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和如法分 羯磨事不背 僧利不回己 六法以相親
哪六個和?我們先看看名字,詳細的以後要說。82頁“妄語戒攝修”的前面,倒數過去第七行:第一身和;第二口和;第叁意和,身口意,這很好記;第四是戒和;第五是見和,這個最重要,見解相同才行,如果見解不相同的話,再也和不了;第六是利和,利和就是利養共同分,如法地分,這是按上下、按次第地分,不是亂分,也不是不分。不分,你說有的人他管事的自己享受,其他的人不給,清衆不給,這個也不行;亂給也不行,跟自己好的,給一些,不好的,不給你,或者那些是自己的弟子就給一些,如果不相幹的就不給,這些都是不如法。所以這六個和——身口意的和,戒和、見和、利和,這六個和做到之後就不會诤了,大家和合。僧團的和合,就具體表現在這個六和裏邊,這六個裏邊的中心、核心又是見和,見解要一樣,如果你持的這個見,他持的那個見,那始終合不了。那麼這個見怎麼說呢?那你宗派不是有見的嗎?沒有,主要是戒和,戒的見,把別解脫戒的持戒的見大家一致的話,統一在戒裏邊,不管你是什麼教、什麼宗、什麼派,只要大家尊重戒的話,合得起來。如果對戒的見不和的話,我們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思惟,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等,都是合戒的——語,合戒的;命,合戒的;見,合戒的;思惟等,都是合戒的,合戒就是合般若,剛才有人講了,合乎戒的就是合般若的了。所以說,大家在這個方面以戒爲標准的話,見就會和起來。
這樣子“六和相親,四緣調順”,“四緣”,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調順”,能夠調和,順著自己,生活能夠調順,那就是說不要過分,也不太少。佛教是中道——太苦了,修道不容易進;太舒服了,要生起貪心煩惱。剛剛夠用就夠了。我們說衣服,佛製的叁衣,因爲印度地方不冷,叁頂衣可以過冬了,那麼再多就不要了。中國呢,我們的漢地,多寒國土,叁頂衣過冬你過不了的,那就是開許一些其他的衣,但是袈裟還只能叁頂,不能太多了。你說這個袈裟好的我要,那個看到好的我再要,拼命什麼好的料來了,又做一頂,弄了十幾頂袈裟——那不准的,最多叁頂。所以你們現在才來的,假使我們常住的袈裟你要的話,你要把自己的舍掉,只能叁頂衣,不能超過,長衣就是犯戒了。“四緣調順”。
“身心無違”,大家不爭吵了。有的人表面上跟你不吵,心裏懷恨在心,身不違心違也不行,身心都不要違,大家互相地團結。
“歡喜不诤”,大家心裏歡歡喜喜,沒有爭吵。
“猶如水乳”,水跟牛奶合起來分不出來了,哪個是水,哪個是牛奶,是分不出來了。那麼僧團裏邊和合共處也是不分你我,不要說這個我的,那個你的,分得清清楚楚的,界限分明,這個樣子決定會鬧事。僧團裏邊大家一個大家族,大家互相要互通有無,不要說這個我的,或者說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這個不行了,那肯定要爭吵。在家人就是這樣的,自私心重了。我們僧團裏邊,說了半天的和合,就是要把自己我執去掉。
所以海公上師經常打一個比喻:僧團的生活,一般人才進來的,肯定有诤,他各人各人的習氣不同。一個房間假使有五個人,這個人晚上不要睡的,那個人晚上要睡的,這個人要念經的,那個人要修禅的,這五個人合在一起,肯定要起矛盾。那麼怎麼辦呢?互相遷就——他要去睡覺了,你就不要哇哇哇念了,你把燈關了去修禅定好了,或者你把先背下來的背誦好了,默念默背也可以嘛。你坐在床上背你的經沒關系嘛,你不要哇哇哇,燈開得亮亮的,大聲地念起來,他睡不著了,肯定要吵。第一天熬過去了,叁天以後非吵不可。
那麼這個僧團裏邊大家將就習氣,海公上師就說了一句話:我們說這個洋芋,五臺山洋芋最多了,洋芋從地裏采上來有很多泥,我們以前在清涼橋人最多的時候有九十幾位,洋芋有一大桶了,如果每一個都用手去擦的話,那你哪有那麼多的工夫啊?大寮裏面只有兩叁個人,怎麼辦呢?把桶裏面加水,用棍子攪,你碰我,我碰你,把這個泥都碰掉了。那就是僧團裏邊,各式各樣的人,身上都帶了很多泥巴——煩惱習氣,互相擺在一起,你碰我我碰你,習氣就碰掉了。如果沒有人碰你的話,你的“泥巴”一點也掉不了,就是要讓人家碰你才行,碰了以後才是斷煩惱除習氣了。不要說“我要一個人一個寮房,我這麼住,我自己一個人,沒有人幹涉我”,這樣你煩惱永遠是去不了的,就是最好是大寮房。我們以前二十六個人一個大寮房,那你碰來碰去的話,你的習氣非改不可,不改的話,就住不下去了,這個地方就要起矛盾,要吵架了。那麼,你就要將就人家了,不能將就自己了。
