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处”,始终不要放弃自己受的戒。
“常乐省察己之过失,不喜伺求他所愆犯。隐覆自善,发露己恶。”我们真正的沙门,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就是“静坐常思已过,言谈不论他非”,这两句话也经上有依据的,好象看看是儒家的话,实际上,我们佛教里也有这个意思。这两句就是常常要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要去求人家有什么毁犯。我们现在呢,反过来,人家有什么毁犯,看得很清楚,自己犯了很大的过失,莫名其妙,甚至于还认为这是对的,这个就是愚痴了。
“隐覆自善”,自己有什么好的地方、功德要盖起来,不要让人家知道。而自己有什么错的地方,有过失的地方,要发露,要大家知道。这个就是自己要进步,否则的话,自己的功德到处宣扬,人家就到处恭维你,你是好得不得了了,那不能再上进了。自己的过失,包藏起来,大家不知道,你也不想改、悔过,大家又不知道你,也没有人说你不对,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那你犯的过失永远悔改不了,这对自己修行都有妨碍的。所以要反过来,“隐覆自善”,自己好处要盖起来,“发露己恶”,自己有什么不对的错误要发露。
下边是第十三条,“命难因缘,亦不故思毁犯众罪。”即使有命难的因缘,要是你生命有危险,也不犯戒,就是这个话,不造罪。假使说你忘念,就是失念了,有所毁犯,犯了一些戒的话,那么就赶紧地如法忏悔。“于应作事,翘勤无惰”,即使毁犯,要赶紧地忏,那么应做的好事、功德的事情,要“翘勤无惰”,赶快做,不要懒惰。
“凡百所为,自能承办”,一切事情,各式各样的事情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承办,“终不求他,为己给使”,不要靠人家帮助。我们说修行的人主要靠自己,不要说“加持!加持!”一天到晚加持,我只要睡了床上好了,你加持我,我成佛——那不可能的。你要加持呢,是有加持力量,一定要你自己努力奋斗,那么加持来了,确实有股劲;如果自己不努力,躺在那里叫人家加持你成佛,那么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前面,迦叶佛、毗婆尸佛、拘那含牟尼佛……,那么多,十方世界佛多得很,一起给加持你,早该成佛了,为什么你还是凡夫呢?那就是你自己不努力,再怎么加持也不行的。
我们再三强调,修行要靠自己,不能靠人家。学问、技术也是靠自己,你生在一个专家的家里,你如果不学的话,尽管你父亲是专家,什么都行,你还是一个笨蛋。华师太的两个孩子,就是笨得不得了——不学嘛。他们的父亲是做大官的,学问好得很,但是他不学就是笨蛋,没有办法了,只有靠自己。你说“我现在笨,学不进”,那么你不学,下一世比这一世更笨;再不学,再笨,笨到后来,人都做不到了,做畜牲去了,那么更笨了。畜牲你跟它说话了,它“哇啦哇啦!”哼两声,你什么都不懂,你搞什么呢!所以那笨得更不好说了。
“于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议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终不毁谤”,这是前面说的“胜解无疑”了,对于佛跟佛弟子,得了神通的,得了大的甚深的境界的,不可思议的境界的,还有甚深的法教——我们说神通有的是不可思议,甚深的教也不可思议,《华严经》的境界一般人就感到不可思议,认为是神话,这个不要毁谤,要“深生信解,终不毁谤”。“能正了知唯是如来所知所见,非我境界”,这是佛的境界,我是个凡夫,达不到这个境界,不要毁谤。这个千万不要毁谤,这很重要。
“终不乐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恶见所生言论咒术”,不要执自己的见,自己错误的见、非理的、执着、恶见等等,恶的言论,恶的咒术,自己学了一些不如法的,知道正的之后,就要放弃。
在佛在世,很多佛弟子都是外道转过来的。外道只要放弃他的外道,转成佛弟子,而且可以证阿罗汉、证大成就,是有的。那么现在的外道呢,如果他也跟佛在世的大弟子一样,把他自己学的东西都舍掉了,那也可以成佛弟子。但可惜的是,有些自己的也不放弃,佛教的牌子又要挂,那就跟佛在世时不一样了。
佛在世时的情况,我们说一个很简单的,佛很早就度的那个“三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他们三兄弟,都是事火外道。佛去调伏他的最大的长兄——优楼频螺迦叶,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把他调伏了。调伏之后,他就皈信佛教,信了佛教之后,他怎么样?把他的事火的那些供具全部丢到河里边,那就是说跟外道一刀两断了,再也不修外道法了。这是真正佛弟子的皈依三宝是这样的态度,自己过去错了,就把它放弃了。那么真正接受佛的正法,一心专门修这正法了。他把供器放在河里边,随河漂,漂下去,漂到下游,他的两个兄弟就在下游住,一看他的哥哥供的东西都随河水漂来了,大吃一惊。认为他的哥哥……,(17B)就带了他的徒众,一起跑上他哥哥那里来看,一看,什么事也没有,很太平,一点也没有什么盗劫的现象。而看到他的哥哥呢,本来是他们事火外道的头子,他两个弟弟还是以他为师的,结果看见他的哥哥坐在佛的座下做徒弟了。奇怪得不得了——怎么你这个印度的最高的师父、外道的头子,在佛的座下做了弟子呢?他们就去,一问的话,他们也是有善根,也是皈信佛出家了,修行了,都证了阿罗汉果的。那么这就是说外道要皈信三宝,并不是说不好,也是好事,也能证果证道,但是一定要把过去的全部舍掉。如果你还拖泥带水的,带一点点尾巴在里边,那就是皈依三宝的这个名字安不安得上还成问题,何况你证果证道呢?
