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就不做。你假使從世間上的眼光看,要受損害的或者要倒楣的,佛說戒要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根據世間一般摻雜的話做。我們的信業果,戒就是業果,戒是修行的業果。一般世間就是黑黑業、白白業等是業果。這些都能夠把它信下去的話,那就是做事情沒有猶豫了。
“以此施作一切善法加行,及殊勝調伏(中所有範圍)”,一切善法加行也好,修行也好,或者對佛的殊勝調伏,就是戒裏所說的話,都能“如理地守護,不作遲延、推後”,不會遲延,業果上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遲延,也不推後。“推後”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這麼推;“遲延”就是慢慢地,“好好好,等一下……”,“我等一下,我明天搞”——什麼東西,一推一推的。好的事情,我們說就要當下就做,做得慢的話,失去機會就做不成了。所以說雷厲風行。我們說,鄧以前他也是什麼事情決定之後,馬上要幹的,不能推的,所以他獲得成功了。你說你做什麼好的事情,你心裏知道是要做的,好的,要做的,非做不可的——“等一下,慢慢的……”,這樣子搞的話,或者忘掉了,或者機會錯失了。假使你看到一個窮人,你要救他的,這個人很可憐,你慢慢的,等到你錢拿去的時候,他早就走掉了;一個病人他很苦,要搶救的,“慢慢的”,等你搶救的東西拿去了,死都死掉了,你怎麼救呢?所以不能拖的,“懈怠、懶惰”,這個都要去掉。這些都是煩惱啊,不要看這個“懈怠”好象是“我是幹的嘛,就是慢慢幹”。這就是“懈怠”,“懈怠”就是煩惱心所之一。
這種是想幹而不馬上幹。還有一種,不敢幹:“怯弱如羊”,跟羊一樣,害怕得不得了。這個事情是好事、應該幹的,他看到就不對頭,對自己有損害,不敢幹。這麼顧慮很多,“顧忌”,就怕這個事情做了對自己有什麼不利,或者“恐怖”,恐怖對方,你做了之後他要報複等等的。羊,最膽小的就是羊了。我們不要看羊那麼大一個東西,雖然不是頂大,也不算太小了,它看到小動物來它都害怕的,那就是沒有用的了。那麼我們人千萬不要做這樣子,人長得棒棒的、高高大大的,一點小事,哎喲……,害怕得不得了,那多難爲情。
“而能具足奮勉”,那麼做事情不但是不推延、不懶惰、不膽怯,而且“具足奮勉”,要十分地努力、精進,而且“決定究竟彼岸”。印度話“彼岸”就是一個事情完成了,叫“究竟彼岸”。當然我們六度、成佛的事業完成了,也叫彼岸——到彼岸。那麼把它意思推廣來說,什麼事情做究竟了,都叫“究竟彼岸”。就是把事情,決定、堅定地完成這個事情。我們說部隊裏邊一個任務給下了,堅決完成!一定要拼了命去完成,哪怕你犧牲生命也要幹下去。普通的人就不行了,嘴裏答應的:“好,我給你辦,辦辦。”辦的時候碰到一點點困難,算了,不幹了,那個事情就完成不了。那麼要“堅定”,決定要堅定地要辦,“究竟彼岸”,決定要完成它。
“製伏違障”,假使有違緣障礙,不是逃避,——製伏、降伏它。違緣障礙大的時候怎麼辦?你降伏不了怎麼辦?繞道而行。這個海公上師教導就是:小的障礙沖過去,就是對它沖過去,把它降伏;大的障礙,看樣子你降伏不了,那麼繞過去,繞過去還是過去了,不過曲線地過去,不是直線地過去,而目的還是要達到“堅定究竟彼岸”,這個不動搖,就是方式有所轉變。那麼這個方式,就看你這個障礙的大小了,如果碰到一點小障礙,“啊,我繞道而行!”你要繞到哪裏去了?繞到反面去了!那就是害怕了,“怯弱如羊”,不敢了,“恐怖”、“顧忌”都來了。那麼這些小的違緣障礙不要害怕,沖過去。大的,實在沖不過了,你說雞蛋碰石頭,你去碰吧!碰一個,爛一個,碰兩個,爛兩個,碰一百個,爛一百個,那就不要碰了,繞過去好了。
“引發修行,耐苦成就一切善業正事,日夜如是,令其增長也。”這樣子的精神來引發修行,要刻苦耐勞地成就一切善的事情,這個“善”是包括你思想上的,也包括修行上的。“日夜如是”,不但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令其增長”,把善業要增長,這個是精進。我們悎寤瑜伽,就是白天黑夜都在修行,白天固然是張了眼睛修,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得提心吊膽的,不要睡得太沈,要以“光明想”入睡眠,這樣子修行的話,白天黑夜善業都在增長。如果你說白天辛辛苦苦了,晚上時間到了,睡大覺去了,呼噜呼噜地睡了,把一切修法都丟開了,那這個功德就繼續不下去了,白天的功德到此爲止,也就慢慢消失了。第二天又來,又來,又重來了。
丙五 成就妙慧
五、成就妙慧者,俱生覺慧明了,具求聞思修叁慧,應如何作,殷勤能作,若未純熟通利,終不放舍,無知愚昧之勢力,不可依附,善惡法上,應善巧能作觀察。而且于殊特之調伏戒經,宣說取舍之處,如是等最極警覺,成就鋒利智慧之加行。
第五“成就妙慧”69。成就妙慧,是“俱生覺慧明了,具求聞思修叁慧,應如何作,殷勤能作,若未純熟通利,終不放舍。”
這個成就妙慧,就是俱生慧、覺慧明了,這個是生得慧,生下來具有的智慧是明了的。跟前面的身心少疾病一樣,天生他的業報,就是不做那些多病的、殺生害命的,宿業沒有那些。那麼這個俱生覺慧明了,就是過去世也沒有做什麼不好的、愚癡的事情,所以這一輩生下來都是覺慧明了,俱生慧;俱生慧明了,再求聞思修叁慧。這我們學過《俱舍》都知道了,你有俱生慧之後,然後去求聞慧、思慧、修慧,最後思慧得到之後,産生無漏慧。修行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說你要離開聞思修、離開戒定慧,你談什麼修行呢?你說你眼睛閉起來,腿子收起來,肚子裏聞思修一點影子也沒有,戒定慧,戒是什麼都不知道,定怎麼樣子修的方法也不知道,什麼叫慧也不知道,那你修什麼東西呢?