你們在戒堂裏不曉得講過沒有,在戒堂裏不能說“我”的,你說個“我”,我要怎麼樣,“啪!”一個香板就來了,我在哪裏?沒有我的嘛!你“我”,什麼叫“我”呢?“我執”這個東西在僧團裏就是要除掉的。你要將就自己的煩惱習氣的話,你修什麼行呢?我們說得徹底一點的話,真正修行的目的就是證兩個空——人空、法空。第一個就是人空,“我”把它破掉,如果你受了戒了,在僧團裏學法了,你還是我執重得不得了,什麼都碰不來的話,那你這個人修什麼“人空”呢?在維持人空,把那些經教那些道理來滋養你的我執,把自己的那個我執養得胖胖的,“我會說經,我會說法”,我會怎麼,“我什麼都懂!”我了不得,唯我獨尊。“我”就是魔——我執大魔。所以你修法的目的要知道,修法的目的是去我執啊,並不是擡高自己的。你說你學得好一點就了不得了,你說:“我了不得了!”那你這個話與目的已經是背道而馳了。所以說僧團裏邊的好處就是大家的我執互相地摩擦,跟洋芋一樣,在桶裏一攪的話,泥巴就要掉下來的,你碰我我碰你,一碰,泥巴就要掉了,如果你碰不得的話,那麼泥永遠也掉不了。
所以說,我們勸大家,尤其是初學、新學比丘,才受了戒的,不要害怕人家來碰你,碰了你就看你的習氣,自己照照鏡子,發脾氣了,一照:不對頭,瞋心來了,趕快自己克製下去。如果沒有人碰你的話,你還不知道你自己的習氣有多大,你瞋心多大還不知道,糊裏糊塗。人家碰了你,你才知道煩惱習氣在哪裏,才可以改。所以說,真正的僧團,初學的比丘一定要住大寮房。住單寮房是在加行堂以後。我們以前的規矩是學戒堂,沙彌堂當然沒有受具足戒的是沙彌堂了,受了具足戒以後是學戒堂,學戒堂以後再過至少五年以上才升加行堂。五年以後升加行堂就擔任執事了,那個時候幹事情就要單寮房了。你管錢的,如果跟大家住在一起的話,這個錢掉了哪個負責呢?那個時候就單寮房或者兩個人一個寮房。那麼,一般的學戒堂都是廣單,至少五六個人一個房間。我們在清涼橋的時候,一個廣單,最多的時候二十六個人,最少少到後來五個人以上總是有的,學戒不能少過五個人了。這樣子互相的摩擦,習氣才磨得掉。所以現在不要追求一定要一個人一個寮房。一個人一個寮房你還是維護你自己的習氣,這個對你除煩惱是很困難的。這就是水乳,大家和合,和在一起,還要和合,跟水和乳一樣,大家合在一起和得分不出來了,這才是僧團和合的現象。這是“令僧歡喜”。
丙叁 令僧安樂
無诤心安,上下愛敬,互作加持,輾轉教益,日進于道,和合安樂,非同世間,世和苦集。此屬道谛。
第叁,“令僧安樂”。安樂是身心都安樂,身裏邊、心裏邊沒有憂惱,這些,身上感到也沒有什麼,碰不得的、刺激的事情也沒有,這是進一步了,比歡喜要深一層了。你安樂,才能持久住下去,如果你感到這裏不安樂的話,你背了包裹想走了。想走的人都是不安樂。不安樂呢,但是你自己要考一考,到底爲什麼事情不安樂?自己做了事情不如法,人家提了意見,火冒叁丈,拔腿跑掉了,這個不安樂是你自己造成的。你在這裏能夠把你的毛病習氣發現出來,正是改的好機會,不願意改,甯願拿起包裹跑掉了。跑掉了,你的煩惱帶在一起跑了,你哪裏都不安樂的。所以說你一個地方不安樂,你要考察一下,還是環境太差了,都是在吃煙、吃酒,吵吵鬧鬧的,修不了行呢?還是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呆下去?這個自己要觀察。這要智慧了。我們說修行,佛教就是智慧的教,沒有智慧的話,你糊裏糊塗的話,往往會走錯道路。“令僧安樂”,既然歡喜之後,要能定得下來呢,要身心安樂。
“無诤”,第一個是前面說的六和,你不要诤,沒有诤之後才能夠“心安”得下來。具體要“上下愛敬”,上邊的——上座,下邊的——下座,上座對下座要愛,跟自己的子女一樣地愛護;下座對上座要敬,跟自己的父母長輩一樣地恭敬,這才能夠和合。如果上邊的不愛護下邊的,下邊的不尊敬上邊的,那談不上和合。我們以前不是請人去照顧一個小沙彌,結果呢,跑掉了叁天,這個就是不愛的表現。人家病了,真正自己的父母看到孩子害病了,一刻都不敢離開。現在派你去看看,照顧病人,還是蠻危險的病,結果叁天跑出去玩了。這個你愛在那裏呢?這就是沒有悲心的表現了。你如果你學佛法盡管叁藏十二部都看過了,悲心都沒有,你學到那裏去了呢?這個東西事上表現太差了。佛裏邊盡說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天天我們儀軌這麼念,發願要使衆生安樂,結果你做的,使他不安樂,使他不歡喜,這個你學到哪裏去了?我們《五字真言》天天念,經上的東西要用到事上來啊,天天說要使衆生安樂、要使衆生離苦惱,那麼衆生沒有安樂,你就給他安樂了;衆生有苦,你要給他除苦了。你說“不關我的事,這個安樂我自己要,我不給他”,那你學什麼?《五字真言》念什麼東西?念了半天還是念你自己的東西。所以有的人他經不愛念,不愛念也是不知道經的好處在哪裏。你天天念,你的行動就會符合…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