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那么做,不做就一点不做——弘一大师就是这么的,你说他教条主义吗?实际上我们说是最聪明的人。戒就是般若流露出来的嘛,般若是最大的智慧;从般若流露因果上的事情就是戒,那你依戒而行,就是依般若而行,那么怎么不聪明呢?是最聪明的事情!当然你持戒不要有戒禁取,执着于自己的看法,这一个强调得不得了,那一个不在乎,那你这样子持戒当然是不对头了,那是以自己的见杂进去,杂冗了,就是把自己的私心杂念加到戒里面去了,那不是纯粹的持戒了。
要锋利的智慧,那就是说把这些杂的东西要去掉。很尖锐的智慧,智慧就是要尖锐的。我们说一把刀不磨的话,砍东西是砍不断的,哪怕你裁一张纸,裁下来也是疙疙瘩瘩的,因为刀不快,裁不平的,那么如果刀快的话,什么都砍得断。我们过去说什么龙泉宝剑斩铁如泥,把铁砍下来跟砍泥巴一样,那多快!那么智慧就要这样子的。我们记得在五台山,我们那个时候去还是有老的家风,就是小孩子,童男,就是七八岁、十一二岁小孩子,他就看见你外地来朝山的,就跟你要针,要针线,“给个针线呀!给个针线呀!”针线就是智慧,针是锋利的,什么都穿得过去。
这里我还要说一下,“性勤精进”补充一点材料。在《瑜伽师地论》说了五个精进的相,精进有五个相 70。第一个是“有势力”,有大势力的,“被甲精进”,等于打仗一样,披了甲铠的,这个有很大的势力。第二个“有精进”,“加行精进”,加行的时候有一股劲。第三“勇悍精进”,于广大的法里边,不胆小,法再广再大,不害怕,勇悍精进。第四“有坚猛”的精进,即使寒热、蚊虻等等,各式各样的环境、违缘不能动摇的,“坚猛”,坚定、勇猛精进。这个“猛”不是坏事,看你怎么猛了,你说粗里粗气地乱猛,那是不对了,“坚猛”那就是修行必须的东西。“文殊师利勇猛智”,这个勇猛才是好的猛。第五“有不舍善轭”的精进,“不舍善轭”,得了少数的满足(成就),不喜足,还要往上进。那么这个精进具足这五个相,这是在《瑜伽师地论》里讲“性勤精进”的话就补充了这一些。
在“成就妙慧”里边,《瑜伽师地论》又强调了三个东西:一个聪、一个念、一个觉。聪就是俱生慧、加行的闻思修慧,这个相应的叫聪;于所闻的义不忘失的叫念;最后,觉,于实有义能正了知,对一切法空性的道理,真正了知的是觉。成就妙慧要具足这三个东西:一个是聪、一个是念、一个是觉,这三个。
丙六 少 欲
六、少欲者,自己为求知于人、而作大成就修行之欲心不有。且于施主等,同梵行等,获得承事敬仰之寻求心亦无。
第六、“少欲”。“自己为求知于人,而作大成就修行之欲心不有。”我们说一个人他要发心修行,要“作大成就”,这个心,好的。但是,你自己要大成就,又发了个心,目的在什么?目的要抬高自己,要大家知道我是一代的伟大的人物。完了!这个就错了,你这个心又是为名利去了。
所以说我们看到许多学密法的,他非常精进,很好。但是他精进的目的——要做金刚上师。这个金刚上师嘛很好,是度人嘛。但是你没有资格的时候,不要自己来不及要登这个金刚上师。金刚上师有什么好处?“我说什么你要听什么,我说太阳西边来的,你也说太阳西边来的——那是无上的权威了,那这个是最高的,要摘取这个地位。”这个样子发心就不对了。那么我们说金刚上师很好,我们也赞叹,希望大家都做金刚上师,但是不要以夺取最高权威的发心来做这个。那么就是“求知于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反正总的一句话,还是为了自己。如果为了自己,要求什么求什么的话,都错了。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要成佛,成佛是好事情,为了自己得到安乐,最高的地位,“我是至高无上的,是无师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以这样子的心去求佛的话,恐怕也不行了。所以说,“自己为求知于人”,为了自己使人家知道,或者要人家恭敬你,“而作大成就修行之欲心”,这样的欲心都“不有”。
这个很微细了,这是一般人还感觉不到的。一般人他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得,拼命修行。但是再追问下去,你这个精进修行的心到底为什么?“成名成家”就是要“求知于人”了。世间上认为成名成家是对的,这是绝对是合理的,我们埋头奋斗,十年寒窗,将来做个成名成家,这有什么不对呢?我们佛教里就不对的了,还是烦恼我执,这个就是不行的。我执的最后就是我执大魔,是最大的魔。
“且于施主等,同梵行等,获得承事敬仰之寻求心亦无。”这就是淡泊的心了。不管你功德有多大,对施主或者同梵行——同是修行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承事敬仰的,追求的心,这个,起一个念头都不起。一般人总是“我现在好好地修行,将来人家好供养我,我出了名之后,或者我把法学好之后,做了大法师了,那么大家供养我了、恭敬我了、承事我了、很多弟子来给我做事情了”,这个念头起都不要起。那个是少欲,这才是真正的少欲。
这个在《瑜伽师地论》里也有,跟它差不多的 71。它说虽然自己有少欲等等(包括少欲在里边)的各式各样的功德,功德虽然有,是有了,成就了,“而不于此欲求他知”,而不希望人家知道我的功德,“谓他知我具足少欲成就功德”,就是说不要人家知道我是少欲的,是还有什么功德的。
这个,我就是今天早上翻了一下《清净道论》,它说有两个人,大概是师兄弟,一个长坐不卧的,他每天晚上黑了就没有睡觉;还有一个跟他一起睡的呢,他一个人睡在旁边,但是不知道他晚上不睡的。有一天晚上他没有睡着,恰巧是打雷嘛什么,一晃,看到他师兄坐在那里没有睡,他说:“你是不是常坐不睡的?”他说:“哇,不是。”倒下去了,他就装了睡给他看看,那就是隐藏自己的功德。那这些人很稀有。我们只看到的是,我又没有看到他到底是不是常坐不卧,“我晚上不睡不倒单,我一顿……”,到处宣说,有的跟居士都说。跟居士说干啥?跟有钱的居士说更不对头,这个一想,可想而知了,你说干啥呢?
