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事情有没有“妙慧”,就是有没有智慧,不做笨事情,做事情善巧地能成功;是不是小心谦虚谨慎。很多人自以为了不得,做事情:“嗨!这不在话下,我绝对成功!”好,偏偏不成功,不要吹大话了。那要小心谨慎,做事情再小的事情也不要自己以为了不得,我一下子马上就成功的,没有那么快,世间事情很复杂的,中间不断地变化,要小心谨慎把它完成。
“六、受用莫得,亦不希求后来能得成为某样之正念有否?”“受用莫得”就是暂时你的受用不好、不多,那么人家有怎么怎么的,我没有。没有怎么样呢?没有嘛就没有了。你是将来——“我将来要有,这个大法师他吃得好、穿得好、住的好房间,红的地毯、红的毡,地毯摆起。啊,我看了非常舒服,我将来发个愿,我也这么做,我也要达到这样子”,这个心就不好了。“受用莫得”,将来也不要希求。我们是出家人,修行求功德、求修行,不是求福报。那么“将来我要成就某某样子的人”这些正念,就不希望将来成这样的人,就是我想——“现在我看到某一个大法师,很了不得,我将来也要像他那样,他天天出国、经常海外去,一回来就几百万,真是很了不得,大家都赞叹他,都拍他的马屁。我也这么做,我将来要做这么个的人”——不要有!这样正念有没有?看自己。
“七、要知受用十分得有,多成扰乱或至衰残充量之诤讼,时时知觉否?”前面是不得,这个是有。假使你受用很多,“十分得有”,那就丰富得不得了,那你高兴了,满足了。但是你要知道“多成扰乱”,这个受用多,事情也多,烦恼也多。“或至衰残”,这个现在多,有什么因缘来了,会衰败会残。假使文化大革命全部给你抄完了,你怎么办?本来很享受,一下没有了,给你三十块钱一个月生活费,你自己劳动去,自己管自己去,那个时候就感到苦恼了。那么“充量之诤讼”,有了十分得有的财物,还会产生充量的诤讼,产生很多的斗争事情,乃至打官司都会有。这些警觉性有没有?“时时知觉否?”就是说你受用多的人,能不能知道这个受用的危害?它的危害性能不能知道。如果不知道,一味享受,那就是不对了。你能够知道危害性,就是你东西多,问题也不大。
“八、不隐藏他成就之能力否?”这就是嫉妒心有没有了。人家有才能,人家有什么功德、成就什么事情,“不隐藏他”,就是如实地赞叹。这个你有没有?这个看看很容易,实际上这个人假使跟你有怨的,你就是他有什么成就,就把他盖住,不给他说出来;要宣扬自己的,“我怎么怎么的”;说他:“他这个人怎么说呢?他怎么好跟我比哦!”这个话!这个我听到过的,这个不是我编出来的,因为我听到过这样的话。这样子,就是自己抬高自己,隐藏他人的功德。
“九、于其受用节俭最低否?”即使你供养很多,你自己受用能不能够节俭,最低的标准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个又难了。一般多的是大吃大喝无所谓,浪用了。你东西再多,自己生活还是要以最低的、节约的标准来维持。这个说起来,对自己是不失福,那一方面也是我们沙门的庄严,应当如此的,这是我们的功德,应当要做到的事情。过分的受用,就不是修行人,说一个老实话。一般老修行都是很简朴的。我们看到过去有些老修行,就是一件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穿了又穿,这样的穿在那里。没有今天换一件明天再改一件,一个月要换好几件衣服,一套一套的,春夏秋冬,各式各样的,那个房间里一大堆。这个就不是修行人的样子——时装表演,这是在家人了。
“十、有大势力能作谦小之成就否?”能力很大,小的成就一般就看不起了——“我做这个事情?我的能力是杀鸡焉用牛刀、我是宰牛的刀,这个鸡给我宰干啥呢?”这个也不要有。自己力量大,小的成就还是要做。
十一、成为不识父者否?
十二、成为不识母者否?
十三、成为不识沙门者否?
“成为不识父者否?”不知报恩,不知父;下边是“不识母”;“成为不识沙门”,这是僧,沙门就是修行的人了。不知他们的功德,不知报他们的恩。
我们到底自己问问看,父母的恩知不知道啊?有的人出家,很好,父母不管了,随他去;他苦也好,笑也好,忧愁也好,什么也好,生活有也好,没有也好,不关我的事,我出家去了,我度众生,我度一切父母众生,自己的现世父母我不管,我度一切众生——这个话恐怕有点儿靠不住;“成为不识沙门”,沙门的功德,对我们的好处、恩,有没有看到?沙门对我们有没有恩了?没有沙门我们怎么能修行啊?所以这些要看到,誓报四恩嘛。
十四、成为不识贤善士夫者否?
十五、成为不敬奉尊长否?
十六、于佛作不恭敬否?
十七、于法成为不恭敬否?
十八、于僧伽成为不恭敬否?
十九、于戒等学处正真受习,成为不恭敬否?
二十、于戒律仪有毁犯否?
二十一、于诸根能作护持否?
