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歡喜鬧熱,有的人就是歡喜熱鬧,一個人孤獨他就難受。假使你住在森林裏邊、山上,沒有人說話的,有的人就呆不住,一天兩天熬過去,第叁第四天熬不住了。一天到晚沒有人說話,難過得很。這個你們在人多的地方不感覺,如果你到了沒有人的地方,就會感覺孤獨得很,難過的、不舒服的,這是喧雜貪——歡喜人家鬧熱。一個是“屋宇貪”,希望有華美的或者精致的屋子。一個“倚樂臥樂貪”,歡喜靠、躺,這樣子的貪。一個是“敷具貪”,要好的敷具。
斷除喧雜貪,“住阿練若”。斷除屋宇貪,就是“常居樹下、迥露冢間”,常住樹下,“露地坐、冢間坐”,沒有房子的。 那麼爲斷除“淫佚貪”,就要“冢間坐”,修不淨觀。斷除倚樂臥樂貪——歡喜靠、歡喜躺,那是常坐不臥,“常期端坐”。還有一個,我們這裏沒有,斷除敷具貪,就是貪著好的住處、好的臥具,“處如常座”,這是《瑜伽師地論》有這一條。那就是說你的臥具擺好之後,就是坐在上邊,不去翻動它了,就那樣子盡坐下去。——這個都是對治貪心。
杜多行是一個特殊的修行方式,不屬于戒,不行杜多行不犯戒,行杜多行是戒的莊嚴,它的目的還是對治貪心。我們出家人的飲食、臥具、衣服、醫藥,這四個是生活的必需品,把它限製到這個四個裏,其他就不要了,但這四個裏邊還會生貪心,那麼要把這裏邊的貪心除掉,就是杜多行。我們看到出家人——這個很多啊,叢林裏邊一些老和尚,他們對一切世間上的五欲基本上放下了,男女的事情也很幹淨,但是就是“飲食貪”,這邊壓下了那邊就要拱起來了。這個飲食貪,一般看起來,好象不是太嚴重的,他就是燒小鍋,一天到晚房間裏燒這個、煮那個,煮那個、燒這個,以這個來抵消其他的貪心。這個當然世間看起來,是不錯了——一個老人天天在房間裏燒燒東西吃了,外邊的一切那些都不起貪欲了,那些其他的男女、世間墮落的事情都放下了,在世間上看是一個很高尚的人。但在佛教裏邊看呢,你這個還是一個——“飲食貪”還是蠻厲害的,燒小鍋。所以,一般叢林裏不准燒小鍋,也是避免這個飲食貪。
那麼這是杜多行。 杜多行,我們昨天有人指出了,在《清淨道論》講得很多,確實,每一科都是有一章來講的,那麼可以去讀。因爲他們那裏地方是乞食國家,乞食的規矩很多,一條一條的,講得非常仔細。
甲九 沙門十七莊嚴門第九
(戒德之果相)
具信無谄而少病 精進妙慧性少欲
喜足易養亦易滿 杜多德嚴知量取
知善士法聰慧相 忍辱柔和性賢善
莊嚴沙門十七法 是爲沙門真莊嚴
現在我們接下去講“沙門十七莊嚴門第九”。“律海十門”,一共十個門,這是第九門。這個也是《瑜伽師地論》有的,“沙門莊嚴”62,在第二十五卷。
“具信無谄而少病,……莊嚴沙門十七法,是爲沙門真莊嚴。”十七個法。
海公上師,他有個特長,他可以造一些頌,這個頌念起來很順口,因爲順口就容易記住,容易記住呢,就把法相就攝在裏邊了。這十七個莊嚴,他用一個半頌就把它們攝完了。“具信”一個,“無谄”第二個,“少病”第叁個,“精進”第四個,“妙慧”第五個,“少欲”第六,“喜足”第七,“易養”第八,“易滿”第九,“杜多(功)德”第十,“(端)嚴”就是第十一,“知量取”是第十二,“知善士法”第十叁,“聰慧相”十四,“忍辱”十五,“柔和”十六,“性賢善”十七,這個一共十七個——“莊嚴沙門十七法”,這個就是沙門的莊嚴,“是爲沙門真莊嚴”。
我們說世間上的人,他的莊嚴,頭上戴花冠或者戴什麼帽子,身上挂璎珞或是項鏈、金首飾、腳環子、手镯、耳環等等,這些是世間的所謂莊嚴;那麼男的莊嚴也是,也有男的戴什麼帽子穿什麼衣服、身上別支鋼筆、戴手表等等,這是世間上認爲莊嚴的東西。沙門的莊嚴卻不是那些,就是功德的莊嚴,以這十七個功德來莊嚴這個沙門的形象。
那麼從這個裏邊我們還可以體會到,我們看到的菩薩身上挂的璎珞什麼的,也有手環腳鏈等等,這是什麼?這是表法的,表示莊嚴,修菩薩行就是要六度萬行、各式各樣的,還有叁十七道品,等等,這都是以璎珞等等來表功德。所以說菩薩相的那些莊嚴品都是表功德,每一尊菩薩他有他的特殊的功德。總的來說,我們以前講金剛薩埵的時候,十叁種莊嚴,都是表示那個,一般的報身菩薩都有這麼一些莊嚴品,那就是表示他的功德。
乙一 總標名數
十七種者:一具足清淨正信、二不欺僞谄曲、叁少諸疾病、四性勤精進、五成就妙慧、六少欲、七喜足、八易養、九易滿、十杜多功德具足成就、十一端嚴、十二知量、十叁具足成就賢善十法、十四具足成就聰慧者相、十五著忍辱衣、十六柔和決定、十七爲性賢善,如是等十七也。
