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75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对人家有好处的,关心人家的话,关心人家修行的话。“性多摄受”,他欢喜摄受人,总不贬、不排斥什么人,什么人他都可以摄受,“摄受”就是说引他到菩提道上去了。这样子的人就叫“性贤善者”。

  

  若谁成就沙门十七种功德庄严者,所有人天,莫不满意,而复生大欢喜,于此沙门行庄严是所应作也。

  “若谁成就沙门十七种功德庄严者,所有人天,莫不满意”,假使这出家人能够成就这十七种功德的话,所有天、人,都感到欢喜、满意,“而复生大欢喜,于此沙门行庄严是所应作也。”这个是我们做沙门的、修行的人应当做到庄严。其他的画眉毛、什么装高鼻子、割双眼皮什么东西,身上嘛,有的人练武了,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了,这些不是庄严,不要去搞了。那么这十七种是我们沙门应当做的庄严,也是应当要去追求,所要做到的。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十四讲

  

  好,今天我们讲《律海十门》的最后一点。我们昨天讲了一个“柔和”跟“性贤善”,现在做一个补充。“柔和”里边我们有一个补充,就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补充一点,今天我把论带了,把书上的我们看一下。

  

  “云何柔和?”“柔和”里边原文是这样的:“谓如有一于大师等”,“大师等”就是佛跟一些尊贵的那些大德们,“具足成就慈愍身业”,身语意都是慈愍的,“具足成就慈愍语业,具足成就慈愍意业”,这是对“大师等”尊上的。下面“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就是跟自己一同修行的人,“和同受用,应所受用”,受用的东西,应当受用的,大家平等受用,就是不特殊。“凡所饮食,无有私密,如法所获,如法所得”,对饮食大家是平等享受,如法得到的,不是以邪命等等得到的,如法所获、如法所得而为受用。“同戒同见”,同一个戒同一个见,就是六和里面的,“成就如是六种”,同一个戒,同一个见,是六和里边的几个。“成就如是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易可共住”,实行六种可爱的、可乐的、可尊重的、没有违背的、没有诤论的法,那么“易可共住”,可以共住,这跟六和差不多。“性不恼他”,他的品性,不恼害人家,“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处,常令欢喜”,令僧欢喜,这个叫“柔和”。81

  那么这里说“可乐、可爱、可重”,他有个解释。“可乐”是总的,什么东西“可乐”呢?“可爱、可重”。怎么样子可以使他“可乐”呢?一种是“可爱”,一种是“可重”。什么叫“可爱”?他就是说,“体彼有德而尊重故”,对方有德,对他尊重,这是“可重”;“荷彼有恩而慰意故”,对方有恩,那么就是“可爱”。所以说“可爱可重”就是对方有德、有恩对自己。“无违诤法”,没有违背,就是说没有贪瞋等烦恼扰乱自己的身心;没有“诤”,就是大家和合,没有“诤”。那么这是补充那个“柔和”的。82

  下边,“贤善”的补充一点。83

  前面一样的,“远离频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性多摄受善法朋侣”,同样的。它是加一个“身心澄净”,这个我们书上没有。“身心澄净”就是意思更深一层。

  什么叫身心澄净呢?“谓由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就是除了前面的那些功德之外,还要修殊胜的止观。这个修了殊胜的止观之后,远离身心粗重,获得身心轻安,身心粗重、不堪能性远离,得到轻安,修一切善法的堪能性得到了。然后,由此“调伏一切世间贪忧”,叫身心澄净,前面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最后的归根结底还得扎根于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成就;成就定慧的话,身心粗重就没有了,身心堪能性就增长了。

  一切贪忧的、世间上的烦恼都能调伏,这样子就可以完全做到前面的“远离频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性多摄受”。如果没有后边依据的话,前面是硬装的或者假装的,就是徒有外相而没有内涵的,那就是功德还不够。即使你表面上装得很好,但是内涵,里边内心还是不充实的。那么你真的达到前面那样子呢,那一定要先要自己这个奢摩他、毗钵舍那——定的涵养。然后,内心的贪瞋烦恼调伏之后,自然外相就是这样的,成就威仪、行根面首,这个都是内德的表现。我们说行动,行根就是六根,面首就是面上的表情,这个要做到这样子的话,如果内部没有德的话是装不出来的。所以说看人的外相,也可以看出内德,内德自然会流露到外相上来,这个是内外一致的。装模作样的只有做戏的时候装几个小时,过了之后,不会,永远装下去做不到的。

  那么这十七庄严成就之后,它下面说,《瑜伽师地论》(卷二五)还有一段文,我们把它补上去,反正后面的东西不多了:

  

