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和如法分 羯磨事不背 僧利不回己 六法以相亲
哪六个和?我们先看看名字,详细的以后要说。82页“妄语戒摄修”的前面,倒数过去第七行:第一身和;第二口和;第三意和,身口意,这很好记;第四是戒和;第五是见和,这个最重要,见解相同才行,如果见解不相同的话,再也和不了;第六是利和,利和就是利养共同分,如法地分,这是按上下、按次第地分,不是乱分,也不是不分。不分,你说有的人他管事的自己享受,其他的人不给,清众不给,这个也不行;乱给也不行,跟自己好的,给一些,不好的,不给你,或者那些是自己的弟子就给一些,如果不相干的就不给,这些都是不如法。所以这六个和——身口意的和,戒和、见和、利和,这六个和做到之后就不会诤了,大家和合。僧团的和合,就具体表现在这个六和里边,这六个里边的中心、核心又是见和,见解要一样,如果你持的这个见,他持的那个见,那始终合不了。那么这个见怎么说呢?那你宗派不是有见的吗?没有,主要是戒和,戒的见,把别解脱戒的持戒的见大家一致的话,统一在戒里边,不管你是什么教、什么宗、什么派,只要大家尊重戒的话,合得起来。如果对戒的见不和的话,我们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等,都是合戒的——语,合戒的;命,合戒的;见,合戒的;思惟等,都是合戒的,合戒就是合般若,刚才有人讲了,合乎戒的就是合般若的了。所以说,大家在这个方面以戒为标准的话,见就会和起来。
这样子“六和相亲,四缘调顺”,“四缘”,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调顺”,能够调和,顺着自己,生活能够调顺,那就是说不要过分,也不太少。佛教是中道——太苦了,修道不容易进;太舒服了,要生起贪心烦恼。刚刚够用就够了。我们说衣服,佛制的三衣,因为印度地方不冷,三顶衣可以过冬了,那么再多就不要了。中国呢,我们的汉地,多寒国土,三顶衣过冬你过不了的,那就是开许一些其他的衣,但是袈裟还只能三顶,不能太多了。你说这个袈裟好的我要,那个看到好的我再要,拼命什么好的料来了,又做一顶,弄了十几顶袈裟——那不准的,最多三顶。所以你们现在才来的,假使我们常住的袈裟你要的话,你要把自己的舍掉,只能三顶衣,不能超过,长衣就是犯戒了。“四缘调顺”。
“身心无违”,大家不争吵了。有的人表面上跟你不吵,心里怀恨在心,身不违心违也不行,身心都不要违,大家互相地团结。
“欢喜不诤”,大家心里欢欢喜喜,没有争吵。
“犹如水乳”,水跟牛奶合起来分不出来了,哪个是水,哪个是牛奶,是分不出来了。那么僧团里边和合共处也是不分你我,不要说这个我的,那个你的,分得清清楚楚的,界限分明,这个样子决定会闹事。僧团里边大家一个大家族,大家互相要互通有无,不要说这个我的,或者说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这个不行了,那肯定要争吵。在家人就是这样的,自私心重了。我们僧团里边,说了半天的和合,就是要把自己我执去掉。
所以海公上师经常打一个比喻:僧团的生活,一般人才进来的,肯定有诤,他各人各人的习气不同。一个房间假使有五个人,这个人晚上不要睡的,那个人晚上要睡的,这个人要念经的,那个人要修禅的,这五个人合在一起,肯定要起矛盾。那么怎么办呢?互相迁就——他要去睡觉了,你就不要哇哇哇念了,你把灯关了去修禅定好了,或者你把先背下来的背诵好了,默念默背也可以嘛。你坐在床上背你的经没关系嘛,你不要哇哇哇,灯开得亮亮的,大声地念起来,他睡不着了,肯定要吵。第一天熬过去了,三天以后非吵不可。
那么这个僧团里边大家将就习气,海公上师就说了一句话:我们说这个洋芋,五台山洋芋最多了,洋芋从地里采上来有很多泥,我们以前在清凉桥人最多的时候有九十几位,洋芋有一大桶了,如果每一个都用手去擦的话,那你哪有那么多的工夫啊?大寮里面只有两三个人,怎么办呢?把桶里面加水,用棍子搅,你碰我,我碰你,把这个泥都碰掉了。那就是僧团里边,各式各样的人,身上都带了很多泥巴——烦恼习气,互相摆在一起,你碰我我碰你,习气就碰掉了。如果没有人碰你的话,你的“泥巴”一点也掉不了,就是要让人家碰你才行,碰了以后才是断烦恼除习气了。不要说“我要一个人一个寮房,我这么住,我自己一个人,没有人干涉我”,这样你烦恼永远是去不了的,就是最好是大寮房。我们以前二十六个人一个大寮房,那你碰来碰去的话,你的习气非改不可,不改的话,就住不下去了,这个地方就要起矛盾,要吵架了。那么,你就要将就人家了,不能将就自己了。