“十四、成为不识贤善士夫者否?”人家有功德有德行的人,你是不是认不到?就是人家的功德看不到。
“十五、成为不敬奉尊长否?”对尊长是不是不恭敬,不侍侯,“奉”就是敬佑他们,对尊长既不恭敬也不侍侯他们,是不是这样的人?
“十六、于佛作不恭敬否?”这是三宝来了。对前面的沙门那是出家人,一般的修行的人,这里,真正的佛法僧三宝。对佛是不是不恭敬?我们说我们出家了,皈依三宝对佛怎么不恭敬呢?但是你想一想于佛面前,你到底怎么样的?我们说在佛面前要端端正正地坐起的,不能伸起腿、不能歪起、不能靠起、更不能在殿上睡觉,你到底做到没有?你房间里供了佛像没有?你怎么样供的?你坐在房间里边,衣服,夏天穿个短裤,这个样子佛像还供在那里边,你看你恭不恭敬佛啊?甚至在房间里打屁等等的,或者衣服裤子乱摆,你恭不恭敬佛了?对法宝一样的,僧宝一样的,到底是不是恭敬?这个要求问自己啊,不是问人家。人家就不要去看他,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如果你不恭敬三宝的话,你怎么学三宝呢?怎么成就三宝呢?连恭敬都不恭敬,你怎么去学呢?既不恭敬当然学不好了。既学不好怎么会成就自性三宝呢?那差得很远了。这些都是自己修行的人要自己问自己了,也是自己要进道必须要避免的东西,不要不恭敬。
印光大师是最要恭敬,“一切功德从恭敬中来”。你们的三皈依的那个小册子里边,恐怕写的有这个。一切功德都要从恭敬三宝来的。你对三宝不恭敬,反过来,一切过失也从不恭敬中来。以前一个出家人,这我经常讲的,他天天诵《华严经》,很恭敬。每天早起就念,礼拜磕头都好。就是一个:大小便之后,可能是天太冷,手这么一洗,马马虎虎这么一擦就完了,就进来念经了,翻经书了。结果文殊菩萨点化他:你诵《华严经》功德很大,但是你大小便,手掌手心都不洗的,手指这么一沾水,将来下粪尿地狱。这个东西很严重了,就是不恭敬三宝。你说你不恭敬吗?很恭敬了,磕头礼拜诵经,怎么不恭敬?就是一个手没洗干净,那要下粪尿地狱。那就是很严重了,果报是自己受的,人家代不了你。
(18A)“十九、于戒等学处正真受习,成为不恭敬否?”戒定慧等等学处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不是真正地受习,真正能够行持,有没有不恭敬?马马虎虎的地方有没有?我看很马虎。戒里边要这么做的,“啊,没有关系!大家都这么的,你看他也不过如此,你看他那么有名的大法师也这样子的,你看我有什么关系?”这个就不恭敬了。佛说的话就要不折不扣地做,做不到——发愿、惭愧。现在我们末法时期很多条件限制不能做到,发愿将来一定要做到,要生在如法的地方,能够做到它。就是恭敬心要起。
“二十、于戒律仪有毁犯否?”检查自己犯了戒没有,大的没有犯,小的犯了没有?恐怕小的都在犯,哪个不在犯呢?二百五十条,我们每天早上念一遍略戒,晓得你们念的时候怎么思惟的;每天晚上有忏悔文,要把五篇的七聚念一道,那就是检查自己戒律有没有毁犯。早上看一看对照一下,今天早上开始起来要照这么做,那这二百五十条略戒一念;晚上再检查这一天到底犯了多少?就是这一条,“于戒律仪有毁犯否?”有没有毁犯?有毁犯的,赶紧忏悔,不能过夜。
“二十一、于诸根能作护持否?”“诸根”,六根能不能护持不乱看,不乱动,不乱嗅。这个东西,最难的是眼根,眼根你总是想看东西,不看是难过的;耳朵也欢喜听东西,不听是太枯燥。以前,儒家有两个人,两个小孩子在念书,在一个房间里一个席子上念书,忽然听见楼下“乒乒乓乓”锣鼓喧天,一个小孩赶快爬起来扑到窗口看。回过来一看,席子割破了,两块了。那一个就说:“你这样的人,我跟你一个席子坐不行,你这个心太掉举了,一点点锣鼓你就来不及去看去了,那你还成什么大事呢?”这个事情我们有没有?诸根能护持否?我们要观察自己,最好的办法你上街去以后,你把自己眼根收摄一下看,看看是不是乱看。这个橱窗望两下,那个地方看两下,那个人跑过来盯着他看一下,什么是好看的盯着看一下,那里站住看一下,这个眼根很难守。你如果根律仪,眼根律仪守好了之后,其他的根也就容易了。那么你自己检查,诸根——眼耳鼻舌身,是不是能护持,不流到那些烦恼的境上去。
二十二、不作放逸好爱女人之事否?
二十三、与亲属及异姓之亲属,结党厚密,与大臣等为友,能作远离之成就否?
二十四、若观察多人于我不作厌贱否?
二十五、我所作为成为不法之行为否?
二十六、成为执持非分不如法否?
二十七、成为完全拋弃正法者否?
二十八、成为完全拋弃惭愧者否?
二十九、成为善巧有智人等悉不与共、而不思方便询问于人否?
“二十二、不作放逸好爱女人…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