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要起讥嫌,说“佛这么专制,什么事都不能做”。因为你出了毛病了,给你结戒——以后不要做了,大家都照这个戒做,没有这个戒是不对的,会产生很多弊端。如此大家便能接受了。所以佛说“时至”——到那个时候,我知道的,会结戒的,现在不是那个时候,不要着急。

  这里边二百五十条戒,戒相有很多不同,但是总的归纳起来,都有下面这十条意思。“结戒有十义”,佛结戒不是随便结戒的。我们看佛结戒的缘起,好象碰到一个事情结一个戒,具体事上好象是很随便而结戒的,但是密意里边是每一条戒都有十个意思。结戒有十个重要的意思,那属于《正宗阿含》的内容了。为什么要结戒呢?有十个道理、十个原因,“遍通各各戒”,这十个意义通各个戒——二百五十条戒中的每一条戒都有这十个意义含在里面。所以说我们持戒不要死在事相上,要回顾一下每一条戒都是为了这十个意思,总的目标要看清楚,这样就不会死在教条下。

  哪十个意思呢?“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信,五信已增长,六难调者调,七惭愧者安,八断现有漏,九断当有漏,十正法久住”。每一条戒都有这十个意义包含其中。那我们就看一看。

  第一,“摄取于僧”,摄持僧团。有的人持了一个戒,要去住茅蓬了——与结戒的第一条就不合了。“摄取于僧”,要适合僧团。正法久住就是靠僧团延续下去的,没有僧团,正法如何久住呢?所以从这一点看,如果你持戒持得好的话,就要把僧团搞好。

  第二,“令僧欢喜”。住在僧团里边,不要自以为了不得,“我是持戒的人”,看不起人家,要“令僧欢喜”。我们在僧团里边要做一些事情,为什么过去很多大成就的人,在丛林里边都是做苦事情的?——或者是饭头、水头,或者净头师(扫厕所的),等等,他们使僧欢喜!大家不愿干的事情而你干了,大家就高兴。那么你使僧高兴之后,持戒的功德就有了。你如果持戒硬梆梆的,到处跟僧人闹别扭,你这个持戒就失去意义了。你自以为了不得,到处都跟人家吵架,还持什么戒呢?结戒十义第二条就不符合了。

  第三是“令僧安乐”,这些都有具体意思,下面都要讲。

  第四是“未信者信”,要使没有信佛的人看见你的样子就信起来。如果你自己做得不如法,人家诽谤起来了,你这个持戒怎么持?所以我们每一条戒都要照顾这十个道理。

  第五,“信已增长”,人家已经相信的,看到你持戒的样子,能增长信心。

  第六,“难调者调”,有些脾气刚强的,在僧团里边是个老大难的人——难调,但是你持戒的话,再犟也能调服,二百五十条戒就有这个能力。如果你不持戒、不信,那就算了,你如果真正想修持的话,决定能调服。

  第七,“惭愧者安”,有惭愧的人呢,也能安心。

  第八,这是效果来了——“断现有漏”,现在的烦恼可以制止,不让你造业。

  第九,“断当有漏”,将来的烦恼可以断掉,彻底断完,证涅槃。

  最后呢,“正法久住”。因为做到前面九点,自然正法会久住。那么,如果这二百五十条戒我们能持的话,把这十个意思照顾到的话,决定正法久住;如果你不明确戒的这十义,偏离了这十个去做,那就很难做到正法久住。

  所以不要搞个人主义,佛教是集体主义,把僧团搞好,就是正法久住。你一个人再怎么样子的话,也最多是声闻缘觉的人!要摄持僧团,正法久住,绝对是靠僧团的。所以说这二百五十条戒不是你单个单修的,都是为了摄持僧团的,这一点要我们明确,不要贪图安逸,自己搞一套。当然,你自己搞一套也可以——证到声闻果、缘觉果也不是坏事,但毕竟使正法久住的效果达不到。我们真正要利益众生,就要正法久住。要正法久住呢,这二百五十戒就有此堪能性,这个堪能性就是统帅在这十个义之下的,这十个做到之后——二百五十条戒贯穿这十义的话,自然正法久住。所以说,我们持戒,持得好的话,正法就会久住,这不是自己主观的想象,客观就会产生这个效果。

  那么正法久住是不是好做呢?也不是那么容易。别解脱戒二百五十条(《辨识阿含》中讲得更详细)不犯,个人的行持不犯,还有《根本阿含》的二十犍度摄持僧团的方法以及羯磨、忏罪和诃责调伏等等,都要会,这样正法决定久住。所以说“羯磨住世,正法久住”,住世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戒堂里给你们开示,也给你们说了比丘戒不是二乘戒,要发大乘心。住持僧团,弘法利生,正法久住,就是大乘心。那么我们比丘不要说别解脱戒是二乘。人家毁谤,“你们是受比丘戒的出家人,这是二乘,消极、逃避世间”,那是他不懂,要可怜他,若真正懂的人就不会说那些话了。

  下边就是每一条的具体讲法。

  

  乙二 制戒十义

  

  结戒义有十 遍通二百五(凡此二百五十戒,每一一戒皆含有此十种义故)