你们在戒堂里不晓得讲过没有,在戒堂里不能说“我”的,你说个“我”,我要怎么样,“啪!”一个香板就来了,我在哪里?没有我的嘛!你“我”,什么叫“我”呢?“我执”这个东西在僧团里就是要除掉的。你要将就自己的烦恼习气的话,你修什么行呢?我们说得彻底一点的话,真正修行的目的就是证两个空——人空、法空。第一个就是人空,“我”把它破掉,如果你受了戒了,在僧团里学法了,你还是我执重得不得了,什么都碰不来的话,那你这个人修什么“人空”呢?在维持人空,把那些经教那些道理来滋养你的我执,把自己的那个我执养得胖胖的,“我会说经,我会说法”,我会怎么,“我什么都懂!”我了不得,唯我独尊。“我”就是魔——我执大魔。所以你修法的目的要知道,修法的目的是去我执啊,并不是抬高自己的。你说你学得好一点就了不得了,你说:“我了不得了!”那你这个话与目的已经是背道而驰了。所以说僧团里边的好处就是大家的我执互相地摩擦,跟洋芋一样,在桶里一搅的话,泥巴就要掉下来的,你碰我我碰你,一碰,泥巴就要掉了,如果你碰不得的话,那么泥永远也掉不了。
所以说,我们劝大家,尤其是初学、新学比丘,才受了戒的,不要害怕人家来碰你,碰了你就看你的习气,自己照照镜子,发脾气了,一照:不对头,瞋心来了,赶快自己克制下去。如果没有人碰你的话,你还不知道你自己的习气有多大,你瞋心多大还不知道,糊里糊涂。人家碰了你,你才知道烦恼习气在哪里,才可以改。所以说,真正的僧团,初学的比丘一定要住大寮房。住单寮房是在加行堂以后。我们以前的规矩是学戒堂,沙弥堂当然没有受具足戒的是沙弥堂了,受了具足戒以后是学戒堂,学戒堂以后再过至少五年以上才升加行堂。五年以后升加行堂就担任执事了,那个时候干事情就要单寮房了。你管钱的,如果跟大家住在一起的话,这个钱掉了哪个负责呢?那个时候就单寮房或者两个人一个寮房。那么,一般的学戒堂都是广单,至少五六个人一个房间。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一个广单,最多的时候二十六个人,最少少到后来五个人以上总是有的,学戒不能少过五个人了。这样子互相的摩擦,习气才磨得掉。所以现在不要追求一定要一个人一个寮房。一个人一个寮房你还是维护你自己的习气,这个对你除烦恼是很困难的。这就是水乳,大家和合,和在一起,还要和合,跟水和乳一样,大家合在一起和得分不出来了,这才是僧团和合的现象。这是“令僧欢喜”。
丙三 令僧安乐
无诤心安,上下爱敬,互作加持,辗转教益,日进于道,和合安乐,非同世间,世和苦集。此属道谛。
第三,“令僧安乐”。安乐是身心都安乐,身里边、心里边没有忧恼,这些,身上感到也没有什么,碰不得的、刺激的事情也没有,这是进一步了,比欢喜要深一层了。你安乐,才能持久住下去,如果你感到这里不安乐的话,你背了包裹想走了。想走的人都是不安乐。不安乐呢,但是你自己要考一考,到底为什么事情不安乐?自己做了事情不如法,人家提了意见,火冒三丈,拔腿跑掉了,这个不安乐是你自己造成的。你在这里能够把你的毛病习气发现出来,正是改的好机会,不愿意改,宁愿拿起包裹跑掉了。跑掉了,你的烦恼带在一起跑了,你哪里都不安乐的。所以说你一个地方不安乐,你要考察一下,还是环境太差了,都是在吃烟、吃酒,吵吵闹闹的,修不了行呢?还是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呆下去?这个自己要观察。这要智慧了。我们说修行,佛教就是智慧的教,没有智慧的话,你糊里糊涂的话,往往会走错道路。“令僧安乐”,既然欢喜之后,要能定得下来呢,要身心安乐。
“无诤”,第一个是前面说的六和,你不要诤,没有诤之后才能够“心安”得下来。具体要“上下爱敬”,上边的——上座,下边的——下座,上座对下座要爱,跟自己的子女一样地爱护;下座对上座要敬,跟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地恭敬,这才能够和合。如果上边的不爱护下边的,下边的不尊敬上边的,那谈不上和合。我们以前不是请人去照顾一个小沙弥,结果呢,跑掉了三天,这个就是不爱的表现。人家病了,真正自己的父母看到孩子害病了,一刻都不敢离开。现在派你去看看,照顾病人,还是蛮危险的病,结果三天跑出去玩了。这个你爱在那里呢?这就是没有悲心的表现了。你如果你学佛法尽管三藏十二部都看过了,悲心都没有,你学到那里去了呢?这个东西事上表现太差了。佛里边尽说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天天我们仪轨这么念,发愿要使众生安乐,结果你做的,使他不安乐,使他不欢喜,这个你学到哪里去了?我们《五字真言》天天念,经上的东西要用到事上来啊,天天说要使众生安乐、要使众生离苦恼,那么众生没有安乐,你就给他安乐了;众生有苦,你要给他除苦了。你说“不关我的事,这个安乐我自己要,我不给他”,那你学什么?《五字真言》念什么东西?念了半天还是念你自己的东西。所以有的人他经不爱念,不爱念也是不知道经的好处在哪里。你天天念,你的行动就会符合…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