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況之下,信下去再說。如果你不信的話,憑你自己煩惱的心來出發的話,那往往會走錯路。所以說既然信了自己的師了,——我們說依止善知識不是馬馬虎虎依止的,是自己經過幾個月的考察,認爲確實可信的,依止他,依止之後就不要再懷疑了。就是他說太陽西邊升的,還得信下去,因爲他畢竟有他的密意,不會亂說的。那麼佛更是這樣子,佛說的話,我們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我們的心量裏邊不能理解的,要信解不疑,這個是“勝解”。
“所謂誠實、樂欲、勝信,叁種具足者也。”這個裏邊就包括叁個要點,一個“誠實”,踏踏實實的;一個是“樂欲”,心裏渴仰;再一個“勝信”,毫不動搖地信。這叁個東西合起來、具足都有,這叫信心具足。這是第一條。
丙二 無有谄曲
二、無有谄曲者,謂具純質、爲性正直、心無委曲、其心方正、稱性施爲,如實自顯。于殊勝導師、同梵行友、諸行誠實,不涉引誘虛僞之心,如實作語、如實成事、言與事合、事不異言,如是等能作者也。
第二條是“無有谄曲”,要正直。我們說“直心是道場”,這個我們經常說那個話。修行人不能有谄曲的心。“謂具純質、爲性正直”,單純的,心是正直的,沒有委曲。“心無委曲,其心方正”,正規的、不是歪曲的,委曲跟方正就是兩個反的。“稱性施爲,如實自顯”,“稱性施爲”,所做的事情就實事求是地做;“如實自顯”,也不掩飾,不要故意裝個樣子。當然,功德要隱瞞,功德你說故意現給人家看,那就不必了,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是實事求是,不要做個假相迷惑人家。
“于殊勝導師、同梵行友、諸行誠實,不涉引誘虛僞之心”,對殊勝的導師(包括佛、自己的師),跟一起修行的同梵行的人,一切行動,關于身語意都要誠實,“不涉引誘虛僞之心”,一點也不要帶一點“引誘虛僞”,就是騙人的、谄曲的心一點也不要有。就是對師也好,對自己同修的人也好,要真真實實,不要做假相,“引誘虛僞之心”一點也不要有。“如實作語”,說話誠實、實實在在的;“如實成事”,做事也踏踏實實的;“言與事合”,說的跟事要符合,“事不異言”。爲什麼強調這樣子呢?就因爲是我們現在的人言行不一致,嘴裏說得很好聽,什麼東西說得完全跟經上一模一樣,那這個人很好,正知正見,那是可信了。但是行動上卻不行了,行動上跟自己說的話全部不一樣,你是說的要供養,要什麼什麼的,結果行動就貪汙浪費挪用之,叁寶財物盜取都會來,那這樣的人有什麼用呢?所以就是不好了。一定要沒有谄曲。所以“言與事合,事不異言”,再叁強調這個,一正一反地這麼說。“如是等能作者也”,這樣的事能作,能做得到的事情就說,做不到的不要說,做的事要跟你說的一樣。不要做是一套,行動是一套,說話是一套。現在的人最是講究這個,你說了一套好話把人家騙進來了,那麼他上你的當之後,一切事情可以滿你的願了,這個世間上的虛僞就在這個地方。出家人就不能這樣子做。64
丙叁 少諸疾病
叁、少諸疾病者,于諸飲食受用,順時變熟,平等執受,不極溫熱寒冷,隨時安樂,不隨諸界擾害,致身疲勞,怠惰善業,勞身衆務,歡喜諧談,具力越事。
第叁種是“少諸疾病”。“少諸疾病”,就是這個人天性少病。“于諸飲食受用,順時變熟,平等執受。”這個裏邊,《瑜伽師地論》中包括了這個人本身他的業報,過去造的業沒有那些多病的業。我們一般說,多病都是殺害,或者是對病人不照顧諸方面,這一類業他沒有,以前宿世沒有做這些,天然他的異熟報就是少病的,這是第一種;那麼另外,過去造的業好是一個,但是你現在現世還是要注意養生,所以說“于諸飲食受用,順時變熟”,飲食受用這方面,要“順時變熟”。
這個“順時變熟”,《瑜伽師地論》就是這麼說的:“不非量食”,不吃得過分,或者“不食匪宜”,不應當吃的不要吃。65
像我們說在四川地方潮濕,這個地方要多吃辣椒、胡椒、花椒等等的麻辣味,適合于他們當地的養生條件。如果到了江浙一帶,地方幹燥,尤其秋天那個時候,高秋了,氣候是又幹又燥的,你又吃辣椒又吃麻辣的東西,醫學上就說會導致咳嗽、多病。本來是你祛病,現在是你自己找病,所以“不食匪宜”,在某些地方不能吃的東西就不要吃。
再是不食“不消” ,吃下去消化不了的。有些東西太硬了,或者是我們人的消化系統不能承受的,那就不要吃。吃了這個東西就使自己腸胃受不了,要害病的。像這些東西,你自己飲食比較注意的話,就是“順時變熟”,就是吃的東西都如法的,那吃了之後可以消化。如果你吃了不如法的東西,當然消化不了。我們要測量一個人是不是健康,就看你是不是每天大解很通暢的,這是一個標准。如果你幾天屙不下來的話,那腸子裏就有問題了。