  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爱乐正法,爱乐功德。不乐利养恭敬称誉,亦不成就增益损减二种邪见,于非有法,未嘗增益;于实有法,未嘗损减。于诸世间事文绮者所造顺世种种字相、绮饰文句、相应诗论,能正了知,无义无利,远避弃舍,不习不爱,亦不流传。不乐贮畜余长衣钵。远离在家,共喧杂住,增烦恼故;乐与圣众和合居止,净修智故。不乐摄受亲里朋友,勿我由此亲友因缘,当招无量扰乱事务,彼或变坏,当生种种愁戚伤叹悲苦忧恼,随所生起本随二惑,不坚执着,寻即弃舍,除遣变吐;勿我由此二惑因缘,当生现法后法众苦。终不虚损所有信施,终不毁犯清净禁戒受用信施,终不毁呰他人信施。终不弃舍所受学处。常乐省察己之过失,不喜伺求他所愆犯。隐覆自善,发露己恶。命难因缘,亦不故思毁犯众罪;设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于应作事,翘勤无惰。凡百所为,自能成办,终不求他,为己给使。于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议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终不毁谤,能正了知唯是如来所知所见,非我境界。终不乐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恶见所生言论咒术。

  若与如是功德相应,如是安住,如是修学,以正沙门诸庄严具而自庄严,甚为微妙。譬如有人,盛壮端正,好自庄严,乐受诸欲,沐浴身首,涂以妙香,服鲜白衣,饰以种种妙庄严具,所谓璎珞耳环、指环腕钏、臂钏诸妙宝印,并金银等,种种华鬘,如是庄严,极为奇妙。如是行者,以正沙门种种功德妙庄严具,而自庄严,其德炽然,威光遍照,是故说为沙门庄严。是名沙门庄严具义。

  “若有成就如是诸法”,假使成就上边这十七条法的话,“爱乐正法,爱乐功德”,那么这个人就是“爱乐”,对正法有好要心,对功德有好要心,而对世间的名闻利养却不在乎了。

  第二就是“不乐利养恭敬称誉,亦不成就增益损减二种邪见。”第一个,对世间五欲不贪着;第二,在见地上对外道的增益二见,这个“增”是没有的说它有,“减”就是本来有的说它没有,这就是断、有二见,也可以远离。

  第三个,“于诸世间事文绮者所造顺世种种字相、绮饰文句、相应诗论”,世间上写文章的那些文学家所造的顺世的“种种字相”、“绮饰文句”、“相应诗论”,顺了世间的(有漏的)种种文字,绮饰文句就是修饰很好的文字,相应的诗论,那就是诗、颂、歌这些东西,“能正了知,无义无利”,能够正确地了知是没有意义的,不能引生现在的利益,也不能引生当来的利益。所以说这样子呢,就可以“远避弃舍”,不但是远离,还舍弃。这些都“不习不爱”,也不学习它,也不爱乐它,“亦不流传”,也不去流传它。真正的佛教徒对世间法是采取这个态度的。如果你对世间法有留恋的话,还要爱乐流传的话,那这个在佛教里至少是不够端正。

  也“不乐贮畜余长衣钵”,这个世间的文字、诗词之类,不爱乐,不学习,也不流传,那么世间的那些用品、生活的资具,多余的也不蓄。自己生活所必需的三衣等等,一个钵,这些有了之后,多余的东西就不要蓄,因为他不贪着嘛,自然就不蓄了。

  第五条是不乐居家,对于在家的,不乐意跟他们共住,“远离在家,共喧杂住,增烦恼故”。在家的人吵吵闹闹的跟他们一起住,远离,不愿意跟他们住,这是他自行就不愿意住,为什么?“增烦恼故”。跟在家人一起,绝对地增烦恼,这是缘起法。在家是搞那些五欲的,那么在五欲的泥塘里边,你想不增烦恼是不可能的。我们出家人一般在僧团里边,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清净的环境里边,总感到苦闷难受,好象不舒畅,要到外面去走一走。你如果真正走了去的话,你会看到外边到处叫你生烦恼到处叫你造罪,不如在这里保险。这个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就知道。

  我们这几十年来,深深体会到,在五台山的时候很清净,但是到了文革,回到上海之后,就各式各样的因缘,就不清净。那么一回到僧团之后,又恢复到清净,这个环境是有一定的很大的影响的。所以说“远离在家,共喧杂住,增烦恼故”,不但是增烦恼,还要造罪,烦恼起来之后,就要造业。

  反过来,“乐与圣众和合居止,净修智故”,而欢喜跟那些圣者、那些人一起和合住,为什么?增长智慧。圣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增长我们的智慧。

  第七是“不乐摄受亲里里朋友。”不要广交朋友,因为朋友广交之后,要引起很多的无量的扰乱的事情,各式各样的事会产生。同时,他们也有“变坏”,什么呢?朋友里边,也有产生一些病痛或者死亡的事情,也无缘无故地给你添增了不少的忧悲苦恼,所以这些东西呢,不要广交亲密朋友。不增烦恼,那自然就少烦恼了。

  下边就是对于信施,檀越的布施,不要坏信施。怎么不坏信施呢?不持净戒受檀越的净施的话,那就是坏信施了。自己受不了,堕恶趣,而且使檀越培不到福。因为你不是有德的人,他要培福的愿望也达不到。“终不虚损所有信施,终不毁犯清净禁戒受用信施”,“终”就是绝对不毁犯清净的戒来受用檀越的布施;“终不毁訾他人信施”,也不毁訾人家的信施,就是人家得到信施了,你妒忌也不要。

  “终不弃舍所受…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