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事情有沒有“妙慧”,就是有沒有智慧,不做笨事情,做事情善巧地能成功;是不是小心謙虛謹慎。很多人自以爲了不得,做事情:“嗨!這不在話下,我絕對成功!”好,偏偏不成功,不要吹大話了。那要小心謹慎,做事情再小的事情也不要自己以爲了不得,我一下子馬上就成功的,沒有那麼快,世間事情很複雜的,中間不斷地變化,要小心謹慎把它完成。
“六、受用莫得,亦不希求後來能得成爲某樣之正念有否?”“受用莫得”就是暫時你的受用不好、不多,那麼人家有怎麼怎麼的,我沒有。沒有怎麼樣呢?沒有嘛就沒有了。你是將來——“我將來要有,這個大法師他吃得好、穿得好、住的好房間,紅的地毯、紅的氈,地毯擺起。啊,我看了非常舒服,我將來發個願,我也這麼做,我也要達到這樣子”,這個心就不好了。“受用莫得”,將來也不要希求。我們是出家人,修行求功德、求修行,不是求福報。那麼“將來我要成就某某樣子的人”這些正念,就不希望將來成這樣的人,就是我想——“現在我看到某一個大法師,很了不得,我將來也要像他那樣,他天天出國、經常海外去,一回來就幾百萬,真是很了不得,大家都贊歎他,都拍他的馬屁。我也這麼做,我將來要做這麼個的人”——不要有!這樣正念有沒有?看自己。
“七、要知受用十分得有,多成擾亂或至衰殘充量之诤訟,時時知覺否?”前面是不得,這個是有。假使你受用很多,“十分得有”,那就豐富得不得了,那你高興了,滿足了。但是你要知道“多成擾亂”,這個受用多,事情也多,煩惱也多。“或至衰殘”,這個現在多,有什麼因緣來了,會衰敗會殘。假使文化大革命全部給你抄完了,你怎麼辦?本來很享受,一下沒有了,給你叁十塊錢一個月生活費,你自己勞動去,自己管自己去,那個時候就感到苦惱了。那麼“充量之诤訟”,有了十分得有的財物,還會産生充量的诤訟,産生很多的鬥爭事情,乃至打官司都會有。這些警覺性有沒有?“時時知覺否?”就是說你受用多的人,能不能知道這個受用的危害?它的危害性能不能知道。如果不知道,一味享受,那就是不對了。你能夠知道危害性,就是你東西多,問題也不大。
“八、不隱藏他成就之能力否?”這就是嫉妒心有沒有了。人家有才能,人家有什麼功德、成就什麼事情,“不隱藏他”,就是如實地贊歎。這個你有沒有?這個看看很容易,實際上這個人假使跟你有怨的,你就是他有什麼成就,就把他蓋住,不給他說出來;要宣揚自己的,“我怎麼怎麼的”;說他:“他這個人怎麼說呢?他怎麼好跟我比哦!”這個話!這個我聽到過的,這個不是我編出來的,因爲我聽到過這樣的話。這樣子,就是自己擡高自己,隱藏他人的功德。
“九、于其受用節儉最低否?”即使你供養很多,你自己受用能不能夠節儉,最低的標准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個又難了。一般多的是大吃大喝無所謂,浪用了。你東西再多,自己生活還是要以最低的、節約的標准來維持。這個說起來,對自己是不失福,那一方面也是我們沙門的莊嚴,應當如此的,這是我們的功德,應當要做到的事情。過分的受用,就不是修行人,說一個老實話。一般老修行都是很簡樸的。我們看到過去有些老修行,就是一件衣服,總是補了又補穿了又穿,這樣的穿在那裏。沒有今天換一件明天再改一件,一個月要換好幾件衣服,一套一套的,春夏秋冬,各式各樣的,那個房間裏一大堆。這個就不是修行人的樣子——時裝表演,這是在家人了。
“十、有大勢力能作謙小之成就否?”能力很大,小的成就一般就看不起了——“我做這個事情?我的能力是殺雞焉用牛刀、我是宰牛的刀,這個雞給我宰幹啥呢?”這個也不要有。自己力量大,小的成就還是要做。
十一、成爲不識父者否?
十二、成爲不識母者否?
十叁、成爲不識沙門者否?
“成爲不識父者否?”不知報恩,不知父;下邊是“不識母”;“成爲不識沙門”,這是僧,沙門就是修行的人了。不知他們的功德,不知報他們的恩。
我們到底自己問問看,父母的恩知不知道啊?有的人出家,很好,父母不管了,隨他去;他苦也好,笑也好,憂愁也好,什麼也好,生活有也好,沒有也好,不關我的事,我出家去了,我度衆生,我度一切父母衆生,自己的現世父母我不管,我度一切衆生——這個話恐怕有點兒靠不住;“成爲不識沙門”,沙門的功德,對我們的好處、恩,有沒有看到?沙門對我們有沒有恩了?沒有沙門我們怎麼能修行啊?所以這些要看到,誓報四恩嘛。
十四、成爲不識賢善士夫者否?
十五、成爲不敬奉尊長否?
十六、于佛作不恭敬否?
十七、于法成爲不恭敬否?
十八、于僧伽成爲不恭敬否?
十九、于戒等學處正真受習,成爲不恭敬否?
二十、于戒律儀有毀犯否?
二十一、于諸根能作護持否?
