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余財物不要去追求。“隨所得者,適宜受用。”追求財物,“今天我要這個,明天我這個不夠用,我要那個,後天又要這個,又要那個……”,這個人難養了,不好敬佑了,那就不是易養了。就是不要經常去追求這個那個的,夠了就行了,用不到的東西不要追求了。人家供養你,當然你可以受,人家沒有供養你,不要去要。所以我們經常說不要多伸手,多伸手,人家即使表面上不說話,心裏說:這個人貪得無厭!“多求人鄙厭”,你多求了之後,人家就看你不起,以後敬而遠之。
“僧道無緣”就是這個東西,你去化緣他也化緣,他本來供養心很大,也供養叁寶的,這個化緣的人太多了,沒有辦法了,不好應付了——“僧道無緣”,還是門梢挂一塊牌子,沒有緣,跟你們沒有緣,你不要來了。這個把他們的福報、培福的機會也頂住了,自己也碰了一鼻子灰,有什麼意思呢?這是難養了。所以不要追求財物,就是不要施主認爲這個是難養的。
“隨所得者,適宜受用”,你自己得到之後,就適當地受用,不要浪費地受用。“反正東西多得很,施主供了那麼多,糟蹋一些也沒有關系”,這個心千萬不要有。施主的財物大如須彌,一粒米就如須彌山那麼重,你背不背得起?背不起的話,好好地要節約一點。
我們在文革以前,尤其在解放以前,我們的教育是老古董教育,讀書人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最嚴重,那是非常講節約的,一點東西也不糟蹋的。文革以後,提倡什麼?要消耗,盡量地多消耗,多生産——那麼多東西,不在乎了,“啪!”丟了,“你不丟,人家生産哪個買?”我記得有個人,他手粗裏粗氣的,洗碗的時候,“砰!”把碗都打爛了,人家就怪他:“你這麼粗了?”“哎,你不打爛,人家碗店裏的碗哪個買啊?”以這樣的話來說。做了錯誤事情還要說他是對的,他是符合現在的要求,工廠裏生産那麼多的産品,你不打爛哪個去買啊,趕快打吧!這就是浪用了。“適宜受用”。
丙九 易 滿
九、易滿者,一切同上,而于所得微少,亦自支持;若得粗弊,亦自支持。
第九、“易滿”74。易養,還有個易滿。“一切同上”,易養、易滿的意思很多都是相同的,那麼所不同的呢?“而于所得微少,亦自支持;若得粗弊,亦自支持。”易養,你生活上不需要很多的麻煩;易滿,你內心滿足,這是一個事物兩方面看。一切同上,而所得很少,假使你得到衣服財物等等,得了一點點,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亦自支持”,都勉強過去了。假使得的“粗弊”,假使得到很差的,“亦自支持”,也就過了。
反正我們身體是行道的,爲的是修道,能夠把修道的事情幹成功了,這個身體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不要使得它太舒服,太舒服反而引起煩惱。“衣食飽暖思淫欲”,這個是儒家有這個話,吃得胖胖的,睡得好好的,那壞的念頭就起來了。一天到晚是忙于正事的活,這些念頭插也插不進來。我們一天到晚如果觀叁業的話,那這些念頭根本就沒有辦法進來了。“易滿”,這是指內心來說,能夠“支持”,就是思想以此爲足了。
丙十 成就杜多功德
十、成就杜多功德者,謂于常行乞食、杜多十二功德等,如前所說之理,而受持之。
第十、“成就杜多功德”。“謂于常行乞食、杜多十二功德等”,常行乞食是十二杜多功德之一。杜多十二功德這一個,對于那些功德呢,“如前所說之理,而受持之”,根據前面“易養”、“易滿”的道理,而受持這十二種功德的杜多行。十二杜多行我們前面講過了,所以不要再重複說了。75
丙十一 端 嚴
十一、端嚴者,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伸、若屈,釋著僧伽法衣,持托缽器,一切所作,合順律儀,凡所目擊,皆生悅意。
第十一、“端嚴”76。端嚴是不是長得好看就叫端嚴呢?把這個眉毛畫一畫,眼睛做個雙眼皮,鼻子做個假鼻子,這是端嚴了?做出家人了要去美容院經過一番呢?那不需要。什麼端嚴?下邊就要說了,我們出家人的那些行動都合乎威儀、律儀,這是端嚴。
“端嚴者,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伸、若屈,釋著僧伽法衣,持托缽器,一切所作,合順律儀”,我們說比丘,往、還就是到村子裏乞食,或者是跑出去看到什麼東西,或者伸、屈——手伸出去拿回來,或者穿僧伽黎衣,身披祖衣,就是“著衣持缽”了,這些事情都合律儀,一切都跟律儀順的,這叫“端嚴”,這是看上去舒服,“凡所目擊,皆生悅意”,看到的都看到是歡喜。
