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余财物不要去追求。“随所得者,适宜受用。”追求财物,“今天我要这个,明天我这个不够用,我要那个,后天又要这个,又要那个……”,这个人难养了,不好敬佑了,那就不是易养了。就是不要经常去追求这个那个的,够了就行了,用不到的东西不要追求了。人家供养你,当然你可以受,人家没有供养你,不要去要。所以我们经常说不要多伸手,多伸手,人家即使表面上不说话,心里说:这个人贪得无厌!“多求人鄙厌”,你多求了之后,人家就看你不起,以后敬而远之。
“僧道无缘”就是这个东西,你去化缘他也化缘,他本来供养心很大,也供养三宝的,这个化缘的人太多了,没有办法了,不好应付了——“僧道无缘”,还是门梢挂一块牌子,没有缘,跟你们没有缘,你不要来了。这个把他们的福报、培福的机会也顶住了,自己也碰了一鼻子灰,有什么意思呢?这是难养了。所以不要追求财物,就是不要施主认为这个是难养的。
“随所得者,适宜受用”,你自己得到之后,就适当地受用,不要浪费地受用。“反正东西多得很,施主供了那么多,糟蹋一些也没有关系”,这个心千万不要有。施主的财物大如须弥,一粒米就如须弥山那么重,你背不背得起?背不起的话,好好地要节约一点。
我们在文革以前,尤其在解放以前,我们的教育是老古董教育,读书人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最严重,那是非常讲节约的,一点东西也不糟蹋的。文革以后,提倡什么?要消耗,尽量地多消耗,多生产——那么多东西,不在乎了,“啪!”丢了,“你不丢,人家生产哪个买?”我记得有个人,他手粗里粗气的,洗碗的时候,“砰!”把碗都打烂了,人家就怪他:“你这么粗了?”“哎,你不打烂,人家碗店里的碗哪个买啊?”以这样的话来说。做了错误事情还要说他是对的,他是符合现在的要求,工厂里生产那么多的产品,你不打烂哪个去买啊,赶快打吧!这就是浪用了。“适宜受用”。
丙九 易 满
九、易满者,一切同上,而于所得微少,亦自支持;若得粗弊,亦自支持。
第九、“易满”74。易养,还有个易满。“一切同上”,易养、易满的意思很多都是相同的,那么所不同的呢?“而于所得微少,亦自支持;若得粗弊,亦自支持。”易养,你生活上不需要很多的麻烦;易满,你内心满足,这是一个事物两方面看。一切同上,而所得很少,假使你得到衣服财物等等,得了一点点,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亦自支持”,都勉强过去了。假使得的“粗弊”,假使得到很差的,“亦自支持”,也就过了。
反正我们身体是行道的,为的是修道,能够把修道的事情干成功了,这个身体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要使得它太舒服,太舒服反而引起烦恼。“衣食饱暖思淫欲”,这个是儒家有这个话,吃得胖胖的,睡得好好的,那坏的念头就起来了。一天到晚是忙于正事的活,这些念头插也插不进来。我们一天到晚如果观三业的话,那这些念头根本就没有办法进来了。“易满”,这是指内心来说,能够“支持”,就是思想以此为足了。
丙十 成就杜多功德
十、成就杜多功德者,谓于常行乞食、杜多十二功德等,如前所说之理,而受持之。
第十、“成就杜多功德”。“谓于常行乞食、杜多十二功德等”,常行乞食是十二杜多功德之一。杜多十二功德这一个,对于那些功德呢,“如前所说之理,而受持之”,根据前面“易养”、“易满”的道理,而受持这十二种功德的杜多行。十二杜多行我们前面讲过了,所以不要再重复说了。75
丙十一 端 严
十一、端严者,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伸、若屈,释着僧伽法衣,持托钵器,一切所作,合顺律仪,凡所目击,皆生悦意。
第十一、“端严”76。端严是不是长得好看就叫端严呢?把这个眉毛画一画,眼睛做个双眼皮,鼻子做个假鼻子,这是端严了?做出家人了要去美容院经过一番呢?那不需要。什么端严?下边就要说了,我们出家人的那些行动都合乎威仪、律仪,这是端严。
“端严者,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伸、若屈,释着僧伽法衣,持托钵器,一切所作,合顺律仪”,我们说比丘,往、还就是到村子里乞食,或者是跑出去看到什么东西,或者伸、屈——手伸出去拿回来,或者穿僧伽黎衣,身披祖衣,就是“着衣持钵”了,这些事情都合律仪,一切都跟律仪顺的,这叫“端严”,这是看上去舒服,“凡所目击,皆生悦意”,看到的都看到是欢喜。