沙門的功德,一般是說十七種。“十七種者:具足清淨正信,不欺僞谄曲”,“谄曲”就是不正直,不正直就是帶欺騙性的,你表面一套裏邊一套,那就是騙人了,诳惑人家的。“少諸疾病,性勤精進,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養、易滿,杜多功德具足成就”,前面講的杜多功德,這裏是十七個莊嚴之一。“端嚴、知量,具足成就賢善十法”,十四是“具足成就聰慧者相”,十五“著忍辱衣”,十六、“柔和決定”,十七、“爲性賢善”,這是十七個法,“如是等十七也”。那麼下邊是每一個都分了講。
這十七種莊嚴品,就是莊嚴沙門的德相的。那我們反過來說,凡是作沙門的,都要具備這十七種功德,那麼才有莊嚴。如果你沒有這十七種功德的話,那這個沙門沒有莊嚴的,人家看了就不稀奇了,不好看。有了莊嚴,人家歡喜看,對你敬重,容易親近你;沒有得這十七種莊嚴,人家不要看,不親近你,也不敬重。
乙二 正釋名義
丙一 正信具足
初正信具足者,于佛導師、及佛教言,所有寺宇學處、蘭若淨地學處,于彼如理教師、同梵行等諸功德門,常修供養、多生希望、多淨信心、多生敬順作爲。如其導師、如其所有諸種學處,于中深廣邊際,以大心攝取。及于導師,如其所有調伏教言,凡其製定限分別,如理守護。于解脫道親附渴仰,速勇進行,信心潔白,勝解無疑。所謂誠實、樂欲、勝信,叁種具足者也。
“初正信具足者,于佛導師、及佛教言,所有寺宇學處、蘭若淨地學處,于彼如理教師、同梵行等,諸功德門,常修供養、多生希望、多淨信心、多生敬順作爲。”在《瑜伽師地論》這一科很簡單扼要,而這裏可能是海公上師根據西藏的文翻的,可能西藏文也引了這麼一段,是《瑜伽師地論》的文。63
在《瑜伽師地論》裏邊,就是對佛、對佛的教——法,佛是佛寶,佛的教就是法寶,“所有寺宇學處,蘭若……”,那麼這裏是寺宇學處、蘭若學處,這個學處也可以說法寶,蘭若學處。“于彼如理教師、同梵行等”,那是僧寶。“諸功德門”,這些有功德的地方,就是佛法僧。“常修供養、多生希望”,常常起供養心,恭敬之後當然是供養了,供養就是表示我們恭敬的一方面,我們對他們有希求心,就希望得到他們的加持,也成就他們的功德。“多淨信心”,就是對叁寶起清淨的信心。什麼叫清淨的信心呢?就是不能違轉的,對叁寶起的信心,其他的什麼因緣都不可使它轉移,這樣的信心,就是堅實的信心,叫清淨的信心。“多生敬順作爲”,多恭敬順著他們做。
“如其導師,如其所有諸種學處,于中深廣邊際,以大心攝取。”那麼“導師”也好,“學處”就是那些法,主要是戒,于這個裏邊,深的廣的,有的深的很深,有的遍及很廣,數量很多,這個要發大心把它攝取,都要把它攝持,就是不要害怕了——深的也不要害怕,廣的也不要害怕。
“及于導師,如其所有調伏教言,凡其製限分別,如理守護。”對于導師(佛),他所有製的戒,那些教言,對于戒的那些製的教,“凡其製限分別”,它裏邊一些各式各樣的分別,開遮持犯等等,要如理地守護。
“于解脫道親附渴仰,速勇進行,信心潔白,勝解無疑。”對于解脫道,修行解脫道,要親近它,“附”、“仰”,依附它,“渴仰”就是如饑如渴地仰慕它,就是這個東西是自己迫切需要的東西,不是勉強、強迫你修行的。我們說按倒牛頭吃草,牛不吃,你沒辦法,你把它按在草上,把草擺到它脖子上,鼓搗它吃,它就是不吃。它不想吃,你按著它沒有用的。如果這個牛想吃的話,那你把它拉開不准它吃,也拉它不動,它拼命要跑過去吃。所以這個修行主要是自己發動的,那麼自己心裏對解脫道有“親附、渴仰”的心的話,那是印光法師說的,“萬牛難挽”,你要到西方去,如果你心裏這樣子“渴仰”的話,一萬頭牛把你拉到東方來,拉不動的。因爲你信心堅定得很,決定要往生西方了。“速勇進行”,那你要很快地勇敢地修行解脫道。
“信心潔白,勝解無疑”,“信心”,對解脫道、對導師,“信心潔白”,毫不摻雜,沒有摻雜其他的東西,單純,“勝解無疑”。“勝解無疑”在《瑜伽師地論》裏這麼說的,佛有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現在所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想到這是佛的境界,我還是相信,不管他世間人情看起來是講不通的,但是我們相信佛,這個勝解心決定不會動搖,是佛說的決定是對的。
藏地經常有這個話,當然這個話是一種鼓勵人的話。他說,你假使親近一個如理的上師之後,他告訴你說太陽從西邊升的,你還得信下去。這個太陽東邊升起來,哪個不知道呢?他的師父他說是西邊升的,那就是西邊升的。這個說法,並不是說師父是萬能的,他說什麼就聽什麼。實際上就是說我們的智慧還不夠,有的時候,佛也好、上師也好,他們的境界比我們高,他們說的話我們不能理解,在你不能理解的情…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