馬勝比丘,什麼行動威儀一絲不苟,完全符合律儀的,你找他的岔子也找不到。那個憍王專門派人去找他岔子,找不到,親自自己去看,也找不到,實在沒辦法,這個威儀好啊!他最後是心服了,就皈信叁寶了。所以這些威儀事情全部符合律儀的話,這個是真的端嚴。所以說,我們比丘也要講端嚴,講端嚴不是早上起來,讓你搽胭脂、抹粉,不是那個“端嚴”,是要“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伸、若屈,釋著僧伽法衣”,“釋”就是脫下來,“著”就是穿上去,穿脫僧伽黎衣,“托持缽器”,一切所做的事情都合順律儀的,合律,合、順著這個律儀的。“凡所目擊”,凡是看到的人,“皆生悅意”,都高興,生歡喜心。
那麼反過來說我們如果做事情使人家起不歡喜心,討厭的心,那就是不端嚴。你自己端不端嚴,就看人家的反應了,人家對你生了歡喜,那就是端嚴;不歡喜,性格粗魯,出言傷人,這個不歡喜了,不要做。但是還有一種對某些煩惱重的人,你說起些調皮的話,很歡喜,這是不是端嚴?不行的,這是順了煩惱走了。所以我們不能拿這個做借口,“嘿,我說話他歡喜,我這個行動他歡喜”,你跳跳蹦蹦的,他也是個跳跳蹦蹦的,很歡喜,合得來,你說端嚴?這個不端嚴。要合律儀,這個不要忘記。一切都要合順律儀的,這才是真端嚴。說歡喜,是有智慧的人、有戒行的人歡喜,不是一般的、煩惱重的人歡喜。煩惱重的歡喜,那就是貪瞋癡重的人,你跟他去搭夥了,他倒很歡喜,你就不合律儀了,就不是端嚴了。
丙十二 知 量
十二、知量者,若諸施主、淨信士人、及諸淨行梵侶,予諸衣服、飲食、什物、敷具、醫藥等,請待極多,持屬豐余積聚,而心不貪商,知量受取。
十二、“知量”77。“知量”就是說,假使有“施主”他的發心很大,或者“淨信士人”,那些居士之類的,還有同修梵行的,他給你什麼呢?很多的“衣服、飲食、什物、敷具、醫藥”,多得很,“請待極多”,他供養你的,隨便拿,多得很。“持屬豐余積聚”,那你拿的東西供養東西很多,積了很多的東西,那麼你是不是心貪著呢?不貪著。東西再多,人家供養你的,你不能說“不要!”這個也不好——人家培福。那麼拿來以後,自己拿去供養叁寶什麼的都可以。
積聚很多,“心不貪商,知量受取”,心裏一點不貪。“哇!我今天有什麼什麼東西了!”心裏很高興,空下來就去看看摸摸欣賞欣賞。這個心沒有。那麼受用的時候,“知量受取”,並不是說人家供養多少東西,“把最好的趕快用掉它,什麼高級的東西先享受一下”,這個,不要。自己享受呢,知量,一般性的受用就可以了,不要去盡量地享受。同時心也不貪,再好的東西積了一大堆,也不貪。我們說上師庫房裏邊東西多得很,他什麼東西,管也不管它的,就是侍者師,有的時候,“哪個要?拿去拿去拿去!”都拿去送掉了。
丙十叁 具足成就賢善士夫十法
十叁、具足成就賢善士夫十法者,謂生高族、淨信出家,或生富族、淨信出家,容顔殊妙,喜見端嚴,具足多聞,語具圓滿,或隨獲少智、少見、少安樂處,而不高舉、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隨法行。
十叁、“具足成就賢善士夫十法”。賢善士夫,他要成就,有十個法,這十個法都能夠具足。哪十個法呢?
“謂生高族”,生在高貴的家裏,這是過去的業報了,生在高族裏邊呢,“淨信出家,或生富族、淨信出家”,出家是清淨的信心出家的,不是“不活”,飯沒有得吃了,或者是強盜王賊冤家逼迫,或者是自己有什麼其他的社會上失意,這樣出家,不是,“淨信出家”。出身得很高,他卻是出家;出家又不是其他的打擊出家,是淨信出家,這是賢善士夫的一個相了。
再一個,“容顔殊妙,喜見端嚴。”“容顔殊妙”,這也是過去的業報,過去所做的事情都是端正。我們說慈悲心大就是感得容貌端正,你對人家總是很有悲心不是凶惡的樣子待人的,反過來報就是端正。那麼觀音菩薩就是相貌最端正,就是大慈大悲的心,這就是端正。因爲過去世的悲心大,總是救濟人的,所以這一世感到容貌殊妙。“喜見端嚴”,長得很端嚴,人家看到就歡喜。
“具足多聞”,他又是有多聞的功德。
“語具圓滿”,說話清楚、有韻音,這些都是過去世的福報所感。有的人說話就是,說了半天,不知所雲,一大堆話到底哪一個重點呢?不曉得你說啥東西,時間都耽擱了;再有一些人說得結結巴巴的,說的話都說不清楚,那麼這些都是語具不圓滿的表現。
“或隨獲少智、少見、少安樂處,而不高舉、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隨法行”,或者你隨便得到一點智慧,一點正知正見,或者是安樂,不管你持戒的安樂、禅定的安樂,就是說得到一點成就了,“不高舉”,不自以爲了不得;“不陵懱他”,也不看不起人,“哎,你看我得到輕安了!你沒有,哈!你不如我”,這個心沒有。“能知唯有法隨法行”,只知道依法修行好了,其他的東西這些憍傲自滿、看人不起這些念頭都沒有。
這個在《瑜伽師地論》裏還有兩句 78:“能知唯有法隨法行,是其谛實。既了知已,精進修行法隨法行。” 他知道只有法隨法行是真正的事情,是我們要幹的事情,那麼就精進,一心一意地法隨法行去修行。至于其他的比較我慢貢高的事情,根本念頭都不起…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