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83

  ..续本文上一页是故尸罗名庄严具。」

  49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熏香?答:具戒士夫补特伽罗,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颂普闻。譬如种种根茎香等,随风飘扬,遍诸方所,悦意芬馥,周流弥远,是故尸罗名为熏香。」

  50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涂香?答:由此所受清净无罪妙善尸罗,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恶戒为因身心热恼。譬如最极炎炽热时,涂以栴檀龙脑香等,一切郁蒸皆得除灭,是故尸罗说名涂香。」

  51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妙行?答:由此尸罗清净善行,能趣妙药,往妙天趣,向妙安隐,故名妙行。」

  52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律仪?答:由此尸罗清净善法,是防护性,是息除相,是远离体,故名律仪。」

  53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又戒律仪有三种观清净因相。何等为三?一观身业,二观语业,三观意业。云何观察如是诸业,令戒律仪皆得清净?谓希当造及欲正造,身作业时,如是观察:我此身业,为能自损,及以损他,是不善性,能生众苦,招苦异熟?为不自损,亦不损他,是其善性,能生诸乐,招乐异熟?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身业,自损损他,是不善性,能生众苦,招苦异熟,即于此业,摄敛不作,亦不与便……。如于身业,于其语业当知亦尔。由过去行为缘生意,由未来行为缘生意,由现在行为缘生意,即于此意,数数观察:我此意业,为能自损?余如前说。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黑品,即于此业,摄敛不起,不与其便;若自了知,我此意业,是其白品,即于此业,而不敛摄,发起与便。如是于彼去来今世所起意业,能善观察,能善清净。所以者何?去来今世所有沙门,若婆罗门,于身语意三种业中,或已观察,或当观察,或正观察;或已清净,或当清净,或正清净;或已多住,或当多住,或正多住,一切皆由如是观察,如是清净。」

  54  “此中最快十二年,或仅三载或三品,速得双运最近道,愿遇善慧胜者教。”

  普通修密法,一生之内可以圆满。大师得文殊教授,十二年之内即可修圆满。因为大师的教具足扼要之点,以上师为本尊,所以成就特别快。“三品”的“品”,是半月的意思,或者说一个上半月、一个下半月为一品,三品就是三个月;或者说只有三个上半月,三品就是四十五日,这种成就是再快没有的了。所谓十二年、三月或四十五日,是已发菩提心、止观成功、胜义观成就、双运道已得的人而言。若这些前方便未具足,就是修一千二百年也没有成就。(见《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发愿文讲记》,帕绷喀大师造颂,昂旺朗吉堪布讲授,法尊法师译,释隆莲笔记,四九页)

  55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复于过去已造身业,亦数观察:我此身业为能自损?余如前说。如是观已,若自了知我此身业自损损他,余如前说,便于有智同梵行所,如实发露,如法悔除。」

  56 《瑜伽师地论》卷二二:「如佛世尊曾为长老啰怙啰说:汝今啰怙啰,于身语意业,应数正观察,念诸佛圣教。啰怙啰汝应,学是沙门业,若能于此学,唯胜善无恶。 若于如是身语意业审正思择,诸此诸业为能自损?广说如前。是名观察。若于一分摄敛不作,亦不与便,广说乃至发露悔除;复于一分而不敛摄,造作与便,广说乃至便生欢喜,昼夜安住,多随修学,是名清净。」

  57 《俱舍论》卷二四:「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58 四谛十六行相: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

  ┌苦: 观此身是苦

  │空: 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 观招集苦果。

  四 │  │因: 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 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 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 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 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 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 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 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 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 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出: 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59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60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但一坐食?谓坐一座,乃至应食,悉皆受食;从此座起,必不重食。如是名为但一坐食。云何名为先止后食?谓为食故,坐如应座,乃至未食,先应具受诸所应食。应正了知:我今唯受尔所饮食,当自支持;又正了知:我过于此,定不当食。如是受已,然后方食。如是名为先止后食。」

