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起譏嫌,說“佛這麼專製,什麼事都不能做”。因爲你出了毛病了,給你結戒——以後不要做了,大家都照這個戒做,沒有這個戒是不對的,會産生很多弊端。如此大家便能接受了。所以佛說“時至”——到那個時候,我知道的,會結戒的,現在不是那個時候,不要著急。
這裏邊二百五十條戒,戒相有很多不同,但是總的歸納起來,都有下面這十條意思。“結戒有十義”,佛結戒不是隨便結戒的。我們看佛結戒的緣起,好象碰到一個事情結一個戒,具體事上好象是很隨便而結戒的,但是密意裏邊是每一條戒都有十個意思。結戒有十個重要的意思,那屬于《正宗阿含》的內容了。爲什麼要結戒呢?有十個道理、十個原因,“遍通各各戒”,這十個意義通各個戒——二百五十條戒中的每一條戒都有這十個意義含在裏面。所以說我們持戒不要死在事相上,要回顧一下每一條戒都是爲了這十個意思,總的目標要看清楚,這樣就不會死在教條下。
哪十個意思呢?“一攝取于僧,二令僧歡喜,叁令僧安樂,四未信者信,五信已增長,六難調者調,七慚愧者安,八斷現有漏,九斷當有漏,十正法久住”。每一條戒都有這十個意義包含其中。那我們就看一看。
第一,“攝取于僧”,攝持僧團。有的人持了一個戒,要去住茅蓬了——與結戒的第一條就不合了。“攝取于僧”,要適合僧團。正法久住就是靠僧團延續下去的,沒有僧團,正法如何久住呢?所以從這一點看,如果你持戒持得好的話,就要把僧團搞好。
第二,“令僧歡喜”。住在僧團裏邊,不要自以爲了不得,“我是持戒的人”,看不起人家,要“令僧歡喜”。我們在僧團裏邊要做一些事情,爲什麼過去很多大成就的人,在叢林裏邊都是做苦事情的?——或者是飯頭、水頭,或者淨頭師(掃廁所的),等等,他們使僧歡喜!大家不願幹的事情而你幹了,大家就高興。那麼你使僧高興之後,持戒的功德就有了。你如果持戒硬梆梆的,到處跟僧人鬧別扭,你這個持戒就失去意義了。你自以爲了不得,到處都跟人家吵架,還持什麼戒呢?結戒十義第二條就不符合了。
第叁是“令僧安樂”,這些都有具體意思,下面都要講。
第四是“未信者信”,要使沒有信佛的人看見你的樣子就信起來。如果你自己做得不如法,人家誹謗起來了,你這個持戒怎麼持?所以我們每一條戒都要照顧這十個道理。
第五,“信已增長”,人家已經相信的,看到你持戒的樣子,能增長信心。
第六,“難調者調”,有些脾氣剛強的,在僧團裏邊是個老大難的人——難調,但是你持戒的話,再犟也能調服,二百五十條戒就有這個能力。如果你不持戒、不信,那就算了,你如果真正想修持的話,決定能調服。
第七,“慚愧者安”,有慚愧的人呢,也能安心。
第八,這是效果來了——“斷現有漏”,現在的煩惱可以製止,不讓你造業。
第九,“斷當有漏”,將來的煩惱可以斷掉,徹底斷完,證涅槃。
最後呢,“正法久住”。因爲做到前面九點,自然正法會久住。那麼,如果這二百五十條戒我們能持的話,把這十個意思照顧到的話,決定正法久住;如果你不明確戒的這十義,偏離了這十個去做,那就很難做到正法久住。
所以不要搞個人主義,佛教是集體主義,把僧團搞好,就是正法久住。你一個人再怎麼樣子的話,也最多是聲聞緣覺的人!要攝持僧團,正法久住,絕對是靠僧團的。所以說這二百五十條戒不是你單個單修的,都是爲了攝持僧團的,這一點要我們明確,不要貪圖安逸,自己搞一套。當然,你自己搞一套也可以——證到聲聞果、緣覺果也不是壞事,但畢竟使正法久住的效果達不到。我們真正要利益衆生,就要正法久住。要正法久住呢,這二百五十戒就有此堪能性,這個堪能性就是統帥在這十個義之下的,這十個做到之後——二百五十條戒貫穿這十義的話,自然正法久住。所以說,我們持戒,持得好的話,正法就會久住,這不是自己主觀的想象,客觀就會産生這個效果。
那麼正法久住是不是好做呢?也不是那麼容易。別解脫戒二百五十條(《辨識阿含》中講得更詳細)不犯,個人的行持不犯,還有《根本阿含》的二十犍度攝持僧團的方法以及羯磨、忏罪和诃責調伏等等,都要會,這樣正法決定久住。所以說“羯磨住世,正法久住”,住世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戒堂裏給你們開示,也給你們說了比丘戒不是二乘戒,要發大乘心。住持僧團,弘法利生,正法久住,就是大乘心。那麼我們比丘不要說別解脫戒是二乘。人家毀謗,“你們是受比丘戒的出家人,這是二乘,消極、逃避世間”,那是他不懂,要可憐他,若真正懂的人就不會說那些話了。
下邊就是每一條的具體講法。
乙二 製戒十義
結戒義有十 遍通二百五(凡此二百五十戒,每一一戒皆含有此十種義故)
丙一 攝取于僧
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令成僧伽。
