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律海十门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者,竞争敌对无有。

  (10)在家住者,贫穷匮乏颇多,出离住者,贫穷匮乏无有。

  (11)在家住者,多在罪苦中生活,出离住者,多在善乐中生活。

  (12)在家住者,恶处探求门第品级之梯子,出离住者,净法探求高胜现量之梯子。

  “在家住者,竞争敌对颇多”,在家人相互竞争的很多,冤家对头也多,做事情总有冤家。你做一个生意就有人跟你竞争——有一个人说他在平阳开了一个百货店,别人在他旁边也开了一个百货店,两家就要抢生意了,每天两家店铺之间就勾心斗角地搞起来了。而出家人就没有这些了。

  “出离住者,竞争敌对无有”,没有人跟你竞争的,三顶衣一个钵,你有我也有,抢什么呢?名誉地位大家都没有,用不着抢。但是现在还是有人在出家人里又竞争起来了,争什么?争一个领导者,或者是住持方丈,要争;甚至于要争一个上师地位,可以统率一切、至高无上的上师,“什么人都要听我话的!”也有在追求这个。这个呢,我们说不要追求,你到那个地位,人天、龙天就会把你推出来;如果没有到那个地位,自己蹦上去,那掉下来就粉身碎骨,没有好的。这都是不需要的,出了家之后就千万不要去竞争那些了。

  “在家住者,贫穷匮乏颇多”,在家人贫穷的,东西不够的,各式各样的条件很多;“出离住者,贫穷匮乏无有”,出家人没有这些。现在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还都如佛世的时候,出家人不要积聚东西,资具不会少的。

  我记得海公上师去过那些地方,他说一个比丘看到店铺里一个东西是需要的,只要站在橱窗外看一看好了,马上里边的老板就拿出来供养你了,不要动脑筋的。当然你贪心不要有——看到一个最好的手表,“我看看,我也要”。最近,台湾的净念法师告诉我,在泰国那些地方,如果警察看见一个出家比丘带手表的话,有权力把他三衣剥掉,还要关起来。因为手表就是一个装饰品,也是出家人不准戴的。这些在我们汉地是不重视,但那边却是很重视,警察发现的话可以马上把你关起来,把你衣服剥掉——你不够资格做比丘。

  “在家住者,多在罪苦中生活,出离住者,多在善乐中生活”,在家人都是造罪、受苦,出家人都是快乐、做善事。这个对比多得很。

  “在家住者,恶处探求门第品级之梯子,出离住者,净法探求高胜现量之梯子”,在家人,他等于什么呢?这就是一个门道——“恶处”,三恶道,你自己一个梯子爬到三恶道去;而出家人的这个梯子却不是到三恶道去,“高胜现量”,就是成佛的梯子了。

  

  (13)在家住者,无量内外习惯紧缚,时时怕脱,自加结套,出离住者,虽有内外习惯紧缚,时时悎寤,力求解开。如是等广大赞说,智者应比观也。

  这个最后就是自己智慧的问题了。在家人被各式各样内外的习气捆得紧紧的,不但被捆紧了,还怕丢掉,“自加结套”,抓得更紧;而出家人虽然也被一些习气捆住,但是他有觉悟,能够把它解开,自己有这个自觉心,不把自己捆紧,把它解开。

  在家人从小长大的时候,要追求这个、追求那个,最后要追求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之后就一定要追求财富了。我们这儿看到,一般农村里,妻子娶到之后就要造房子,房子造好之后,以后就有孩子,还要洋房汽车……,这么地搞起来,越捆越紧,越捆越紧,没有停的时候了。出家人知道这些东西不好,不但不被捆紧,反而把它一个一个解开,原来有的把它解掉,没有的不套上去。这是趣向不同,一个是出离,一个是缠缚在三恶道中。

  我们把这些文字念了一下,目的就是要大家知道别解脱戒的珍重性。

  

  叁 正说《律海十门》

   甲一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我们现在归到《律海十门》的正文——先是制戒缘起。我们说这二百五十条戒是怎么制的?为什么缘起而制的?下面就是讲这个事情。

  

  乙一 皈敬缘起颂

  丙一 皈依三宝求加持自他慧心

  稽首礼诸佛  及法比丘僧

  这也是皈敬颂,同样,皈敬三宝。“稽首礼诸佛”,就是顶礼佛,十方三世佛;“及法比丘僧”,法宝,僧宝。这两句就是顶礼三宝。

  丙二 学戒所为

  我今学毗尼  令正法久住

  下边发愿,顶礼三宝你有什么事情呢?发愿——“我今学毗尼”,我现在要学这个毗尼藏(律藏)。为什么要学?“令正法久住”,目的是要使正法久住。

  这是我们学《律海十门》的开端,先是礼敬三宝,然后是学毗尼的目的。下边是制戒缘起了。

  丙三 尊者请问 佛说因缘

  尊者舍利弗  请问于世尊  过去等正觉  何者法久住

  何者法不久  愿如来指授  佛告舍利弗  毗婆尸式弃

  拘留孙迦叶  四佛法久住  由广说经法  结戒亦说戒

  拘那含牟尼  毗舍二如来  不广说经法  未结戒说戒

  时人根善利  但说教授戒  诸恶莫作等  皆除惑证道

  彼二佛示灭  种种姓出家  时久生疲厌  无经律摄持

  令正法速灭  若众花散置  无线贯串故  被风则涣散

  “尊者舍利弗,请问于世尊,过去等正觉,何者法久住,何者法不久,愿如来指授。” 这是舍利弗尊者以悲心问佛的一个问题。

  他问,过去的佛,哪一尊佛的法能够久住?——目的是“正法久住”了,所以根据这个题目就把舍利弗这一段文引出来。舍利弗曾经问过佛,过去的佛(我们指的是过去七佛),哪一尊佛的法能够久住,哪些佛的法不久住,希望佛告诉我们。目的也就是参考过去佛的经验,哪些能够久住,哪些不能久住,为什么能久住,为什么不能久住,以便知道如何使我们现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能久住。

