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49

  ..续本文上一页下座可以以老师的口吻教,下座教上座不能以老师的口吻教,这个都是要恭敬上座。“犯罪互悔忏”,犯了罪之后也是互相忏悔。“不作口四恶”,口的四恶——妄语、绮语、恶口、离间不要做,“骂訾等离间”,口四恶就是骂、恶口、离间,“等”就是包括其他的妄语、绮语,这些口恶不要做。

  这些条件就是口和的具体表现,无诤言,第一个“口和无诤言”,不要诤。我们佛教里边就是不要搞那些,世间法一样,吵架、诤。口和就是说有道理讲道理好了,不要争吵,一切事情都可以合理地解决。你自己两个人说不清楚的话,可以到上座那里或者领导那里解决这些问题,不要自己在下边吵起来,那个东西不好看。人家一看这个僧团跟在家的差不多,没有什么可贵的,还供养你干啥呢?“我们在家的也不过如此,甚至有的家里还比较和睦一些,没有什么吵的,你们僧团里边跑进去吵了闹了,甚至于打架的话,那供养你干啥了?我们自己的东西,辛辛苦苦赚来的工资,我不吃不用给你用,你去打架去,哪个给你?”这个,不愿意了。

  “意和同僧事,谦卑心慈愍,不固执己意,不违逆众心。”这是身口意要和。身和、口和是表现在事相上的,“意和”就是内心的了。身口的表现也是内心的外边表现出来了,那么主要还是要意和,意和,身口皆和;意不和的话,身口是和不下来的。你跟他有冤的,一句话,你说得很轻,但是你心里有一个意思,他听了很重,明明无意的,他也会听了以为你在骂他,骂到你吵起来了。意不和的话,身口也不容易和。所以说意和,身口自然能够和。本来你跟他很要好的,一句话说错了,或者说重了一点,他也不会生气的;如果你本来就有讥嫌的,无意中你说一句话,本来不是说他,他听了就发脾气,这因为心里有一个疙瘩在里边。

  “意和”是怎样呢?“同僧事”,我们同是为僧众办事情。常住里边,既不是为你,也不是为我,都是为了僧团。那你吵什么呢?都是为了僧团的利益,正法久住,共同为僧团办事情了。

  “谦卑心慈愍”,自己办事的时候不要我慢,一切都是要谦虚为上。我们中国人,“满遭损,谦受益”,古代已经就有这句话,你一憍慢的话,决定要遭损害的,就是要倒楣的。谦虚就受益,谦虚的人,不会倒楣,他可以得到益处。一个碗,如果不满的,你甘露水加进去,它就接受,得益;如果满满的就加不进去了。我们学法也一样的,你肚子里把你过去的一套成见装得满满的,那你再好的甘露进不来了,一点也听不进去,听了半天或者是修了五年、六年,原来一碗满的自私自利的不正之见还是那么个样子,干净的东西加不进去了。一定要谦虚一点,把这些成见扫除,然后才能接受正法。这个《菩提道次第》一开始讲听闻正法的时候,固然讲经的人——依止的善知识要十个功德,而接受法的这个弟子也要成就法器,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要排斥自己的成见。你如果把自己的成见执着不放的话,你学什么呢?你跑来学什么东西呢?你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你不要学了嘛!你已经是无师智得到了,你不要学了,你成佛去好了。佛是无师智,你假使有无师智嘛,你成佛好了,你学什么呢?不要学了!

  “谦卑心慈愍”,心里要“慈愍”,一切诤论、不和都是不慈愍,那么你心里边慈愍的话,就能够避免很多不和的事情。

  “不固执己意,不违逆众心”,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对的,“这个非要照我的办不可!”大家的想法有的时候即使不对,也不要说“你们不对,你们全都错了,要听我的才对”。海公上师讲到这里的时候经常举这个比喻:假使一个殿上(那是我们清凉桥的那个殿了),有的人要把一个桌子抬进来。那么当然,从正门抬进来是很好了,门又大、进来进门又容易,一直抬进来,中间摆起来,供桌上去就可以摆上去了。你固然这么想,但是抬桌子那些人,假使五六个人抬,你一个,一共六个人,五个人都说要旁边进去好,那你一个人“正门好,旁边不对……”,怎么怎么,吵起来了,五个人,他人多,吵了你也不便宜,大吵一顿也没有用。那么你就是,他们愿意旁边进去也可以嘛,就旁边进去好了,一样抬到中间摆起来,不过多费点力。他们愿意这么做就让他做好了,何必吵呢?大家和和气气把事情做好就对了。即使你是对了,他们的想法好象走了些弯路,只要把事情搞好,那么他们的思想搞不通,你就让他们,不要跟他们吵起来。所以这一点我们很不容易做到,总是以为自己对,人家不对,当场就开骂,批评起来了,那这些又不和了。所以你们要把这些东西记在心里,存念在心,那很多的矛盾都可以避免掉了。所以不要自以为什么都是,一切都对的,即使人家有点错的,只要把事情搞好也由他去。你跟他辩论起来反而吵起来了,他也不安心搞了。你说他,他不抬了,“你抬得好,你一个人抬进去”,他们走掉了你怎么抬?一个人抬不动。

  (11B)这是“意和”。那么“戒和”,那就是从根子、从进一层的法上来说了。身口意,世间上也可以做到一点;戒呢,就是特殊的了,佛法里边的东西。

  “戒和不杂冗,如法作羯磨,犯者如律治,不恃戒轻人”,戒上边要和。那么几个具体的表现在哪里?

