越來越少,最後止觀章講完了,畢業了,一個——法尊法師(笑)。那就是說這個止觀章不是好學的,我們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很多人都有,你去翻翻看,毗缽舍那那一章,眼花缭亂,不知所雲,不好懂的。那麼不好懂,你般若掌握不住,法印搞不清楚,怎麼辦?依戒!這個我們講過,戒就是從般若裏邊流露出來的,依戒走,你不會錯,不會違背般若。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的話,就會跟般若背道而馳的。所以一切魔都是破戒爲先,他要你入邪見入魔道,把你戒先破掉,你不依戒了之後,你就脫離般若了,那就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你依戒的話,你還在般若的框框裏邊拉不走。所以說這個戒很重要,不要輕于事相,事相跟理是一致的。以理壞事,以事壞理,都是執一邊去了。我們不要執一邊,學法要學中道。

  這是見和,見解大家要一樣。這很難做到。我們說一個僧團裏邊得一個見解的很不容易,因爲各人先入爲主的見很多,要經過磨練,慢慢地才能達到一致。這個磨練還要自己下工夫,還要自己謙虛,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可以吸取那些如法的見解。如果你自以爲自己滿足了,自以爲自己什麼都對了,那好的東西你接受不進去了,那永遠見和不了。我們說,不管你哪個派,佛教的最終標准就是中觀見。我們說格魯巴——黃教固然是以最高的應成派中觀見地爲正知正見,那麼禅宗和國內的其他宗派也是要達到最高的中觀見,天臺宗也不離開中觀。那就是兩個門進去,空門進、有門進,總是最後達到的那個中道——中觀,能達到這個,見就和了;如果達不到這個,要向這個方向趣入,大家謙虛,也可以保持和。如果你執自己的爲對,人家的不對,好的也吸不進去,那見永遠和不了。

  那麼怎麼和不和?看也看出你是不是“正真淨不違”的。你是符合法印的,這樣就見和得起來;如果你對正真淨兩個合不攏,不符合,對法印也不符合,那和不了了。如果你和的話,決定是一個見,不會第二個見的。

  “利和如法分”,最後是利養的問題了。“如法分”,不是絕對平均主義。假使我們說一件衣服,五個人分,絕對平均主義——把它剪開來,一人一塊,這是糟蹋施主財物!該怎麼分呢?一件的話從上座分起,先給上座,以後來了,第二上座第叁上座一個一個挨下去,不能說“裁了五塊,大家一人一塊”,這個是不對的。如法的分,不能憑我們自己的想象來分。

  “羯磨事不背”,要作羯磨的時候,不要違背事相——就是事情不要違背。

  “僧利不回己,六法以相親。”僧團的利養不要拿到自己來,我們比丘戒就有一條,犯戒的!僧團的利養你不要轉到自己身上來。是供僧的就供僧的,你不能說自己拿去了,也不能說這個人想供僧,你說:“哎呀!供僧有什麼大利益呢?你要供養如法修行的人才好,你供他一百個不如供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哪個是如法修行的?說了半天就是我,供養我好了,把人家——“對對對,我供養你的功德大”,好了,把這個本來供僧的錢供養你了。這個不對啊!你犯戒了!而且還有邪命在裏邊呢。

  這個就是說講殺戒的攝修最後是歸入六和,有了六和,你瞋心都起不來了,你怎麼還殺呢?所以僧團裏邊的標准依六和是我們要求做到的。我們這個僧團也開始要求大家做六和,知客師、糾察師都要注意這個問題,處理事情的時候都要依六和的標准來看;每一個人也要自己盡量做到六和,自己看看身和不和、口和不和,說起話兩句話就擡杠子的,你口就不和,那你是六和沒有做到,那就是自己有欠缺,要好好改。身不和、口不和還好辦,那些意不和、見不和的更難改了。見跟意比起來,見更難改,見和了意才會和,見不和的話,意也和不了。這裏邊是有辯證關系的。

  下面是妄語戒,妄語戒更長。

  這四個“攝修心要”,要求大家都要背。這個不是說我講了之後非要你背不可,好象是表示給你們一個壓力,不是這回事。你們修行必需要的東西了。如果這些你修行做不到,你還修什麼行呢?這是起碼的要求了。你如果背也背不下來,什麼東西也不知道,你說“我修行,如法而修行”,如什麼法了?法都沒有,你照什麼修行?這個是最基本的東西,經常要把它憶念在心,才可以如法地做起來。你就是背下來也不一定做得到。說個老實話,你背得滾瓜爛熟的話,做起來是不是行呢?但是你不背的話你根本就不能做了,知都不知道你怎麼做?所以說第一個要求是背,第二個要求是做,這兩個是要連貫起來的。不是說背了就算數,也不是說不背就能做,不背做不到的,背了之後還要求你再進一步做。

  乙四 妄語戒攝修

  丙一 五 語

  如來真實語  各各不诳異  離世間理想  忖度虛構畫

  是名爲真語  依戒定慧學  此行墮染汙  此行得清淨

  如言行不虛  是名爲實語  現量第一義  真谛十如等

  如來隨自語  是名爲如語  世尊見言見  知聞言知聞

  現實有不虛  是名不诳語  教海廣無邊  自語不相違

  四十九年說  初中後一貫  大哉十力尊  無說說種種

  契機施悉檀  叁藏語一致  是名不異語  佛子應學佛

  五語心常念  說必引義利  慰問身安適  順緣吉祥願

  逢興盛慶悅  贊施問戒定  放逸者谏誨  念無常精進

  于學修有疑  決擇開正知  邪倒惡見生  方便使入正

  說製戒緣起  犯戒引還淨  說法依法印  圓滿據叁支

  不作無稽語  傳語街巷論  若初修行人  說斷障蓋等

  加行前方便  若心已調柔  說谛理相應  愚者說更殷

  這是“妄語戒攝修”。妄語戒攝修更長了一點,但這都是重要的東西,也不見得很長。妄語,——先來個標准,佛的五語先告訴你,你照佛的五語做,那絕對沒有妄語的。

  “如來真實語,各各不诳異,離世間理想,忖度虛構畫,是名爲真語。”

  先說佛的五語之一,第一個“真語”,如來的話是真真實實的話,真真實實的話主要是超出世間上的那些虛妄分別、忖度構畫。世間上都是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想了半天自以爲了不得,自以爲是非常科學非常合理,結果呢?都是世間的知識,跟實際上是不符合的。科學裏邊有很多事情現在證明是不一定正確,某一時候執著得非常之嚴格,一定是非此不可,但是後來更新的科學出來了,就感到前面裏邊不是那麼死板板的。這些東西我們學科學的人都知道,世間的思想都不一定是那麼正確的。

  我們爲什麼說世間的思想不正確呢?因爲世間的觀察,一般說都是根據實踐來的,理論是從實踐裏提取出來的,…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