  61 《俱舍论颂疏》卷二○:「论云:诸烦恼起,由几因缘?颂曰:由未断随眠,及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起,说惑具因缘。释曰:由三因缘,烦恼现起。一由未断随眠,即惑因也。二随应境现。随应者,随其所应也,如顺境生贪,违境生瞋等。此惑境界也。三由非理作意,即起惑加行也。由上三因,烦恼现起。说惑具因缘者,此上三因,谓此且据具因缘,说或有唯托境界力生,如退法阿罗汉等。」

  62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沙门庄严?嗢拕南曰: 正信而无谄  少病精进慧  具少欲喜足  易养及易满  杜多德端严  知量善士法  具聪慧者相  忍柔和贤善

  谓如有一具足正信,无有谄曲,少诸疾病,性勤精进,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养易满,具足成就杜多功德,端严知量,具足成就贤善士法,具足成就聪慧者相,堪忍柔和,为性贤善。」

  63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具足正信?谓多净信,多正敬顺,多生胜解,多善欲乐,于诸善法及大师所,深生净信,无惑无疑。于大师所,恭敬尊重,承奉供养。既修如是恭敬尊重、承奉供养,专心亲附、依止而住。如于大师,如是于法同梵行者,于诸所学教授教诫,于修供养,于无放逸,于三摩地,当知亦尔。如是名为具足正信。」

  64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无有谄曲?谓有纯质,为性正直,于其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自显。如是名为无有谄曲。」

  65 《瑜伽师地论》卷二三:「云何名为为令新受当不更生受诸饮食?谓如有一由现在世,安乐无病,气力具足,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消,而更重食,令于未来,食住身中,成不消病;或于身中当生随一身诸疾病,所谓疥癞、疱浆瘶等,如前广说,由是因缘,当生身中如前所说种种苦受。余如前说。如是名为为令新受当不更生受诸饮食。」

  66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少诸疾病?谓性无病,顺时变熟,平等执受,不极温热,不极寒冷,无所损害,随时安乐,由是因缘,所食所饮,所啖所嘗,易正变熟。如是名为少诸疾病。」

  67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性勤精进。谓能安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善法中能不舍轭。翘勤无惰起发圆满。能有所作。于诸有智同梵行者躬自承奉。如是名为性勤精进。」

  68 《俱舍论颂疏》卷第十六,唐圆晖述。

  69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名为成就妙慧?谓聪、念、觉皆悉圆满,根不暗钝,根不顽愚,亦不喑痖,非手代言,有力能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具足成就俱生觉慧,具足成就加行觉慧。如是名为成就妙慧。」

  70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又由五相发勤精进速证通慧。谓有势力者,由被甲精进故;有精进者,由加行精进故;有勇捍者,由于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有坚猛者,由寒热蚊虻等所不能动精进故;有不舍善轭者,由于下劣无喜足精进故。」

  71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少欲?谓虽成就善少欲等所有功德,而不于此欲求他知,谓他知我具足少欲成就功德。是名少欲。」

  72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喜足?谓于随一衣服饮食卧具等事,便生欢喜,生正知足。于所未得,所有衣服,或麁或妙,更无悕望,更无思虑;于所已得,不染不爱,如前广说,而受用之。如于衣服,于其饮食、卧具等事,当知亦尔。是名喜足。」

  73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易养?谓能独一自得怡养,不待于他,或诸僮仆,或余人众;又不追求余长财宝,令他施者、施主等类谓为难养。是名易养。」

  74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易满?谓得微少,便自支持;若得麁弊,亦自支持。是名易满。」