  丙一 摄取于僧

  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令成僧伽。

  第一“摄取于僧”。怎么摄取于僧?僧团如何摄取?“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没有得戒的,使他受戒、得戒。那就是你们这一批人,没有得戒的,受戒了,那就是参加僧团了。僧团就是靠得戒的人组织起来的,如果大家不得戒,僧团哪里来呢?所以说,先要未得戒的使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已经得了戒的要安住戒中,对持戒感到很安心。不要受了戒后不安心,到处跑,跑到后来跑回家去了,这样你就不能安住戒中,也不能摄取于僧了;好不容易受了戒,东转西转的,回家庭去了,僧团也组织不起来了。那么这样子没得戒的令他得戒,已经得了戒的能够安住;能够安住的话,“和合共住”,这样子和合——六和(后面要讲),共住在一个僧团里边,“令成僧伽”。这是二百五十条戒的第一个意思。要成立僧团,在僧团里面要和合共住,如法的僧团组织起来,这是第一条。

  今天时间到了,明天再说。

  

  第二讲

  

  还是接下去讲。第一个,“摄取于僧”,那是住持僧团了,没有得戒的,使他能够得戒,已经得了戒的,能够安住戒中,这样僧团才能组织起来;要和合共处,大家要和合。“僧”就是和合众了,“僧”本身名字就是和合。所以说这个和合很重要,“令成僧伽”——僧团,把它组织起来,这是第一个条件。组织起来之后该怎么办呢?“令僧欢喜”。不要僧团组织好了,却在里面天天打架,吵吵闹闹的,人家看到都害怕,都不敢来了,还说什么住持正法呢?所以说要“令僧欢喜”。

  丙二 令僧欢喜

  如法知事,如法羯磨,增德除罪;六和相亲,四缘调顺,身心无违,欢喜不诤,犹如水乳。

  怎么样“令僧欢喜”?下边就是海公上师的注解。在《律海十门》中举了十条,没有详细、具体的注解,这是海公上师根据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写上去的。

  “如法知事”,在僧团里面如法地知事,知事就是当执事的人,当执事的人要如法地当,不能乱搞。比如说管库房的、管经济的,那就是该付的付、该给的给,不该给的是一分也不给,一点也不给。僧团的财物是三宝的财物,不能乱用;浪费了、乱用了,都是愚痴波罗夷 10,就在这个《律海十门》后边有的,是波罗夷罪(根本罪)。你说你不懂,不懂——愚痴,愚痴还是要波罗夷了。贪瞋痴都是大的罪根,你不要说“我不懂”,就是解决问题了。不懂!哪个叫你不懂的!你受了戒你就得学的,你不学你就是愚痴。你犯了,做错了,就是犯罪了,没有办法的。所以说要如法地知事。

  在后边讲了,真正执持三宝的事情,最好是阿罗汉,或者是初果二果三果,再不如的话,要真正懂戒的人。11 如果不懂戒的话,你在僧团里边对一些人不公平——分东西不公平,有爱、有恚、有怖、有痴。爱的,偏向他;讨厌的,就给他少一点,或者不给;有怖有痴——看到那些人很凶,害怕他,就给他好一点;还有一些就是愚痴(不知道),该给的不给,不该给的给。我们僧团里分东西,有上下程式的,假使僧团有一百个人,施主供养了七十件衣服,怎么分?从上座分起,最好的先分。上座怎么分?依戒腊标准,戒腊最高的,最好的给他。然后就是戒腊差一点的,一点点地分下去,分到后头没有了,没有就算了。前面是根据戒腊分的。假使后边东西又来了,那么从下边又分过去,前边得到的就算了。假使衣服又做了一些来了,刚才分了七十个,还有后边三十个没有分,假使衣服没有三十件,分到二十九件就没有了——最后一个没有就没有了。这不要呕气了:“他们有,我没有,怎么的?”你戒腊小嘛,你是该少,不怨我,这是僧伽的规矩,这个你要知道。分的人要知道,被分的人也要知道。你不要跟他吵架去了,“我怎么没有啊!”你是没有,因为戒腊低,他戒腊比你高,他该有。这是规矩。这些东西都要知道,知道如何知事,然后僧团里没有诤,否则的话,就会有诤了。

  “如法羯磨”,作羯磨要如法。羯磨里边有传戒羯磨、说戒羯磨、安居自恣羯磨,还有除罪羯磨,这些各式各样的羯磨都要如法地做,不如法就不行。这样能够如法地知事,如法地做羯磨,“增德除罪”,这些都是在增加我们的功德,羯磨中的忏罪羯磨就是除罪的,你这样做呢,使我们僧团里的人大家功德增长,罪障消除,“六和相亲”。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六和”,看《律海十门》第八二页。12

  六和相亲

  僧皆如来子  摄以六和敬  身和堪共住  互礼拜问讯

  或服劳让道  推坐而侍承  分物不先美  上下如法亲

  口和无诤言  称德作赞叹  施恶语不报  有过辗转谏

  学问互相教  犯罪互悔忏  不作口四恶  骂訾等离间

  意和同僧事  谦卑心慈愍  不固执己意  不违逆众心

  戒和不杂冗  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  不恃戒轻人

  见和理同解  正真凈不违  善符合法印  不堕邪见…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