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海十門講記▪P75

  ..續本文上一頁都是對人家有好處的,關心人家的話,關心人家修行的話。“性多攝受”,他歡喜攝受人,總不貶、不排斥什麼人,什麼人他都可以攝受,“攝受”就是說引他到菩提道上去了。這樣子的人就叫“性賢善者”。

  

  若誰成就沙門十七種功德莊嚴者,所有人天,莫不滿意,而複生大歡喜,于此沙門行莊嚴是所應作也。

  “若誰成就沙門十七種功德莊嚴者,所有人天,莫不滿意”,假使這出家人能夠成就這十七種功德的話,所有天、人,都感到歡喜、滿意,“而複生大歡喜,于此沙門行莊嚴是所應作也。”這個是我們做沙門的、修行的人應當做到莊嚴。其他的畫眉毛、什麼裝高鼻子、割雙眼皮什麼東西,身上嘛,有的人練武了,把身體鍛煉得棒棒的了,這些不是莊嚴,不要去搞了。那麼這十七種是我們沙門應當做的莊嚴,也是應當要去追求,所要做到的。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十四講

  

  好,今天我們講《律海十門》的最後一點。我們昨天講了一個“柔和”跟“性賢善”,現在做一個補充。“柔和”裏邊我們有一個補充,就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補充一點,今天我把論帶了,把書上的我們看一下。

  

  “雲何柔和?”“柔和”裏邊原文是這樣的:“謂如有一于大師等”,“大師等”就是佛跟一些尊貴的那些大德們,“具足成就慈愍身業”,身語意都是慈愍的,“具足成就慈愍語業,具足成就慈愍意業”,這是對“大師等”尊上的。下面“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就是跟自己一同修行的人,“和同受用,應所受用”,受用的東西,應當受用的,大家平等受用,就是不特殊。“凡所飲食,無有私密,如法所獲,如法所得”,對飲食大家是平等享受,如法得到的,不是以邪命等等得到的,如法所獲、如法所得而爲受用。“同戒同見”,同一個戒同一個見,就是六和裏面的,“成就如是六種”,同一個戒,同一個見,是六和裏邊的幾個。“成就如是六種可樂可愛可重無違诤法,易可共住”,實行六種可愛的、可樂的、可尊重的、沒有違背的、沒有诤論的法,那麼“易可共住”,可以共住,這跟六和差不多。“性不惱他”,他的品性,不惱害人家,“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處,常令歡喜”,令僧歡喜,這個叫“柔和”。81

  那麼這裏說“可樂、可愛、可重”,他有個解釋。“可樂”是總的,什麼東西“可樂”呢?“可愛、可重”。怎麼樣子可以使他“可樂”呢?一種是“可愛”,一種是“可重”。什麼叫“可愛”?他就是說,“體彼有德而尊重故”,對方有德,對他尊重,這是“可重”;“荷彼有恩而慰意故”,對方有恩,那麼就是“可愛”。所以說“可愛可重”就是對方有德、有恩對自己。“無違诤法”,沒有違背,就是說沒有貪瞋等煩惱擾亂自己的身心;沒有“诤”,就是大家和合,沒有“诤”。那麼這是補充那個“柔和”的。82

  下邊,“賢善”的補充一點。83

  前面一樣的,“遠離頻蹙,舒顔平視,含笑先言,常爲愛語,性多攝受善法朋侶”,同樣的。它是加一個“身心澄淨”,這個我們書上沒有。“身心澄淨”就是意思更深一層。

  什麼叫身心澄淨呢?“謂由修習勝奢摩他毗缽舍那”,就是除了前面的那些功德之外,還要修殊勝的止觀。這個修了殊勝的止觀之後,遠離身心粗重,獲得身心輕安,身心粗重、不堪能性遠離,得到輕安,修一切善法的堪能性得到了。然後,由此“調伏一切世間貪憂”,叫身心澄淨,前面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最後的歸根結底還得紮根于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成就;成就定慧的話,身心粗重就沒有了,身心堪能性就增長了。

  一切貪憂的、世間上的煩惱都能調伏,這樣子就可以完全做到前面的“遠離頻蹙,舒顔平視,含笑先言,常爲愛語,性多攝受”。如果沒有後邊依據的話,前面是硬裝的或者假裝的,就是徒有外相而沒有內涵的,那就是功德還不夠。即使你表面上裝得很好,但是內涵,裏邊內心還是不充實的。那麼你真的達到前面那樣子呢,那一定要先要自己這個奢摩他、毗缽舍那——定的涵養。然後,內心的貪瞋煩惱調伏之後,自然外相就是這樣的,成就威儀、行根面首,這個都是內德的表現。我們說行動,行根就是六根,面首就是面上的表情,這個要做到這樣子的話,如果內部沒有德的話是裝不出來的。所以說看人的外相,也可以看出內德,內德自然會流露到外相上來,這個是內外一致的。裝模作樣的只有做戲的時候裝幾個小時,過了之後,不會,永遠裝下去做不到的。

  那麼這十七莊嚴成就之後,它下面說,《瑜伽師地論》(卷二五)還有一段文,我們把它補上去,反正後面的東西不多了:

  

