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上的要求,慢慢做起來了。你不念,不念永遠不……果從何而來呢?天上掉下來?不可能的。眼睛閉起來,自己睡了一夜,明天功德出來了,也是神話,不會有的。
(2B)“上下愛敬,互作加持”,互相作加持。有的人說上邊加持我,我下邊的人怎麼加持他呢?我們看阿底峽尊者,他有一次背痛了,他就請他的大弟子仲登吉加持,仲登吉有菩提心,他就聽他師父的話,給他一加持就好了。所以上下都能夠作加持。不要說“哎,你加持我,我怎麼加持你?”上邊下邊要互相加持。
“輾轉教益”,不懂的,大家互相教。不要說“我是老上座,你是下座,你的話,我聽不進去的,你不要來教我,我該教你”,憍慢自大,不行!“叁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夫子也有這個話,謙虛一點,你可能百分之九十懂得比他多,但是另外百分之十或是百分之一二他懂得比你多,那你也可以領教一下,沒有關系。“輾轉教益”,互相地教益,將來得利益了。
“日進于道”,這樣子慢慢,一天一天地,天天向上了,入于道中,“和合安樂”,僧團和合,身心都安樂。“非同世間,世和苦集,此屬道谛”,這個和合不是世間的家庭,世間是苦集,世間的和合是苦集,苦集二谛,有漏的。世間的和合、歡喜都是有漏法,所謂歡喜就是貪心,所謂瞋恚就是瞋心,都是有漏法,都是感苦果的。這個卻不是世間的,這個和合是出世的、無漏的——道谛。我們學過《俱舍》知道了,有爲法裏邊有漏的是苦集二谛,無漏的就是道谛,雖然僧團是有爲法,但是是無漏的,是道谛。“日進于道”,天天向道進展的,不是向有漏裏邊、泥坑裏滾的。所以我們說出家就是有這個好處——從有漏到無漏。家庭就是有漏,世間上的一切都是有漏,沒有辦法。
丙四 未信者信
威儀幢相,仁慈和美,德充乎中,最能感化。馬勝尊者,調伏憍王,不以神通,不以說法。
第四是“未信者信”,沒有信心的人要使他有信心。我們僧團裏大家要注意,這是說外相了,一般人,朝山的也好、遊覽的客也好,他看你們這個僧團好不好,看你們幾個地方:上殿、過堂,平時的威儀。走路嘻嘻哈哈、勾肩搭背的,這個沒有道氣;上殿打瞌睡的,背也伸不直的要靠在牆上的,你象什麼東西呢?你是來睡覺呢,還是來念經呢?念經是什麼?打仗哎,跟煩惱打仗就是念經。你說你現在睡覺來了,你打什麼仗呢?如果前線去打仗,你說你睡了,睡了你非死不可。敵人來了,一把刀把你戳死了,你還睡你的覺呢?所以這個時候自己糊塗了!我們一天跟煩惱打仗的時候就是早晚兩個殿,禅堂當然還有參禅了,我們就是早晚兩個殿。這兩個殿裏邊正在交鋒,白刃戰的時候,你說你打瞌睡、靠在牆上,你不死哪個死呢?你自己找死。哪個把你打死了?煩惱把你害死了。你現在是要斷煩惱,結果你被煩惱害死了,你劃不來了。
“未信者信”,使得一個在家人相信,那你得是自己要注意了。我們這個僧團,人家遊覽的人對我們的看法就是在這些地方看了,最表面上的就是行住威儀跟上殿過堂。這個是一看就看到的,其他真正的東西他看不到,那麼這個表面上的他看到了。你如果是要正法久住,要利益衆生的話,你要“未信者信”,本來不信的使他信。如果你弄得“信者不信”,人家本來對佛教很恭敬的,一看你們這些和尚這樣子地搞起來了,不相信了,那你糟糕了,你造了大罪了,把人家的信心都退完了,所以這些自己要檢點了。說句話,以前我們有一個人,人家很多人跟我提,這個人說話亂說,使得很多居士起了一個不歡喜的心。那麼這樣子“未信者信”就做不到了,使信者給他不信了,這個有罪了。所以說我們這個是很微細的地方,說話也好,行動也好,上殿過堂也好,自己要振作一點。
我記得有些地方,他們念經趴在桌子上也有,靠在牆上睡也有,結果外邊居士指指戳戳:“哎呀!這個人睡覺,這個人……”。這樣子說,居士造了很大的罪,你自己呢?居士謗法的罪、謗僧的罪是你造成的,那你自己罪有多少大?你自己想一想看。
未信者信。“威儀幢相”就是外相了。我們說“幢相”是什麼?“幢”就是殿上那個幢了,我們的“威儀”就是出家人的“幢”。人家一看就看到的,幢就是一看就看到的。那麼看出家人到底有沒有道,就看你的威儀了。內心是看不到的,內心你證到什麼,證到空性不空性,哪個知道你呢?但是你威儀就看出來了。
“威儀幢相,仁慈和美”。“仁慈”,很慈悲;“和美”,和合,美就是文雅。“德充乎中”,所以我們說外表也不是裝模作樣做出來的,內心有德,然後形之于外,外相就自然高雅、聰妙,這個威儀是非常動人的。你如果內部功德沒有的話,你行動裝不了幾分鍾,就原形要露出來的,粗裏粗氣的樣子,走路“呯呯哐哐”的,拿東西“乒淩哐啷”的,那就是沒有道德的表現。僧團裏邊吃飯也好,拿東西也好,都是輕輕的,沒有“乒乒乓乓”的聲音,這個聲音弄出來的話,就是你沒有道氣的表現。所以說,“德充乎中”自然威儀幢相要好,最能感化人。
