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次于師前頂禮親近”,然後在授戒的師面前要頂禮,親近他,“于其面前跪坐合掌”,要人現在前的。有的人說,你傳我個法,授我個戒,寫個信受個皈依、寫個信受個五戒,行不行?人都不現前,你師父的話也沒有聽到,師父怎麼一個人也不知道,你怎麼說我受了皈依了?是某某法師,授了五戒了,甚至于傳密法了?最近就有人了,他說“你慈悲啊,我們這裏路很遠,法也沒有,只希望你……我在什麼什麼居士面前,看到你們傳的法非常好,我也誠心誠意地要學法,但是條件不夠,我也不能親自來,你最好慈悲啊,把法傳給我,這個磁帶寄一個給我”,行不行呢?我們這個傳法的人本身因爲這樣子搞的話就犯了戒了,我們沒有那麼愚癡;對他得法也不能得,得戒也不能得的。這是佛沒有這個規矩的。
那麼要在面前,“于師前頂禮親近,于其面前跪坐合掌”,自己說,“大德念我,我名某某,從于此時受持竟,乃至命終中間,皈依佛陀耶,兩足尊;皈依達磨耶,離欲尊;皈依僧伽耶,衆中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衆中尊。這是我們早晚功課裏經常念的,但是意思要知道。佛是“兩足尊”,福德智慧兩個都圓滿地具足的;“達磨耶”是法,最高的法是涅槃,離開一切貪欲,離開一切煩惱的;“僧伽耶”是和,“衆中尊”,和合衆,六和相親,以佛法爲他們的飲食的,我們世間上吃的是飲食,僧人就是上乞法,養我們的慧命的,所以這個是衆中尊。“我從今時、乃至盡壽中間,願作優婆塞(女的說“優婆夷”)“求尊授予”,要自己說從現在開始,一直到命終,這個中間,願意作優婆塞、優婆夷,希望尊者授予我這個優婆塞、優婆夷的戒。“如是二次、叁次亦如是說”,第一次說了,同樣二次、叁次,說叁次。“師言”,那麼授戒的師說,“此是方便”,“弟子答:爾。”這樣子,近事的律儀授受就完成了。
複次,學處五戒條相之求受者,應雲:大德念我,如其聖者阿羅漢,我願同彼清淨,彼于盡形壽中間,不殺生命,背舍斷命業,今者弟子某某,亦能如是。從于今時受持竟,乃至盡命中間,不殺生命,背舍殺業,決定能作。此第一支分,我同聖者阿羅漢,如其清淨學處,隨其能學、隨其修行、隨時應作也。此下略說
“複次,學處五戒條相之求受者”,上邊說的是近事戒的基本——叁皈,那就是叁皈依的近事。假使你要說五條承諾幾條的,那麼下邊還有說法。
“複次,學處五戒條相之求受者,應雲:大德念我,如其聖者阿羅漢,我願同彼清淨”,因爲阿羅漢是煩惱沒有了,他持戒是最清淨的,“我的標准要像阿羅漢一樣”,這是清淨的標准,“我願同彼清淨”。“彼于盡行壽中間,不殺生命”,這一條是殺戒,“背舍斷命業”,不但是不殺,斷命的那些事情也背舍,也放下的,“今者弟子某某,亦能如是,從于今時受持竟,乃至盡命中間,不殺生命,背舍殺業,決定能作”,跟阿羅漢一樣的標准要做到。
“此第一支分”,這是第一支分,就是第一個,殺戒,“我同聖者阿羅漢,如其清淨學處,隨其能學、隨其修行、隨時應作也”,這就是殺戒一條。下邊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酒戒都要這麼一套,要說,“此下略說”,那麼下邊是略說了,把它並起來說了。
複次,如彼聖者阿羅漢同一清淨,乃至盡命中間,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一切諸酒能作醉迷轉變入于放逸處所等,應斷棄者,乃至應背舍者,今我弟子某名,從今受持竟,乃至盡命中間,于此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一切諸酒能作醉迷轉變入于放逸處所等,應斷棄者,能決斷棄,乃至此等應背舍者,悉能背舍。此諸支分,我同彼聖者阿羅漢清淨學處,隨時能學、隨處修行、隨時應作也。
那麼五條,一條一條地這麼說,把下面四條並起來了。按規矩呢,跟第一條一樣,一條一條分開說。
師雲:方便。答雲:爾。
說完之後,“師雲:方便。”弟子答:“爾”。
複次,師應開示難得、難聞、無常、業果諸理,及皈依堅固之理,並發勝願而爲圓滿。此外應參看《法蘊足論》學處品
那麼這個儀式完了,戒師應當還要開示人身的有暇,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世間是無常,“業果諸理”,業果的道理,這些道理要告訴他,開示一下。這樣子使他對受戒的心堅固了,也感到是稀有、不容易了,“及皈依堅固之理”,皈依之後要如何鞏固它,不要破壞的道理,“並發勝願而爲圓滿”,最後發願,殊勝的願,回向,圓滿。