  佛以悲心告诉舍利弗:“佛告舍利弗,毗婆尸式弃,拘留孙迦叶,四佛法久住,由广说经法,结戒亦说戒。”

  ……(2A)毗婆尸佛、式弃佛、毗舍罗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这个是七尊佛 9,我们戒本后头都有。这里边,有毗婆尸佛、式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这四尊佛的佛法是久住的,为什么原因?“由广说经法,结戒亦说戒”,他们说了很多的经法,同时也结戒、也说戒。

  “拘那含牟尼,毗舍二如来,不广说经法,未结戒说戒”,而拘那含牟尼和毗舍罗二如来,他们两尊佛没有广说经法,也没有结戒、说戒,为什么不广说经法、为什么不结戒说戒呢?

  原因是:“时人根善利,但说教授戒,诸恶莫作等,皆除惑证道”,因为他们两尊佛的时候,当时的人的根器都很利,你只要给他讲一个简单的教授,如讲一句话“诸恶莫作”或者“众善奉行”,这么简单地说两句,他马上就证果证道了,烦恼也除掉了,这是根利。现在禅宗里边根利的人,给他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或者遇到风吹树叶动,或者听到茶杯“啪!”掉在地上,就会开悟了。这是根利的人,简单给他说两句话,他就开悟了,那就不要广说经法了,没有这个需要;他也不犯戒,也不要结戒、也不要说戒。

  当时的人的根机虽然利,“彼二佛示灭,种种姓出家,日久生疲厌,无经律摄持,令正法速灭”,但是他们两尊佛示灭(灭度)以后,后来的种种姓——各式各样的人出家了(种种姓就是当时印度的婆罗门、刹帝利等等各式各样种姓出家的人),如果没有经律摄持的话,“日久生疲厌”,时间久了,就疲了。一句话,“诸恶莫作”,“诸恶莫作”,经常说那几个字,就疲厌起来了。这样子因为没有经律摄持,正法就很快灭掉了。这就是说,为什么广说经法、结戒说戒能够正法久住,不广说经法、不结戒说戒,正法要速灭,就是这个原因:根利的,固然简单的一句话,他可以证果证道、断烦恼;但是后来根钝的,一句简单的话摄不起来,那正法就灭掉了。

  佛举一喻来说明:“若众花散置,无线贯穿故,被风则涣散。”在印度,大家看到过,花鬘——把花串成一个环,假使这些花不用线串起来而散置放着的话,风一吹就吹掉了。那就是说经律没有结戒、没有说戒,等于说花没有把它串起来一样的,碰到一定的环境来了,它会散掉——正法速灭,因此结戒、说戒、广说经法,有能使正法久住的好处了。

  丙四 尊者请佛制戒

  尊者跪合掌  愿如来制戒  令诸弟子众  依戒修梵行

  正法得久住  流润尽未来  佛语舍利弗  时至我自知

  结戒有十义  遍通各各戒  一摄取于僧  二令僧欢喜

  三令僧安乐  四未信者信  五信已增长  六难调者调

  七惭愧者安  八断现有漏  九断当有漏  十正法久住

  “尊者跪合掌”,舍利弗听到这个开示之后,马上有所觉悟,赶紧跪下来合掌请求:“愿如来制戒,令诸弟子众,依戒修梵行,正法得久住,流润尽未来。”这是舍利弗的悲心,他听到以前的四尊佛因为要正法久住而广说经法、结戒说戒,后两尊佛因为没有广说经法,也没有结戒说戒,而正法速灭了,那么为了不让释迦牟尼佛的法速灭,赶快请佛制戒,使得弟子依戒修梵行,这样子正法可以久住;正法久住,可以“流润尽未来”,这个法的利益可以尽未来际等流下去。

  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佛的正法一千年,那是真正得了益的,那时候的人证果证道的很多。像法一千年,也能够产生很多人才,当然证果证道的少一点了,但毕竟法还是兴的。末法时期就不行了,教证二法都差了,教中相似佛教出来了,混淆我们的正教;证果证道的更是如麟角一样,太少了,碰不到了,那么要使这个佛教的利益能尽未来际流传下去、正法久住的话,就希望佛能够制戒。这是舍利弗以悲心劝佛制戒。

  “佛语舍利弗,时至我自知”,佛对舍利弗说,结戒时候到了,我自会知道,会结戒的,现在时机还没到,不要着急。我们将来讲比丘戒时都会知道,每一条戒都有缘起的,因为有人犯了戒,佛才制戒。如果没有人犯戒,而佛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人们就…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略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