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尽在那里烧,烧得很痛,痛苦得不得了。结果问佛,什么原因呢?佛说,他以前在常住里烤饼,供僧的饼让大家吃,他就是要多吃两个,这里夹了两个,夹了去,人家看不到。夹了两个饼拿起走了,多吃两个饼,结果三恶道受苦,正报受完了,到了饿鬼道去之后,两肋下边还有两个铁火轮。这个报还免不了,尽在那里烧,烧得非常痛,这个果报。这是佛说的,不是我们编一个让你们不要偷东西,故意造一些可怕的事情吓唬你们,这是经里的事情。
如是等说,是种种道之精华,最极显明之导师,若以此为未尽者,则有菩提道次第之慧行方法,是诸智者最极重要之学处,颇有再再研究观持之必要也。
“如是等说,是种种道之精华,最极显明之导师”,这样子的各种各样的,前面讲那么多,“是种种道之精华”,不管你是人天道、声闻道,还是大乘道,都需要的,是道的精华,各种道的精华,“最极明显”的“导师”,那就是你要走上修行的路呢,最明显的导师就是这些文。
“若以此为未尽者,则有菩提道次第之慧行方法,是诸智者最极重要之学处,颇有再再研究观持之必要也。”这个你还以为不够,那么还有介绍,海公上师介绍依菩提道次第里边的慧行方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是到处在推广,我们现在对居士广泛地推广学《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自己呢,因为第一学年学过一次了,所以不能加进去,但是我们想有个机会,以后有空闲的时候呢……现在我们听《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恐怕没有了,大概都走完了,第一次听的人我看看都走完了吧?没有了——你还一个,你听了多少呢?哦,总算你还听了一点,就是这么一个了,前面听了都跑完了。那么新来的基本上都没有听过,以后有机会最好听一下。
“是诸智者最极重要之学处”,它是最有智慧的人最重要的学处——我们要学的地方,是最重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慧行方法,值得再三地“研究,观持”,观察、行持,有这个必要!《菩提道次第》是宝书,我们再再推广也是这个原因。
乙六 近事六种差别之方便
近事六种差别之方便者 颂云:
能持一分多分行 圆满施设净梵行 但皈依行亦近事
由根本四一二三 欲邪不净之行断 但皈依行之近事
诸如是等如次第 依彼承诺而分别
此近事依男女之分别者,是所依门之分别。此六种者,是准近道方便之别也。除酒戒外,余四根本分别,所谓一分近事、兼行近事、多分行近事、圆满行近事、净行近事、唯皈三宝之近事,如是等六。
下边,“近事六种差别之方便者”,近事有六种。我们说近事么,一种了,怎么有六种呢?它就是里边又分了几种近事:“颂云:能持一分多分行,圆满施设净梵行,但皈依行亦近事。”六种,能持一分,二分、三分,多分的,圆满的——全部受的,还有净梵行——一辈子修不淫欲的,这些,还有最后一种,五戒还没有受、只有皈依的,都算近事,近事可分这六种。
“由根本四一二三,欲邪不净之行断”,“一分多分”就是根本戒四个里边能持一分的、持二分的、三分的,“圆满施设”,四分都受的,加个酒戒,圆满的;那么“净梵行”呢,“欲邪不净之行断”,一切不净行都断掉的;最后一个,“但皈依行亦近事”,单受个皈依,这也算个近事。
“诸如是等如次第,依彼承诺而分别”,这些分别,按照次第,根据他所承诺的,他能持一分,持两分,乃至持满分,他愿意一辈子不淫欲,那么这样的分别为这六种近事,甚至一个也不敢承诺的,就是这五条戒一个也不敢担承下来的,那么单一个皈依也可以,也算个近事。
“此近事依男女之分别者,是所依门之分别”,这个近事男、近事女是根据什么不同来分别的呢?根据“所依门”,就是所依的身,有两种——男身女身。那么这是另外一种分别了。下边六种“是准近道方便之别也”,根据你进入道的方便,由各种各样不同的方便又分别了六种。
“除酒戒外,余四根本分别”,酒戒是必受的,不能开的,一定要受的,其余四条可以受一条,二条,三条,或者满的——四条都受。
“所谓一分近事,兼行近事,多分行近事,圆满行近事”,根本四条受一条的,一分近事;受二条的兼行近事;受三条的,多分行近事;那么受四条的,加上酒戒,五条都受的,是圆满行近事;“净行近事”,一辈子不淫欲的,那是净行近事;“唯皈三宝之近事”,只皈依三宝,其余五条戒一条不敢受的,那么也算一个近事。这样就分了六种。
乙七 近事授受之法则
近事授受之法则者 求受近事五戒者,应从谁补特迦罗为取得之境?即以出家具戒之比丘,无则沙弥,或能于五戒学处完全受持、如理守护之近事。若自五戒无受无得,不守护戒,皆不得与人作师授戒,应知。
“近事授受之法则者”,那么近事就是居士了,受居士戒,该怎么受?它的“法则”就是它的仪式如何?