“十四、成爲不識賢善士夫者否?”人家有功德有德行的人,你是不是認不到?就是人家的功德看不到。
“十五、成爲不敬奉尊長否?”對尊長是不是不恭敬,不侍侯,“奉”就是敬佑他們,對尊長既不恭敬也不侍侯他們,是不是這樣的人?
“十六、于佛作不恭敬否?”這是叁寶來了。對前面的沙門那是出家人,一般的修行的人,這裏,真正的佛法僧叁寶。對佛是不是不恭敬?我們說我們出家了,皈依叁寶對佛怎麼不恭敬呢?但是你想一想于佛面前,你到底怎麼樣的?我們說在佛面前要端端正正地坐起的,不能伸起腿、不能歪起、不能靠起、更不能在殿上睡覺,你到底做到沒有?你房間裏供了佛像沒有?你怎麼樣供的?你坐在房間裏邊,衣服,夏天穿個短褲,這個樣子佛像還供在那裏邊,你看你恭不恭敬佛啊?甚至在房間裏打屁等等的,或者衣服褲子亂擺,你恭不恭敬佛了?對法寶一樣的,僧寶一樣的,到底是不是恭敬?這個要求問自己啊,不是問人家。人家就不要去看他,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如果你不恭敬叁寶的話,你怎麼學叁寶呢?怎麼成就叁寶呢?連恭敬都不恭敬,你怎麼去學呢?既不恭敬當然學不好了。既學不好怎麼會成就自性叁寶呢?那差得很遠了。這些都是自己修行的人要自己問自己了,也是自己要進道必須要避免的東西,不要不恭敬。
印光大師是最要恭敬,“一切功德從恭敬中來”。你們的叁皈依的那個小冊子裏邊,恐怕寫的有這個。一切功德都要從恭敬叁寶來的。你對叁寶不恭敬,反過來,一切過失也從不恭敬中來。以前一個出家人,這我經常講的,他天天誦《華嚴經》,很恭敬。每天早起就念,禮拜磕頭都好。就是一個:大小便之後,可能是天太冷,手這麼一洗,馬馬虎虎這麼一擦就完了,就進來念經了,翻經書了。結果文殊菩薩點化他:你誦《華嚴經》功德很大,但是你大小便,手掌手心都不洗的,手指這麼一沾水,將來下糞尿地獄。這個東西很嚴重了,就是不恭敬叁寶。你說你不恭敬嗎?很恭敬了,磕頭禮拜誦經,怎麼不恭敬?就是一個手沒洗幹淨,那要下糞尿地獄。那就是很嚴重了,果報是自己受的,人家代不了你。
(18A)“十九、于戒等學處正真受習,成爲不恭敬否?”戒定慧等等學處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不是真正地受習,真正能夠行持,有沒有不恭敬?馬馬虎虎的地方有沒有?我看很馬虎。戒裏邊要這麼做的,“啊,沒有關系!大家都這麼的,你看他也不過如此,你看他那麼有名的大法師也這樣子的,你看我有什麼關系?”這個就不恭敬了。佛說的話就要不折不扣地做,做不到——發願、慚愧。現在我們末法時期很多條件限製不能做到,發願將來一定要做到,要生在如法的地方,能夠做到它。就是恭敬心要起。
“二十、于戒律儀有毀犯否?”檢查自己犯了戒沒有,大的沒有犯,小的犯了沒有?恐怕小的都在犯,哪個不在犯呢?二百五十條,我們每天早上念一遍略戒,曉得你們念的時候怎麼思惟的;每天晚上有忏悔文,要把五篇的七聚念一道,那就是檢查自己戒律有沒有毀犯。早上看一看對照一下,今天早上開始起來要照這麼做,那這二百五十條略戒一念;晚上再檢查這一天到底犯了多少?就是這一條,“于戒律儀有毀犯否?”有沒有毀犯?有毀犯的,趕緊忏悔,不能過夜。
“二十一、于諸根能作護持否?”“諸根”,六根能不能護持不亂看,不亂動,不亂嗅。這個東西,最難的是眼根,眼根你總是想看東西,不看是難過的;耳朵也歡喜聽東西,不聽是太枯燥。以前,儒家有兩個人,兩個小孩子在念書,在一個房間裏一個席子上念書,忽然聽見樓下“乒乒乓乓”鑼鼓喧天,一個小孩趕快爬起來撲到窗口看。回過來一看,席子割破了,兩塊了。那一個就說:“你這樣的人,我跟你一個席子坐不行,你這個心太掉舉了,一點點鑼鼓你就來不及去看去了,那你還成什麼大事呢?”這個事情我們有沒有?諸根能護持否?我們要觀察自己,最好的辦法你上街去以後,你把自己眼根收攝一下看,看看是不是亂看。這個櫥窗望兩下,那個地方看兩下,那個人跑過來盯著他看一下,什麼是好看的盯著看一下,那裏站住看一下,這個眼根很難守。你如果根律儀,眼根律儀守好了之後,其他的根也就容易了。那麼你自己檢查,諸根——眼耳鼻舌身,是不是能護持,不流到那些煩惱的境上去。
二十二、不作放逸好愛女人之事否?
二十叁、與親屬及異姓之親屬,結黨厚密,與大臣等爲友,能作遠離之成就否?
二十四、若觀察多人于我不作厭賤否?
二十五、我所作爲成爲不法之行爲否?
二十六、成爲執持非分不如法否?
二十七、成爲完全拋棄正法者否?
二十八、成爲完全拋棄慚愧者否?
二十九、成爲善巧有智人等悉不與共、而不思方便詢問于人否?
“二十二、不作放逸好愛女人…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