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是安慰安慰了:你活得短是上帝歡喜你,把你帶到天上去了。實際上呢,就是說,過去的業報,雖然他其他地方改過了,已經作了人,也很聰明,但是因爲殺過人的殘余的等流果還在,作了人還是命很短。這個我們以前中國人也有,叁國的周瑜那些,都是絕頂聰明的人,但是活不長。
“菩薩修忍辱,割截都無恨”,這是釋迦牟尼佛修忍辱的時候,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怨恨,這是菩薩行、菩薩道最高的階段。他割截身體,把你身體一塊一塊地割下來,——這個公案《金剛經》裏有,就是歌利王有一次帶了宮娥彩女到山上打獵去,後來歌利王打了獵之後疲倦了、疲勞了,就在山上找了一個地方,叫衛士把守好之後就休息一下,休息一下睡著了。那些宮娥彩女看到王睡著了,她們就去散步去了,看到有一個忍辱仙人坐在那裏禅定,看得很稀奇。因爲入定的樣子看了使人肅然起敬,所以大家看到,很恭敬地看著他,那麼大家看得稀奇了,人越圍越多,越圍越多。結果歌利王一醒來,發現身邊侍侯的人一個也沒有了。到處一找,看見她們擁一堆人看什麼?在看那個仙人,忍辱仙人。他就心裏大大地憤怒,他說:“你這個人是什麼人,引誘我的宮娥彩女幹什麼?”仙人回答說他是修忍辱道的。“你修忍辱道?好的,我試試看。”一刀砍下去,把手給砍了下來,“你恨不恨?”“不恨。”再砍再砍,割截身體,一刀刀砍得一塌糊塗,都砍得來是一塊一塊的了,“恨不恨?”“不恨。”這是釋迦牟尼佛過去因地上的公案。36
菩薩修忍辱,割截都沒有恨,不但不恨,還說“將來我成道後第一個來度你”,那就是起悲心了。這樣子忍,這個是我們的標准。假使我們還做不到的話,就要向他學習。當然我們的修行,空性還沒有證到的話,這個是做不到,但這樣子是我們學習的標准,我們應當樹立這個榜樣。
“小兒瞋乳母,刹那地獄淪”,反過來,你不修忍辱的話——釋迦牟尼佛修了忍辱道,很快就成佛了,那麼你如果不修忍辱,有這麼一個公案:一個小孩子,他的母親抱在身上。他有乳母,要吃奶了,就交給他乳母抱去,小孩子就兩只手伸過去,撲上去。那個乳母沒有接好,小孩子就掉在地上摔死了。小孩子臨死的時候就起了大大的瞋心,他說“這個乳母這麼不當心,我撲過去她不接,不接就把自己摔下來摔死了”,對乳母起了極大的瞋心,“刹那地獄淪”,馬上、當下就下地獄了。這個就是瞋心很厲害。因爲這一念瞋心,他死了之後馬上墮地獄。這就是你起瞋心的危害性。這個都對比的。菩薩修忍辱將來很快成佛道,而小兒瞋乳母,這點小事情,就是臨終一念瞋心,馬上就下地獄受苦。
六和敬
僧皆如來子 攝以六和敬
一 身和堪共住 互禮拜問訊 或服勞讓道 推坐而侍承
分物不先美 上下如法親
二 口和無诤言 稱德作贊歎 施惡語不報 有過輾轉谏
學問互相教 犯罪互悔忏 不作口四惡 罵訾等離間
叁 意和同僧事 謙卑心慈愍 不固執己意 不違逆衆心
四 戒和不雜冗 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 不恃戒輕人
五 見和理同解 正真淨不違 善符合法印 不墮邪見類
六 利和如法分 羯磨事不背 僧利不回己 六法以相親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下面就是說我們出家人該怎麼樣子避免起瞋心。不但不能起瞋心,還要積極地修六和敬,六和相親,互相敬重。那麼怎麼“六和”?下邊講了。前面已經提過了,我們這裏廣講。
“身和堪共住,互禮拜問訊,或服勞讓道,推坐而侍承,分物不先美,上下如法親。”
第一是“身和”。要在一個團體裏互相地共住,一定要實行六和,沒有六和就會有鬥诤,有了鬥诤就使人不安,慚愧者不安,那就不能使正法久住,那麼所以說一定要和。“和”,第一個身要和。這個身和的具體條件表現在哪裏呢?我們說一個團體裏面共住的話,最起碼的要求是身要和,那麼身怎麼和呢?“互禮拜問訊”,互相地恭敬,六和敬六和敬,互相地恭敬,要互相禮拜問訊。當然,禮拜,下座禮拜上座,上座回禮問個訊就可以了,也不是亂搞。你說上座向下座禮拜去了,那是顛倒了,佛法裏面還是有一定的次第的了。“互禮拜問訊”,那是說上下一個禮拜、一個問訊,是這樣子。
“或服勞讓道”,這是做下座的問題,下座看到上座要禮拜,或者你拿了東西問個訊,或者有的事情代勞。上座假使提溫水瓶,早上打開水,你去給他提一下;他有什麼事情,很重的你給拿一下;他有什麼事情不方便,你給做一下,“服勞”;“讓道”,他走來的時候,你把道讓開,讓他先走,不要跟他爭。我們說這個狗不懂事,擋路狗,你跑過去了,它擋在你前面不動。你是要擋路的人,人家上座來了,你不動,走在前面把路擋倒,這個就是變狗了。人的理智都沒有了,跟狗差不多了。那麼這樣子做,“讓道”。
