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经上的要求,慢慢做起来了。你不念,不念永远不……果从何而来呢?天上掉下来?不可能的。眼睛闭起来,自己睡了一夜,明天功德出来了,也是神话,不会有的。

  (2B)“上下爱敬,互作加持”,互相作加持。有的人说上边加持我,我下边的人怎么加持他呢?我们看阿底峡尊者,他有一次背痛了,他就请他的大弟子仲登吉加持,仲登吉有菩提心,他就听他师父的话,给他一加持就好了。所以上下都能够作加持。不要说“哎,你加持我,我怎么加持你?”上边下边要互相加持。

  “辗转教益”,不懂的,大家互相教。不要说“我是老上座,你是下座,你的话,我听不进去的,你不要来教我,我该教你”,憍慢自大,不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夫子也有这个话,谦虚一点,你可能百分之九十懂得比他多,但是另外百分之十或是百分之一二他懂得比你多,那你也可以领教一下,没有关系。“辗转教益”,互相地教益,将来得利益了。

  “日进于道”,这样子慢慢,一天一天地,天天向上了,入于道中,“和合安乐”,僧团和合,身心都安乐。“非同世间,世和苦集,此属道谛”,这个和合不是世间的家庭,世间是苦集,世间的和合是苦集,苦集二谛,有漏的。世间的和合、欢喜都是有漏法,所谓欢喜就是贪心,所谓瞋恚就是瞋心,都是有漏法,都是感苦果的。这个却不是世间的,这个和合是出世的、无漏的——道谛。我们学过《俱舍》知道了,有为法里边有漏的是苦集二谛,无漏的就是道谛,虽然僧团是有为法,但是是无漏的,是道谛。“日进于道”,天天向道进展的,不是向有漏里边、泥坑里滚的。所以我们说出家就是有这个好处——从有漏到无漏。家庭就是有漏,世间上的一切都是有漏,没有办法。

  丙四 未信者信

  威仪幢相,仁慈和美,德充乎中,最能感化。马胜尊者,调伏憍王,不以神通,不以说法。

  第四是“未信者信”,没有信心的人要使他有信心。我们僧团里大家要注意,这是说外相了,一般人,朝山的也好、游览的客也好,他看你们这个僧团好不好,看你们几个地方:上殿、过堂,平时的威仪。走路嘻嘻哈哈、勾肩搭背的,这个没有道气;上殿打瞌睡的,背也伸不直的要靠在墙上的,你象什么东西呢?你是来睡觉呢,还是来念经呢?念经是什么?打仗哎,跟烦恼打仗就是念经。你说你现在睡觉来了,你打什么仗呢?如果前线去打仗,你说你睡了,睡了你非死不可。敌人来了,一把刀把你戳死了,你还睡你的觉呢?所以这个时候自己糊涂了!我们一天跟烦恼打仗的时候就是早晚两个殿,禅堂当然还有参禅了,我们就是早晚两个殿。这两个殿里边正在交锋,白刃战的时候,你说你打瞌睡、靠在墙上,你不死哪个死呢?你自己找死。哪个把你打死了?烦恼把你害死了。你现在是要断烦恼,结果你被烦恼害死了,你划不来了。

  “未信者信”,使得一个在家人相信,那你得是自己要注意了。我们这个僧团,人家游览的人对我们的看法就是在这些地方看了,最表面上的就是行住威仪跟上殿过堂。这个是一看就看到的,其他真正的东西他看不到,那么这个表面上的他看到了。你如果是要正法久住,要利益众生的话,你要“未信者信”,本来不信的使他信。如果你弄得“信者不信”,人家本来对佛教很恭敬的,一看你们这些和尚这样子地搞起来了,不相信了,那你糟糕了,你造了大罪了,把人家的信心都退完了,所以这些自己要检点了。说句话,以前我们有一个人,人家很多人跟我提,这个人说话乱说,使得很多居士起了一个不欢喜的心。那么这样子“未信者信”就做不到了,使信者给他不信了,这个有罪了。所以说我们这个是很微细的地方,说话也好,行动也好,上殿过堂也好,自己要振作一点。

  我记得有些地方,他们念经趴在桌子上也有,靠在墙上睡也有,结果外边居士指指戳戳:“哎呀!这个人睡觉,这个人……”。这样子说,居士造了很大的罪,你自己呢?居士谤法的罪、谤僧的罪是你造成的,那你自己罪有多少大?你自己想一想看。

  未信者信。“威仪幢相”就是外相了。我们说“幢相”是什么?“幢”就是殿上那个幢了,我们的“威仪”就是出家人的“幢”。人家一看就看到的,幢就是一看就看到的。那么看出家人到底有没有道,就看你的威仪了。内心是看不到的,内心你证到什么,证到空性不空性,哪个知道你呢?但是你威仪就看出来了。

  “威仪幢相,仁慈和美”。“仁慈”,很慈悲;“和美”,和合,美就是文雅。“德充乎中”,所以我们说外表也不是装模作样做出来的,内心有德,然后形之于外,外相就自然高雅、聪妙,这个威仪是非常动人的。你如果内部功德没有的话,你行动装不了几分钟,就原形要露出来的,粗里粗气的样子,走路“呯呯哐哐”的,拿东西“乒凌哐啷”的,那就是没有道德的表现。僧团里边吃饭也好,拿东西也好,都是轻轻的,没有“乒乒乓乓”的声音,这个声音弄出来的话,就是你没有道气的表现。所以说,“德充乎中”自然威仪幢相要好,最能感化人。

