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欢喜闹热,有的人就是欢喜热闹,一个人孤独他就难受。假使你住在森林里边、山上,没有人说话的,有的人就呆不住,一天两天熬过去,第三第四天熬不住了。一天到晚没有人说话,难过得很。这个你们在人多的地方不感觉,如果你到了没有人的地方,就会感觉孤独得很,难过的、不舒服的,这是喧杂贪——欢喜人家闹热。一个是“屋宇贪”,希望有华美的或者精致的屋子。一个“倚乐卧乐贪”,欢喜靠、躺,这样子的贪。一个是“敷具贪”,要好的敷具。
断除喧杂贪,“住阿练若”。断除屋宇贪,就是“常居树下、迥露冢间”,常住树下,“露地坐、冢间坐”,没有房子的。 那么为断除“淫佚贪”,就要“冢间坐”,修不净观。断除倚乐卧乐贪——欢喜靠、欢喜躺,那是常坐不卧,“常期端坐”。还有一个,我们这里没有,断除敷具贪,就是贪着好的住处、好的卧具,“处如常座”,这是《瑜伽师地论》有这一条。那就是说你的卧具摆好之后,就是坐在上边,不去翻动它了,就那样子尽坐下去。——这个都是对治贪心。
杜多行是一个特殊的修行方式,不属于戒,不行杜多行不犯戒,行杜多行是戒的庄严,它的目的还是对治贪心。我们出家人的饮食、卧具、衣服、医药,这四个是生活的必需品,把它限制到这个四个里,其他就不要了,但这四个里边还会生贪心,那么要把这里边的贪心除掉,就是杜多行。我们看到出家人——这个很多啊,丛林里边一些老和尚,他们对一切世间上的五欲基本上放下了,男女的事情也很干净,但是就是“饮食贪”,这边压下了那边就要拱起来了。这个饮食贪,一般看起来,好象不是太严重的,他就是烧小锅,一天到晚房间里烧这个、煮那个,煮那个、烧这个,以这个来抵消其他的贪心。这个当然世间看起来,是不错了——一个老人天天在房间里烧烧东西吃了,外边的一切那些都不起贪欲了,那些其他的男女、世间堕落的事情都放下了,在世间上看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但在佛教里边看呢,你这个还是一个——“饮食贪”还是蛮厉害的,烧小锅。所以,一般丛林里不准烧小锅,也是避免这个饮食贪。
那么这是杜多行。 杜多行,我们昨天有人指出了,在《清净道论》讲得很多,确实,每一科都是有一章来讲的,那么可以去读。因为他们那里地方是乞食国家,乞食的规矩很多,一条一条的,讲得非常仔细。
甲九 沙门十七庄严门第九
(戒德之果相)
具信无谄而少病 精进妙慧性少欲
喜足易养亦易满 杜多德严知量取
知善士法聪慧相 忍辱柔和性贤善
庄严沙门十七法 是为沙门真庄严
现在我们接下去讲“沙门十七庄严门第九”。“律海十门”,一共十个门,这是第九门。这个也是《瑜伽师地论》有的,“沙门庄严”62,在第二十五卷。
“具信无谄而少病,……庄严沙门十七法,是为沙门真庄严。”十七个法。
海公上师,他有个特长,他可以造一些颂,这个颂念起来很顺口,因为顺口就容易记住,容易记住呢,就把法相就摄在里边了。这十七个庄严,他用一个半颂就把它们摄完了。“具信”一个,“无谄”第二个,“少病”第三个,“精进”第四个,“妙慧”第五个,“少欲”第六,“喜足”第七,“易养”第八,“易满”第九,“杜多(功)德”第十,“(端)严”就是第十一,“知量取”是第十二,“知善士法”第十三,“聪慧相”十四,“忍辱”十五,“柔和”十六,“性贤善”十七,这个一共十七个——“庄严沙门十七法”,这个就是沙门的庄严,“是为沙门真庄严”。
我们说世间上的人,他的庄严,头上戴花冠或者戴什么帽子,身上挂璎珞或是项链、金首饰、脚环子、手镯、耳环等等,这些是世间的所谓庄严;那么男的庄严也是,也有男的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身上别支钢笔、戴手表等等,这是世间上认为庄严的东西。沙门的庄严却不是那些,就是功德的庄严,以这十七个功德来庄严这个沙门的形象。
那么从这个里边我们还可以体会到,我们看到的菩萨身上挂的璎珞什么的,也有手环脚链等等,这是什么?这是表法的,表示庄严,修菩萨行就是要六度万行、各式各样的,还有三十七道品,等等,这都是以璎珞等等来表功德。所以说菩萨相的那些庄严品都是表功德,每一尊菩萨他有他的特殊的功德。总的来说,我们以前讲金刚萨埵的时候,十三种庄严,都是表示那个,一般的报身菩萨都有这么一些庄严品,那就是表示他的功德。
乙一 总标名数
十七种者:一具足清净正信、二不欺伪谄曲、三少诸疾病、四性勤精进、五成就妙慧、六少欲、七喜足、八易养、九易满、十杜多功德具足成就、十一端严、十二知量、十三具足成就贤善十法、十四具足成就聪慧者相、十五着忍辱衣、十六柔和决定、十七为性贤善,如是等十七也。
