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83

  ..續本文上一頁是故屍羅名莊嚴具。」

  49 《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問:何緣世尊宣說屍羅名爲熏香?答:具戒士夫補特伽羅,遍諸方域,妙善稱譽,聲頌普聞。譬如種種根莖香等,隨風飄揚,遍諸方所,悅意芬馥,周流彌遠,是故屍羅名爲熏香。」

  50 《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問:何緣世尊宣說屍羅名爲塗香?答:由此所受清淨無罪妙善屍羅,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惡戒爲因身心熱惱。譬如最極炎熾熱時,塗以栴檀龍腦香等,一切郁蒸皆得除滅,是故屍羅說名塗香。」

  51 《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問:何緣世尊宣說屍羅名爲妙行?答:由此屍羅清淨善行,能趣妙藥,往妙天趣,向妙安隱,故名妙行。」

  52 《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問:何緣世尊宣說屍羅名爲律儀?答:由此屍羅清淨善法,是防護性,是息除相,是遠離體,故名律儀。」

  53 《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又戒律儀有叁種觀清淨因相。何等爲叁?一觀身業,二觀語業,叁觀意業。雲何觀察如是諸業,令戒律儀皆得清淨?謂希當造及欲正造,身作業時,如是觀察:我此身業,爲能自損,及以損他,是不善性,能生衆苦,招苦異熟?爲不自損,亦不損他,是其善性,能生諸樂,招樂異熟?如是觀已,若自了知,我此身業,自損損他,是不善性,能生衆苦,招苦異熟,即于此業,攝斂不作,亦不與便……。如于身業,于其語業當知亦爾。由過去行爲緣生意,由未來行爲緣生意,由現在行爲緣生意,即于此意,數數觀察:我此意業,爲能自損?余如前說。如是觀已,若自了知,我此意業,是其黑品,即于此業,攝斂不起,不與其便;若自了知,我此意業,是其白品,即于此業,而不斂攝,發起與便。如是于彼去來今世所起意業,能善觀察,能善清淨。所以者何?去來今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于身語意叁種業中,或已觀察,或當觀察,或正觀察;或已清淨,或當清淨,或正清淨;或已多住,或當多住,或正多住,一切皆由如是觀察,如是清淨。」

  54  “此中最快十二年,或僅叁載或叁品,速得雙運最近道,願遇善慧勝者教。”

  普通修密法,一生之內可以圓滿。大師得文殊教授,十二年之內即可修圓滿。因爲大師的教具足扼要之點,以上師爲本尊,所以成就特別快。“叁品”的“品”,是半月的意思,或者說一個上半月、一個下半月爲一品,叁品就是叁個月;或者說只有叁個上半月,叁品就是四十五日,這種成就是再快沒有的了。所謂十二年、叁月或四十五日,是已發菩提心、止觀成功、勝義觀成就、雙運道已得的人而言。若這些前方便未具足,就是修一千二百年也沒有成就。(見《值遇叁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發願文講記》,帕繃喀大師造頌,昂旺朗吉堪布講授,法尊法師譯,釋隆蓮筆記,四九頁)

  55 《瑜伽師地論》卷二二:「複于過去已造身業,亦數觀察:我此身業爲能自損?余如前說。如是觀已,若自了知我此身業自損損他,余如前說,便于有智同梵行所,如實發露,如法悔除。」

  56 《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如佛世尊曾爲長老啰怙啰說:汝今啰怙啰,于身語意業,應數正觀察,念諸佛聖教。啰怙啰汝應,學是沙門業,若能于此學,唯勝善無惡。 若于如是身語意業審正思擇,諸此諸業爲能自損?廣說如前。是名觀察。若于一分攝斂不作,亦不與便,廣說乃至發露悔除;複于一分而不斂攝,造作與便,廣說乃至便生歡喜,晝夜安住,多隨修學,是名清淨。」

  57 《俱舍論》卷二四:「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

  58 四谛十六行相:觀四谛一谛各有四種之行相,合爲十六行相。

  ┌苦: 觀此身是苦

  │空: 觀因緣所生故空。

  ┌苦 谛─┤無常:觀因緣假成,故生滅無常。

  │  └無我: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

  │  ┌集: 觀招集苦果。

  四 │  │因: 觀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 觀苦果生,相繼存在。

  十 │  └緣: 觀諸緣成就苦果。

  六─┤  ┌滅: 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

  行 │  │靜: 觀叁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故靜。

  相 │滅 谛─┤妙: 觀出離叁界,無諸憂患,故妙。

  │  └離: 觀一切災害,皆已遠離。

  │  ┌道: 觀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 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 由此萬行,以趣涅槃。

