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39

  ..續本文上一頁盡在那裏燒,燒得很痛,痛苦得不得了。結果問佛,什麼原因呢?佛說,他以前在常住裏烤餅,供僧的餅讓大家吃,他就是要多吃兩個,這裏夾了兩個,夾了去,人家看不到。夾了兩個餅拿起走了,多吃兩個餅,結果叁惡道受苦,正報受完了,到了餓鬼道去之後,兩肋下邊還有兩個鐵火輪。這個報還免不了,盡在那裏燒,燒得非常痛,這個果報。這是佛說的,不是我們編一個讓你們不要偷東西,故意造一些可怕的事情嚇唬你們,這是經裏的事情。

  

  如是等說,是種種道之精華,最極顯明之導師,若以此爲未盡者,則有菩提道次第之慧行方法,是諸智者最極重要之學處,頗有再再研究觀持之必要也。

  “如是等說,是種種道之精華,最極顯明之導師”,這樣子的各種各樣的,前面講那麼多,“是種種道之精華”,不管你是人天道、聲聞道,還是大乘道,都需要的,是道的精華,各種道的精華,“最極明顯”的“導師”,那就是你要走上修行的路呢,最明顯的導師就是這些文。

  “若以此爲未盡者,則有菩提道次第之慧行方法,是諸智者最極重要之學處,頗有再再研究觀持之必要也。”這個你還以爲不夠,那麼還有介紹,海公上師介紹依菩提道次第裏邊的慧行方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是到處在推廣,我們現在對居士廣泛地推廣學《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自己呢,因爲第一學年學過一次了,所以不能加進去,但是我們想有個機會,以後有空閑的時候呢……現在我們聽《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恐怕沒有了,大概都走完了,第一次聽的人我看看都走完了吧?沒有了——你還一個,你聽了多少呢?哦,總算你還聽了一點,就是這麼一個了,前面聽了都跑完了。那麼新來的基本上都沒有聽過,以後有機會最好聽一下。

  “是諸智者最極重要之學處”,它是最有智慧的人最重要的學處——我們要學的地方,是最重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慧行方法,值得再叁地“研究,觀持”,觀察、行持,有這個必要!《菩提道次第》是寶書,我們再再推廣也是這個原因。

  

  乙六 近事六種差別之方便

  

  近事六種差別之方便者 頌雲:

  能持一分多分行  圓滿施設淨梵行  但皈依行亦近事

  由根本四一二叁  欲邪不淨之行斷  但皈依行之近事

  諸如是等如次第  依彼承諾而分別

  此近事依男女之分別者,是所依門之分別。此六種者,是准近道方便之別也。除酒戒外,余四根本分別,所謂一分近事、兼行近事、多分行近事、圓滿行近事、淨行近事、唯皈叁寶之近事,如是等六。

  下邊,“近事六種差別之方便者”,近事有六種。我們說近事麼,一種了,怎麼有六種呢?它就是裏邊又分了幾種近事:“頌雲:能持一分多分行,圓滿施設淨梵行,但皈依行亦近事。”六種,能持一分,二分、叁分,多分的,圓滿的——全部受的,還有淨梵行——一輩子修不淫欲的,這些,還有最後一種,五戒還沒有受、只有皈依的,都算近事,近事可分這六種。

  “由根本四一二叁,欲邪不淨之行斷”,“一分多分”就是根本戒四個裏邊能持一分的、持二分的、叁分的,“圓滿施設”,四分都受的,加個酒戒,圓滿的;那麼“淨梵行”呢,“欲邪不淨之行斷”,一切不淨行都斷掉的;最後一個,“但皈依行亦近事”,單受個皈依,這也算個近事。

  “諸如是等如次第,依彼承諾而分別”,這些分別,按照次第,根據他所承諾的,他能持一分,持兩分,乃至持滿分,他願意一輩子不淫欲,那麼這樣的分別爲這六種近事,甚至一個也不敢承諾的,就是這五條戒一個也不敢擔承下來的,那麼單一個皈依也可以,也算個近事。

  “此近事依男女之分別者,是所依門之分別”,這個近事男、近事女是根據什麼不同來分別的呢?根據“所依門”,就是所依的身,有兩種——男身女身。那麼這是另外一種分別了。下邊六種“是准近道方便之別也”,根據你進入道的方便,由各種各樣不同的方便又分別了六種。

  “除酒戒外,余四根本分別”,酒戒是必受的,不能開的,一定要受的,其余四條可以受一條,二條,叁條,或者滿的——四條都受。

  “所謂一分近事,兼行近事,多分行近事,圓滿行近事”,根本四條受一條的,一分近事;受二條的兼行近事;受叁條的,多分行近事;那麼受四條的,加上酒戒,五條都受的,是圓滿行近事;“淨行近事”,一輩子不淫欲的,那是淨行近事;“唯皈叁寶之近事”,只皈依叁寶,其余五條戒一條不敢受的,那麼也算一個近事。這樣就分了六種。

  

  乙七 近事授受之法則

  

  近事授受之法則者 求受近事五戒者,應從誰補特迦羅爲取得之境?即以出家具戒之比丘,無則沙彌,或能于五戒學處完全受持、如理守護之近事。若自五戒無受無得,不守護戒,皆不得與人作師授戒,應知。

  “近事授受之法則者”,那麼近事就是居士了,受居士戒,該怎麼受?它的“法則”就是它的儀式如何?

