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處”,始終不要放棄自己受的戒。
“常樂省察己之過失,不喜伺求他所愆犯。隱覆自善,發露己惡。”我們真正的沙門,要經常觀察自己的過失,就是“靜坐常思已過,言談不論他非”,這兩句話也經上有依據的,好象看看是儒家的話,實際上,我們佛教裏也有這個意思。這兩句就是常常要觀察自己的過失,不要去求人家有什麼毀犯。我們現在呢,反過來,人家有什麼毀犯,看得很清楚,自己犯了很大的過失,莫名其妙,甚至于還認爲這是對的,這個就是愚癡了。
“隱覆自善”,自己有什麼好的地方、功德要蓋起來,不要讓人家知道。而自己有什麼錯的地方,有過失的地方,要發露,要大家知道。這個就是自己要進步,否則的話,自己的功德到處宣揚,人家就到處恭維你,你是好得不得了了,那不能再上進了。自己的過失,包藏起來,大家不知道,你也不想改、悔過,大家又不知道你,也沒有人說你不對,自己也認爲自己沒有什麼,那你犯的過失永遠悔改不了,這對自己修行都有妨礙的。所以要反過來,“隱覆自善”,自己好處要蓋起來,“發露己惡”,自己有什麼不對的錯誤要發露。
下邊是第十叁條,“命難因緣,亦不故思毀犯衆罪。”即使有命難的因緣,要是你生命有危險,也不犯戒,就是這個話,不造罪。假使說你忘念,就是失念了,有所毀犯,犯了一些戒的話,那麼就趕緊地如法忏悔。“于應作事,翹勤無惰”,即使毀犯,要趕緊地忏,那麼應做的好事、功德的事情,要“翹勤無惰”,趕快做,不要懶惰。
“凡百所爲,自能承辦”,一切事情,各式各樣的事情要靠自己的力量來承辦,“終不求他,爲己給使”,不要靠人家幫助。我們說修行的人主要靠自己,不要說“加持!加持!”一天到晚加持,我只要睡了床上好了,你加持我,我成佛——那不可能的。你要加持呢,是有加持力量,一定要你自己努力奮鬥,那麼加持來了,確實有股勁;如果自己不努力,躺在那裏叫人家加持你成佛,那麼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前面,迦葉佛、毗婆屍佛、拘那含牟尼佛……,那麼多,十方世界佛多得很,一起給加持你,早該成佛了,爲什麼你還是凡夫呢?那就是你自己不努力,再怎麼加持也不行的。
我們再叁強調,修行要靠自己,不能靠人家。學問、技術也是靠自己,你生在一個專家的家裏,你如果不學的話,盡管你父親是專家,什麼都行,你還是一個笨蛋。華師太的兩個孩子,就是笨得不得了——不學嘛。他們的父親是做大官的,學問好得很,但是他不學就是笨蛋,沒有辦法了,只有靠自己。你說“我現在笨,學不進”,那麼你不學,下一世比這一世更笨;再不學,再笨,笨到後來,人都做不到了,做畜牲去了,那麼更笨了。畜牲你跟它說話了,它“哇啦哇啦!”哼兩聲,你什麼都不懂,你搞什麼呢!所以那笨得更不好說了。
“于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終不毀謗”,這是前面說的“勝解無疑”了,對于佛跟佛弟子,得了神通的,得了大的甚深的境界的,不可思議的境界的,還有甚深的法教——我們說神通有的是不可思議,甚深的教也不可思議,《華嚴經》的境界一般人就感到不可思議,認爲是神話,這個不要毀謗,要“深生信解,終不毀謗”。“能正了知唯是如來所知所見,非我境界”,這是佛的境界,我是個凡夫,達不到這個境界,不要毀謗。這個千萬不要毀謗,這很重要。
“終不樂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惡見所生言論咒術”,不要執自己的見,自己錯誤的見、非理的、執著、惡見等等,惡的言論,惡的咒術,自己學了一些不如法的,知道正的之後,就要放棄。
在佛在世,很多佛弟子都是外道轉過來的。外道只要放棄他的外道,轉成佛弟子,而且可以證阿羅漢、證大成就,是有的。那麼現在的外道呢,如果他也跟佛在世的大弟子一樣,把他自己學的東西都舍掉了,那也可以成佛弟子。但可惜的是,有些自己的也不放棄,佛教的牌子又要挂,那就跟佛在世時不一樣了。
佛在世時的情況,我們說一個很簡單的,佛很早就度的那個“叁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他們叁兄弟,都是事火外道。佛去調伏他的最大的長兄——優樓頻螺迦葉,用各式各樣的方法把他調伏了。調伏之後,他就皈信佛教,信了佛教之後,他怎麼樣?把他的事火的那些供具全部丟到河裏邊,那就是說跟外道一刀兩斷了,再也不修外道法了。這是真正佛弟子的皈依叁寶是這樣的態度,自己過去錯了,就把它放棄了。那麼真正接受佛的正法,一心專門修這正法了。他把供器放在河裏邊,隨河漂,漂下去,漂到下遊,他的兩個兄弟就在下遊住,一看他的哥哥供的東西都隨河水漂來了,大吃一驚。認爲他的哥哥……,(17B)就帶了他的徒衆,一起跑上他哥哥那裏來看,一看,什麼事也沒有,很太平,一點也沒有什麼盜劫的現象。而看到他的哥哥呢,本來是他們事火外道的頭子,他兩個弟弟還是以他爲師的,結果看見他的哥哥坐在佛的座下做徒弟了。奇怪得不得了——怎麼你這個印度的最高的師父、外道的頭子,在佛的座下做了弟子呢?他們就去,一問的話,他們也是有善根,也是皈信佛出家了,修行了,都證了阿羅漢果的。那麼這就是說外道要皈信叁寶,並不是說不好,也是好事,也能證果證道,但是一定要把過去的全部舍掉。如果你還拖泥帶水的,帶一點點尾巴在裏邊,那就是皈依叁寶的這個名字安不安得上還成問題,何況你證果證道呢?