  75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成就杜多功德?谓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坐食,先止后食,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粪扫衣,住阿练若,常居树下,常居迥露,常住冢间,常期端坐,处如常坐。如是依止若食若衣、若诸敷具杜多功德,或十二种,或十三种。于乞食中,分为二种。一者随得乞食,二者次第乞食。随得乞食者,谓随往还家,随获随得,而便受食。次第乞食者,谓入里巷,巡家而乞,随得随现,而便受食。不高举手越趣余家,愿我当获精妙饮食,乃至期愿多有所得。当知此中,若依乞食无差别性,唯有十二;若依乞食有差别性,便有十三。云何名为但一坐食?谓坐一座,乃至应食,悉皆受食;从此座起,必不重食。如是名为但一坐食。云何名为先止后食?谓为食故,坐如应座,乃至未食,先应具受诸所应食,应正了知,我今唯受尔所饮食,当自支持;又正了知,我过于此,定不当食。如是受已,然后方食。如是名为先止后食。云何名为但持三衣?谓但三衣,而自支持。何者三衣?一僧伽胝,二嗢怛啰僧伽,三安怛婆参。除此三衣,终不贮畜过此长衣。如是名为但持三衣。云何名为但持毳衣?谓所持衣,或三衣数,或是长衣,一切皆用毛毳而作,终不贮畜余所作衣。如是名为但持毳衣。云何名为持粪扫衣?谓所有衣,他舍、弃掷,或街或巷,或市或鄽,或道非道,或杂便秽,或为便秽脓血洟唾之所涂染,取如是等不净衣物,除去麁秽,坚执洗浣,缝染受持。如是名为持粪扫衣。云何名为住阿练若?谓住空闲山林垧野,受用边际,所有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为住阿练若。云何名为常居树下?谓常期愿住于树下,依止树根。如是名为常居树下。云何名为常居迥露?谓常期愿住于迥露,无覆障处。如是名为常居迥露。云何名为常住冢间?谓常期愿住冢墓间,诸有命过,送尸骸处。如是名为常住冢间。云何名为常期端坐?谓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端身而坐,推度时日,终不以背,或以其胁,依倚大床,或小绳床,或壁或树,草叶座等。如是名为常期端坐。云何名为处如常座?谓所坐卧,或诸草座,或诸叶座,如旧敷设草座叶座,而常坐卧,一敷设后,终不数数翻举修理。如是名为处如常座。」

  76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端严?谓能成就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持衣持钵,端严形相。是名端严。」

  77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知量?谓于净信,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极恣衣服、饮食敷具、病缘医药诸什物中,知量而聚。是名知量。」

  78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成就贤善士法?谓生高族,净信出家,或生富族,净信出家,颜容殊妙,喜见端严,具足多闻,语具圆满,或随获得少智、少见、少安乐住,由是因缘,不自高举,不陵蔑他,能知唯有法随法行,是其谛实。既了知已,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是名成就贤善士法。」

  79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成就总慧者相?谓由作业相表知愚夫,由作业相表知聪慧。其事云何?谓诸愚夫,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诸聪慧者,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是名成就聪慧者相。」

  80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堪忍?谓如有一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又彼尊者堪能忍受寒热饥渴、蚊虻风日、蛇蝎毒触,又能忍受他所干犯麁恶语言,又能忍受身中所有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为性堪忍,有所容受。是名堪忍。」

  81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柔和?谓如有一于大师等,具足成就慈愍身业,具足成就慈愍语业,具足成就慈愍意业,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应所受用,凡所饮食,无有私密,如法所获,如法所得,堕在钵中,为钵所摄,而为受用,同戒同见,成就如是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易可共住,性不恼他;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处,常令欢喜。是名柔和。」

  82 《瑜伽师地论》卷九九:「又由二相,成可乐性:一体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又可乐性,有二差别:一者未生令其得生,二者生已当倍增广。应知此中,尊重增上,谓体彼有德;慰意增上,谓财法二摄。彼二增上,谓善和合。和合增上,谓心无扰恼。远离贪等所有扰恼,名曰无违。和合方便,共为一事,名曰无诤。和同水乳,名一趣性。」

  83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何贤善?谓如有一远离频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性多摄受善法朋侣,身心澄净。是名贤善。」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