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48

  ..续本文上一页们是安慰安慰了:你活得短是上帝欢喜你,把你带到天上去了。实际上呢,就是说,过去的业报,虽然他其他地方改过了,已经作了人,也很聪明,但是因为杀过人的残余的等流果还在,作了人还是命很短。这个我们以前中国人也有,三国的周瑜那些,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但是活不长。

  “菩萨修忍辱,割截都无恨”,这是释迦牟尼佛修忍辱的时候,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怨恨,这是菩萨行、菩萨道最高的阶段。他割截身体,把你身体一块一块地割下来,——这个公案《金刚经》里有,就是歌利王有一次带了宫娥彩女到山上打猎去,后来歌利王打了猎之后疲倦了、疲劳了,就在山上找了一个地方,叫卫士把守好之后就休息一下,休息一下睡着了。那些宫娥彩女看到王睡着了,她们就去散步去了,看到有一个忍辱仙人坐在那里禅定,看得很稀奇。因为入定的样子看了使人肃然起敬,所以大家看到,很恭敬地看着他,那么大家看得稀奇了,人越围越多,越围越多。结果歌利王一醒来,发现身边侍侯的人一个也没有了。到处一找,看见她们拥一堆人看什么?在看那个仙人,忍辱仙人。他就心里大大地愤怒,他说:“你这个人是什么人,引诱我的宫娥彩女干什么?”仙人回答说他是修忍辱道的。“你修忍辱道?好的,我试试看。”一刀砍下去,把手给砍了下来,“你恨不恨?”“不恨。”再砍再砍,割截身体,一刀刀砍得一塌糊涂,都砍得来是一块一块的了,“恨不恨?”“不恨。”这是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上的公案。36 

  菩萨修忍辱,割截都没有恨,不但不恨,还说“将来我成道后第一个来度你”,那就是起悲心了。这样子忍,这个是我们的标准。假使我们还做不到的话,就要向他学习。当然我们的修行,空性还没有证到的话,这个是做不到,但这样子是我们学习的标准,我们应当树立这个榜样。

  “小儿瞋乳母,刹那地狱沦”,反过来,你不修忍辱的话——释迦牟尼佛修了忍辱道,很快就成佛了,那么你如果不修忍辱,有这么一个公案:一个小孩子,他的母亲抱在身上。他有乳母,要吃奶了,就交给他乳母抱去,小孩子就两只手伸过去,扑上去。那个乳母没有接好,小孩子就掉在地上摔死了。小孩子临死的时候就起了大大的瞋心,他说“这个乳母这么不当心,我扑过去她不接,不接就把自己摔下来摔死了”,对乳母起了极大的瞋心,“刹那地狱沦”,马上、当下就下地狱了。这个就是瞋心很厉害。因为这一念瞋心,他死了之后马上堕地狱。这就是你起瞋心的危害性。这个都对比的。菩萨修忍辱将来很快成佛道,而小儿瞋乳母,这点小事情,就是临终一念瞋心,马上就下地狱受苦。

  六和敬

  僧皆如来子  摄以六和敬

  一 身和堪共住  互礼拜问讯  或服劳让道  推坐而侍承

  分物不先美  上下如法亲

  二 口和无诤言  称德作赞叹  施恶语不报  有过辗转谏

  学问互相教  犯罪互悔忏  不作口四恶  骂訾等离间

  三 意和同僧事  谦卑心慈愍  不固执己意  不违逆众心

  四 戒和不杂冗  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  不恃戒轻人

  五 见和理同解  正真净不违  善符合法印  不堕邪见类

  六 利和如法分  羯磨事不背  僧利不回己  六法以相亲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下面就是说我们出家人该怎么样子避免起瞋心。不但不能起瞋心,还要积极地修六和敬,六和相亲,互相敬重。那么怎么“六和”?下边讲了。前面已经提过了,我们这里广讲。

  “身和堪共住,互礼拜问讯,或服劳让道,推坐而侍承,分物不先美,上下如法亲。”

  第一是“身和”。要在一个团体里互相地共住,一定要实行六和,没有六和就会有斗诤,有了斗诤就使人不安,惭愧者不安,那就不能使正法久住,那么所以说一定要和。“和”,第一个身要和。这个身和的具体条件表现在哪里呢?我们说一个团体里面共住的话,最起码的要求是身要和,那么身怎么和呢?“互礼拜问讯”,互相地恭敬,六和敬六和敬,互相地恭敬,要互相礼拜问讯。当然,礼拜,下座礼拜上座,上座回礼问个讯就可以了,也不是乱搞。你说上座向下座礼拜去了,那是颠倒了,佛法里面还是有一定的次第的了。“互礼拜问讯”,那是说上下一个礼拜、一个问讯,是这样子。

  “或服劳让道”,这是做下座的问题,下座看到上座要礼拜,或者你拿了东西问个讯,或者有的事情代劳。上座假使提温水瓶,早上打开水,你去给他提一下;他有什么事情,很重的你给拿一下;他有什么事情不方便,你给做一下,“服劳”;“让道”,他走来的时候,你把道让开,让他先走,不要跟他争。我们说这个狗不懂事,挡路狗,你跑过去了,它挡在你前面不动。你是要挡路的人,人家上座来了,你不动,走在前面把路挡倒,这个就是变狗了。人的理智都没有了,跟狗差不多了。那么这样子做,“让道”。

