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這個很難了,所以說一個沙門的莊嚴,作到一個沙門,我們都是出家身,基本上都是比丘,是大沙門了,那麼你這些端嚴呢,到底自己有幾個了?自己看看了,啊。如果沒有的話,也不要歎氣:“哎呀!我沒有莊嚴,我不端嚴,大家不歡喜。”你做嘛,你做到就是莊嚴起來了,這個又不是天生的,你自己現在馬上可以培養的。
丙十四 具足成就聰慧者相
十四、具足成就聰慧者相,謂由業相表知愚慧一切所作,于他語言,隨行衆事,能善尋思如理,特于調伏所有諸範圍處,厚重觀察,乃至無少顛倒錯失之作爲,是爲慧相。
第十四個,“具足成就聰慧者相”79。“謂由(在《瑜伽師地論》裏,下邊多一個“作”,“工作”的“作”)業相表知愚慧一切所作”,在做事情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你這是愚,還是智慧,有智慧。“于他語言,隨行衆事,能善尋思如理,特于調伏所有諸範圍處,厚重觀察,乃至無少顛倒錯失之作爲,是爲慧相。”
什麼叫聰慧相?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話,我們補充一下,什麼叫聰慧相呢?我們說從表相,做事情、說話都可以看出來一個人是聰明還是笨。你說假使愚夫的話、笨蛋的話,他思想都是壞思想,說的話都是口四惡,這就是笨。我們不是說笨得來什麼都不知道,也不一定,就是說的話、做的事項都是壞的,念頭貪瞋癡,說的話是惡口妄語等等,做的事情都是不如法的事情,那是笨,一看就是笨蛋。如果聰明的人呢,起的思想都是……,(17A)你就可以從他的作業相來表顯一個人是聰明的,還是愚癡的。
“于他語言,隨行衆事”,那麼對他的說話,他做的事情,能夠“善尋思如理”,能夠如理地去觀察。特別“于調伏所有諸範圍處”,戒裏邊所規定的那些範圍,“厚重觀察”,特別注意地觀察;“乃至無少顛倒錯失之作爲”,那麼一點也不要搞錯,顛倒錯失都不要有,這是慧相。怎麼聰明?這個就叫聰明。
丙十五 著忍辱衣
十五、大堪忍者,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亦複忍受寒熱饑渴等緣,蚊虻虮虱、風日蛇蠍毒觸、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爲性堪忍。乃至他所幹犯,惡語回施,堪能容受。特別于律儀所有製限,不作敗壞能忍。
十五、“大堪忍”80。“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這個難了!我記得我們聽說——當然我不是直接知道的,就是人家跟我說的——張大千是一個大書畫家,他也是信佛的,他發心出家,真的出家了。就是在船上跟一個船老大吵一次,人家說:“你出家人怎麼這樣?”“噢,出家人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這個出家人太受委屈了,不幹了!”他就是這樣子還俗了。那麼這個說法呢,沙門就是要這樣做的,打你,不開腔;罵你,不回報;挑弄你,也不報弄;瞋,他恨你,你也不恨他。這個東西不好做了,說是很好說的:罵不報罵,打不報打,瞋不報瞋,弄不報弄。真正做起來,不好做了,心裏難過得很。人家罵我一句,心裏好象刀刺一樣,我不罵他兩句就是過不了的,那個就要罵起來了。
“亦複忍受寒熱饑渴等緣,蚊虻虮虱、風日蛇蠍毒觸、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爲性堪忍。”這個堪忍更難了,不但是人間的一些罵、打、瞋、弄要不報,自然界的一些寒熱、饑渴也要忍下去,還有動物界的一些蚊虻虮虱,它要咬你,你如果修定的話,蚊子跟你打閑岔,實在是麻煩,你剛剛心裏想靜下來了,“嗡嗡嗡嗡嗡”把你咬一口,這裏咬一口,那裏咬一口,心裏煩起來了,手一甩,它又跑掉了;再靜下來,還沒有靜下來,又來了。這個東西,打也不敢打死它,殺生的,怎麼辦呢?這個就是要忍了。幹脆你下個心——供養你,好了,隨它去吃,吃飽了,就走了。這個要忍得下來,這個確實是困難。
我們再說一個。海公上師,他是一個標准的。他在西藏修白文殊閉關——一個安居,康薩仁波切給他找個房間安居,他也看這個房間很好,這個安居裏邊就是專門修白文殊法。結果,哪知道這個房間什麼都好,就是臭蟲太多,不但是床上有,牆壁有,頂上還會掉下來,就跟降落傘一樣的,“啪!”都掉下來了,掉到身上。那是咬得不可耐煩了!他有一個同修,大概跑掉了,跑之前在裏面住了幾天,他把頭什麼都用被子包起來,都不行,實在熬不住了就跑了。海公上師就這麼咬著牙巴,叁個月熬下來,白文殊成就。那麼這是忍受這些蚊虻虮虱的,要忍得下去。這個說是這麼說,我看我也忍不了(笑)。那個東西,一天到晚,你殺又不能殺它,等你坐下來,它“嘩……”,到處,臭蟲多得不得了,坦克車一樣地在你身上亂爬,你這個是不大好受的。