  “求受近事五戒者,應從誰補特迦羅爲取得之境?”提這個問題,要受五戒的近事戒,從哪個戒師來取得這個五戒呢?“即以出家具戒之比丘”,最標准的就是出家的比丘,受了具足戒的大戒的比丘可以授近事戒;“無者沙彌”,假使沒有的話呢,實在是找不到了,那麼等而下之,沙彌也可以;“或能于五戒學處完全受持、如理守護之近事”,假使實在十戒的沙彌也找不到了,這些地方,沒有佛法的地方呢,那麼受過五戒的居士,他能夠受了之後這五條戒完全受持、如理守護沒有犯的,這勉強也可以作一個。

  這是藏地的說法,我們漢地的傳承是皈依也好、受戒也好,那是比丘面前受,如果沒有的話呢,佛前也可以受,但是要一千裏內沒有比丘,佛前受;假如你佛前受了,後來比丘來了,趕快重受。這是皈依如此,五戒也應當如此。這裏,藏地因爲它重在從人前受了,那麼最好是比丘了,沒有的話,沙彌有五戒的,他可以給你授五戒。那麼五戒居士自己沒有犯的,清淨受持的,他五戒有的也可以給你授五戒。如果你自己本身五戒沒有的,那不能給別人授五戒;或者授了五戒之後,不完整的,有犯的。那麼從這裏來說,比丘也好,沙彌也好,如果他這五條戒不清淨的,給人家授就不圓滿了。如果犯了一條,那不要說了,就不能授了。

  “若自五戒無受無得,不守護戒,皆不得與人作師授戒,應知”,假使自己的五戒沒有受,也沒有得戒體,或者是受了之後不守護戒的,那麼不能給人家作師、授戒,這個應該知道。

  所以自己要有這五戒了,清淨地受持的,那麼才能給人家授戒。自己都有虧的,或者沒有受的,那根本不能給人家授戒。這是戒師的選擇。

  

  複次,發端之要,皈依叁寶最爲必要故,于叁寶之功德分別了知,唯具足皈依叁寶,不皈別余之受持。有皈依叁寶攝要頌必修學之

  “複次,發端之要”,那麼真正要受戒,已經把戒師找好了,開始的儀式怎麼辦呢?“發端之要”,開始,開端,“皈依叁寶最爲必要故”,受五戒之前還要皈依叁寶,這是必要的,一切戒的功德都從皈依叁寶上來的。

  “于叁寶之功德分別了知”,叁寶的功德要知道。你說要皈依叁寶,一切依叁寶,一切聽叁寶的話,一切遵照叁寶的指示辦事,那你對叁寶一定要尊重到極點;尊重到極點,必定他有功德很大,你才去尊重他。如果對叁寶的功德也不知道,你嘴裏再怎麼怎麼皈依叁寶、相信叁寶,到後來就會走到一邊去的,甚至于反其道而行也會的。所以事先要對叁寶的功德一定要先知道,然後這個皈依叁寶才踏實。

  什麼叫皈依呢?“唯具足皈依叁寶,不皈別余之受持”,“具足皈依叁寶”,皈依叁寶要真正地皈依,誠心誠意的,要具足皈依。不能只皈依二寶,“佛寶,佛是我相信的,至高無上的;法寶是佛說的話,對的;僧寶,看看不如我,我還是不皈依的好”,這樣子的人現在很多,這些居士是二寶居士,二寶居士實際上就是毀謗叁寶,其實一寶也不寶了。佛法僧叁寶是叁而一,一而叁的,拆不開的,等于說一個香爐的叁個腿一樣的,你說我這個破掉,不要,那兩個也站不住了,要倒下去的。所以海公上師說的,現在有的人要破壞叁寶,最巧妙的辦法就是從僧寶下手。因爲現在僧寶不如法的很多了,你看這個人什麼不如法,那個人什麼不如法,看看比起來我還比他好一些,不要皈依僧寶。不皈依僧寶呢,那皈依佛寶皈依法寶都是空話。佛法的具體表現在僧寶上,你把僧寶推翻了,你佛法寄托在哪裏呢?所以說海公上師說了,現代的人他最聰明的辦法要破叁寶的話就是從破僧寶下手,從毀謗僧寶,不皈依僧寶下手,這個我們要提高警惕。當然僧寶,自己是僧人,自己罵自己恐怕很少了,居士裏邊就是不要對僧寶看過失,自己了不得,認爲比僧寶還要高尚一些。

  真正說的話,一個僧人,他從他出家,頭剃了,你行不行啊?你把你家舍掉了,把頭剃了,什麼都丟掉了——就是叫你住上個幾天恐怕你也吃不消。真的舍掉了,不是說假的了!你說跑出去做戲,跑一段時間回來了,那個不稀奇了;你是下了決心了,不要了,那你恐怕還是做不到。他們那些即使是破戒的比丘,他開始還有這股勇氣,你恐怕還不如他們。一定要具足地皈依叁寶,“不皈別余之受持”,其他的都不能皈依,這很重要。

  

  複次,先于佛前恭敬至誠頂禮,次于師前頂禮親近,于其面前跪坐合掌,作言:大德念我,我名某某,從于此時受持竟,乃至命終中間,皈依佛陀耶,兩足尊;皈依達磨耶,離欲尊;皈依僧伽耶,衆中尊;我從今時,乃至盡壽中間,願作優婆塞(夷),求尊授予。如是二次、叁次亦如是說。師言:此是方便。弟子答:爾。此近事律儀之授與也。

  “複次,先于佛前恭敬至誠頂禮”,皈依叁寶的心有了之後,然後先在佛的面前恭敬至誠地頂禮,“…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