  └出: 由此聖道,以出生死。

  59 《佛說無量壽經》卷下:「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叁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衆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60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名爲但一坐食?謂坐一座,乃至應食,悉皆受食;從此座起,必不重食。如是名爲但一坐食。雲何名爲先止後食?謂爲食故,坐如應座,乃至未食,先應具受諸所應食。應正了知:我今唯受爾所飲食,當自支持;又正了知:我過于此,定不當食。如是受已,然後方食。如是名爲先止後食。」

  61 《俱舍論頌疏》卷二○:「論雲:諸煩惱起,由幾因緣?頌曰:由未斷隨眠,及隨應境現,非理作意起,說惑具因緣。釋曰:由叁因緣,煩惱現起。一由未斷隨眠,即惑因也。二隨應境現。隨應者,隨其所應也,如順境生貪,違境生瞋等。此惑境界也。叁由非理作意,即起惑加行也。由上叁因,煩惱現起。說惑具因緣者,此上叁因,謂此且據具因緣,說或有唯托境界力生,如退法阿羅漢等。」

  62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名爲沙門莊嚴?嗢拕南曰: 正信而無谄  少病精進慧  具少欲喜足  易養及易滿  杜多德端嚴  知量善士法  具聰慧者相  忍柔和賢善

  謂如有一具足正信,無有谄曲,少諸疾病,性勤精進,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養易滿,具足成就杜多功德,端嚴知量,具足成就賢善士法,具足成就聰慧者相,堪忍柔和,爲性賢善。」

  63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名爲具足正信?謂多淨信,多正敬順,多生勝解,多善欲樂,于諸善法及大師所,深生淨信,無惑無疑。于大師所,恭敬尊重,承奉供養。既修如是恭敬尊重、承奉供養,專心親附、依止而住。如于大師,如是于法同梵行者,于諸所學教授教誡,于修供養,于無放逸,于叁摩地,當知亦爾。如是名爲具足正信。」

  64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名爲無有谄曲?謂有純質,爲性正直,于其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所,如實自顯。如是名爲無有谄曲。」

  65 《瑜伽師地論》卷二叁:「雲何名爲爲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謂如有一由現在世,安樂無病,氣力具足,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消,而更重食,令于未來,食住身中,成不消病;或于身中當生隨一身諸疾病,所謂疥癞、疱漿瘶等,如前廣說,由是因緣,當生身中如前所說種種苦受。余如前說。如是名爲爲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

  66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名爲少諸疾病?謂性無病,順時變熟,平等執受,不極溫熱,不極寒冷,無所損害,隨時安樂,由是因緣,所食所飲,所啖所嘗,易正變熟。如是名爲少諸疾病。」

  67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名爲性勤精進。謂能安住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于善法中能不舍轭。翹勤無惰起發圓滿。能有所作。于諸有智同梵行者躬自承奉。如是名爲性勤精進。」

  68 《俱舍論頌疏》卷第十六,唐圓晖述。

  69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名爲成就妙慧?謂聰、念、覺皆悉圓滿,根不暗鈍,根不頑愚,亦不喑痖,非手代言,有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具足成就俱生覺慧,具足成就加行覺慧。如是名爲成就妙慧。」

  70 《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又由五相發勤精進速證通慧。謂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故;有勇捍者,由于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有不舍善轭者,由于下劣無喜足精進故。」

  71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少欲?謂雖成就善少欲等所有功德,而不于此欲求他知,謂他知我具足少欲成就功德。是名少欲。」

  72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喜足?謂于隨一衣服飲食臥具等事,便生歡喜,生正知足。于所未得,所有衣服,或麁或妙,更無悕望,更無思慮;于所已得,不染不愛,如前廣說,而受用之。如于衣服,于其飲食、臥具等事,當知亦爾。是名喜足。」

  73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易養?謂能獨一自得怡養,不待于他,或諸僮仆,或余人衆;又不追求余長財寶,令他施者、施主等類謂爲難養。是名易養。」

  74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易滿?謂得微少,便自支持;若得麁弊,亦自支持。是名易滿。」