丙七 喜 足
七、喜足者,谓随能得一衣服、饮食、住处、卧具等生缘资物,皆称心、满足、道美,而亦别无求多之想。若凡发心任何事仪,如法能作,不以为苦。
第七、“喜足”。“谓随能得一衣服”,随什么缘得了一件衣服,或者一个“饮食”,或者一个“住处、卧具”,这是我们的四缘,“等生缘资物”,生活所需的那些资具,“皆称心、满足”,都满意,不管你得什么,得好的也好,坏的也好,多的也好,少的也好,都高兴、都很满意,满足、称心。“道美”,还赞叹“这个好!”“而亦别无求多之想”,也没有再求多一点好一点的思想,这个念头也没有。“若凡发心任何事仪,如法能作,不以为苦。”这是喜足了。
少欲是不去“求知于人”;喜足,你随便得个资身的资具,随便得了一个,能够称心,都感到是合我的心。我们吃东西,给你一坨东西来了,“啊,这个东西,我正肚子很饿,吃了之后能修行,好得很”,称心、满意。你如果说,看了这个东西,“给我吃这个东西,你看,你明明看我不起,我干啥要吃你的?我不想吃!”——丢了,这样子的话就不对了——不喜足。那么也不求,得了很差的,不想再求好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积极方面呢,当你做事情,发心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事仪”,各式各样的礼节仪式,像我们以前传戒,这个“事仪”多得很,一会儿这堂佛事,一会儿那堂佛事,多得不得了,要如法能做。不但是要做,如法地做,再烦,不以为苦,不嫌麻烦,不嫌疲劳。这个就是说喜足里边,消极方面是得到少的东西,称心满意,不追求多的,不追求好的;而积极方面,一切艰难困苦的事情都要去如法地做,而且不以为苦地做,这两方面都要做到,这叫“喜足”。
喜足里边,《瑜伽师地论》里补充一点 72。它说不管你得到哪一个东西,喜足了之后,不管你得到好的坏的,再没有其他“悕望”,再没有其他的考虑再得到更好的,得到坏的就坏的,可以了,没有什么。我们分东西,大家一家一个,分到我身边一看:“这个坏的,你看看这个人就是对我有看法了,人家都那么好的,给我一个坏的,跟我有仇了。”心里就怀恨在心。这个坏的么就坏的,没有关系了,你不得坏的,总有一个人得坏的嘛,我得到了嘛就可以了,人家都得好的,该随喜。不要说“我这个坏的,这个人跟我过不去,总要找他个空子,整他一下”,这个心不能有。那么不要悕望、不要考虑。还有一个更进一层的,就是说拿到东西即使太好了,“不染不爱”不贪着,也不陵懱于人,这个就是我们以前《法蕴足论》的,不要对人家起憍傲心。
丙八 易 养
八、易养者,不待父母、兄弟、亲朋、眷属、童仆作成众事,亦不希望;而能独一,自得怡养;亦不追求施主财物,随所得者,适宜受用。
下边是“易养”73。“不待父母、兄弟、亲朋,眷属、童仆、作成众事,亦不希望,而能独一,自得怡养。”“易养”这个话,这个人,他生活是简单了,不需要人家侍侯他的,不要依靠父母,或者兄弟,或者亲戚朋友,或者眷属,或者是童仆来做事情。不但不要他们帮忙做,想也不要想,“亦不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帮忙来做都不要。“而能独一,自得怡养”,而能自己单独,自己怡养,很愉快地自己养自己。那就是生活方面来说了。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我说不要你管,我自己一个人干,功德我一个人拿,那也不行了。弘法利生的事情,人家帮忙,尽量让他帮忙,大家一起做,把事情做得更好。那么生活,自己的生活方面,就不要去依靠人家来帮忙了,这个事情不要像地主一样的:“香烟拿来!”“碗拿来!”……这个东西不好看了。
“亦不追求施主财物”,不要去追求施主的财物,就是…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