沙门的功德,一般是说十七种。“十七种者:具足清净正信,不欺伪谄曲”,“谄曲”就是不正直,不正直就是带欺骗性的,你表面一套里边一套,那就是骗人了,诳惑人家的。“少诸疾病,性勤精进,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养、易满,杜多功德具足成就”,前面讲的杜多功德,这里是十七个庄严之一。“端严、知量,具足成就贤善十法”,十四是“具足成就聪慧者相”,十五“着忍辱衣”,十六、“柔和决定”,十七、“为性贤善”,这是十七个法,“如是等十七也”。那么下边是每一个都分了讲。
这十七种庄严品,就是庄严沙门的德相的。那我们反过来说,凡是作沙门的,都要具备这十七种功德,那么才有庄严。如果你没有这十七种功德的话,那这个沙门没有庄严的,人家看了就不稀奇了,不好看。有了庄严,人家欢喜看,对你敬重,容易亲近你;没有得这十七种庄严,人家不要看,不亲近你,也不敬重。
乙二 正释名义
丙一 正信具足
初正信具足者,于佛导师、及佛教言,所有寺宇学处、兰若净地学处,于彼如理教师、同梵行等诸功德门,常修供养、多生希望、多净信心、多生敬顺作为。如其导师、如其所有诸种学处,于中深广边际,以大心摄取。及于导师,如其所有调伏教言,凡其制定限分别,如理守护。于解脱道亲附渴仰,速勇进行,信心洁白,胜解无疑。所谓诚实、乐欲、胜信,三种具足者也。
“初正信具足者,于佛导师、及佛教言,所有寺宇学处、兰若净地学处,于彼如理教师、同梵行等,诸功德门,常修供养、多生希望、多净信心、多生敬顺作为。”在《瑜伽师地论》这一科很简单扼要,而这里可能是海公上师根据西藏的文翻的,可能西藏文也引了这么一段,是《瑜伽师地论》的文。63
在《瑜伽师地论》里边,就是对佛、对佛的教——法,佛是佛宝,佛的教就是法宝,“所有寺宇学处,兰若……”,那么这里是寺宇学处、兰若学处,这个学处也可以说法宝,兰若学处。“于彼如理教师、同梵行等”,那是僧宝。“诸功德门”,这些有功德的地方,就是佛法僧。“常修供养、多生希望”,常常起供养心,恭敬之后当然是供养了,供养就是表示我们恭敬的一方面,我们对他们有希求心,就希望得到他们的加持,也成就他们的功德。“多净信心”,就是对三宝起清净的信心。什么叫清净的信心呢?就是不能违转的,对三宝起的信心,其他的什么因缘都不可使它转移,这样的信心,就是坚实的信心,叫清净的信心。“多生敬顺作为”,多恭敬顺着他们做。
“如其导师,如其所有诸种学处,于中深广边际,以大心摄取。”那么“导师”也好,“学处”就是那些法,主要是戒,于这个里边,深的广的,有的深的很深,有的遍及很广,数量很多,这个要发大心把它摄取,都要把它摄持,就是不要害怕了——深的也不要害怕,广的也不要害怕。
“及于导师,如其所有调伏教言,凡其制限分别,如理守护。”对于导师(佛),他所有制的戒,那些教言,对于戒的那些制的教,“凡其制限分别”,它里边一些各式各样的分别,开遮持犯等等,要如理地守护。
“于解脱道亲附渴仰,速勇进行,信心洁白,胜解无疑。”对于解脱道,修行解脱道,要亲近它,“附”、“仰”,依附它,“渴仰”就是如饥如渴地仰慕它,就是这个东西是自己迫切需要的东西,不是勉强、强迫你修行的。我们说按倒牛头吃草,牛不吃,你没办法,你把它按在草上,把草摆到它脖子上,鼓捣它吃,它就是不吃。它不想吃,你按着它没有用的。如果这个牛想吃的话,那你把它拉开不准它吃,也拉它不动,它拼命要跑过去吃。所以这个修行主要是自己发动的,那么自己心里对解脱道有“亲附、渴仰”的心的话,那是印光法师说的,“万牛难挽”,你要到西方去,如果你心里这样子“渴仰”的话,一万头牛把你拉到东方来,拉不动的。因为你信心坚定得很,决定要往生西方了。“速勇进行”,那你要很快地勇敢地修行解脱道。
“信心洁白,胜解无疑”,“信心”,对解脱道、对导师,“信心洁白”,毫不掺杂,没有掺杂其他的东西,单纯,“胜解无疑”。“胜解无疑”在《瑜伽师地论》里这么说的,佛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现在所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想到这是佛的境界,我还是相信,不管他世间人情看起来是讲不通的,但是我们相信佛,这个胜解心决定不会动摇,是佛说的决定是对的。
藏地经常有这个话,当然这个话是一种鼓励人的话。他说,你假使亲近一个如理的上师之后,他告诉你说太阳从西边升的,你还得信下去。这个太阳东边升起来,哪个不知道呢?他的师父他说是西边升的,那就是西边升的。这个说法,并不是说师父是万能的,他说什么就听什么。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智慧还不够,有的时候,佛也好、上师也好,他们的境界比我们高,他们说的话我们不能理解,在你不能理解的情…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