這是受近事戒的儀軌。照圓滿的說應當這樣子。我們現在授五戒的儀軌,根據海公上師的傳承,因爲說話的人一般居士,就是文化很高的,你說要背這麼長的一段,背五段,他恐怕也背不下來;如果是不識一個字的老大粗,叫他背叁句話都背不下來,那你怎麼辦呢?就是簡單一些,它的精神原則不能減,它的字句稍微減一減,然後說個“能持”。但是能持呢,你意思還是要懂,不要說“包子能吃,饅頭能吃”(笑),這個受的什麼戒?你不知道了。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甲六 四根本修心要門第六
(淨戒行持攝心之要點)
第八講
前面我們把《律海十門》的第一個“製戒緣起”,第二個是“高潔大行”,第叁個是“別解脫戒的略相”,第四個是“近住”,第五個是“近事”,都講了。現在呢,第六,攝修心要——“四根本修心要門”。這個四根本戒要它不犯,要怎樣地修,就是修法,這是觀想了。這個本來是屬于比丘戒裏邊的,《辨識阿含》的,但是因爲這四條也共于居士的,所以說在《律海十門》裏邊也把它講了。這個一般說呢,居士聽了也可以,下邊微細的比丘戒居士就不能聽了。
“四根本修心要門”,四根本戒你要它不犯,那一定要自己平時要練修了,如何練修可以保證它不犯?那麼這就是第六門。
乙一 淫戒攝修
佛語諸比丘 觀淫欲鄙穢 糞器死豬腸 枯骨斷肉想
勝夜叉獄卒 饑狼毒蠍等 甯入熱鐵網 不墮愛河中
言視毒箭傷 往來履鋒刃 身手觸斬砍 受物捧刀輪
入家墮火宅 偕行迎風炬 同坐處深阱 通書告死刑
閻浮有毒樹 觸樹見樹形 齅香聞樹聲 聽名見畫影
聞談說擬議 悉中毒身死
不識無愛覺(得定共道共戒者) 或習護命法(觀不淨等)
持律好比丘 雖逢而無害 日六次觀熟 遭敵保不敗
第一是淫戒,淫戒怎麼修?如何修使得淫戒不犯?“佛語諸比丘,觀淫欲鄙穢,糞器死豬腸,枯骨斷肉想,勝夜叉獄卒,饑狼毒蠍等,甯入熱鐵網,不墮愛河中。”這個就是觀想。佛在世,一些修行的比丘,當然有的也是示現的,也是因爲人的根本煩惱就是飲食男女。飲食,我們是限到一定的限度,一天一頓,日中一食,吃也不是自己燒了吃,也不是挑了吃,就是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把這個飲食的貪欲降到最低的限度,可以不妨礙我們的修行;那麼淫欲的事情呢,那就是徹底斷除。因爲飲食不吃的話,人的生命就不能維持,所以要減到最低限度,而淫欲除掉,根本對生命沒有妨礙,對身體反而有增益,身體還要強健一點。所以對淫欲這一條戒比飲食還要製得徹底,它也是造罪的根源,我們投生就是這個東西在作怪,所以說要把它除掉。那麼是佛在世有的比丘示現,也有是表示對淫欲這個關過不了的,因此佛就講了很多的修法。這裏總結性的。
第一個,“觀淫欲鄙穢”,看淫欲的事情是“鄙”,卑鄙的,是“穢”,髒的。我們說在欲界裏邊,從最高的他化自在天起,一直到下邊的都有男女相,這個男女相的根本就是淫欲。那麼這樣子就是說,人有的時候對淫欲認爲好象不是很卑鄙的,但是我們看,畜生就是搞這些的,它們肆無忌憚搞這些。如果人也貪著于這個事情的話,那也跟畜生有什麼差別呢?所以是很卑鄙的,這是共畜生的,畜生也有的事情。既然人是“萬物之靈”,高于畜生的,那你這個事情,你執著這個,你跟畜生劃等號了,所以說是很卑鄙。這是“鄙”。“穢”,就是髒,我們說淫欲是男女的小便道,這個東西是排泄髒東西的地方。尤其是女根裏邊還有各種不淨出來,等于像一個瘡門一樣的,等于一個瘡——生了一個瘡經常排膿血的,這個瘡很髒。那樣子去貪著這個地方,那不是很髒的東西嗎?既是卑鄙又是髒得不得了的東西,爲什麼去貪著呢?人家看到髒東西都回避,看到卑鄙的東西都看不起,爲什麼這個事情卻執著得那麼緊呢?自己好好觀想,這是卑鄙的,這是髒的,那就可以減輕這個執著的心。
那麼這個具體的觀想呢,就是“糞器死豬腸”。“糞器”,就是大便的桶。一般人,都怕便桶髒的。有的人就是,大便要用便桶,但是自己去倒便桶卻不願意。現有新式的是拉水的當然不用倒了,水一拉就行,以前的就是要倒,農村裏還有。一個糞缸,那個東西,看看大糞的髒。但是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大的糞器,人肚子裏裝的都是大糞、小便,就是一個糞器,那一模一樣的。
過去有一個人,他是對色貪得很厲害。那麼有人就教化他,就送給他花瓶,很好的花瓶,但是裏邊就裝滿了大糞。那個人看了花瓶,裏邊上面又擺的花,好象很好,裏邊的大糞就包在裏邊,密封的,他又看不出來。他對那個花瓶很歡喜,到處東看西看的、東倒西倒的,看到後來把它翻過來一看,不得了,大糞倒出來了——啊,髒得不得了,趕快丟掉!那麼他看到花瓶裏的糞,他就嫌髒了。結果那個人就告訴他了:“你現在貪著的那個女人,你看她外相好象好得不得了,像花瓶一樣,但裏邊不也是一樣的?還是大糞。”這個人有根基,經他這麼一開示就開悟了,再對女人就不貪了。
這就是說“糞器”,她本身就是一個“糞器”,有什麼好貪的呢?沒有一個人把馬桶抱在身上歡喜得不得了,我看沒有那麼笨的人…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