  “不杂冗”,就是你持戒,不要“杂”,不要“冗”,就是说本来这个做到这里就够了,你偏偏要过分;“杂”就是不纯粹。那么你假使这样子持戒的话,表面上持戒,夹杂着私心杂念,私心杂念掺了进去,或者是过分的戒禁取,就是不需要这样做的,偏偏要这样子做。我们说戒里边并没有叫你不倒单,当然你得了禅定,修到一定、好高的地步,到这个水平可以不倒单了。但是你偏偏就是一开始就要不倒单。有时候并没有叫你打饿七,真正你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没工夫烧饭了,那就是为了修定什么的,可以饿两天。但是你现在没有到那时侯,你去打饿七,这个都是过分的一些,就不要做。

  “如法作羯磨”,作羯磨要如法,作羯磨不如法的话,容易产生斗诤。那么假使有犯了戒的,怎么办?“如律治”,根据律的规定如何对治。这个治就是处分,你犯了什么戒该怎么处分,假使犯了僧残该怎么处分,干了什么的该怎么处分,该舍的东西要舍掉。那就是要如法的治,不是乱治,并不是凭我的看法来惩罚人家,根据律的规定。

  “不恃戒轻人”。有的人自己能持几条戒,就看不起人家,“你看,我过午不食,我吃一顿,我不倒单,你们不行”。这样子弄的话,就我慢贡高。最后,第一是自己进不去了,不会进步了,已经高了、满了嘛,满了就进不去了;再一个就会增上慢,我慢生了之后就会产生很多的过失。

  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就是有一位,他持戒是比较精严,十分用功,而且很多人家做不到的做了,但是他就是凭这一点自己自恃。在这本书的《禅定品》后面有一个三十八恃,这是海公上师加进去的,不在原文里边的。三百零八页,三十八个恃。“恃”就是凭自己有某一地方殊胜的,就贡高我慢,这些都是对我们修行有害的。这是烦恼品里讲的,是属于烦恼的 38。他因为自己持戒,能够做到一些人所不能做的,人家也很多人凑合他、恭敬他,他就越抬越高,最后发展到怎么呢?在一次会供的时候跟海公上师两个公开地对抗,就是说海公上师……,因为他本来有这个成见,他说自己吃一顿,海公上师吃两顿;自己五台山亮膀子,他在五台山可以右臂露出来的,大风雪不怕,他年纪轻嘛,当然可以了,海公上师穿棉袄,他就看不起上师了。结果有一次就爆发出来,跟上师对抗起来了,最后下场很不好。“不恃戒轻人”,不要以自己持戒就看不起人家。

  这是戒和。最重要的是“见和”,见解一样的话,其他的东西都会和,见不一样的话,那是斗诤不可避免。

  “见和理同解,正真净不违。”“见和”,就是对这个道理,大家的看法是一样的,同样的观点。“正真净不违”,这个“正真净”,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可以做参考的一些东西,在《菩提道次第科颂》四十四页,讲般若里边 39。“般若谓正知,远离颠倒类”,什么叫“正真净”?什么叫“正”?就是正知。什么叫正知?远离颠倒。颠倒呢,“常乐我净”就是颠倒想,远离的,这叫正知。“般若者真见”,如实地见,“不观梦幻实”,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如梦幻泡影,你认为是实在的。我们讲中观就是讲这个。一切法本来是如幻地显现,没有自性,你执为实在的有的,有自性的,有实体的,那就是不真的见;反过来,能够知道它都是梦幻泡影,没有不变的自性的,那就是真见。“般若者纯净,我相尘垢离”,什么叫“净”?没有我,离开我的,把“我”这个尘垢去掉的就是净。所以说一般般若里边“正真净”就是这三个东西。远离四颠倒的是正;不观梦幻是实的,这是真;不掺我的,这是净。那么这个是般若的空,有这三个重要的方面。我们说正真净就是指这个东西。

  “正真净不违”,般若的空性、般若的知见不要违背。我们说般若的空性,正真净,固然是一切法的空性知道,但是并不是说一切法什么都没有了,成了一个断灭空,也不是那回事。因果还是如如不虚误的,我们《上师供》经常讲这个“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固然,一切法自性是空,但是因果缘起却是一分不差,不要说以空来遮掉缘起,也不要由缘起抹杀掉空,这是执两边了。我们要中道,就是说,既不是因为有如幻的缘起而忘了空性,又不是因为空性而抹杀了缘起,“缘起性空”两个东西就是二而一、一而二的,是一个东西两面观,从它的自性看它是没有自性的,是性空;因为它没有自性,因缘和合就有如幻的现象出现,就是缘起。这两个东西,不要把它拆开,执了一边,一个是执有,一个是执空,都是错误的。执空比执有还要厉害。

  我们汉地经常有这个话“宁起有见如须弥,不起空见如芥子”4…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