所以我们除了外道之外,其他的世间上的各式各样的见,什么哲学上的见,什么的见,真正你信了佛之后,也得放下。如果你信了佛之后,还是把自己的过去的抱得紧紧的,那么佛教的利益你还是不能全部得到,佛的加持也得不到完全的。印光大师、憨山大师他们也讲四书五经,印光大师他的《文钞》里边引四书的很多,这是弘法。对当时的机,都学那个四书五经的儒家,你对他们弘法,不得不用些这个,并不是宣传儒教。你看看他的《文钞》,到底讲的是什么,那就是一目了然。这是弘法的需要,并不是赞叹四书五经,这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把这一段补充以后,“律海十门”,九个门讲完了;最后一个门,“明智觉观存念门”,我们今天要把它讲了。
甲十 明智觉观存念门第十
(刻刻自警向上三十五事及颂)
“明智觉观存念门”也是《律海心要》里边它引的一段,它前面还有一个跟序文一样的一段话。
他说我们修行的人要具足欢喜,起欢喜心,那你就要去除这个放逸的事情了,“断诸所有种子酒、人造酒不放逸处。”你正信地出家欢欢喜喜地修行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放逸地方——迷性的事情不要做,就是种子酒、人造的酒不要吃。另外有三十五个缘,就是能够产生罪的缘,要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不要去做那些,这样子的人叫明智的比丘,就是有明智的比丘。这三十五条就是我们下边要讲的“明智觉观存念门”,就是明智的比丘经常要观察,在念头里边要观察这些事情。这些事情观察呢,使自己不要堕到这些地方去,那就不会做那些糊涂的事情。那么这三十五条,也很简单,念过去就是了。
一、不为寿命财物扰乱否?
二、内怀一切能作宽大否?
三、于斗争生起及无义之事,能先见否?
四、一切作为众务,不以好名彰显发动否?
五、作事具妙慧而小心谦谨否?
六、受用莫得,亦不希求后来能得成为某样之正念有否?
七、要知受用十分得有,多成扰乱或至衰残充量之诤讼,时时知觉否?
八、不隐藏他成就之能力否?
九、于其受用节俭最低否?
十、有大势力能作谦小之成就否?
“一、不为寿命财物扰乱否?”你修行会不会因为寿命财物而扰乱,你修行是不是为你的增长寿命,也会不会多求财物?这个你自己要问自己了,人家不好给你下定论,自己问自己。你修行当中到底有没有掺杂为寿命、财物扰乱自己的净心的,有没有?
“二、内怀一切能作宽大否?”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能够宽大?对一切不要斤斤较量,尤其是对忍辱方面的事情,那么等于是修行的环境条件都能不能宽大?这个都是问自己的,人家说你不宽大,你说:“我很宽大!你怎么说我怎么不宽大?”跟他吵起来了。这个问自己,自己跟自己吵,那个没意思了。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自己说嘛。这个,我们在上海以前金刚道场,那是文革以前,它是每一个人他都是自己把这个抄下来,经常地自己对照自己,每天晚上总结一次,跟袁了凡的功过格一样地来考察自己,这个是很好的方法。但是一般人就是做了一会儿,时间长了就不做了。为什么呢?麻烦。这个东西很麻烦。经常拿三十五条自己来看,还要把它记下来,你犯了哪一条,犯了什么事情犯的,什么什么的。那么犯了就忏悔。
“三、于斗争生起及无义之事,能先见否?”斗争要生了,那些要做没有意义的事情,还没有生起来,还没有做之前,能不能有先见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做?这个事情要引起斗争的,你能不能先知道?先知道之后就果断地可以避免那些事情。如果糊里糊涂的,斗争来了,不但不远离,反而参与进去,跑到里边一起跟人家斗争起来了,那就不是明智了——糊涂、愚痴、颠倒,这些都不行。
“四、一切作为众务,不以好名彰显发动否?”做一切功德的事情,为大众效劳,为了僧团里边。做是做了,但是做的当中是不是由好名的彰显而发动?你做这个事情是不是为了要出名,要使人家知道你这个人好、赞叹你?或者做弘法利生的事情要出名,做名人名家名僧,要做这样子,或者你做慈善事业也好,赠送经书也好,是不是有名利的心在里边作怪?如果有这个心的话,那是离开菩萨道,不可以道里计了,那就根本谈不上菩萨道。
“五、作事具妙慧而小心谦谨否?…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