下面,“推坐而侍承”。“推坐”,這個我們就說了,有好的座位要讓給上座坐,自己不要來得早了,最好的位子我先坐下,這個是不知禮節,也是不恭敬、身不和的表現;“侍承”,有的事情幫他做。
“分物不先美”,假使你是庫房的執事,分東西不要把好的留到自己。今天居士假使說供養一批毛衣,讓庫房去分,庫房拿到之後拼命挑,最好的一件藏起來我自己用,把其他的散給人家,——這個事不要做,分到哪裏算哪裏。我們經常說的,從上面分起,從上座分起。“那麼上座占便宜,好吃的好穿的都給上座,那我要做上座”,你要做上座,你做嘛。你到哪一年你會做上座了,你現在是下座就是下座的待遇,不要起那個跟人家爭的心,正是下座要享上座的待遇。你說總統的待遇,他拼命爭取上去的,當然他的待遇好一些。你說“我現在也要跟總統一樣”,跟他爭起來了,那你不是要關起來了嗎?你犯罪了。印光法師經常說的,一個凡夫、一個普通老百姓要跟國王爭起來,皇帝的待遇我要有,皇帝的轎子我要坐,那你不殺頭,哪個殺頭?當然抓去殺掉了,那自己討出來的。37所以說“分物不先美”,分東西的時候,不要把好東西分給自己,也不要把好的分給與自己要好的人。
“上下如法親”,上下如法地親,就是上下不是絕對的平均主義,上下要如法地親,根據佛規定的法,以這樣子如法地互相地……,“親”,就是關系融洽。佛教的僧團,從某個意義說也是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以法來治的,以僧團的法來治的,不是以感情來治的。家庭裏面就是憑感情的,父母對孩子總有偏見,這個孩子歡喜一點,那個孩子不歡喜一點。如果家裏一個獨生子那沒話說了,只有一個。如果有兩個以上的,肯定會有偏差的,這個歡喜一點,那個就差一點,這個造成家庭裏孩子的矛盾,那這個是因爲世俗法,不可避免。僧團裏面就不行了,要“如法親”,要按照佛製定的製度來互相親近,不能違法而親。違法而親就是世俗感情了。感情用事,沒有原則性的。我們要以原則性的,一切不能是憑感情來做事情。
這是“身和”。做到這些地方身就和,可以“堪共住”。我們下面的《共住規約》,基本上都是身和口和的事情。打架罵架的不能共住,出院;什麼什麼的要出院。這都是身不和。人家上殿過堂,你怎麼偷懶睡覺?時日久了,屢教不改,出院!這個下邊寫了很多,自己看去,在客堂裏有。那就是身口不和的表現——太不和了,那就不能共住了;不能共住就出院,遷單!那個話了。以前妙果寺有一個和尚,他發起脾氣來說:“統統地遷單!你這批東西都是壞家夥。”那當然脾氣不要那麼大。但是我們說,真正你做得太不和,那就是要遷單了。
“口和無诤言,稱德作贊歎,施惡語不報,有過展轉谏,學問互相教,犯罪互悔忏,不作口四惡,罵訾等離間。”“口和”,具體表現在下面:
第一,要“稱德作贊歎”,要稱贊人家的功德。我們“自贊毀他”不能做的,贊歎人家的功德那是要做的,那就是謙虛了。一般人他總是我慢貢高,“我怎麼怎麼怎麼”,碰到人就說自己怎麼了不得,“我不倒單,我吃一頓,我一天磕大頭五千,我怎麼怎麼,我做事情都比人家好,我做事情都是從來不貪汙,怎麼怎麼……”,說了很多,總是我我我,一百個我。都是我好,我功德大,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這裏要反過來,要贊歎人家的,人家的功德要說,自己的功德不要說。“自贊毀他”是犯菩薩戒,那麼贊人家,自己的功德隱藏起來,這是要做到的。“稱德作贊歎”,贊歎人家的功德,贊歎他,這樣子鼓勵人家作好事,這是好事情。人家有功德你表揚他,人家做了好事贊歎他,那麼人家就感到:“噢!做了功德,有功德大家會恭敬的,作了好事大家贊歎的。”他做了一個再做一個,再一個……,越做越多。如果他做了功德,你罵他一頓,他不幹了:“我辛辛苦苦做了那麼好事情,還罵一頓,不幹了,再也不幹了。”所以這對僧團是不利的,對整個不利的。這是一點。
另外,“施惡語不報”,人家有不好的話過來,不要報。如果你以牙報牙的話,那這個僧團馬上就不和合了。口和就是人家有惡語過來,你不要去回報他,就是人家在罵你就算了,跑跑開就完了,不要兩個人對罵起來。叢林的規矩是對罵的話,統統遷單,兩個人一起遷單。那就說,他罵你固然不對,你罵他也不見得好,也是口惡,那就是不共住了。這是說施惡語也不要報。
“有過展轉谏”,假使有過失的話,互相地勸谏,這個上下座都可以。上座有過下座也可以勸,但是上座有過,下座勸的話不能“嗨嗨,你這個不對”,這樣子不行的。你不是上座,上座對下座可以這麼說,下座對上座要婉轉一點,不能這樣子態度粗暴的,是不可以的。這是如法親,要如法地做。
“學問互相教”,“學問”,哪個有長處的,都可以教。就是上下座也可以的,但是教的時候也要分輕重。上座教…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