  75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成就杜多功德?謂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坐食,先止後食,但持叁衣,但持毳衣,持糞掃衣,住阿練若,常居樹下,常居迥露,常住冢間,常期端坐,處如常坐。如是依止若食若衣、若諸敷具杜多功德,或十二種,或十叁種。于乞食中,分爲二種。一者隨得乞食,二者次第乞食。隨得乞食者,謂隨往還家,隨獲隨得,而便受食。次第乞食者,謂入裏巷,巡家而乞,隨得隨現,而便受食。不高舉手越趣余家,願我當獲精妙飲食,乃至期願多有所得。當知此中,若依乞食無差別性,唯有十二;若依乞食有差別性,便有十叁。雲何名爲但一坐食?謂坐一座,乃至應食,悉皆受食;從此座起,必不重食。如是名爲但一坐食。雲何名爲先止後食?謂爲食故,坐如應座,乃至未食,先應具受諸所應食,應正了知,我今唯受爾所飲食,當自支持;又正了知,我過于此,定不當食。如是受已,然後方食。如是名爲先止後食。雲何名爲但持叁衣?謂但叁衣,而自支持。何者叁衣?一僧伽胝,二嗢怛啰僧伽,叁安怛婆參。除此叁衣,終不貯畜過此長衣。如是名爲但持叁衣。雲何名爲但持毳衣?謂所持衣,或叁衣數,或是長衣,一切皆用毛毳而作,終不貯畜余所作衣。如是名爲但持毳衣。雲何名爲持糞掃衣?謂所有衣,他舍、棄擲,或街或巷,或市或鄽,或道非道,或雜便穢,或爲便穢膿血洟唾之所塗染,取如是等不淨衣物,除去麁穢,堅執洗浣,縫染受持。如是名爲持糞掃衣。雲何名爲住阿練若?謂住空閑山林垧野,受用邊際,所有臥具,遠離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爲住阿練若。雲何名爲常居樹下?謂常期願住于樹下,依止樹根。如是名爲常居樹下。雲何名爲常居迥露?謂常期願住于迥露,無覆障處。如是名爲常居迥露。雲何名爲常住冢間?謂常期願住冢墓間,諸有命過,送屍骸處。如是名爲常住冢間。雲何名爲常期端坐?謂于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端身而坐,推度時日,終不以背,或以其脅,依倚大床,或小繩床,或壁或樹,草葉座等。如是名爲常期端坐。雲何名爲處如常座?謂所坐臥,或諸草座,或諸葉座,如舊敷設草座葉座,而常坐臥,一敷設後,終不數數翻舉修理。如是名爲處如常座。」

  76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端嚴?謂能成就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持衣持缽,端嚴形相。是名端嚴。」

  77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知量?謂于淨信,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極恣衣服、飲食敷具、病緣醫藥諸什物中,知量而聚。是名知量。」

  78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成就賢善士法?謂生高族,淨信出家,或生富族,淨信出家,顔容殊妙,喜見端嚴,具足多聞,語具圓滿,或隨獲得少智、少見、少安樂住,由是因緣,不自高舉,不陵蔑他,能知唯有法隨法行,是其谛實。既了知已,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是名成就賢善士法。」

  79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成就總慧者相?謂由作業相表知愚夫,由作業相表知聰慧。其事雲何?謂諸愚夫,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諸聰慧者,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是名成就聰慧者相。」

  80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堪忍?謂如有一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又彼尊者堪能忍受寒熱饑渴、蚊虻風日、蛇蠍毒觸,又能忍受他所幹犯麁惡語言,又能忍受身中所有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爲性堪忍,有所容受。是名堪忍。」

  81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柔和?謂如有一于大師等,具足成就慈愍身業,具足成就慈愍語業,具足成就慈愍意業,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應所受用,凡所飲食,無有私密,如法所獲,如法所得,墮在缽中,爲缽所攝,而爲受用,同戒同見,成就如是六種可樂可愛可重,無違诤法,易可共住,性不惱他;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處,常令歡喜。是名柔和。」

  82 《瑜伽師地論》卷九九:「又由二相,成可樂性:一體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又可樂性,有二差別:一者未生令其得生,二者生已當倍增廣。應知此中,尊重增上,謂體彼有德;慰意增上,謂財法二攝。彼二增上,謂善和合。和合增上,謂心無擾惱。遠離貪等所有擾惱,名曰無違。和合方便,共爲一事,名曰無诤。和同水乳,名一趣性。」

  83 《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雲何賢善?謂如有一遠離頻蹙,舒顔平視,含笑先言,常爲愛語,性多攝受善法朋侶,身心澄淨。是名賢善。」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