  “最能感化”,下面举个具体例子:“马胜尊者,调伏憍王,不以神通,不以说法”。马胜尊者是五比丘之一,他原来也是释迦牟尼族里边的一个贵族,因为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是太子)去学苦行、求法,净饭王很不放心,就派了五个人陪他一起修行,其中就有马胜比丘。马胜比丘,他的特征就是威仪第一,他其他的学法也好,神通也好,并不怎么出色,但是威仪最好。他调伏憍王,一个憍王,当时有一个国家的国王很憍慢,他下令,什么出家人来都要撵出去——他对佛教没有好感。当然,不能无缘无故撵出去,找你岔子,你哪里不对头,马上撵出去——不如法,不要你进来,驱逐出境。这个憍王自以为了不得,他信外道的,对佛教排斥。所以他国家里边是没有比丘,因为比丘进去了,他总要找一个小岔子,把你驱逐出境了。马胜比丘,有一次乞食到这个国家里边。因为比丘来了,大家都惊动了,赶快找岔子。找了半天,他越走越深,慢慢进去了,岔子还找不出来。最后报告国王,说这个比丘已经靠近王都了。这个国王听了之后暴跳如雷:“居然进了那么多的地方,竟然跑到首都来了,到京城来了,还没有找到他的岔子,你们这批人干什么的?哪一个比丘没有一点点小的漏洞呢?”这个国王就亲自去找岔子,亲自去看。看了半天,实在找不出来——威仪太好了,一举一动没有一点过失可以找出来。这个国王一天到晚围着他找岔子,后来看到他晚上坐在大树下入定,那样子实在太好了,看了令人佩服,国王感悟了,出来给他磕头顶礼请教他。国王本来是绝对反对佛教的,但马胜比丘的威仪就把他感动了,他开始信佛了,也把他国家里那些过去排斥比丘的教令去除了。

  马胜比丘调伏憍王时也没有说法,也没有神通,就是威仪。所以威仪的重要,这里就可以看出了。如果你说法说得很好,威仪不好,恐怕人家不一定相信你;你神通很大,但是你没有道德——不行,人家也不会相信。我们现实看到一个上海居士,他对我说,他以前学气功,那个气功师神通极大,你在哪里、在干什么,他都知道。他有一个师兄弟在成都,他在上海了。后来那个师兄弟回到上海,气功师就骂他:“你在成都怎么跟女人一起了?”后来他回去一想,确实有一次,碰到一个女的,一起走路,他师父知道了,骂了一顿。所以说,这个气功师神通很大。杭州一个居士的师父能使弟子入定,要入定的话,师父就加持弟子,弟子就能入定,这个不简单啦!但是这个居士发现他的品德不好,所以最后还是要脱离。尽管他要脱离他的师父,但困难重重,他师父以各种各样的法术折磨他,他还是不愿意,还是要冲出,最后还是冲破了。

  那么这地方说,你就是神通很大,你说得好,没有德行的话,也不行的。而马胜比丘就是威仪好,威仪好也是德行好。说个老实话,内外是一致的,“德充于内,形乎于外”,外边的就是内边的表现,内边没有德,外边装不来的。你作戏一样地装模作样装几分钟、或者装几个小时,毕竟要露原形的。唱戏一样的,你唱了半天,做个君子,下来就不是了,戏装拿掉了,那就是一个粗大汉就出来了。这个东西是装不了究竟的。而这个马胜比丘,他从那个国家里边,从边境一直走到王都,那么多时间没有漏洞可找,那是德充于内的表现。因为内有德,外边岔子就找不出来。

  所以这个威仪的幢相非常重要,使一般人——未信者,没有相信佛教的人要使他信,重点还在威仪。所以,说话粗鲁、行动急躁等等,都会使人家退信心。所以出家人你如果说要利益众生、宣扬佛法,那你这个威仪先要注意起来。你如果威仪不注意的话,你不是在宣传佛法,而是在破坏佛法,把那些有信心的人都退掉了。这个是功德跟过失,自己要比较一下。

  第四是未信者信,怎么使他信?这是外表的事情,那么这里威仪幢相是一个方面了。另外我们说到的就是上殿过堂了,如果出家人吃饭“稀里哗啦”地、乱七八糟地,跟婆罗门一样,东喊西喊的,碗筷声音“叮叮当当”的,看了你一点道气都没有。一个居士他跟我说,他说“我到一个丛林里一看,在一个庙里边,他们几十个出家人吃饭,吃稀饭,一点声音也没有。啊!这个了不得”。在家人吃饭“唏哩哗啦”的声音很大,他们几十个人吃饭没有声音,这一点他们就佩服得不得了,那就是上殿过堂的事情。

  那么我们现在这个话说了,大家注意一点,哪个再上殿要打瞌睡的话,你是搞什么的?你仔细想一想。你是不是使人家退信心?你说没有居士。没有居士,有天龙八部、鬼神都在你旁边。

  我们以前给沙弥讲一个公案,是莲池大师的 13。两个出家人谈天,开始的时候很多天人恭敬地在听,他们在谈佛法。后来慢慢天人跑掉了,谈什么?谈起家常来了。最后来了一大批饿…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