马胜比丘,什么行动威仪一丝不苟,完全符合律仪的,你找他的岔子也找不到。那个憍王专门派人去找他岔子,找不到,亲自自己去看,也找不到,实在没办法,这个威仪好啊!他最后是心服了,就皈信三宝了。所以这些威仪事情全部符合律仪的话,这个是真的端严。所以说,我们比丘也要讲端严,讲端严不是早上起来,让你搽胭脂、抹粉,不是那个“端严”,是要“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伸、若屈,释着僧伽法衣”,“释”就是脱下来,“着”就是穿上去,穿脱僧伽黎衣,“托持钵器”,一切所做的事情都合顺律仪的,合律,合、顺着这个律仪的。“凡所目击”,凡是看到的人,“皆生悦意”,都高兴,生欢喜心。
那么反过来说我们如果做事情使人家起不欢喜心,讨厌的心,那就是不端严。你自己端不端严,就看人家的反应了,人家对你生了欢喜,那就是端严;不欢喜,性格粗鲁,出言伤人,这个不欢喜了,不要做。但是还有一种对某些烦恼重的人,你说起些调皮的话,很欢喜,这是不是端严?不行的,这是顺了烦恼走了。所以我们不能拿这个做借口,“嘿,我说话他欢喜,我这个行动他欢喜”,你跳跳蹦蹦的,他也是个跳跳蹦蹦的,很欢喜,合得来,你说端严?这个不端严。要合律仪,这个不要忘记。一切都要合顺律仪的,这才是真端严。说欢喜,是有智慧的人、有戒行的人欢喜,不是一般的、烦恼重的人欢喜。烦恼重的欢喜,那就是贪瞋痴重的人,你跟他去搭伙了,他倒很欢喜,你就不合律仪了,就不是端严了。
丙十二 知 量
十二、知量者,若诸施主、净信士人、及诸净行梵侣,予诸衣服、饮食、什物、敷具、医药等,请待极多,持属丰余积聚,而心不贪商,知量受取。
十二、“知量”77。“知量”就是说,假使有“施主”他的发心很大,或者“净信士人”,那些居士之类的,还有同修梵行的,他给你什么呢?很多的“衣服、饮食、什物、敷具、医药”,多得很,“请待极多”,他供养你的,随便拿,多得很。“持属丰余积聚”,那你拿的东西供养东西很多,积了很多的东西,那么你是不是心贪着呢?不贪着。东西再多,人家供养你的,你不能说“不要!”这个也不好——人家培福。那么拿来以后,自己拿去供养三宝什么的都可以。
积聚很多,“心不贪商,知量受取”,心里一点不贪。“哇!我今天有什么什么东西了!”心里很高兴,空下来就去看看摸摸欣赏欣赏。这个心没有。那么受用的时候,“知量受取”,并不是说人家供养多少东西,“把最好的赶快用掉它,什么高级的东西先享受一下”,这个,不要。自己享受呢,知量,一般性的受用就可以了,不要去尽量地享受。同时心也不贪,再好的东西积了一大堆,也不贪。我们说上师库房里边东西多得很,他什么东西,管也不管它的,就是侍者师,有的时候,“哪个要?拿去拿去拿去!”都拿去送掉了。
丙十三 具足成就贤善士夫十法
十三、具足成就贤善士夫十法者,谓生高族、净信出家,或生富族、净信出家,容颜殊妙,喜见端严,具足多闻,语具圆满,或随获少智、少见、少安乐处,而不高举、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随法行。
十三、“具足成就贤善士夫十法”。贤善士夫,他要成就,有十个法,这十个法都能够具足。哪十个法呢?
“谓生高族”,生在高贵的家里,这是过去的业报了,生在高族里边呢,“净信出家,或生富族、净信出家”,出家是清净的信心出家的,不是“不活”,饭没有得吃了,或者是强盗王贼冤家逼迫,或者是自己有什么其他的社会上失意,这样出家,不是,“净信出家”。出身得很高,他却是出家;出家又不是其他的打击出家,是净信出家,这是贤善士夫的一个相了。
再一个,“容颜殊妙,喜见端严。”“容颜殊妙”,这也是过去的业报,过去所做的事情都是端正。我们说慈悲心大就是感得容貌端正,你对人家总是很有悲心不是凶恶的样子待人的,反过来报就是端正。那么观音菩萨就是相貌最端正,就是大慈大悲的心,这就是端正。因为过去世的悲心大,总是救济人的,所以这一世感到容貌殊妙。“喜见端严”,长得很端严,人家看到就欢喜。
“具足多闻”,他又是有多闻的功德。
“语具圆满”,说话清楚、有韵音,这些都是过去世的福报所感。有的人说话就是,说了半天,不知所云,一大堆话到底哪一个重点呢?不晓得你说啥东西,时间都耽搁了;再有一些人说得结结巴巴的,说的话都说不清楚,那么这些都是语具不圆满的表现。
“或随获少智、少见、少安乐处,而不高举、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随法行”,或者你随便得到一点智慧,一点正知正见,或者是安乐,不管你持戒的安乐、禅定的安乐,就是说得到一点成就了,“不高举”,不自以为了不得;“不陵懱他”,也不看不起人,“哎,你看我得到轻安了!你没有,哈!你不如我”,这个心没有。“能知唯有法随法行”,只知道依法修行好了,其他的东西这些憍傲自满、看人不起这些念头都没有。
这个在《瑜伽师地论》里还有两句 78:“能知唯有法随法行,是其谛实。既了知已,精进修行法随法行。” 他知道只有法随法行是真正的事情,是我们要干的事情,那么就精进,一心一意地法随法行去修行。至于其他的比较我慢贡高的事情,根本念头都不起…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