  若有成就如是諸法,愛樂正法,愛樂功德。不樂利養恭敬稱譽,亦不成就增益損減二種邪見,于非有法,未嘗增益;于實有法,未嘗損減。于諸世間事文绮者所造順世種種字相、绮飾文句、相應詩論,能正了知,無義無利,遠避棄舍,不習不愛,亦不流傳。不樂貯畜余長衣缽。遠離在家,共喧雜住,增煩惱故;樂與聖衆和合居止,淨修智故。不樂攝受親裏朋友,勿我由此親友因緣,當招無量擾亂事務,彼或變壞,當生種種愁戚傷歎悲苦憂惱,隨所生起本隨二惑,不堅執著,尋即棄舍,除遣變吐;勿我由此二惑因緣,當生現法後法衆苦。終不虛損所有信施,終不毀犯清淨禁戒受用信施,終不毀呰他人信施。終不棄舍所受學處。常樂省察己之過失,不喜伺求他所愆犯。隱覆自善,發露己惡。命難因緣,亦不故思毀犯衆罪;設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于應作事,翹勤無惰。凡百所爲,自能成辦,終不求他,爲己給使。于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終不毀謗,能正了知唯是如來所知所見,非我境界。終不樂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惡見所生言論咒術。

  若與如是功德相應,如是安住,如是修學,以正沙門諸莊嚴具而自莊嚴,甚爲微妙。譬如有人,盛壯端正,好自莊嚴,樂受諸欲,沐浴身首,塗以妙香,服鮮白衣,飾以種種妙莊嚴具,所謂璎珞耳環、指環腕钏、臂钏諸妙寶印,並金銀等,種種華鬘,如是莊嚴,極爲奇妙。如是行者,以正沙門種種功德妙莊嚴具,而自莊嚴,其德熾然,威光遍照,是故說爲沙門莊嚴。是名沙門莊嚴具義。

  “若有成就如是諸法”,假使成就上邊這十七條法的話,“愛樂正法,愛樂功德”,那麼這個人就是“愛樂”,對正法有好要心,對功德有好要心,而對世間的名聞利養卻不在乎了。

  第二就是“不樂利養恭敬稱譽,亦不成就增益損減二種邪見。”第一個,對世間五欲不貪著;第二,在見地上對外道的增益二見,這個“增”是沒有的說它有,“減”就是本來有的說它沒有,這就是斷、有二見,也可以遠離。

  第叁個,“于諸世間事文绮者所造順世種種字相、绮飾文句、相應詩論”,世間上寫文章的那些文學家所造的順世的“種種字相”、“绮飾文句”、“相應詩論”,順了世間的(有漏的)種種文字,绮飾文句就是修飾很好的文字,相應的詩論,那就是詩、頌、歌這些東西,“能正了知,無義無利”,能夠正確地了知是沒有意義的,不能引生現在的利益,也不能引生當來的利益。所以說這樣子呢,就可以“遠避棄舍”,不但是遠離,還舍棄。這些都“不習不愛”,也不學習它,也不愛樂它,“亦不流傳”,也不去流傳它。真正的佛教徒對世間法是采取這個態度的。如果你對世間法有留戀的話,還要愛樂流傳的話,那這個在佛教裏至少是不夠端正。

  也“不樂貯畜余長衣缽”,這個世間的文字、詩詞之類,不愛樂,不學習,也不流傳,那麼世間的那些用品、生活的資具,多余的也不蓄。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叁衣等等,一個缽,這些有了之後,多余的東西就不要蓄,因爲他不貪著嘛,自然就不蓄了。

  第五條是不樂居家,對于在家的,不樂意跟他們共住,“遠離在家,共喧雜住,增煩惱故”。在家的人吵吵鬧鬧的跟他們一起住,遠離,不願意跟他們住,這是他自行就不願意住,爲什麼?“增煩惱故”。跟在家人一起,絕對地增煩惱,這是緣起法。在家是搞那些五欲的,那麼在五欲的泥塘裏邊,你想不增煩惱是不可能的。我們出家人一般在僧團裏邊,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清淨的環境裏邊,總感到苦悶難受,好象不舒暢,要到外面去走一走。你如果真正走了去的話,你會看到外邊到處叫你生煩惱到處叫你造罪,不如在這裏保險。這個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就知道。

  我們這幾十年來,深深體會到,在五臺山的時候很清淨,但是到了文革,回到上海之後,就各式各樣的因緣,就不清淨。那麼一回到僧團之後,又恢複到清淨,這個環境是有一定的很大的影響的。所以說“遠離在家,共喧雜住,增煩惱故”,不但是增煩惱,還要造罪,煩惱起來之後,就要造業。

  反過來,“樂與聖衆和合居止,淨修智故”,而歡喜跟那些聖者、那些人一起和合住,爲什麼?增長智慧。聖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增長我們的智慧。

  第七是“不樂攝受親裏裏朋友。”不要廣交朋友,因爲朋友廣交之後,要引起很多的無量的擾亂的事情,各式各樣的事會産生。同時,他們也有“變壞”,什麼呢?朋友裏邊,也有産生一些病痛或者死亡的事情,也無緣無故地給你添增了不少的憂悲苦惱,所以這些東西呢,不要廣交親密朋友。不增煩惱,那自然就少煩惱了。

  下邊就是對于信施,檀越的布施,不要壞信施。怎麼不壞信施呢?不持淨戒受檀越的淨施的話,那就是壞信施了。自己受不了,墮惡趣,而且使檀越培不到福。因爲你不是有德的人,他要培福的願望也達不到。“終不虛損所有信施,終不毀犯清淨禁戒受用信施”,“終”就是絕對不毀犯清淨的戒來受用檀越的布施;“終不毀訾他人信施”,也不毀訾人家的信施,就是人家得到信施了,你妒忌也不要。

  “終不棄舍所受…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略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