“喔,什麼都不想……”,這個樣子——“得定了”。心止下去定會得,得什麼定?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定,外道定是享受五百大劫的無想果。這個還是不容易的,第四禅才能得到無想定,把想、受都滅掉了。就算你得到那麼高的成就,外道定得到了,五百大劫在無想天裏邊什麼都不知道,時間很長——生的時候知道生了,中間什麼都不知道。這五百大劫等于沒有,最後臨死了,心又生起來了,到哪裏?惡道。決定下惡道!那麼這有什麼意思呢?而且不但是惡道,等流果,以後你生到人間來了,就是個大笨蛋,不會動腦筋的。因爲你這個習慣太深厚了,不動腦筋的嘛,什麼心都不要它的,那麼你不笨哪個笨呢?這就是天然的笨了。我們說笨的人是不是無想天來的,那個也不知道了(笑)。
有了“俱生覺慧明了”之後,要具足地求聞慧、思慧、修慧。這個我們說俱生覺慧有沒有是天生的,也是過去宿業所感,而聞思修慧卻是現生可以努力追求的,你只要不是一個呆子,也不是一個白癡,也不是一個神經病,那你俱生覺慧多少有一點,有了這個俱生覺慧,你就可以求聞思修。那麼你自己現下努力的話,叁慧增長,就是個聰明人。如果你說俱生覺慧有了,很好,但是不求多聞,不求思慧、也不求修慧的話,那你還是一個愚癡的人;或者你求的是邪慧,世間那些邪分別,世智辯聰,那你雖然很精明,說話很狡猾,但是你沒有用,對解脫上的事情,邊都沾不到。你自己說了一套做了一套,自以爲很聰明,結果一敗塗地,做生意是破産,做什麼什麼都倒楣,你不知道因果嘛,你人再聰明沒有用。因果的事不知道,你適得其反——你想發財,偏偏是破産;你想長壽,偏偏短命。這個你因果不知道,就得不到好的果。所以說這也不是聰明。
那我們先聞思修慧要好好求,“應如何作,殷勤能作。”在求的時候,該怎麼作就殷勤地去作,努力地去作了。“若未純熟通利,終不放舍”,假使沒有純熟、沒有通利的話,不放下。這個我們現在的——不要說高的,背戒本、背時念法、背略戒,還有背一些晚上忏悔文,我看現在背得到的有幾個人?這個“殷切能作”,這個該作的,殷勤作,好好去念,沒有念熟,沒有通利,沒有背下來之前,“終不放舍”,不要放下。那麼這樣子搞的話,總有一天會成功。
“無知愚昧之勢力,不可依附”,無知愚昧的那些力量,不要依附它。就是世間上有些大權大勢的,但是他不識因果的,那些無知愚昧的,或者是外道的勢力,千萬不要去依靠他。只要依靠的話,智慧就沒有了。我們要精勤地求智慧,不要去依附那些。什麼叫愚癡、無知愚昧?那些邪知邪見都是無知愚昧的東西,那麼你要分別清楚,這不是佛教,盡管你神通怎麼大,你也是愚癡的,是愚……
(16B)不會逃避掉的。所以說“善惡法上,應善巧能作觀察”,這就是觀叁業了,善法惡法要善巧地、不錯地能夠作觀察: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而且于特殊之調伏戒經,宣說取舍之處,如是等最極警覺,成就鋒利智慧之加行。”這就特別強調戒,對特殊有調伏的戒經(就是講戒的經)裏邊說的取舍——就是哪個時候開遮持犯,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的,要“最極警覺”,要特別地去警覺。“成就鋒利智慧之加行”,就是對這些地方觀察得最仔細,特別地注意哪些該做的要做,哪些不該做的就不能做,就是強調持戒要精嚴。這是所謂“聰明聰明”的,我們也看出來了,特別要緊的就是持戒方面,如戒而行的,這是聰明;如果背道而馳的,不依戒法的,就是笨。不管你經講得怎麼好,你也是有什麼通,有什麼功能,如果不依戒而行的話,將來決定達不到解脫的果。這個我們前面講開端的時候、講別解脫戒重要性的時候不是講過一次嗎?這些是宗大師的話,宗大師也是依據叁藏的經教上來的話。
所以說,我們真正的聰慧,從戒上看也可以看出來。這個人如果是真正依戒而行的——我們一般人的看法就是這個人呆得很、刻板得很,或者教條主義,這麼做就這麼做,那麼做…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