“求受近事五戒者,应从谁补特迦罗为取得之境?”提这个问题,要受五戒的近事戒,从哪个戒师来取得这个五戒呢?“即以出家具戒之比丘”,最标准的就是出家的比丘,受了具足戒的大戒的比丘可以授近事戒;“无者沙弥”,假使没有的话呢,实在是找不到了,那么等而下之,沙弥也可以;“或能于五戒学处完全受持、如理守护之近事”,假使实在十戒的沙弥也找不到了,这些地方,没有佛法的地方呢,那么受过五戒的居士,他能够受了之后这五条戒完全受持、如理守护没有犯的,这勉强也可以作一个。
这是藏地的说法,我们汉地的传承是皈依也好、受戒也好,那是比丘面前受,如果没有的话呢,佛前也可以受,但是要一千里内没有比丘,佛前受;假如你佛前受了,后来比丘来了,赶快重受。这是皈依如此,五戒也应当如此。这里,藏地因为它重在从人前受了,那么最好是比丘了,没有的话,沙弥有五戒的,他可以给你授五戒。那么五戒居士自己没有犯的,清净受持的,他五戒有的也可以给你授五戒。如果你自己本身五戒没有的,那不能给别人授五戒;或者授了五戒之后,不完整的,有犯的。那么从这里来说,比丘也好,沙弥也好,如果他这五条戒不清净的,给人家授就不圆满了。如果犯了一条,那不要说了,就不能授了。
“若自五戒无受无得,不守护戒,皆不得与人作师授戒,应知”,假使自己的五戒没有受,也没有得戒体,或者是受了之后不守护戒的,那么不能给人家作师、授戒,这个应该知道。
所以自己要有这五戒了,清净地受持的,那么才能给人家授戒。自己都有亏的,或者没有受的,那根本不能给人家授戒。这是戒师的选择。
复次,发端之要,皈依三宝最为必要故,于三宝之功德分别了知,唯具足皈依三宝,不皈别余之受持。有皈依三宝摄要颂必修学之
“复次,发端之要”,那么真正要受戒,已经把戒师找好了,开始的仪式怎么办呢?“发端之要”,开始,开端,“皈依三宝最为必要故”,受五戒之前还要皈依三宝,这是必要的,一切戒的功德都从皈依三宝上来的。
“于三宝之功德分别了知”,三宝的功德要知道。你说要皈依三宝,一切依三宝,一切听三宝的话,一切遵照三宝的指示办事,那你对三宝一定要尊重到极点;尊重到极点,必定他有功德很大,你才去尊重他。如果对三宝的功德也不知道,你嘴里再怎么怎么皈依三宝、相信三宝,到后来就会走到一边去的,甚至于反其道而行也会的。所以事先要对三宝的功德一定要先知道,然后这个皈依三宝才踏实。
什么叫皈依呢?“唯具足皈依三宝,不皈别余之受持”,“具足皈依三宝”,皈依三宝要真正地皈依,诚心诚意的,要具足皈依。不能只皈依二宝,“佛宝,佛是我相信的,至高无上的;法宝是佛说的话,对的;僧宝,看看不如我,我还是不皈依的好”,这样子的人现在很多,这些居士是二宝居士,二宝居士实际上就是毁谤三宝,其实一宝也不宝了。佛法僧三宝是三而一,一而三的,拆不开的,等于说一个香炉的三个腿一样的,你说我这个破掉,不要,那两个也站不住了,要倒下去的。所以海公上师说的,现在有的人要破坏三宝,最巧妙的办法就是从僧宝下手。因为现在僧宝不如法的很多了,你看这个人什么不如法,那个人什么不如法,看看比起来我还比他好一些,不要皈依僧宝。不皈依僧宝呢,那皈依佛宝皈依法宝都是空话。佛法的具体表现在僧宝上,你把僧宝推翻了,你佛法寄托在哪里呢?所以说海公上师说了,现代的人他最聪明的办法要破三宝的话就是从破僧宝下手,从毁谤僧宝,不皈依僧宝下手,这个我们要提高警惕。当然僧宝,自己是僧人,自己骂自己恐怕很少了,居士里边就是不要对僧宝看过失,自己了不得,认为比僧宝还要高尚一些。
真正说的话,一个僧人,他从他出家,头剃了,你行不行啊?你把你家舍掉了,把头剃了,什么都丢掉了——就是叫你住上个几天恐怕你也吃不消。真的舍掉了,不是说假的了!你说跑出去做戏,跑一段时间回来了,那个不稀奇了;你是下了决心了,不要了,那你恐怕还是做不到。他们那些即使是破戒的比丘,他开始还有这股勇气,你恐怕还不如他们。一定要具足地皈依三宝,“不皈别余之受持”,其他的都不能皈依,这很重要。
复次,先于佛前恭敬至诚顶礼,次于师前顶礼亲近,于其面前跪坐合掌,作言:大德念我,我名某某,从于此时受持竟,乃至命终中间,皈依佛陀耶,两足尊;皈依达磨耶,离欲尊;皈依僧伽耶,众中尊;我从今时,乃至尽寿中间,愿作优婆塞(夷),求尊授予。如是二次、三次亦如是说。师言:此是方便。弟子答:尔。此近事律仪之授与也。
“复次,先于佛前恭敬至诚顶礼”,皈依三宝的心有了之后,然后先在佛的面前恭敬至诚地顶礼,“…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