還有“風日蛇蠍毒觸”,風吹太陽曬——太陽曬不是好玩的,我以前看了一個報,一個年輕的女人,她曬太陽,曬曬,曬了爬不起來了,中毒死掉了。太陽裏有毒的,熱帶地方的太陽有毒的,那這個是很難受的。還有蛇蠍,那些毒蛇毒蠍子,它咬了之後,有毒的,這個痛很痛的,“猛利”的、“堅勁”的、“辛楚切心”的痛,還“奪命”的“苦受”,要命的苦,這些都要忍得下來,難了!哪怕斷命的苦受也得忍下來,“爲性堪忍”。
“乃至他所幹犯,惡語回施,堪能容受。”再一個就是說人家“幹犯”,人家來侵犯你,“惡語”,說一些不好的話,你能夠受得了。我們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場,他發了一個願,假使不成道,不起此座,不起來。那麼這些惱害他的人,就想盡辦法要他起座,修不成道。那是魔害,魔來擾他,所以開始就是叫個健罵丈夫——“丈夫”是很有能力的人,這個丈夫是什麼樣子的丈夫呢?健罵,會罵人的丈夫,很會罵人,各式各樣痛切心的話,會罵的——輪班,到釋迦牟尼佛面前來罵。“吧吧吧……!”罵一頓,這個人罵得疲勞了,走了,再調一個人,又“叭叭叭……!”,罵得你心裏難受得不得了,一般人受不了爬起來要打起來了,佛呢?不動!這個很不容易了。成佛要經過這些關的,健罵丈夫的這樣子的圍攻、疲勞轟炸,不動心,這個是很不容易,“堪能容受”,能夠受得下去。
“特別于律儀所有製限,不作敗壞能忍。”律儀裏邊所限製的,不能做的,“不作敗壞、能忍”,絕對不違,乃至斷命不犯戒,不作敗壞,不犯的,這個要做得下來。
這個最標准的就是兩個比丘。他們去見佛,經過沙漠,都沒有帶濾水囊,沙漠裏面水很少,很渴,好容易走到一個地方有點水可以喝了,但是一看,蟲很多。一個比丘是持律的,他說:“哎呀!我們濾水囊沒有帶,有蟲的水不敢吃。”還有一個說:“你呆了,我們要見佛了,你不吃你渴死了,見不到佛了。我吃了一點水,我去見佛了,聞法了,將來成就了,我來度你了!你不吃,你呆了!你怎麼……。”這個沒有辦法了,隨他去。那一個就渴死了,一個就吃了水去見佛了。見佛之後,磕了頭,還要裝模作樣地說:“哎呀!我很可憐了,我一個同參他在路上因爲沒有水渴死了。”佛說:“你這個愚癡,他渴死了,早就在這裏聽法了,他投了生天人來這裏聽了。你見了我有什麼用呢?我的話你也不聽,你天天在我旁邊都沒有用。”佛製的戒你都不守了。所以說要以這個樣子的話,律儀所製的,哪怕小到這麼小的事情,“不作敗壞”,忍得下來,哪怕斷命,也要忍下來。
這個也是難的了。所以說我們沙門的莊嚴,說起來莊嚴哪個都要,做起來,哪個都不敢做。那麼這個要發願,一點一點要做到它,總有一天把它圓滿都做到,這個是我們要發的願。
丙十六 柔 和
十六、柔和者,與誰同行伴友共住,身口意叁,常行慈愍,自信具足成就。若見同道同行伴友得樂,意生歡喜,超勝同梵行等諸善巧者,及彼同居住者,時生歡喜,和同受用,如理而作,是名柔和。
十六、“柔和”。“與誰同行伴友共住,身口意叁,常行慈愍”,對于其他的一些同梵行的人同住的話,使自己的身口意都要行慈愍,就是要和藹,要慈心和悲心具備,不要起瞋恨心,觸犯人家的心。“自信具足成就。若見同道同行伴友得樂,意生歡喜,超勝同梵行等諸善巧者,及彼同, 居住者,時生歡喜,和同受用,如理而作,是名柔和。”這個話,大概也是西藏文法,看看重複的很多。我們先把這個消了,然後把《瑜伽師地論》的稍微再補充一下。
按照文說,“與誰同行伴友共住”,跟自己同時修行的人共住,“身口意叁”都要“慈愍”,以慈愍的心對待自己的同修,同梵行者。“自信具足成就”,自己要有信心具足成就,自己信心當然要有了。“若見同道同行伴友得樂”,看到同修的人,或者他自己的伴友得到好的事情,“意生歡喜”,心裏要隨喜,生隨喜心。“超勝同梵行等諸善巧者”,殊勝的那些同梵行者,那是師承,或者是導師之類,“諸善巧者”;“及彼同居住者”,一般的同學的人,經常要生歡喜心,一切受用跟他相同,就是平等受用,不突出,不要以特殊的相現出來。吃,大家吃一樣的;穿,穿一樣的;受用,受用一樣的,大家共同,“和同受用”。“如理而作,是名柔和”,如理地這樣子做,這是柔和,也是六和敬的一些方面的表現了。
丙十七 爲性賢善
十七、性賢善者,于諸善法朋侶,遠離頻蹙,舒顔平視,含笑先言,常爲愛語,性多攝受。
最後是十七,“爲性賢善”。這個性格是賢善的,就是心是善良的心。對那些善法的朋友,就是同修的那些人,他的表現就是,我們這個就是“行住威儀、行根面首”,這些你修行的最高的表現就是在自己的臉上表現出來,內心充實之後,自然就體現出是和善的臉相,與同修同梵行“遠離頻蹙”,從來沒有皺著眉頭,愁苦的樣子,都是歡歡喜喜的。“舒顔平視”,看了心裏都很舒服的,“平視”就是心裏很坦然、很高興的樣子。“含笑先言”,說話都帶著笑,先去問候人家。“常爲愛語”,說的都是愛語,…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