  下面,“推坐而侍承”。“推坐”,这个我们就说了,有好的座位要让给上座坐,自己不要来得早了,最好的位子我先坐下,这个是不知礼节,也是不恭敬、身不和的表现;“侍承”,有的事情帮他做。

  “分物不先美”,假使你是库房的执事,分东西不要把好的留到自己。今天居士假使说供养一批毛衣,让库房去分,库房拿到之后拼命挑,最好的一件藏起来我自己用,把其他的散给人家,——这个事不要做,分到哪里算哪里。我们经常说的,从上面分起,从上座分起。“那么上座占便宜,好吃的好穿的都给上座,那我要做上座”,你要做上座,你做嘛。你到哪一年你会做上座了,你现在是下座就是下座的待遇,不要起那个跟人家争的心,正是下座要享上座的待遇。你说总统的待遇,他拼命争取上去的,当然他的待遇好一些。你说“我现在也要跟总统一样”,跟他争起来了,那你不是要关起来了吗?你犯罪了。印光法师经常说的,一个凡夫、一个普通老百姓要跟国王争起来,皇帝的待遇我要有,皇帝的轿子我要坐,那你不杀头,哪个杀头?当然抓去杀掉了,那自己讨出来的。37所以说“分物不先美”,分东西的时候,不要把好东西分给自己,也不要把好的分给与自己要好的人。

  “上下如法亲”,上下如法地亲,就是上下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上下要如法地亲,根据佛规定的法,以这样子如法地互相地……,“亲”,就是关系融洽。佛教的僧团,从某个意义说也是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以法来治的,以僧团的法来治的,不是以感情来治的。家庭里面就是凭感情的,父母对孩子总有偏见,这个孩子欢喜一点,那个孩子不欢喜一点。如果家里一个独生子那没话说了,只有一个。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肯定会有偏差的,这个欢喜一点,那个就差一点,这个造成家庭里孩子的矛盾,那这个是因为世俗法,不可避免。僧团里面就不行了,要“如法亲”,要按照佛制定的制度来互相亲近,不能违法而亲。违法而亲就是世俗感情了。感情用事,没有原则性的。我们要以原则性的,一切不能是凭感情来做事情。

  这是“身和”。做到这些地方身就和,可以“堪共住”。我们下面的《共住规约》,基本上都是身和口和的事情。打架骂架的不能共住,出院;什么什么的要出院。这都是身不和。人家上殿过堂,你怎么偷懒睡觉?时日久了,屡教不改,出院!这个下边写了很多,自己看去,在客堂里有。那就是身口不和的表现——太不和了,那就不能共住了;不能共住就出院,迁单!那个话了。以前妙果寺有一个和尚,他发起脾气来说:“统统地迁单!你这批东西都是坏家伙。”那当然脾气不要那么大。但是我们说,真正你做得太不和,那就是要迁单了。

  “口和无诤言,称德作赞叹,施恶语不报,有过展转谏,学问互相教,犯罪互悔忏,不作口四恶,骂訾等离间。”“口和”,具体表现在下面:

  第一,要“称德作赞叹”,要称赞人家的功德。我们“自赞毁他”不能做的,赞叹人家的功德那是要做的,那就是谦虚了。一般人他总是我慢贡高,“我怎么怎么怎么”,碰到人就说自己怎么了不得,“我不倒单,我吃一顿,我一天磕大头五千,我怎么怎么,我做事情都比人家好,我做事情都是从来不贪污,怎么怎么……”,说了很多,总是我我我,一百个我。都是我好,我功德大,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这里要反过来,要赞叹人家的,人家的功德要说,自己的功德不要说。“自赞毁他”是犯菩萨戒,那么赞人家,自己的功德隐藏起来,这是要做到的。“称德作赞叹”,赞叹人家的功德,赞叹他,这样子鼓励人家作好事,这是好事情。人家有功德你表扬他,人家做了好事赞叹他,那么人家就感到:“噢!做了功德,有功德大家会恭敬的,作了好事大家赞叹的。”他做了一个再做一个,再一个……,越做越多。如果他做了功德,你骂他一顿,他不干了:“我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好事情,还骂一顿,不干了,再也不干了。”所以这对僧团是不利的,对整个不利的。这是一点。

  另外,“施恶语不报”,人家有不好的话过来,不要报。如果你以牙报牙的话,那这个僧团马上就不和合了。口和就是人家有恶语过来,你不要去回报他,就是人家在骂你就算了,跑跑开就完了,不要两个人对骂起来。丛林的规矩是对骂的话,统统迁单,两个人一起迁单。那就说,他骂你固然不对,你骂他也不见得好,也是口恶,那就是不共住了。这是说施恶语也不要报。

  “有过展转谏”,假使有过失的话,互相地劝谏,这个上下座都可以。上座有过下座也可以劝,但是上座有过,下座劝的话不能“嗨嗨,你这个不对”,这样子不行的。你不是上座,上座对下座可以这么说,下座对上座要婉转一点,不能这样子态度粗暴的,是不可以的。这是如法亲,要如法地做。

  “学问互相教”,“学问”,哪个有长处的,都可以教。就是上下座也可以的,但是教的时候也要分轻重。上座教…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