“順時變熟,平等執受”。“平等執受”,《瑜伽師地論》也有解釋,他說這是兩種,一個是心裏煩惱——貪瞋癡這些煩惱不多現行,你假使貪瞋癡多了就不平等了。那麼貪瞋癡這些不多現行,就是心裏煩惱很少的,不大現貪瞋癡這些煩惱相;第二種,四大沒有偏增,假使你火大盛,就是身上要起火,假使水大盛,要浮腫,風大盛就要痛。那麼四大沒有偏增,四大平等。一個是心裏的平等,煩惱很少,一個是四大的平等,那就是四大調和。那麼這樣子,身體就可以不害病了,所以“平等執受”。
“不極溫熱寒冷”,你吃的東西(包括你穿的衣服),不要太燙的也不要太冷的。夏天吃一點冰,那是因爲氣候太熱,降溫,那是適應時令的關系。如果你不管夏天冬天都是吃冰的,那你腸子就要受損傷;冬天吃一點燙的固然是增加一點體溫,如果你不擇時間、不管春夏秋冬,都把飛燙的東西吞下去,這個腸子也受不了。所以說你要吃東西,不要太燙的,也不要太冷的。
這個我們一般呢,中國的一些家庭裏邊都有這些一般的常識,都知道一些,那麼我們這裏集中起來講了。當然包括衣服了,也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冬天人家都穿棉衣了,你還亮膀子。當然除非你修行有成就,那可以的,如果沒有成就,你凍在那裏熬得發抖,結果發高燒生病,那何必呢?夏天人家都穿了汗衣、扇電扇,你穿個大棉襖,身體裏邊一身汗憋在那裏,這個也沒這個需要。我們說真正修行成就的,他當然可以了。我記得以前好象有一位,他夏天冬天衣服是一樣的,不調的,夏天那麼多的衣服,冬天也是那麼多衣服。藏地修拙火定的,冬天甚至不穿衣服坐在雪地裏邊,周圍的雪全部化完。那這個身體裏邊的真火生起之後是不會感冒的,那麼夏天你叫他穿皮袍他也可以穿,他身體已經跟我們不一樣了。一般沒有達到這個要求呢,還是不要太熱太冷。
“隨時安樂”,夏天我們說穿了個汗衣有的時候熱得不耐了,你說你穿個大棉襖大皮襖裹在那裏,心裏怎麼安樂呢?安樂不了;安樂不了,你得定也得不了,連看書都看不進。“隨時安樂”,這樣子隨時可以安樂。“不隨諸界擾害”,不隨這些不平等的——四大也好、煩惱也好的惱害。“致身疲勞”,受到擾害,身體就要疲勞了,疲勞之後,“怠惰善業”,對善的事情就要怠惰了,做不起來了。
“勞身衆務,歡喜諧談,具力越事。”那麼反過來,你爲大衆(一般是僧團)做事情很辛苦,在這個辛苦當中“歡喜諧談”,說些風趣的話,心裏輕松,雖然很勞苦,也感不到勞苦,這是一種方便。在平時是不准說笑話,在很重的勞動的煩擾之下,說些風趣話來減輕勞動的苦悶,這個是可以開許的。但是風趣話不是說世間那些下流話,這是不行的,說一些高尚的、能夠引起人家輕松的話,說一些。“具力越事”,要具力地、努力地把事情搞好,就是不要怕疲勞,再辛苦你可以說些風趣話,把疲勞減輕,並不是說太辛苦了,不幹了,坐下來了,那個不行的。
這是“少諸疾病”66。我們說一般叢林裏老修行他的病就是少,因爲他生活有規律。就是我們前邊講過一個道悟,那個上座,他是以前清涼橋的首座,他就是吃東西什麼東西都是有規律的,一天幾頓?兩頓,限定的;每一頓多少窩窩頭,也是一定的,他是幾十年不害病。我們說,以前的薄拘羅,他是八十年沒有害過病,也是與生活有規律有關系。
丙四 性勤精進
四、性勤精進者,依佛黑白業果,大意信受,以此施作一切善法加行,及殊勝調伏中所有範圍,如理守護,不作遲延、推後、懈怠、懶惰、及怯弱如羊、顧忌、恐怖等。而能具足奮勉,及堅定究竟彼岸。製伏違障,引發修行,耐苦成就一切善業正事,日夜如是,令其增長也。
第四是“性勤精進”67。“性勤精進者,依佛黑白業果,大意信受”,這個我們在《俱舍》裏講了很多,業果有黑黑業、白白業、黑白黑白業,這個講了很多 68。業果的一些變化,造什麼業感什麼果,“大意信受”,全部信下去。佛說的話決定不錯,能夠勝解決定如此,不會動搖。業果的信心有了之後,“以此施作一切善法加行,及殊勝調伏中所有範圍,如理守護,不作遲延、推後、懈怠、懶惰及怯弱如羊、顧忌、恐怖等。而能具足奮勉,及堅定究竟彼岸。”對業果相信之後,做事情就有方向了。
我們說一般人做事猶豫、考慮、要算命,這就是對因果的道理不明白,他都是怕。一般人都喜歡福果,好的果,要避免那些災患的果,那怎麼樣子能得到福報、好的福報的果來?怎麼樣子來避免災難的果呢?就有各式各樣的說法了,迷信等等,科學也有科學的解釋,各式各樣都有說法。我們佛教的標准——依業果,依業果來判斷:這個事情,你是造的是善業,決定得好果;如果造的是惡業,決定得壞果,沒有懷疑的。那麼如果你說有些事情你還搞不清楚的話,依戒!佛製戒上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戒上不准做的就不做,你說這樣子做世間上看起來會得到很大的利益,但是不合…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