“最能感化”,下面舉個具體例子:“馬勝尊者,調伏憍王,不以神通,不以說法”。馬勝尊者是五比丘之一,他原來也是釋迦牟尼族裏邊的一個貴族,因爲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是太子)去學苦行、求法,淨飯王很不放心,就派了五個人陪他一起修行,其中就有馬勝比丘。馬勝比丘,他的特征就是威儀第一,他其他的學法也好,神通也好,並不怎麼出色,但是威儀最好。他調伏憍王,一個憍王,當時有一個國家的國王很憍慢,他下令,什麼出家人來都要攆出去——他對佛教沒有好感。當然,不能無緣無故攆出去,找你岔子,你哪裏不對頭,馬上攆出去——不如法,不要你進來,驅逐出境。這個憍王自以爲了不得,他信外道的,對佛教排斥。所以他國家裏邊是沒有比丘,因爲比丘進去了,他總要找一個小岔子,把你驅逐出境了。馬勝比丘,有一次乞食到這個國家裏邊。因爲比丘來了,大家都驚動了,趕快找岔子。找了半天,他越走越深,慢慢進去了,岔子還找不出來。最後報告國王,說這個比丘已經靠近王都了。這個國王聽了之後暴跳如雷:“居然進了那麼多的地方,竟然跑到首都來了,到京城來了,還沒有找到他的岔子,你們這批人幹什麼的?哪一個比丘沒有一點點小的漏洞呢?”這個國王就親自去找岔子,親自去看。看了半天,實在找不出來——威儀太好了,一舉一動沒有一點過失可以找出來。這個國王一天到晚圍著他找岔子,後來看到他晚上坐在大樹下入定,那樣子實在太好了,看了令人佩服,國王感悟了,出來給他磕頭頂禮請教他。國王本來是絕對反對佛教的,但馬勝比丘的威儀就把他感動了,他開始信佛了,也把他國家裏那些過去排斥比丘的教令去除了。
馬勝比丘調伏憍王時也沒有說法,也沒有神通,就是威儀。所以威儀的重要,這裏就可以看出了。如果你說法說得很好,威儀不好,恐怕人家不一定相信你;你神通很大,但是你沒有道德——不行,人家也不會相信。我們現實看到一個上海居士,他對我說,他以前學氣功,那個氣功師神通極大,你在哪裏、在幹什麼,他都知道。他有一個師兄弟在成都,他在上海了。後來那個師兄弟回到上海,氣功師就罵他:“你在成都怎麼跟女人一起了?”後來他回去一想,確實有一次,碰到一個女的,一起走路,他師父知道了,罵了一頓。所以說,這個氣功師神通很大。杭州一個居士的師父能使弟子入定,要入定的話,師父就加持弟子,弟子就能入定,這個不簡單啦!但是這個居士發現他的品德不好,所以最後還是要脫離。盡管他要脫離他的師父,但困難重重,他師父以各種各樣的法術折磨他,他還是不願意,還是要沖出,最後還是沖破了。
那麼這地方說,你就是神通很大,你說得好,沒有德行的話,也不行的。而馬勝比丘就是威儀好,威儀好也是德行好。說個老實話,內外是一致的,“德充于內,形乎于外”,外邊的就是內邊的表現,內邊沒有德,外邊裝不來的。你作戲一樣地裝模作樣裝幾分鍾、或者裝幾個小時,畢竟要露原形的。唱戲一樣的,你唱了半天,做個君子,下來就不是了,戲裝拿掉了,那就是一個粗大漢就出來了。這個東西是裝不了究竟的。而這個馬勝比丘,他從那個國家裏邊,從邊境一直走到王都,那麼多時間沒有漏洞可找,那是德充于內的表現。因爲內有德,外邊岔子就找不出來。
所以這個威儀的幢相非常重要,使一般人——未信者,沒有相信佛教的人要使他信,重點還在威儀。所以,說話粗魯、行動急躁等等,都會使人家退信心。所以出家人你如果說要利益衆生、宣揚佛法,那你這個威儀先要注意起來。你如果威儀不注意的話,你不是在宣傳佛法,而是在破壞佛法,把那些有信心的人都退掉了。這個是功德跟過失,自己要比較一下。
第四是未信者信,怎麼使他信?這是外表的事情,那麼這裏威儀幢相是一個方面了。另外我們說到的就是上殿過堂了,如果出家人吃飯“稀裏嘩啦”地、亂七八糟地,跟婆羅門一樣,東喊西喊的,碗筷聲音“叮叮當當”的,看了你一點道氣都沒有。一個居士他跟我說,他說“我到一個叢林裏一看,在一個廟裏邊,他們幾十個出家人吃飯,吃稀飯,一點聲音也沒有。啊!這個了不得”。在家人吃飯“唏哩嘩啦”的聲音很大,他們幾十個人吃飯沒有聲音,這一點他們就佩服得不得了,那就是上殿過堂的事情。
那麼我們現在這個話說了,大家注意一點,哪個再上殿要打瞌睡的話,你是搞什麼的?你仔細想一想。你是不是使人家退信心?你說沒有居士。沒有居士,有天龍八部、鬼神都在你旁邊。
我們以前給沙彌講一個公案,是蓮池大師的 13。兩個出家人談天,開始的時候很多天人恭敬地在聽,他們在談佛法。後來慢慢天人跑掉了,談什麼?談起家常來了。最後來了一大批餓…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