第一“攝取于僧”。怎麼攝取于僧?僧團如何攝取?“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沒有得戒的,使他受戒、得戒。那就是你們這一批人,沒有得戒的,受戒了,那就是參加僧團了。僧團就是靠得戒的人組織起來的,如果大家不得戒,僧團哪裏來呢?所以說,先要未得戒的使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已經得了戒的要安住戒中,對持戒感到很安心。不要受了戒後不安心,到處跑,跑到後來跑回家去了,這樣你就不能安住戒中,也不能攝取于僧了;好不容易受了戒,東轉西轉的,回家庭去了,僧團也組織不起來了。那麼這樣子沒得戒的令他得戒,已經得了戒的能夠安住;能夠安住的話,“和合共住”,這樣子和合——六和(後面要講),共住在一個僧團裏邊,“令成僧伽”。這是二百五十條戒的第一個意思。要成立僧團,在僧團裏面要和合共住,如法的僧團組織起來,這是第一條。
今天時間到了,明天再說。
第二講
還是接下去講。第一個,“攝取于僧”,那是住持僧團了,沒有得戒的,使他能夠得戒,已經得了戒的,能夠安住戒中,這樣僧團才能組織起來;要和合共處,大家要和合。“僧”就是和合衆了,“僧”本身名字就是和合。所以說這個和合很重要,“令成僧伽”——僧團,把它組織起來,這是第一個條件。組織起來之後該怎麼辦呢?“令僧歡喜”。不要僧團組織好了,卻在裏面天天打架,吵吵鬧鬧的,人家看到都害怕,都不敢來了,還說什麼住持正法呢?所以說要“令僧歡喜”。
丙二 令僧歡喜
如法知事,如法羯磨,增德除罪;六和相親,四緣調順,身心無違,歡喜不诤,猶如水乳。
怎麼樣“令僧歡喜”?下邊就是海公上師的注解。在《律海十門》中舉了十條,沒有詳細、具體的注解,這是海公上師根據自己的心得和經驗寫上去的。
“如法知事”,在僧團裏面如法地知事,知事就是當執事的人,當執事的人要如法地當,不能亂搞。比如說管庫房的、管經濟的,那就是該付的付、該給的給,不該給的是一分也不給,一點也不給。僧團的財物是叁寶的財物,不能亂用;浪費了、亂用了,都是愚癡波羅夷 10,就在這個《律海十門》後邊有的,是波羅夷罪(根本罪)。你說你不懂,不懂——愚癡,愚癡還是要波羅夷了。貪瞋癡都是大的罪根,你不要說“我不懂”,就是解決問題了。不懂!哪個叫你不懂的!你受了戒你就得學的,你不學你就是愚癡。你犯了,做錯了,就是犯罪了,沒有辦法的。所以說要如法地知事。
在後邊講了,真正執持叁寶的事情,最好是阿羅漢,或者是初果二果叁果,再不如的話,要真正懂戒的人。11 如果不懂戒的話,你在僧團裏邊對一些人不公平——分東西不公平,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愛的,偏向他;討厭的,就給他少一點,或者不給;有怖有癡——看到那些人很凶,害怕他,就給他好一點;還有一些就是愚癡(不知道),該給的不給,不該給的給。我們僧團裏分東西,有上下程式的,假使僧團有一百個人,施主供養了七十件衣服,怎麼分?從上座分起,最好的先分。上座怎麼分?依戒臘標准,戒臘最高的,最好的給他。然後就是戒臘差一點的,一點點地分下去,分到後頭沒有了,沒有就算了。前面是根據戒臘分的。假使後邊東西又來了,那麼從下邊又分過去,前邊得到的就算了。假使衣服又做了一些來了,剛才分了七十個,還有後邊叁十個沒有分,假使衣服沒有叁十件,分到二十九件就沒有了——最後一個沒有就沒有了。這不要嘔氣了:“他們有,我沒有,怎麼的?”你戒臘小嘛,你是該少,不怨我,這是僧伽的規矩,這個你要知道。分的人要知道,被分的人也要知道。你不要跟他吵架去了,“我怎麼沒有啊!”你是沒有,因爲戒臘低,他戒臘比你高,他該有。這是規矩。這些東西都要知道,知道如何知事,然後僧團裏沒有诤,否則的話,就會有诤了。
“如法羯磨”,作羯磨要如法。羯磨裏邊有傳戒羯磨、說戒羯磨、安居自恣羯磨,還有除罪羯磨,這些各式各樣的羯磨都要如法地做,不如法就不行。這樣能夠如法地知事,如法地做羯磨,“增德除罪”,這些都是在增加我們的功德,羯磨中的忏罪羯磨就是除罪的,你這樣做呢,使我們僧團裏的人大家功德增長,罪障消除,“六和相親”。
這裏先簡單介紹一下“六和”,看《律海十門》第八二頁。12
六和相親
僧皆如來子 攝以六和敬 身和堪共住 互禮拜問訊
或服勞讓道 推坐而侍承 分物不先美 上下如法親
口和無诤言 稱德作贊歎 施惡語不報 有過輾轉谏
學問互相教 犯罪互悔忏 不作口四惡 罵訾等離間
意和同僧事 謙卑心慈愍 不固執己意 不違逆衆心
戒和不雜冗 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 不恃戒輕人
見和理同解 正真凈不違 善符合法印 不墮邪見…
《律海十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