所以我們除了外道之外,其他的世間上的各式各樣的見,什麼哲學上的見,什麼的見,真正你信了佛之後,也得放下。如果你信了佛之後,還是把自己的過去的抱得緊緊的,那麼佛教的利益你還是不能全部得到,佛的加持也得不到完全的。印光大師、憨山大師他們也講四書五經,印光大師他的《文鈔》裏邊引四書的很多,這是弘法。對當時的機,都學那個四書五經的儒家,你對他們弘法,不得不用些這個,並不是宣傳儒教。你看看他的《文鈔》,到底講的是什麼,那就是一目了然。這是弘法的需要,並不是贊歎四書五經,這是不一樣的。
那麼我們把這一段補充以後,“律海十門”,九個門講完了;最後一個門,“明智覺觀存念門”,我們今天要把它講了。
甲十 明智覺觀存念門第十
(刻刻自警向上叁十五事及頌)
“明智覺觀存念門”也是《律海心要》裏邊它引的一段,它前面還有一個跟序文一樣的一段話。
他說我們修行的人要具足歡喜,起歡喜心,那你就要去除這個放逸的事情了,“斷諸所有種子酒、人造酒不放逸處。”你正信地出家歡歡喜喜地修行的時候,一定不要把自己放逸地方——迷性的事情不要做,就是種子酒、人造的酒不要吃。另外有叁十五個緣,就是能夠産生罪的緣,要能夠清清楚楚地知道,不要去做那些,這樣子的人叫明智的比丘,就是有明智的比丘。這叁十五條就是我們下邊要講的“明智覺觀存念門”,就是明智的比丘經常要觀察,在念頭裏邊要觀察這些事情。這些事情觀察呢,使自己不要墮到這些地方去,那就不會做那些糊塗的事情。那麼這叁十五條,也很簡單,念過去就是了。
一、不爲壽命財物擾亂否?
二、內懷一切能作寬大否?
叁、于鬥爭生起及無義之事,能先見否?
四、一切作爲衆務,不以好名彰顯發動否?
五、作事具妙慧而小心謙謹否?
六、受用莫得,亦不希求後來能得成爲某樣之正念有否?
七、要知受用十分得有,多成擾亂或至衰殘充量之诤訟,時時知覺否?
八、不隱藏他成就之能力否?
九、于其受用節儉最低否?
十、有大勢力能作謙小之成就否?
“一、不爲壽命財物擾亂否?”你修行會不會因爲壽命財物而擾亂,你修行是不是爲你的增長壽命,也會不會多求財物?這個你自己要問自己了,人家不好給你下定論,自己問自己。你修行當中到底有沒有摻雜爲壽命、財物擾亂自己的淨心的,有沒有?
“二、內懷一切能作寬大否?”自己的內心是不是能夠寬大?對一切不要斤斤較量,尤其是對忍辱方面的事情,那麼等于是修行的環境條件都能不能寬大?這個都是問自己的,人家說你不寬大,你說:“我很寬大!你怎麼說我怎麼不寬大?”跟他吵起來了。這個問自己,自己跟自己吵,那個沒意思了。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自己說嘛。這個,我們在上海以前金剛道場,那是文革以前,它是每一個人他都是自己把這個抄下來,經常地自己對照自己,每天晚上總結一次,跟袁了凡的功過格一樣地來考察自己,這個是很好的方法。但是一般人就是做了一會兒,時間長了就不做了。爲什麼呢?麻煩。這個東西很麻煩。經常拿叁十五條自己來看,還要把它記下來,你犯了哪一條,犯了什麼事情犯的,什麼什麼的。那麼犯了就忏悔。
“叁、于鬥爭生起及無義之事,能先見否?”鬥爭要生了,那些要做沒有意義的事情,還沒有生起來,還沒有做之前,能不能有先見知道這個事情不能做?這個事情要引起鬥爭的,你能不能先知道?先知道之後就果斷地可以避免那些事情。如果糊裏糊塗的,鬥爭來了,不但不遠離,反而參與進去,跑到裏邊一起跟人家鬥爭起來了,那就不是明智了——糊塗、愚癡、顛倒,這些都不行。
“四、一切作爲衆務,不以好名彰顯發動否?”做一切功德的事情,爲大衆效勞,爲了僧團裏邊。做是做了,但是做的當中是不是由好名的彰顯而發動?你做這個事情是不是爲了要出名,要使人家知道你這個人好、贊歎你?或者做弘法利生的事情要出名,做名人名家名僧,要做這樣子,或者你做慈善事業也好,贈送經書也好,是不是有名利的心在裏邊作怪?如果有這個心的話,那是離開菩薩道,不可以道裏計了,那就根本談不上菩薩道。
“五、作事具妙慧而小心謙謹否?…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